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及水窗的构筑,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创造,当时朝廷对刘彝治水的创造甚为欣赏,宋元祐初年,皇帝擢任刘彝为“都水丞”,也就是到中央当“水利部长”吧。可惜刘彝在进京途中,不幸病逝,未能到任。否则他将为国家的水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后来,虔州人民在今郁孤台公园东南处建了个“四贤坊”,以纪念刘彝和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凿通“十八滩”的知军赵抃、民族英雄文天祥。治水功臣刘彝,人民不会忘记你啊!
福寿沟的修筑,不仅对赣州城起了保护作用,而且对整个南赣的水质调节起到很大作用。自宋以来,赣江又发了几次大水。据虔州的州府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五月初,一连几天淫雨不止,赣州城外发大水,一夜水高数丈,洪水灌城东北街市及濒河室庐,六乡四禾皆没,男妇溺死无数,屋宇连栋蔽江而下,驾筏于城垣之上。清代,也是洪水不断。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和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直至解放后的1964年,洪水8次肆虐泛滥,其中有六次尤甚,贡江水位都超过103米,高于当时城墙最低的雉堞。洪水肆虐极其严重,幸亏有坚固的城墙阻挡和福寿沟的调节,减少了水势冲击,减灾避祸。这说明,虔州的古城墙和刘彝建筑的福寿沟,在抗洪中起了极端重要的作用。
江水滔滔,历史可鉴。当代治水专家们在总结赣江防洪经验时认为:赣州古城墙,宋朝改夯土城为砖石结构,冶铁固基,历代修葺中又不断加高加固城墙体系,城内有调节水量的池塘、城濠和福寿沟、水窗等排水系统,是现在防洪古城墙中的佼佼者。在我国,至今仍保留有完整或部分城墙的数十座城市中,寿州、文安、潮州、荆州、射洪、安康、常德、径县等,赣州是其中最卓越的一座。中国古代治理“宋城”赣州的知州,如宋代的赵抃、孔宗瀚、尤其是刘彝,功不可没。
回望:郁孤台下清江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赣南的山水温婉而豪迈。苏东坡从流放地北归时,在虔州住了四十多天,写下了“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诗句,对赣州美丽的山水作了由衷的赞美。古代的虔州得如此清明的山水环境,与治理“宋城”赣州这块风水宝地,变水患为水利,是分不开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文化名城赣州也发生了巨变。古人笔下的虔州图景,已经淡化。在我们面前出现的不再是渔歌唱晚,清江缓流;也不见千舟竞帆,商贾如云的旧日场景。如今,赣江清水的风流已经从水上蔓延到江岸陆地。鳞次栉比的高楼,如诗如画的滨江大道,彩虹般横亘东西南北的铁龙,把城市与乡村贯通一气,把过去和未来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梦。温婉柔媚的章水,浩荡豪迈的贡水,直把古代虔州,如今赣州这座城市不老的心,激动得更加豪迈。光荣与梦想,使赣州更显风流。
人们赞美历史,也赞美神奇壮丽的虔州福寿沟!
【缪俊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评论家】
《天堑与通途--武汉长江大桥》
陈应松
1.睡美人,桥的记忆
长江作为天险,曾经寄托了许多人的梦想。当年蒋介石想与共产党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甚至认为共产党打不过长江。这当然是一厢情愿。
再也没有一条比这更宽阔更汹涌的大江,恰好从一个城市的中心穿过,像一柄无情的利剑,将城市一劈两半吧?在世界上,武汉这个城市的格局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武汉本来只有武昌和汉阳,可是400多年前的某一天,汉江改道,在其终点即入江处,又矗起了一座叫汉口的城市。这三个城市都如此重要,各司其责,难分伯仲。一个是政治、文化、科技的重镇,一个是商业重镇,一个是工业和旅游重镇。三足鼎立,因为滚滚长江的阻隔,各自为阵,使得三镇的口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鸡犬不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完全是三个风情不同的城市。长江是为天险,天险变成了天堑。以至于,汉口人瞧不起武昌人,武昌人也瞧不上汉口人,汉口武昌的人更瞧不起汉阳人。人隔远了,心必隔远。所谓九省通衢,只是一个美好的赞语,通衢不通。以至于后来有了平汉铁路、粤汉铁路,也因这条滚滚长江,火车开到江边,戛然而止,望江兴叹。后来,有了火车轮渡。开始以两艘木船为渡船,铺上双轨,运送过江列车。但码头水位,涨跌难料,木船运送火车的事还不能天天坚持,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谓的京广铁路在此形成严重的断裂和肠梗阻,且运送一列火车到对岸要耗时一个半小时,一年的摆渡费用达到2000万元。这哪叫火车,简直就是老牛拉破车。都是长江造的孽!
