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7942500000025

第25章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做人要揣着明白装糊涂(1)

清朝怪才郑板桥学富五车,多才多艺,然而他性格乖张,孤芳自赏,行事特立独行,看不得世俗的阴暗面,因而纵使他才华横溢,也难以为官场中人所容纳,处处受排挤压制,一生郁郁不得志。处处碰壁之余,他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字,既是他对自己一生处世经验的总结,也是留给后人的苦心忠训。

世界是庞大且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是处于混沌状态之中的,如果事事究其穷尽,人会活得很累。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要想事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统一标准也不可能。人生在世,眼睛不能太管事,心地不能明白,当糊涂时则糊涂,遇事睁只眼闭只眼,山外看山楼外看楼,饮酒三分即为醉,能为自己减少许多苦恼,省去许多是非,超脱世外,安身立命。

大智者若愚也:藏巧于拙用晦如明

大智若愚,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真正有智慧之人表面都显得很愚笨。史书上记载,孔子去访问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大智若愚,在外表的愚笨后面隐含着大彻大悟、大智大慧。大智若愚,是一种智者的行为,用于修身养性,则是一种智慧人生;用来处人待世,则是一种智慧之术。用它可以保全自己,免遭灭顶之灾。

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生物被人们视作最无能、最让人任意宰割的生命体了。岂不知生物自有一套避凶趋吉的妙法,这就是它们的保护色和伪装术。如变色龙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竹节虫爬附在树枝上如同竹节一般,以此来骗过天敌的眼睛;枯叶蝶在遇到天敌时会装成枯黄的树叶,它的天敌哪里会想到这枯黄的树叶竟然是它苦苦寻找的美味;还有的动物遇危险时装死以迷惑敌人。在人们看来,这些方法未免太低级了,可是正是这些看似无能的方法使动物种群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帝王跟前的大臣,可以说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时时刻刻都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这种情况下,大智若愚的人才能独保其身。

商纣王在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暴君,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竟然弄不清年月日,问左右的人也都说不清楚。纣王又派人问箕子,箕子是很清醒的人,他知道这件事后,悄悄对身边的人说:“做天下的大王而使国家没有了日月概念,国家就危险了。而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时日,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那么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箕子也假装酒醉,推说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因此而幸于保命。

信奉大智若愚的是真正的聪明人,他们以大智若愚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人也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因为锋芒太露而遭人暗算。《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还是那句千古名训“大智若愚”为妙。

大智若愚,不仅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实现自己目标的智慧。俗语说“虎行似病”,装成病恹恹的样子正是老虎捕食的前兆。这就是所谓“藏巧于拙,用晦如明”。现实中,人们不管本身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对对方造成巨大的威胁,会使人放松戒备和设防。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机巧权变是不行的,但又要懂得藏巧,不为人识破,也就是“聪明而愚”。

大智若愚并非让人人都去假装愚笨,它强调的只不过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即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不要太盛气凌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在复杂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能用大智若愚的方式为人处世,那他就能够避免很多缠绕,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

韬光养晦,时机未到藏起自己的翅膀

在时势未到的时候,人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待时而动。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韬光养晦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这样件事情,刘备参与“衣带诏”不久,曹操便派了一大队人来请刘备过府。刘备还以为是衣带诏的事情泄露了,心里十分惶恐。一见曹操,曹操便冷言对他说:“看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心想这下完了。幸亏曹操随即又说:“你在家种菜园不容易吧!”刘备这才放宽了心。

曹操邀刘备过府是请他喝酒的。曹操很久没有见过刘备了,探子回报说刘备在家种菜园,他不信。世人都说刘备是何等英雄,怎么会甘于去种菜园呢?正好府中梅子青青,于是决定以青梅煮酒来请刘备过府一聚。刘备得知原来是喝酒,心便宽了许多。

于是酒间,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在这个时候只有那些逞口舌之利的人才会说自己是英雄。于是,他说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凡是他叫得上名字,而且有一点气候的诸侯他都叫了一个遍。但他漏了两个人,一个是马腾,因为马腾是和他一起奉带衣诏的,他需要保护他的安全,因为他知道他所说出来的英雄都是曹操要铲除的对象;另一个是自己,他是故意漏掉的,曹操论英雄,无非就是问刘备你看谁以后会是我最强的对手,因为以曹操的性格和今天的实力,他已经肯定自己是英雄了,既然他已经认定自己是英雄,而且是天下英雄,他自然不会允许其他英雄与自己抗衡。所以刘备绝对不可能说到自己,然而他心中有些不安,他隐隐感觉到曹操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用意在于试探自己的抱负。

果然曹操将他所说的那些人都否定了,并说他们都不算英雄,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抱负,吓坏了,筷子掉到了地上。正好这个时候有一个响雷打过,掩饰了他慌张的神情。曹操看了一眼刘备,很是不解。刘备慌忙解释说自己怕打雷。曹操没有多想,随口很轻蔑地说:“大丈夫会怕打雷吗?”刘备谢天谢地,果然让曹操消除了对自己的疑虑。曹操为自己认定刘备是英雄感到好笑,这种人连打雷都害怕,怎么可能是英雄呢?

