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7942500000036

第36章 场面人说场面话,把话说得滴水不漏(2)

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啊。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老马用手有病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需要改正,进而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起来,既没因为直接反对老丁伤了和气,而且又维护了团结,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实在是高!

总之,语言表达产生的效果往往比你最初要表达的想法更重要,只有把话说得让对方乐于接受,你的表达才算有正面意义。

舌头多拐几道弯,忠言也要顺耳说

人们总是认为口才好的人总是能在交际中左右逢源、随机应变;而语讷的人常常会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不善于社交,因而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其实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才是成败的关键。

俗说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要把话说得恰到好处,那么何不用顺耳的忠言、温柔的言语来化解矛盾呢。试想一下,公园中的草地边竖立的牌子,有的写着:“小草默默含羞笑,来往游客莫打扰”、“百花迎得嘉宾来,请君切莫用手摘”,还有的则用诸如“禁止”、“罚款”等字眼儿。哪一种更能博得游人的喜好,使花草得到爱护,这是一目了然的。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任何事情都做到十全十美,时常犯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对犯错者真诚地提出善意的批评,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虽然朋友之间指出缺点是要负担伤和气的风险的,但作为朋友就应该承担这种风险。风险有大有小,关键是用的方法是否适当。

从被批评者的角度说,对于他人的批评,我们要怀着诚意虚心接受。但是,从批评者的角度说,批评能否被接受,这取决于批评者说话的方式方法。

某领导发现秘书写的总结有不妥之处。他是这样批评秘书的:“小张,这份总结总的来说写得不错,思路清楚,重点突出,有几处写得很有见地,看来你下了工夫。只是有几个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过其实,有的地方尚缺定量分析,麻烦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笔不错,过去几次写总结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这次也一定能改出一个好总结来。”

这样说,秘书会感到领导对自己很公正、很器重,充满期望和信任,因而就会很卖力地把总结改好了。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一个人的自尊是最宝贵也是最脆弱的。很多谈话高手在批评别人时,都会选择一种委婉的方式。聪明人总是在发现对方的不足时,想办法找个机会私底下向他透露,而且批评也是较为含蓄的,甚至他会将批评隐藏在玩笑中,这样就能让对方很容易地接受建议了。

看人说话,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会说话的人,在交际场中,当然能获得优势。有的人,无论生张熟魏,都能一见如故,有的人,却不论新交旧识,总是落落寡合,如此不同,真有如天壤之别。一见如故的,当然大家都欢迎他,而使他成为交际场中的重心。落落寡合的,当然大家淡焉若忘,不会和他有亲热的交流。

会说话的人,绝不肯单独同一个人讲话,他们一定能够周旋于大众之间,而且和每个人都有相当的接触,绝不会对于某甲特别亲热,而对某乙特别冷淡。会说话的人,绝不会用同一个方式,与每一个人接触,他们对于每个人,一定各有一种说法,或者追述故事,或者即景生情,或者谈偶发事项,或者谈朋友近况,或者谈生意经略,或者谈国家大事,或者谈某种学问,或者谈某种艺术,或者谈业余生活,或者谈茶经雀战,或者谈金石书画,或者谈评剧昆腔,或者谈稗官野史,或者谈本地风光,或者谈对方的近况,或者谈对方的著作,他们的谈话资料,有新有旧,有浅有深,有俗有雅,有远有近,各随对方的生活情形而定,对于新人,不讲旧话;对于旧人,不说新话;对于浅人,不讲深义;对于深人,不说俗论;对于俗人,不讲雅事;对于雅人,不说俗情,他们所说的话,都不是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对方要说的话,说话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在引起对方的兴趣。

谈话之前要对对方有大致的分析、评估,应先了解对方的一些经历情况、生活状况和思维方式,也要特别了解他的生活愿望,生活观点。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必须注意对方的心境特征。如果在交谈当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他的认同的。一厢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对方厌恶。

