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青团扶贫实践20例
79360500000003

第3章 志智双扶公益服务与扶贫志愿服务

§

贫困问题成因复杂、脱贫任务艰巨,长期贫困状态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不足,对生活缺乏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甚至产生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

通过对本部分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各级团组织动员和号召广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踊跃参加脱贫攻坚,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智双扶”公益服务,给贫困地区带来致富的希望和理念,引导和支持当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

注重造血机能培育,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的“主角”。针对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各级团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开展支农培训和科技帮扶志愿服务。在扶贫夜校中,志愿者传播先进理念、传授致富知识、传递爱心希望;在农林院校科技帮扶中,志愿者架起农科专家和贫困群众联系的桥梁,让高校农业科学领域的“产学研”成果真正服务于产业扶贫。贫困地区有了造血机制,当地群众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实现“真脱贫”。

注重助学陪伴结合,让贫困地区青少年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各级团组织支持的扶贫公益志愿项目积极探索助学帮扶和扶贫工作的结合。共青团在常规捐资助学中加入“笔友”志愿者的陪伴,让单一的资金援助转变为贫困留守女童综合帮扶项目;通过组织公益夏令营让东西部青少年“手拉手”,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开启“看世界、学知识”的新窗口,让他们树立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青年志愿者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贫困地区青少年的陪伴者,更是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行动者。

注重各类资源整合,让关心扶贫工作的社会力量形成“聚合力”。各级团组织广泛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积极支持扶贫公益志愿服务进行资源整合。国有大型企业团组织将企业社会责任和青年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借品牌号召力提升公益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为扶贫公益服务吸纳更多资金支持。共青团积极与市场、社会等扶贫主体合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类社会资源加入。志愿服务不仅为当地扶贫工作带来了人才,更带来了丰富资源。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把扶贫公益志愿服务做成“长线产品”。各级团组织引导志愿者组织抓好长效机制建设,确保扶贫服务不是“一阵风”。“五步工作法”让省市县三级团组织稳步推进扶贫夜校建设;“五一”新模式和“三团一队”机制让农林高校科技帮扶队志愿服务扎实推进;“资金帮扶+成长关爱+专业督导”服务模式让“希望工程”助学金真正助力留守女童学业发展,让志愿者书信陪伴更有成效。这样的扶贫公益服务项目在工作目标设立上更长远,在任务安排上更实际,在成果巩固上更长久。

组织青年志愿者 开办夜校助脱贫

——贵州团省委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广播电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农民夜校”也失去了过去的“辉煌”。但是,伴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很多地区又重新办起了“农民夜校”,这种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焕发时代的光彩,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志智双扶”的重要作用,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

一、案例背景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的指示精神,贵州团省委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优良传统,结合共青团职能,创新开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以下简称“夜校”),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和志愿者奋力投身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利用团员青年和志愿者人员优势充实夜校工作、培养群众感情、开展群众工作、切实为困难群众服务,帮助其脱贫致富奔小康。2017年8月实施以来,贵州省各级团组织在全省建成夜校304所,覆盖72个县(市、区),其中包括16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累计礼聘教师和志愿者3276人,登记在册学员24075人,开展教学25182课时,培训群众301479人次。其中,2019年以来各夜校开展教学15872课时,培训群众170885人次。

二、主要做法

(一)抓好夜校建设“五步工作法”,稳扎稳打推进工作

团贵州省委在实践中确定了适合夜校工作的“五步工作法”,即抓好工作谋划、抓好工作部署、抓好组织培训、抓好联系督导、抓好考核激励,确保夜校工作有序推进、步步落实。

在工作谋划方面,组建工作专班,制定了“有教学场地、有配套设施、有统一标识、有组织架构、有志愿队伍、有授课教师、有管理制度、有学习计划、有登记台账、有学员活动”的十有标准,明确夜校开办方式办法、要求标准、目标任务。在工作部署方面,每年召开夜校工作组织动员会,定期召开夜校工作专题会、专班工作例会,建立“团省委负责总体统筹,团市(州)委负责协调督导,团县委负责具体建设”的工作体系。在组织培训方面,由县级团委负责同志兼任夜校校长,镇村干部兼任组织架构成员,明确2名西部计划和贵州省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项目志愿者、不低于2名镇村干部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对各夜校校长(县级团委书记)、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在联系督导方面,建立团省委班子成员、专班成员“包校巡校”制度以及月工作汇报制度、例会制度,由团省委领导带头深入各夜校了解开办情况,组织专班成员定期走访各夜校,督导和帮助各夜校完善工作台账,改进推进工作。在考核激励方面,将夜校工作纳入各级共青团工作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先推优、培训学习、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资源使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各夜校开办县,开展“示范夜校”技能比武。