我曾住在那条废弃的铁路粤汉铁路过江段的旁边,并且写过一个中篇小说就叫《粤汉铁路》。那条长满衰草、落满夕阳的锈蚀铁路,结束使命是在1957年10月15日。从此,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正式实现了对接,京广线也由此形成,毛泽东主席说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终于实现,九省通衢才真正成为了可能,变得名副其实。
还是要说说长江大桥给我的记忆。长江大桥曾是我们居住在长江边的孩子的梦境。我是22岁时才见到长江大桥的。那时,只听说在我们的下游,我们的省会武汉,有一座跨越长江,架在龟蛇二山上的长江大桥。少年的心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如何把那么重的桥墩打进那么深的江里,又是如何把那么巨大的钢梁搁上去的?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巨人?站在水里,头顶天空,把钢梁像拿一根木棍这么放上去就行了?只能这么猜想。那时我们没有报纸没有书,不知道建设时的景象,只能看到大桥建成后的样子。人民币【贰角】上的长江大桥,湖北粮票上的长江大桥,缝纫机上的长江大桥【因我父母是裁缝】,热水瓶上的长江大桥,香烟盒上的长江大桥,火柴盒上的长江大桥,墨水瓶上的长江大桥……后来还有口头上的长江大桥。如去过武汉的人绘声绘色讲的长江大桥,武汉知青们悲悲切切唱起的长江大桥。
我所认识的武汉知青中,就有叫“汉桥”的。据汉阳建桥新村【这是建桥后出现的新村,多是建桥职工的后代】派出所统计,那一个辖区里,就有15名叫“汉桥”、25名叫“建桥”的。武汉作家笔下的人物,也经常会出现这两个名字。它是武汉市的一个标志,也表明这些人肯定出生于1955、1956或者1957年。知青们所唱的大桥,是思念故乡的歌:“雄伟的大桥,横跨龟蛇山,想起了故乡我泪水流……”
关于长江大桥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乡下两兄弟进城看长江大桥,弟弟说:“哥呀哥,这么大的桥,只怕要花两百块钱才能修得起。”哥哥说:“你怕说得,这大的桥,两百块?没有五百块修得起!”弟弟又看到火车拉着汽笛从桥下穿过,惊呆了,说:“哥呀哥,好大一头牛,它躺着都能吼这大的声,要是站起来声音不还要吓死人?”
22岁的我,看到长江大桥,可能跟这对农民兄弟的想法差不多。那真是像一条钢铁的巨龙横亘在长江之上,桥上跑着汽车,桥下跑着火车,互不相干。而龟蛇二山成为了自然的桥头堡,莫非这两座山是天赐给武汉的?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等待今天,让武汉人来架桥的?