刘备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怕打雷,而是不想让曹操知道自己有野心,因为刘备明白如果曹操知道自己有野心,会害怕的。曹操认为刘备怕打雷无所谓,只要能够保住性命就行。其实是英雄也罢,不是英雄也罢,在任何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求得自身的安全,如果自己性命都丢了,还谈什么英雄,还平什么天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表现出自己有多聪明,有多能干,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喜欢我们的聪明和能干。这种时候,我们要善于保护自己,保全自己的实力。否则过于表现,别人会认为自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相反,只要还有实力,就一定能够有出头的一天。

明哲保身,身处巅峰要知急流勇退

明哲保身是中国人的独特智慧。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古代的官场政治中,你提防着我,我倾轧着你,不懂明哲保身的人,早晚会被淘汰出这个圈子,甚至是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中国人逐渐养成了“明哲保身”的习惯。现代的社会也同样如此,在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同样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明哲保身是张良后半生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他称病闭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

韩信年轻时还能忍受“胯下之辱”,而后来随着战功卓著,越来越不可一世,甚至要求刘邦封他为“汉王”,如此功高盖主,仍不懂得低调,还依然锋芒毕露,怎么能不让刘邦担心呢?

韩信最终被杀,张良却始终未伤毫毛。

懂得明哲保身的张良和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现实生活中,像韩信这样自负的人很多,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待人咄咄相逼,有十分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相反,明哲保身、韬光养晦才是一种高妙的自保方式。当你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要懂得韬光养晦。而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还要学会大智若愚的处世方式。大智若愚的人,憨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大智若愚的人,宠辱不惊,遇乱不躁,看透而不说透,知根却不亮底。大智若愚的人,大智在内,若愚在外,将才华隐藏于深处,给人一副混沌无知的样子。实际上,他们退可独善其身,进可兼济天下,实在是一种人生难得的境界。

有人自恃聪明,投机取巧,爱耍小心眼,表面上看起来是很风光,可是到最后又如何呢?这样的做法是不会有一个长久的效果的。真正智慧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他们懂得把一切看得平淡,懂得不动声色,懂得消化吸收,懂得内敛和宽容。

人们常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是明哲保身的一种具体体现。在为人处事中,要学会隐藏自己,不要事事显得比他人高明,而要学会韬光养晦,在时机成熟之时一鸣惊人。做人和做事往往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裨益的。所以,智者深谙其道,懂得明哲保身,穷则韬光养晦,达则大智若愚,而终成大事。

总之,明哲保身是一种大智慧。特别是当你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一定要能够保全自己,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难得糊涂,人生要一半清醒一半醉

人大都希望自己充满智慧,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在智慧中看到了愚笨的必要。人生不乏变幻,处世充满艰险,需要你有足够的智慧来权衡利弊,随机应变。不过,我们有时候不妨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是比一般的聪明更上乘的处世睿智。

人人都知道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又有几人呢?

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示自己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聪明过了头,并非是件好事。一个人还是别过于精明,事事计较,反而会让人伤神。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

北宋人吕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他却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一切;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了。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头脑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了。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真正聪明的人,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世艺术吗?

“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会在社会上不得安宁。

康熙皇帝继位时年纪很小。朝中元老级功臣鳌拜掌握朝中大权,一心想谋取皇位,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继位不久的康熙皇帝很清楚鳌拜的野心,但苦于自己根基不稳,短时间内无法与之抗衡,索性不问朝事,整天和一帮少年混在一起东游西逛。

有一天,康熙微服在一侍卫的陪同下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上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便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下摸出一把尖刀,侍卫见状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鳌拜的手腕。见此一幕,康熙装出一副糊涂的样子说:“这没什么大惊小怪,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何足惊奇?”并不予怪罪。鳌拜听此话后放松了防备和警惕。康熙若无其事地对鳌拜的功绩大加夸奖一番后离开了。

此后,康熙经常到鳌拜处私访,趁鳌拜彻底放松戒备后将他制服,巩固了自己的皇位,继而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