(二)找准夜校培训重点,精准回应群众需要

团省委组织专班成员实地走访夜校,组织夜校交流分享开办经验,对夜校校长、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基层团委在筹划夜校工作时,根据群众的需求,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加强调研走访。

夜校聚焦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依托村委办公楼、村级学校等场所进行建设;同时,不拘泥于教室,根据群众需求开办流动课堂,送培训进寨,送教学上门,原则上每所夜校每周教学不低于2课时。夜校以“扶智、扶志”为主线,确定了“扫盲继续教育”“双语教学推广普通话”和“职业技能培训”三项重点任务,开展了宣传方针政策、学写常用汉字、推广普通话、倡导文明礼仪、职业技能培训、普及法律法规、讲解生活常识、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开展文体娱乐等十个方面的教学工作,开设了当地方言、普通话和算数等基础课程,教授村民识字、写字,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三)建好夜校“大舞台”,用好青年志愿者队伍

在夜校工作中,团省委为来自全省党政部门、团组织和各社会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们搭建了青春建功的大舞台,每所省级夜校匹配1万至2万元建设和运转资金;团市(州)委负责协调督导,团县(市、区)委负责具体建设和日常管理。

组织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参与夜校管理和教学,聘请当地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志愿者开展双语教学,礼聘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等各界人士担任教师,形成“1+2+N”的师资模式。

三、案例成效

(一)让群众学到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

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夜校学习,进一步了解脱贫政策和惠民措施,学到文化知识、生活常识和实用技术,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动力和信心。正安县安场镇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夜校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做文章,开设家政服务技能、女童保护、社区矫正学法、蔬菜种植技术、社区文明文化建设等课程,教学97课时,累计培训群众3079人次。从江县丙妹镇大歹村学员陈号甩在夜校收看了国庆70周年阅兵,激动地说:“看了阅兵,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也不能拖后腿,要好好干。”

(二)丰富了“扶志、扶智”的阵地

全省各级团组织在夜校开办过程中,精准把握当地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组织志愿者将文化课堂、技能培训等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摸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夜校工作模式和宣讲内容,大大提高了基层共青团组织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贡献度。比如,印江县夜校探索总结出“一个课程预约点播箱、一个信息公开栏、一堂务实管用课、一个图书阅览室、一次上门服务走访”的“五个一”工作机制,重点服务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建设,让青少年课余时间有人陪伴、兴趣特长有人指导、感恩奋进有人加油、学业困难有人资助,真正让易地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稳得住、快融入”。纳雍县长春村驻村第一书记说:“夜校是个好平台,通过夜校学习,可以帮助群众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政策宣传平台,这下子解决有些问题就好办了。”

(三)帮助广大青年志愿者积累群众工作经验

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建设的304所夜校,全部都建在乡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贵州省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夜校工作和教学,他们不仅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了解了基层民情,也学到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得到了磨炼成长。天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度肯定了当地夜校的做法,认为可以“在全县各乡镇村居逐步实施,结合讲习所和党建团建示范点的工作同步开展,让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成为群众学习的阵地”。六枝特区月亮河乡隆茂村夜校西部计划志愿者熊丹说:“夜校为青年了解群众、服务群众提供了舞台,我在夜校工作中,学习了群众工作方法,得到了磨炼成长。”

亮点

在贵州团省委的大力推动下,夜校成为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年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省、市、县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为夜校建设提供制度和资源上的保障。一方面,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夜校工作中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人才优势,向农民宣传政策、讲授知识技能、激发脱贫志向;另一方面,广大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了解基层民情,增进了对农村、农民的感情,提高了群众工作能力。夜校建设实践证明,共青团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必须精准把握当地脱贫工作重点,找准工作切入点,才能切实提高共青团组织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贡献度。

(案例编审:王渭巍 王红梅)

让“大姐姐”笔友陪伴留守女童成长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悦·成长”行动案例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困境逐渐得到重视,而在留守儿童群体内部,贫困留守女童属于更为弱势的群体。如何帮助留守女童解决生活学习、生理心理、安全防护、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需求,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学业扶贫为切入点,以“向导服务”为核心理念,创新开展了“悦·成长——大姐姐笔友计划”,招募北京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担任志愿者,以“大姐姐笔友”的形式成为贫困留守女童的成长向导。

