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水电开发文章的“下篇”完成了。在贵州索风营水电站,清澈的湖泊和电站两岸山坡茂密的植被,吸引了猕猴、藏酋猴在复植的果树间自由栖息,乌江公司董事长张志孝也因此被戏称为“猴王”。乌江流域的荒凉、闭塞、贫困逐渐成为历史,乌江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形成的“乌江经验”,已成为我国流域梯级开发的一面旗帜。
如今的乌江,不仅是一条水流之江、航运之江,而且更是一条电流之江、能源之江!
林城玉带休闲画廊
一条河的命运与一座城市的命运也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过,中国的林城、避暑之都贵阳与贯城而过的南明河便是如此。
贵阳是贵州的省会所在地,南明河穿城而过,河水清丽沉静,川流不息,为城市带来了宁静和诗意。
南明河的命运,和这座城市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对南明河命运的倾情关注,将政府的心与市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几乎每一个贵阳人都在为自己的母亲河--南明河重获新生而动情、而兴奋。
南明河系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清水河的源头河流,发源于贵州省平坝县林卡乡百泥田,全长118公里、流域面积1433平方公里,河道风光秀美,两岸诗情画意,人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老贵阳人的记忆中,人们在南明河中泛舟垂钓、淘米浣衣、游泳嬉戏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南明河不仅养育着贵阳人民,还对贵阳经济、文化、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是贵阳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政排污系统相对滞后,加上人为因素污染,沿河两岸特别是市中心城区段各类工业废水和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南明河,历经多年污染,南明河变成了一条污水河,水质和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市区内河道严重淤塞。这不但对市区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造成了极大损害,严重地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阳经济社会的发展,被污染的母亲河成为全市人民的一块心病。人们望河兴叹,人们真切渴盼:哪一天能让母亲河生机重现,哪一天能让母亲河再显风采。
人民的呼声就是第一信号。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列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并于2000年底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举全市之力,使南明河一年一个样,三年内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这一决策代表了贵阳人民的利益,顺民心、合民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得到了全市上下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市民们亲切地称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这不但是市委、市政府对今天的承诺,对贵阳人民的承诺;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对子孙后代的承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在这份骄人的成绩后面,同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环境污染和仍然在扩大的生态赤字,令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从《周易》、《道德经》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从《太阳城》、《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和追求。当传统的城市聚集的自发的生态化方法逐渐转变为早期的生态觉醒,进而转变为生态自觉之后,人类的环境价值观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深深感到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今天追求和谐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决策者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上,显现了可贵的自审意识和前瞻意识。
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造成的南明河污染问题,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近20年来,市委、市政府前前后后不知组织过多少次清淤、多少次整治。为了给南明河清淤,年轻的武警战士李学章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专家论证,科学规划,为“三年变清南明河工程”的实施奠定了扎实基础。2001年春天,包括上游生态建设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建设工程、南明河花溪段十里河滩整治工程、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工程、河道疏浚工程、沿河企业达标排放工程、沿河景观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涉及水利、环保、市政、园林、交通、旅游等44个子项目的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
就像岁月给南明河沉积了太多的淤泥一样,历史,也为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要如期实现“三年三变”的目标,贵阳人民必须同心同德、全力以赴打一场攻坚战。
为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治久清,许许多多的市民踊跃献计献策。有的说,要实现南明河长治久清,需要政府主导,市民、社团参与,全社会关注。有的说,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管理的新机制。有的说,完善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全民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有的说,实现南明河长治久清,人人有责,每一个贵阳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有这些,体现了广大市民对南明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关注与拥护。市民们的心,与党委、政府的心息息相通。
在实施三年变清南明河综合整治工程的进程中,那些依附着重大历史事件和古老文化神韵的文物古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与保护。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景观走廊建设,突出表现了贵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文化氛围,既开发了新的景区景点,又保存了贵阳特有的面貌。南明河流域内的古建筑、文物、古树、环境受到充分重视、保护和管理;贵阳大剧院、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的建成,形成了既融合功能需求又汇集人文要素的新景观,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阳明路花鸟市场搬迁后,正规划建设黔明广场,使黔明寺这一文物古迹更加醒目地凸现在繁华的市中心。“江河畅,民心顺;河水清,市运兴。”人们如是说。
历史的脚步总是不断超越自已去书写新的辉煌。南明河沿岸的环境绿化和景观建设工程,就是这辉煌里最耀眼的一抹。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因地制宜,因势造景,打造了一批公共休闲空间和绿化广场;在截污沟建设的同时,进行了绿化、植树、硬质铺地、喷泉、灯光等环境建设,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八景连珠”绿化工程和以甲秀楼为标志的16公里的亮丽景观长廊;在一中桥至南明桥河段,塑造了“民族风情”、“秀丽山川”等五组大型浮雕。