(2)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曾经有位外国旅游者在旅华期间自杀了,为了减少话语的刺激性,经再三推敲,最后在死亡报告书上回避了“自杀”两字,而用了“从高处自行坠落”这一委婉语。在中国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讳饰,老干部故世了,以“见马克思去了”讳饰,类似有不下几十个同义讳饰词语。再如,生活中对跛脚老人,改说“您老腿脚不利索”;对耳聋的人,改说“耳背”;对妇女怀孕说“有喜”。总之,在语言交谈中讲究讳饰,也就是“矮子面前莫说矮”,应做到“哪壶不开就别提哪壶”。其他如,长途汽车停车路边,让旅客如厕以“让各位方便一下”来避讳,用餐时需上厕所,一般以去“洗手间”来避讳。在社交场合用这些讳饰式的委婉语,不至于大煞风景。

总而言之,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是你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也与你说话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多说话,别人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别人也未必拿你做呆子。

说话要注意场合,场面人说场面话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立论》,非常生动地揭示了说话应注意场合的特点: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子,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讨点好兆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这篇故事性散文里,孩子满月是喜事,主人这时愿意听赞美之词,尽管是信口之言;而说孩子将来必死确是有据之言,却使主人反感。因为在轻松的场合言语也要轻松,在热烈的场合言语也要热烈,在清冷的场合言语也要清冷,在喜庆的场合言语也要喜庆,在悲哀的场合语言也要悲哀。所以说话要看场合,到什么时候唱什么歌。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欢送做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而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做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

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带着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令人难堪的尴尬气氛。

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一个“不会说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引出几点发人深省的教训来:

一是那位退休老教师的教训:不该作无谓的比照。比照,是谈话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用得好,可以使谈话产生某种积极的效果。这里,“积极的效果”是应该特别注意的。在退休欢送会这样的场合,人家所说的都是一些富有情感而又不失真意的十分得体的人情话和好话。对于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好话,听话者要善于倾听,善于应答,大可不必拿别人的长处来衡量自己的短处,从而引起不快。

二是那位青年教师的教训:不要在别人失意之火燃烧时加油。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即将退休时,虽然可能因为老先生平时在某些方面不善于为人处世而与自己伤了和气,然而在欢送会这种场合,我们却不能乘别人一时失言,抓住不放,图一时之痛快而说出那些不合人情的刻薄话,在这种场合,无论如何,还是要在“欢”字上多考虑一些,“欢送欢送”,“欢”而“送”之,要尽可能多留一点美好给人家。

三是那位领导人的教训:应注意避开敏感话题。领导者的能力固然表现在原则性上,在会场一时出现了某种始料不及的尴尬局面时,他没有直接去批评那位言之有失的青年教师,而是竭力肯定那位教师的贡献,具有这种应急应变的意识并立即着手应变,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具体的应变能力和说话方式的一面看,却又显得很不够。照理说,在这种场合,他应竭力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把话题岔开,使欢送会的气氛由暂时的不欢而重新转向欢快,并顺势掀起新的高潮,而不是如他所做的那样,在敏感的话题上唠叨不休。能否机敏地避开某些不宜多说的话题,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检验。

三个方面的教训,合为一点,就是: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愚者的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做一名好听众,听有时比说更重要

让我们看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故事,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几年前,乔从一个到他的车行来买车的人那儿学到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一招。

当时那位顾客花了近半小时才下定决心买车。乔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签下一纸合约。

当他们向乔的办公室走去时,那人开始向乔提起他的儿子,说他儿子就要考进一所有名的大学。他十分自豪地说:“乔,我儿子要当医生。”

“那太棒了!”乔说。当他们继续往前走时,乔向其他推销员们看了一眼。乔把门打开,一边看那些正在看着乔“演戏”的推销员们,一边听顾客说话。

“乔,我孩子很聪明吧?”他继续说,“在他还是婴儿时,我就发现他相当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