一、案例背景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北京青基会”)的“希望工程”项目长期关注贫困留守女童失学问题,利用社会各方募集的爱心资金进行“学业扶贫”,为坚持学业的贫困留守女童提供助学金,防止她们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北京青基会发现,由于引发贫困留守女童失学因素逐渐多元化与复杂化,许多留守女童继续学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单一的物质帮扶难以切实预防贫困留守女童辍学,针对家庭的资金帮扶很难真正用到女童发展上。如何激发贫困留守女童学习与成长的潜能与动力,回应其在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需求,为其拓宽关系网络、提供精神支持,是深化北京青基会助学项目、提高项目效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18年,共青团中央正式印发《共青团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意见》。为了响应共青团对贫困青少年“志智双扶”的工作要求,北京青基会在继续发挥希望工程品牌爱心桥梁作用之上,联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以下简称“中青院社工系”)和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青社工”),提出在希望工程传统的物质帮扶基础上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为领取希望工程助学金的贫困留守女童提供向导服务。由此,“悦·成长——大姐姐笔友计划”(以下简称“‘悦·成长’行动”)应运而生。

“向导服务”在世界各地被广泛采用,经过研究和实践证明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社会干预手段。“向导”是指以家庭以外的成年人作为青少年的导师,导师承诺付出时间和精力,从学业、人际关系、情绪和兴趣爱好培养等多方面,协助青少年应对在学校、家庭、社区遇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向导会与青少年建立亲切友爱及正面的关系,带给青少年新体验和情绪上的支援。“悦·成长”行动招募北京地区高校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的女大学生为志愿者,以“大姐姐笔友”的形式成为贫困留守女童的成长向导。

二、主要做法

(一)多方协作,实现青基会与专业力量的合作

“悦·成长”行动是由北京青基会、北京华威美林集团、中青院社工系主办、中青社工承办的向导服务,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参与服务改善贫困留守女童的不利处境,通过经济支持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将希望工程进行资金、物质帮扶的单一助学方式转变为回应贫困留守女童发展多元化需求的综合帮扶方式,形成“资金帮扶+成长关爱+服务督导”的模式。

北京青基会是项目的主导方和发起者,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项目实施方搭建与当地团委的沟通桥梁,并监督项目的运营;北京华威美林集团为贫困留守女童每人每年捐赠5000元助学金;中青院社工系的专业教师担任项目督导,为服务的开展提供专业指导;中青社工作为承办项目的专业社工机构,在项目实施中有效联接基金会、高校志愿服务社团和受助女童学校的三方合作,成立独立工作团队负责项目行政管理和志愿者管理督导工作,以保障服务质量。

(二)走访调研,评估留守女童服务需求

项目2018年底启动,在新疆、内蒙古、青海、江西、贵州等地区筛选了151名贫困留守女童,主要是高一年级,年龄为15—17岁,绝大部分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自2019年3月起,中青社工的工作人员陆续完成了内蒙古奈曼和兴和、新疆和田、江西井冈山、青海玉树、西藏拉萨以及贵州大方等7个贫困地区的走访调研工作。社工运用实地走访、现场培训、单独访谈、焦点小组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服务对象对志愿者的需求,为后期精准对接和匹配提供数据支撑。

在对各地区的走访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后,社工发现不同地区的受助对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助对象家庭大多为建档立卡户,经济条件困难;二是大部分受助对象受家庭环境影响,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受到来自学习和生活上较大压力时容易情绪波动;三是由于学校师资欠缺,老师教学任务压力大,缺乏细致关注受助对象生活上的具体困难和成长需求的时间精力;四是视野窄,能够接触到的外界信息很有限,对高考学校和专业选择等未来人生规划较为迷茫。

受助对象对该项目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希望能与大姐姐笔友建立良好的关系。她们对大姐姐笔友的期待为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分享(文理科)、情绪疏导、情绪支持、对未来发展规划的建议、日常生活分享等,她们还提出了对大姐姐笔友的具体期望,例如,“希望笔友姐姐理科学习好一点,可以给自己一些学习上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聊一聊自己现阶段的问题,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经验讲一讲高考及未来的生涯规划,希望笔友姐姐也喜欢唱歌”。

(三)科学管理,保障向导服务质量

“悦·成长”行动的核心内容是女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大姐姐笔友,为贫困留守女童提供“一对一”成长陪伴服务,因此,对志愿者进行科学和规范化的管理是向导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项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志愿者管理。

1.招募。项目组制定了志愿者的招募条件:热爱贫困留守女童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北京在校女大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最好有积极的兴趣爱好,以便与女童建立关系等。自2018年12月起开始进行志愿者招募,目前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13所高校的137名女大学生志愿者参与。

