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7933200000051

第51章 人生就如同一树花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

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历了爆发式的传播,形成一股重要的社会势力。寺庙通过香客、皇室、政府等捐赠的金钱、土地,开始依附农民,经营商业,从中获得巨大财富,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寺院经济。

一方面,寺院经济的无节制发展,引发出很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另一方面,灵魂不死、轮回报应等已经“变形”的佛教消极思想弥漫于朝野,笼罩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当时的统治者将佛教作为统治民众的工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寺庙,劳民伤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著作—《神灭论》诞生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

范缜的父亲去世得比较早,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生活很是清贫。20岁以前,他一直跟随当时著名的学者刘瓛学习。范缜性格直爽,能言善辩,喜欢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总是习惯穿着草鞋,步行外出。

由于他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都与众不同,对世间事物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授业的老师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并亲自为他举行标志成年的加冠礼。

长大以后,范缜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即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

范缜生活的年代,从皇帝到平民都笃信佛教,南齐的宰相萧子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郊外有一幢别院,常常在那里招待文人墨客,喝酒谈天。

有时候,他也会邀请一些佛教法师,宣扬佛法。那些法师宣传,人死之后灵魂是不会一起消失的;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贱都是注定的,是前世的因果报应,今生无法改变。

这些说法是一种非常消极的人生观,会极大阻碍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于是,范缜大胆地站出来,号召大家不要相信那一套。

萧子良听说后,亲自质问范缜:“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而有的人生来就贫困呢?”

范缜答道:“打个比方,人生就如同一树花,虽然同在一根树枝上,但突然刮起了大风,有的花瓣就随风飘到富贵人家的坐垫上,有的就飘到人家的厕所里。”

萧子良一时间没明白,范缜接着解释:“落在坐垫上的就像您,落在厕所里的就像我。贫贱富国就是这么回事,和因果报应没有丝毫关系。”

回到家后,范缜专门写了《神灭论》,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神灭论》中,范缜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是不分离的整体,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关系,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自然精神是无法存在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

在文章的最后,范缜还谴责揭露了当时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引发的社会危机。

范缜那坚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和为捍卫真理勇于斗争的无畏精神,在千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上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