我是在武昌桥头下的江边留的影,这张照片寄回家去后,让同事和家人羡慕得不行。那时候的黄鹤楼还未复建,长江大桥就是武汉的第一张名片,也是武汉的代名词。因为兴奋过度,我在武昌桥头的半坡茶亭喝茶,花4元钱为同事带的一件背心忘了拿,损失不能不说巨大……
20多年来,已成为武汉居民的我,无数次经过这座大桥,而且武汉也玩魔术一般地又在长江上建起了6座大桥,且另外两座即将动工。在长江上建桥,就像好玩儿。仅湖北一省,在建和已建的长江大桥就有20余座了。武汉一座新的大桥的开工或竣工通车,新闻媒体几乎没有过大篇幅的报道,几乎是悄悄进行的,冷不丁就会有一座大桥通车。大桥建设的事儿,比当年重要得多的技术发明,比那时更长的桥,更壮观的造型,更不可想象的难题,报纸都不著一字或一笔带过。桥的建设就是桥的建设,没有政治内涵,不承载一个民族梦想之类的重量,建大桥跟建一栋楼房没什么两样,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不值得宣传和夸耀。时代,时代就是这么发生了深刻的也是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是,尽管有二桥、三桥、四桥、五桥、六桥……你怎么看,还是我们的第一座即习惯称谓的长江大桥最美,最经看,最耐看。它的雄伟,它的厚重,它的典雅,它的高贵,它的沉静的气质,是任何一座桥梁不可比拟的,它的民族风格和一点点俄式风格的完美组合,让人百看不厌。它是一个具有古典美的钢铁睡美人,躺卧在大江之上,无论是在烟雨苍苍的日子,还是在艳阳融融的时刻,都是以雄浑和柔美的双重视觉冲击打动我们,沉醉我们。特别是在雷暴过后,碧波淡淡,横卧在长江之上的这座桥,成为武汉历史最引以为傲的倩影,表现着武汉的气魄和品格,江城的神韵和风情。
2.屈原的千年忧愁,龟蛇的万载期盼
据郭沫若考证,屈原当年“遵江夏以流亡”途中,“登大坟以远望兮”的大坟,即为现在的龟山,又名大别山。
郭氏的考证也许不无道理。在龟山极顶之处,原筑土台一座,民间传为屈原望远台。屈原在这首《哀郢》中,写到他登上龟山极点后,“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诗人感叹:面对洪波不知去向,江水浩淼南渡何方?……郢都的道路那么遥远,长江夏水把归途隔断。
江水浩淼,洪波滔天,渡向江南,可叹长江和汉水把我回归的路途永远隔断了。屈原的哀叹不就像公元1957年前的武汉三镇人的忧愁?汉水阻断了汉口与汉阳,长江阻断了武昌与汉口和汉阳,江与夏不可涉,这滚滚的大江何时才能成为坦途呢?
龟蛇锁大江,这也是长江上的一大奇观吧。二山,一座“若巨鳖浮水上”;一座“缭绕如伏蛇”。传说龟蛇二山是大禹手下两员大将所化。大禹治水时,命二将竭尽全力制伏长江水患,但由于水怪太厉害,仍时常兴风作浪,让两岸百姓遭涂炭。两员大将为了战胜这可怕的水怪,只好牺牲自己,将其身体变作龟蛇二山,将水怪永远镇压在山下。龟山头伸出江边部分称“禹功矶”,上面建有禹王庙【又称禹稷行宫】,就是为了纪念大禹和他的部下在此治水的功绩。
这只是一个感人的传说。
但龟蛇二山束锁住了江流,限制了沙洲涨没的范围,使武汉地区有了长期不变的深水港,倒是大自然的杰作。谁能知道,数亿年之后,这两山成了一座大桥最好的天然基础和南北桥头堡,却要感谢上天的恩赐。
龟山,海拔91.2米,谈不上雄伟挺拔,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每一个名都有不同的传说,如大别山、翼际山、鲁山等。叫大别山也与治水的大禹有关。传说大禹从黄河南下长江,来到长江边的龟山,眼看江汉奔腾,春水凝绿,江南草长,万紫千红;回顾北国,尚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朔风凛冽,水冷草枯之中。大禹看到江南与北国的气候风景如此不一般,感慨道:“一山隔两景,真大别也。”后来人们就把大禹讲这段话的地方,叫做大别山。《明广通志》说:“大别因禹导水时所休息之地也。”还有一说:大别是大禹治水区别江水与汉水的地方。因为长江是浑黄的,汉水是清碧的,汉水入江处的一条分际线分外明显。世人只知蛇山因有黄鹤楼,前人之诗多矣,却不知咏龟山的诗也何其多也。其中有一首我以为甚好。明孟烷《大别山》诗云:
“名山钟秀自天开,岿然盘转天之隈。汉水西来出其下,江流东合涛声回。江汉滔滔南国纪,万里朝宗自兹始……”
龟山虽小,诗却把它的地理位置描绘得极其显赫。明代还有一位叫邢昉的也写过“大别势崷崒,雄立江汉间……此山夙蕴灵,霸气腾鄂渚”句。小小龟山500亩,却有晴川阁--它也是千年名楼、禹王庙、玉清宫、禹王宫、月树亭、桂香殿、拂云楼、南岳殿、三宫殿、九宫殿、龙祥寺、桃花夫人祠、罗汉祠、太平兴国寺、桂月亭、一杯亭、关王庙等等不下三四十处名胜。
蛇山一名黄鹄山。龟山有禹功矶,蛇山有黄鹄矶。黄鹄山又名黄鹤山,后黄鹤楼因此得名。蛇山海拔高度为85.12米。说李白不敢在黄鹤楼上题诗,因为有崔颢的诗在上头,其实李白在此写有诗多篇,如:“东望黄鹤山,雌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蛇山长约3500米。因有黄鹤楼天下闻名。黄鹤楼被称为“天下第一楼”,当年曾挺立在黄鹄矶上。所谓龟蛇锁大江,其实就是指禹功矶和黄鹄矶隔江对峙,控扼长江,成为长江上的险隘。禹功矶突兀江中,危石壁立;黄鹄矶为蛇山之首,奋跃瞰江,悬崖曲坳,峭峙江口。传说有仙人子安在此矶乘黄鹤小憩,后又翩然飞去,留下后人的神往。
且蛇山头枕大江,尾摆东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东吴就在此筑城。辛亥革命首义,起义军破中和门后,最先占领的就是蛇山。于山头架炮轰湖广总督署,为首义成功开辟了道路。蛇山逶迤,寺观宫祠、楼台亭榭、名泉秀石、仙踪胜景,不计其数。其歌咏的诗词更是浩如大江烟波。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差一点战败朱元璋的陈友谅墓就在此山上。现白云阁、长春观、宝通禅寺最为有名。
过去,在龟山之上,有数丈高的石碑刻有汉代大文学家蔡邕所书“北方玄武,有虫之长,龟蛇交曰玄武”语句。据传是在永乐十一年,大修武当山奉供龟蛇玄武,湖北巡抚王俭为了迎合极其推崇玄武的永乐皇帝,将大别山及黄鹄山改为龟蛇二山,寓意为玄武龟蛇二将。蛇山逶迤起伏,极像巨蟒伏曲;龟山则首尾俱全,龟甲、龟腹、龟爪又恰似其形,所以让人们迅速接受。
但到了明末,崇祯皇帝怕自己的江山不保,迷信风水,在全国到处凿断所谓“龙脉”,以防又一个真命天子出现,取代他的皇位。湖广之地的“龟蛇环卫”享有盛名,让他睡不着觉,便派人将蛇山挖成鼓楼洞,也就是掏空了这“蛇”的心,让它死去;将龟山的龟首与龟身也凿断,“斩首行动”的后果是在那儿形成了“铁门关”。
但是尽管这样,龟蛇二山还是依然雄峙大江边,等待着有朝一日,成为中华大地上一个重大事件的诞生地和参与者……
3.毛泽东的惆怅与欣悦
1927年的春天,4月底的一个时日,蛇山已现出春天的热闹和颜色,草木已经葱茏,万物复苏。
与杨开慧和两个孩子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的毛泽东,那时因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相左,赋“闲”在家,于是趁春色正明,天气暖和,一个人去了蛇山。在黄鹤楼【当时应叫奥略楼】上,凭栏远眺。这时天色晦暗,开始下雨,大江之上烟雨茫茫。本来就心情悒郁惆怅的毛泽东见景生情,在郁郁寡欢中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