2.培训。项目组于2019年5月和6月开展了两期志愿者基础培训,向志愿者们报告了在各个省实地走访调研的情况,邀请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就向导服务、青少年心理生理特征、远程书信服务等向志愿者进行讲解,对大姐姐笔友书信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3.督导。为保证志愿服务顺利开展,中青社工聘请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研究生和经验丰富的志愿者担任督导,为“向导服务”志愿者提供服务指导和情感支持。督导作为专业指导者,对志愿者与女童建立关系、制定服务目标、开展服务、处理突发事件与矛盾冲突等提供专业指导;作为情感支持者,协助志愿者适应服务过程中的挫败、不满、失望等各种情绪,给予关怀和支持。

(四)陪伴成长,建立支持为本的向导关系

社工根据前期走访调研的资料,了解到受助女童的问题、需求和对大姐姐笔友的期望,并结合志愿者的性格特质、学业辅导特长、社会实践经历、自身资源等,进行了大小笔友之间有针对性的合理配对。项目对志愿者的服务要求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通信频率为1次/月;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定期联系,建议频率为1次/月;志愿者每学期与服务对象所在学校了解该生情况的教师通话1次。

“悦·成长”行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作为贫困留守女童的成长向导,扮演了陪伴者、经验分享者和潜能激发者的角色,运用真诚、尊重、同理、倾听等服务技巧,聆听女童的需要并给予情绪支持;通过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和人生经验,为女童提供解决学习和成长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运用优势视角,鼓励女童去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三、案例成效

1.建立有效联系。志愿者通过塑造双方“拥有共同爱好”的“有缘感”和营造相似高中生活经历的“共同感”等方式,已经与女童初步建立了熟悉和信任关系。书信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业学习、未来规划、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2.实现“志智双扶”。志愿者通过指导、沟通和经验分享,为贫困留守女童在成长道路上遇到压力和困惑时提供了学业辅导、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在书信交流中,志愿者开阔了女童的学习视野和兴趣,提升了她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志愿者的正面榜样,协助女童了解和发挥自身的潜能,提升她们对未来规划的能力。

3.鼓励共同成长。服务不仅让贫困留守女童获得了更好的学业支持和成长帮助,也让女大学生在奉献中提高了对农村贫困家庭和女童生活处境的理解;通过书信实践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服务技巧;通过亲身参与扶贫工作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亮点

北京青基会以学业扶贫为切入点,以“向导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为载体,回应包括经济和心理发展等影响贫困留守女童就学和健康成长的多项需求,将专业化的向导服务引入到对贫困留守女童的“志智双扶”工作当中,从而促进了贫困留守女童的健康成长与正向发展。“悦·成长”行动以书信为主要载体,使用向导服务,促进贫困留守女童在学业、关系和未来规划等方面的改善,实现了资金、物质援助与“志智双扶”的结合。同时,北京青基会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系统优势,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带动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作为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案例编审:姜振华 王渭巍)

公益行动引领青年思想 青年实践创新扶贫模式

——上海团市委公益夏令营案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应当坚持全民关爱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近年来,团上海市委积极开展“爱心上海·益行青春”公益夏令营活动,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前往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开设“爱心暑托班”,以公益旅行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上海青年与黔滇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公益扶贫的新模式。

一、案例背景

“爱心暑托班”是上海团市委、市教委牵头主办的面向全市小学生的暑期项目,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优质暑期课程和多样化活动,让孩子暑假过得有意义,让家长放心。自2014年正式创办以来,“爱心暑托班”项目连续多年获评“上海市政府十大实事项目”,运行模式成熟,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贵州遵义和云南元阳、罗平、大理、金平是上海市的对口支援地区,当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多涌入大城市务工,大量留守儿童缺少陪伴关爱。为助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城市青少年积极主动关注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城市青少年与农村留守儿童交流互动,2018年以来,在团上海市委的指导下,上海青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旅集团”)把“爱心暑托班”项目推广到了对口支援地区,开启了“爱心上海·益行青春”公益夏令营活动。

团上海市委积极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前往黔滇对口支援地区,通过学科教育、文体活动、心理疏导、交流谈心等,缓解当地留守儿童成长陪伴少、知识结构单一、暑期无人看护等问题,凝聚更多有生力量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动员青年参与,增强活动影响力

在上海团市委的指导下,青旅集团、上海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报社等单位共同发力,积极动员上海大学生、高中学生和青年志愿者等参与“爱心上海·益行青春”公益夏令营活动。

1.通过组织化渠道招募志愿者。积极动员上海各个高校、中小学学生参与公益夏令营活动。如,2018年共招募学生志愿者约300名,为对口支援地区的12所学校20个班级的1000多名留守儿童带去温暖。

