书城哲学读哲学
7933200000049

第49章 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

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

—僧肇

晋武帝死后不久,“八王之乱”爆发了。匈奴贵族趁机攻进洛阳,俘虏晋怀帝,并将洛阳洗劫一空,西晋王朝从此元气大伤。同时,曹魏以来迁居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动荡和混战的社会大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但却给佛教的传播培植了良好的土壤。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民众得以从现实的苦痛中得到些许解脱。

佛教的大乘空宗思想和老庄玄学思想有很多共同点,它们一个讲“空”,一个讲“无”。当时,玄学思潮盛行,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广的传播,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的佛学,于是佛教玄学就此产生了。

后人还用了一个学术名词“玄佛合流”来概括这种现象,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支遁﹑僧肇等,其中,以僧肇的思想影响最大。

僧肇俗家姓张,陕西西安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靠佣书为生。他经常帮别人誊写、编录典籍,因此得以博览群书。

少年时代,僧肇非常喜爱玄理,对于老子和庄子的文章爱不释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维摩经》,经过仔细的阅读和思考,僧肇确定了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目标,因此出家为僧。

僧肇出家之后,对佛经进行了深入辟理的研究,21岁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当时,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接受姚兴的邀请,在甘肃地区传播佛法,僧肇便慕名前往,两人由此结缘。之后,他跟随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开始参与佛经的繁杂翻译工作。

在追随鸠摩罗什的十多年里,僧肇是其门下最年轻的、在学术上最有成就的弟子。由他参与并编订的经论,千百年来成为佛教徒众公认的权威版本。另外,他本人还著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

他的这四部著作,以佛教的思想为宗旨,并结合了老庄的哲理,阐述了一系列哲学命题。

不仅如此,僧肇还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

僧肇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偏颇的理论,“合有无为一”才是真谛。他说,客观世界从其本体的角度来看,是虚幻不实的,因此是“空”便是“无”,但这虚幻不实的客观世界又是可以用各种现象表现出来的,所以从现象的角度来看,又是“有”,只是这种“有”是虚假的,是“假有”。这样,“有”和“无”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现象和本体应当结合起来看,不能偏执于一方。

可惜的是,他只有31年的生命。如果僧肇能享有高寿,那么他对佛教思想理论上的贡献肯定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