2.加大媒体宣传推广力度。依托团市委微信矩阵“青春上海”以及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等电台,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纸媒,以及在电话亭、灯箱、电梯张贴海报等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的方式,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感召更多青少年加入扶贫事业。

(二)整合工作力量,多渠道筹措资源

“爱心上海·益行青春”公益夏令营活动着重加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各方通过团青组织动员、爱心企业参与、政府资源托底等方式,共同打造公益扶贫创新平台,探索共青团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新模式。

1.动员青少年群体献爱心。通过缴纳报名费、发起公益众筹形式,增强青少年参与感。比如,活动前夕,青年志愿者会在上海各大公园、地铁口等公共场所,通过爱心义卖、节目表演、收集祝福等方式,为留守儿童们筹集善款、募捐图书。

2.邀请爱心企业提供支持。如,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青年志愿者在当地组织开展了公益“微项目”,通过认领“微心愿”形式,帮助贫困儿童实现愿望。

3.活动主办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如,上海市合作交流办提供项目专项补贴;青旅集团专门成立项目组,联合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通过开发义卖平台、小程序,组织带队辅导员等方式,为活动提供保障。

(三)开展培训活动,保障志愿服务质量

为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保证公益夏令营服务质量,每年活动前夕,项目组专门组织开展为期两天的培训活动。

1.开展集体破冰和小组建设活动,增强志愿者彼此之间的了解,引导他们齐心协力投入到公益夏令营活动中。

2.邀请资深小学校长、援滇干部等开设讲座,对志愿者进行国情教育,激发他们的志愿服务热情和自主性。

3.邀请学校优秀老师,针对中小学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等科目,讲解教学方法,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教学专业素质。比如,中学生课题研究与报告方法、青少年授课与相处互动方法、短视频制作技巧等。

4.开设红十字急救理论及逃生技能学习课程,如心肺复苏、包扎搬运等急救自救技能演练。

5.邀请项目相关负责人讲解项目整体情况和注意事项,如志愿汇青年信用积分、公益众筹程序操作技能等,帮助志愿者尽快熟悉志愿服务内容。

(四)开展特色活动,促进两地交流共融

“爱心上海·益行青春”公益夏令营活动以扶贫扶志和国情实践教育为主线,青年志愿者需要完成“六个一”任务,即了解一个扶贫项目、参观一个扶贫基地、认识一个扶贫干部、讲述一个扶贫故事、结对一个当地小朋友、推荐一样当地农产品。青年志愿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完成任务。

1.开办“爱心暑托班”。根据当地留守儿童需要,结合青年志愿者的兴趣和学科擅长,由志愿者分小组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科目的授课,每期活动总计30课时,课程内容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趣味英语、体育运动等。

2.开展留守儿童结对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亲自下厨为留守儿童制作爱心午餐、深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进行探访助学等方式,关爱帮扶留守儿童。

3.了解体验当地民风民俗。组织志愿者参观当地哈尼梯田、红河州博物馆等特色文化遗产,学习云南过桥米线制作、空心面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4.开展商业创意挑战。以“多名导师+1名在校大学生+1名当地向导+15名中学毕业生”的组队方式,按组进行乡村商业创意挑战,以商业手段,帮助当地脱贫,助力“云品、黔品入沪”项目的推进。

三、案例成效

“爱心上海·益行青春”公益夏令营活动在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助力贫困地区发展、加强城乡青少年沟通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为留守儿童学习、成长提供了物质支持。2018至2019年,依托公益夏令营活动,总计筹集善款152484.18元、图书14600册、电脑20台,所有款项、物资均专项用于所支援地区青少年成长。二是为留守儿童传递知识、提供陪伴。青年志愿者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温暖细致的陪伴,丰富了留守儿童暑期生活,提升了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比如,2019年赴云南金平县马鞍底乡中梁小学的夏令营活动,直接惠及95名中梁小学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7名。三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公益夏令营活动加强了黔滇两地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推介,带动了上海青少年在当地的旅游消费。四是提升了上海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传播了志愿服务意识和扶贫帮困理念,增进了两地青少年间的友谊。在上海团市委指导下,青旅集团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活动主线,引导鼓励上海青少年通过微行动为脱贫事业作出点滴贡献。

项目启动两年来,在团青组织、大中学校、公益组织和相关企业中影响力逐渐增强,社会效益显著。团上海市委积极支持青旅集团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目前,已经在云南元阳、金平,贵州遵义等地挂牌成立了3个“上海青少年扶贫和国情教育实践基地”。今后,青旅集团将进一步加快品牌升级,增强项目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沪、黔、滇三地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黔、滇两地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增收,也为更多想参与扶贫事业的企业和机构提供发挥社会责任的大舞台。

“爱心上海·益行青春”公益夏令营的项目特点是以公益旅行实践活动的方式,将公益嵌入旅行活动,促进上海青年与黔滇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公益扶贫的新模式。团上海市委的这个实践探索,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通过志愿服务促进两地青年的交流互融,提升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志愿者的真情陪伴不仅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关爱,也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知识,促进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志智双扶工作。二是运用公益行动的方式引导城市青年关注贫困问题,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与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深度融合。项目以暑期志愿服务的方式促进上海更多青年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引领青年形成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精神,这是对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方式。

(案例编审:姜振华)

点燃青少年新长征路上的红旗梦想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团委参与教育扶贫案例

国有企业是社会扶贫的重要力量,国企团委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近年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团委开展“红旗助梦计划”公益项目,“用心”构建项目服务框架、“走心”策划项目服务内容、“专心”提升项目服务能力,积极点亮“新长征”路上的“希望工程”。

一、案例背景

红军长征途经我国多个省(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征沿线两翼地区经济社会虽取得较快发展,但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这些地区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和农村贫困人口多等问题。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长征沿线地区承载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对长征沿线“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扶贫工作刻不容缓。

2018年1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正式发布“红旗扶贫梦想基金”,致力于打造面向长征沿线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平台。一汽团委开展“红旗助梦计划”公益项目,发动一汽青年以“高举红旗精准扶贫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以“新红旗让梦想成真”为口号,助力解决长征沿线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缺乏问题,计划用三年时间点亮“新长征”路上的“希望工程”。

二、主要做法

(一)分类帮扶、精准目标—“用心”构建项目服务框架

2018年4月,长征沿线的江西、四川、宁夏、山西、贵州、陕西、云南、广西、湖北和甘肃等10省团省委相关负责同志召开项目启动会,计划用3年时间惠及沿线深度贫困县和革命老区。按照精准帮扶原则,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为出发点,构建项目服务框架。

1.引导小学生“敢于有梦”。小学生处于树立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针对小学生群体,项目设定了每年至少开展1期“红旗少年一汽行”主题活动的服务目标,通过组织至少50名品学兼优的“红旗少年”参加感知温暖、体验科技、畅谈梦想等系列活动,引导“红旗少年”们敢于有梦,埋下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种子。

2.鼓励初中生“勇于追梦”。初中生处于学习知识、积累收获的成长阶段,也处于成长路上的叛逆期,物质的匮乏极容易导致精神的懈怠。针对中学生群体,项目设定了每年至少援建2间“红旗智慧教室”、捐赠1000份“红旗爱心书包”的服务目标,助力解决教学设施落后和物质保障不足等问题,鼓励初中生们勇于追梦,让他们心中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

3.激励高中生“勤于圆梦”。高中生处于圆梦大学的决胜时期,学习和生活费用成为贫困地区高中生坚定求学梦的最大阻碍。针对高中生群体,项目设定了每年至少捐助300名高中生“红旗助梦奖学金”的服务目标,解决贫困家庭资金紧缺的后顾之忧,激励高中生们勤于圆梦,用奋斗实现人生梦想。

(二)面向痛点、找准着力点—“走心”策划项目服务内容

项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全要素”思维模式,精准分析不同服务对象的痛点,在各维度深挖活动内涵,加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捐助者与受助者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1.策划“红旗少年一汽行”主题活动,全方位引导小学生“敢于有梦”。一是通过参观天安门升旗仪式、复兴之路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中国梦”。二是组织参观一汽红旗文化展馆、汽车总装生产线等汽车文化感知活动,引导小学生树立“汽车梦”。三是开展参观清华大学校园、做客广播电台直播间等梦想之旅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个人梦”。2018年至今,项目共开展了4期“红旗少年一汽行”主题活动,累计服务223名小学生,在一汽集团内部乃至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2.提供学习资源和成长资源,鼓励初中生“勇于追梦”。在学习资源方面,通过发动广大员工自愿认领的方式,捐助“红旗爱心书包”,包括文具、书本等学习用品以及雨伞、水杯等生活用品,搭建一汽员工与贫困学生的爱心桥梁。在成长资源方面,援建“红旗智慧教室”,包括VR设备、无人机等前沿科技产品,帮助贫困学生们体验科技魅力,开拓科学视野;联合北京高校支教团,共同开创线上远程教育、线下定点支教的帮扶模式,让“冰冷”的硬件设施热起来、动起来,提升“红旗智慧教室”的“温度”。2018年至今,项目为2403名贫困学生捐赠了“红旗爱心书包”,为12所学校援建了“红旗智慧教室”。

3.物质精神两手抓,激励高中生“勤于圆梦”。在物质激励方面,将捐助对象锁定为高一学生,根据在校学费实际标准,捐助每人每年2000元“红旗助梦奖学金”,连续捐助三年,确保顺利完成学业。在精神激励方面,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梦想主题班会,畅谈成长感悟,分享成长收获,相互鼓励,共同进步。2018年至今,项目共计为1000名高中生捐助了“红旗助梦奖学金”。

(三)夯实组织、整合资源—“专心”提升项目服务能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保障是根本,资金保障是核心,宣传保障是关键。一汽团委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充分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1.科学管理,打造专业化团队。一汽团委积极推行项目制工作方式,面向全集团招募项目执行会长、公益专员,全面负责每个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执行、宣传等工作。同时,统一设计服装、旗帜等道具,定期开设志愿服务培训班,制定并完善协会制度,促进管理标准化,实现运行自主化,确保高质量推进项目落地。

2.多策并施,众筹项目资金。一汽团委联合一汽社会责任办公室共同立项,每年在“红旗梦想扶贫基金”行政预算中列支基金,作为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通过“青春一汽”微信公众号平台公开拍卖个人、集体捐赠的物品,所得款项用于指定志愿服务项目。一汽团委还发动全体员工以个人或团队的名义,自愿捐赠“红旗爱心书包”或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提升员工的参与度。

3.统筹资源,构建宣传工作矩阵。一汽团委充分运用集团各级报、网、台、微、端等27个内部宣传平台,联合上级团组织、新华社、吉林广电等29个外部宣传平台,构建横向互连、纵向互通的宣传工作矩阵,通过短视频、长图H5、微信“九宫格”等创新形式,分预热期、爆发期、长尾期三个阶段进行地毯式、轰炸式的全方位传播。

三、案例成效

“红旗助梦计划”自运行以来,积极探索长征沿线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新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敢于有梦”的小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参观教育活动,在个人梦想、汽车工业、国家复兴几个方面树立了奋斗目标;“勇于追梦”的初中生在获得学习工具资源以及网络教育服务后,提高了学习热情,通过VR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贫困学生们体验到了科技的魅力,开拓了科学视野,增强了努力学习的劲头;“勤于圆梦”的高中生在获得奖学金资助后,理想更加坚定,更加发愤图强。

一汽团委在关注具体服务对象的同时,积极激发一汽员工公益意识,通过一对一帮扶、捐赠物资等形式,有效提升员工的参与度,为项目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一汽团委通过各种宣传平台积极宣传“红旗助梦计划”的扶贫内容,2018年至今,项目累计传播人次超过2000万,有效提升了项目覆盖面和影响力。

亮点

一汽团委积极投身集团助力“脱贫攻坚”的事业,聚焦长征沿线的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他们以“红旗助梦计划”为纽带,发挥企业在资源整合、资助管理、品牌运营以及服务拓展等方面优势,全方位地参与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这样的扶贫实践,在充分实现教育扶贫的目的之外,又为企业带来了双重收益:对内团结凝聚了企业广大青年职工参与脱贫攻坚事业的力量;对外展现了国有大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了“红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汽团委参与教育扶贫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国有企业团组织能够充分把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优势和共青团联系动员青年的优势紧密融合起来,参与国家的脱贫攻坚事业。

(案例编审:王渭巍 于渝迪)

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育人扶贫双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志愿扶贫案例

发展本土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乡村振兴战略,但农村人口外流、农业人才缺乏、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2019年3月,团中央部署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以培育本乡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为重要着力点,旨在为党储备乡村振兴青年人才队伍,夯实脱贫基础、稳定脱贫成果。其中,涉农院校的技术力量、专业人才是加快农业技术升级、推动农业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一、案例背景

合阳县地处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隶属于渭南市,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2万亩,总人口45.90万,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国家级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该地区自然气候干旱少雨,长期缺水,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苹果、红提葡萄、奶畜、水产、红薯、生猪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缺少先进农业技术支撑,导致区域发展的原生动力不足,造成贫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与合阳县是扶贫对口单位。2015年起,西农团委以农林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针对合阳县已有的农业产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帮扶;同时,依托寒暑期社会实践、三团一队、研究生支教团、西北乡村调查、“海归人才助力合阳县脱贫攻坚”咨询服务会、田园使者和村主任助理等志愿服务工作平台,积极开展专题报告、实地考察、产业规划、咨询指导、乡村调研、文化支教等支农活动,为合阳县脱贫攻坚积极贡献“西农智慧”。

二、主要做法

(一)对口帮扶,开创扶贫新模式

西农团委通过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并举的方法,在合阳县建基地、结对子、搭桥梁,逐渐形成“一个乡镇、一个学院、一个工作队伍、一个专业团队、一个产业基地”的“五个一”新模式。具体工作流程为:一个乡镇对应一个学院,一个学院组建一支帮扶队伍,一支队伍带动一个专业团队,一个专业团队对接一个产业基地。

2018年初,西农与合阳县联手打造“三团一队”工作模式,进一步探索定点扶贫新方法。“三团”是指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以及研究生助力团,“一队”即为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其中,21名学院党委书记组成的书记帮镇助力团是组织的战斗堡垒,充分保障工作开展;168名专家构成的专家教授助力团为助力脱贫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研究生助力团则由每届十余名研究生组成,承担协调联络、组织实施的任务;受援地的行业精英构成优秀人才服务队,为扶贫工作落地生根提供沃土。“三团一队”充分整合资源,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为助力脱贫开辟新路径。当前,合阳县志愿扶贫团队组建结构稳固,实现支援帮扶常态化发展,为巩固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科技支农,打造帮扶新样板

西农团委在充分了解合阳县产业发展类型的基础上,收集各乡镇科技支援需求,牵头成立23支校内各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为合阳县红提、樱桃、红薯、花椒、畜牧、水产、中药材等支柱产业提供科技帮扶。广大青年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一线,开展讲座、咨询、科技推广等志愿服务,协助共建百良镇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洽川休闲现代农业园区、绿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王村镇恒丰源现代农业园区等12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为当地3552农户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农业技术帮扶。校团委协同青年教师团工委组建教工志愿者“优秀人才先锋队”,以学院基层团组织为单位,开展“归国人才助力合阳县脱贫攻坚”咨询服务活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新的科技动力。

(三)志愿投注,助力乡情新治理

西农团委在科技扶贫的大框架下,充分利用高校的志愿者资源,巩固和提升扶贫成效,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产业帮扶紧密结合起来。来自西农研究生助力团和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们协助镇(街)政府开展日常行政工作、技术推广、义务支教,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全面实施“一份农户增收计划和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项支教志愿服务、一次科技支农志愿服务、一份乡村生活体验日记、一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一次政策宣讲”的“六一”新治理工程。三年来,西农团委共选派7批59名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合阳县挂职科技副镇长,3批18名研究生在合阳县农村小学、中学担任教师,与合阳县联合开展“田园使者”“村主任助理”“农村幸福院”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常态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四)调查研究,开拓发展新思路

为科学制定县域发展规划和对口帮扶方案,西农团委联合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累计招募87名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专业学科背景的志愿者组成“乡村类型调研服务队”,连续两年开展乡村分类信息实践调查,调研范围覆盖合阳县的12个乡镇215个行政村(社区)。来自西农的青年志愿者们通过“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方式,对县域内的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畜禽养殖、乡村工业、乡村旅游等11种类型进行全覆盖调研,客观分析合阳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后脱贫时代”建设性参考意见,形成25份研究具体问题的调研报告,其中4篇报告入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实践读本《乡村振兴的青年实践》一书。

三、案例成效

目前,合阳县贫困率由2017年的13.2%下降至2018年的1.41%,并于2019年5月顺利脱贫摘帽。在2018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表彰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荣获“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荣誉称号,国务院扶贫办在《关于对陕西省2019年脱贫攻坚巡查情况的反馈意见》中,将西农扶贫工作列入“有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好经验好典型”中予以通报。西农团委通过整合校内优势资源,精心打造系列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立德树人和精准扶贫双赢的新局面。实践证明,由农林专业人才提供的青年扶贫志愿服务新模式,使定点扶贫工作由原来的点上做亮延伸到面上做强,提升了贫困县的“造血”机能,开创了县域整体推动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亮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凝聚本校农林专业青年人才助力脱贫攻坚,汇聚西农智慧服务乡村振兴,以社会实践平台为依托开展青年扶贫志愿服务,为助力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农林学校的力量。一是发挥专业优势对口扶贫,科技支农效果突出。西农团委充分发挥学校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和优势,立足学科专业开展对口帮扶,将专家指导、科技引领、青年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团队输送到农业生产一线,搭建起科技扶贫“高架桥”,探索出产业扶贫新路径,为扶贫县域顺利“脱贫摘帽”提供了重要引擎。二是注重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育人扶贫双赢。西农团委秉承学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鼓励青年学生在脱贫攻坚中,提升学习动力、增强实践能力,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扶贫志愿服务工作,将青年学生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尚情怀,积极引领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将脱贫攻坚阵地打造成学校培育新型农业人才的实践平台。

(案例编审:李燕平 王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