走过三年的艰辛历程,走过1000多个挥汗如雨的日子,今天,“三年变清南明河”的蓝图终于变为了现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提高城市品位的环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工程、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和体现正确政绩观的德政工程,触手可及,赏心悦目。在市委宣传部、贵阳日报社日前举办的“三年变清南明河工程”市民座谈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代表汇聚一堂,用深情的话语畅谈母亲河的沧桑巨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中有年过古稀的老人,有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南明河的成功整治,成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范例,给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全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副部长仇保兴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等先后到贵阳实地视察南明河整治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是“切合贵阳特色,以人为本,打造精品林城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南明河的治理情况。
三年变清南明河,这项前所未有的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带动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近日公布的《贵阳市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就很能够说明问题。这份涉及1000余人、200余个单位团体的大型调查报告显示,86.57%的团体和69.38%的个人表示了解南明河综合整治工程,公众对该工程的实施表示充分赞成,对工程的完成情况表示满意。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对南明河综合整治工程进行视察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视察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整治工程取得的成效,认为这项工程暖民心、顺民意。
瞬间惊初见,已改旧时容。昔日沿河两岸窄小的路面,驳杂老旧的棚户区,像打了死结遮人望眼的违章建筑……代之以宽敞、高远、通达与流畅的风采。最喜滨河帆影广场、瑞花广场、人民广场、甲秀广场、大十字广场等绿化广场连缀其间,如长练上的明珠、湍流里的安澜,在繁忙、喧嚣、急迫的市容中平添着从容、宁静与平和。在那里,喷泉、花地、老树,来自深山荒谷的顽石,高高的棕榈,吐芳的月桂,古朴精巧的雕塑,入夜隐藏在灯光里的音乐,卵石铺地神秘如梦的曲径小路……无不透射着一个当今商品经济时代最富崇高意义的主题:人是城市的主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管理者自觉地把城市建设同人的生存与审美需求、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城市建设才是最有生气和最富人性化的,真正实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最高目的--对人的尊重与关爱。
放眼今日贵阳,城市变得越来越亮丽,环境越来越美,也越来越富有灵性和生气。而这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与“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三年来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有着密切联系,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密不可分。这种理念叫做“环境立市”。
高品位的城市文明不仅是对未曾有过的生活的开掘,还有对历史的尊重与珍爱。在今天的亮丽风景中,也穿行着历史之美。南明河两岸风光带的景观建设,十分注重文化的含量和艺术的升华。从每一个局部去锻造城市的美,力求把人文胜迹同水光山色的自然景观融汇一体,使之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贵阳的城市建设由此走上了高品位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你漫步南明河边,看着日益变清的河水,嗅着沿岸花木的幽香,呼吸着清新的河风,使人们不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与当今“科学发展观”、“生态立省”、“环境立市”理念的水乳交融。这种追求“人类与自然共存”的生存大智慧,仿佛是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的源头流来,从贵阳人民的母亲河南明河的源头流来,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启示着人们,直达人们灵魂的深处……
在美的召唤下,“森林之城、休闲胜地”真正实至名归了。
有人说,贵阳旅游是“冬天卖绿色,夏天卖凉爽”。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位于中国西部的贵阳依然一派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当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地区和城市难敌高温“烤炼”的时候,成千上万来筑旅游避暑的外地人却感到“真凉快!”仿佛这座城市的整部历史就隐藏在绿色与凉爽的氛围里,使人想起那过去的时光,想起深深沉积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永不衰老的故事,想起先人们与今人们的劳作、拼搏和奉献。
而这在今天比金子还珍贵的绿色与凉爽,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之外,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强力推进三年变清南明河综合整治工程、一环林带保护和二环林带建设工程、老城区绿化美化工程等一系列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密不可分。
岸绿景美,河水变清,鱼虾回游,南明河畔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沿河两岸休闲观光的人流如织。市直机关退休干部杨老伯告诉记者,他每天上午、中午、下午都要到南明河边散散步,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爽朗。在一中桥和甲秀楼一带,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垂钓者,成为市中心区的一道独特风景。
一位世居在南明河畔的72岁的老人,把南明河几十年来的变化写成了三首歌词,用贵阳民间小调配曲并自己演唱和录音。在他那苍老的嗓音吟唱出的歌声里,流淌着—个普通市民对绿色家园的质朴的情感,蕴藏着对母亲河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我市举行的公开征集“歌唱母亲河”新创歌词活动中,不仅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还吸引了省内各地、州、市的作者踊跃参与。他们之中既有专业词作者,也有业余作者,既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也有个体工商业者、下岗工人以及在筑工作的外地人员。从古稀老人到10多岁的小学生,都纷纷用笔抒写对南明河的赞美。我国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的《南明河,美丽的河》已在林城传唱,那舒展、优美的旋律让市民的心与南明河贴得更近。
所有这些,汇成了气势磅礴、动人心弦的交响乐章。这是智水与仁山的交响,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民心与德政的交响。这种立体的交响,在林城贵阳的天空和大地上构成了无形的美、无字的诗。
地下之水勘探成井
贵州是名符其实的水高原,当地表水资源出现鞭长莫及的情形,地下水资源便大显身手,一展优势。
于是,在破解贵州广大农村工程性缺水难题的攻坚协同战中,有一支以勘查、开发地下水闻名的队伍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00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专议[2008]37号“关于研究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利用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向贵州省地矿局下达了2008年地下水勘查任务,年度勘查经费4000万元。
工作目的:为2008年勘查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田灌溉等提交一批优质、清洁、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水源地。
根据《贵州省2008年饮水安全工程地下水开发利用布局规划》,将勘查区主要布置在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和遵义市东北三县,并适当兼顾黔南州的瓮安、黔东南州岑巩县。其中毕节地区的毕节市、金沙县、威宁县,铜仁地区的松桃县、沿河县、石阡县,遵义市的正安县、务川县、凤冈县为贵州省2008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中地下水的重点。
贵州省地矿局组织数百名精兵强将,在省国土资源厅、水利厅、财政厅的支持、配合下,跋山涉水、夜以继日、艰苦奋斗,
出色完成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15000平方公里;水文地质钻探19220米;水文地质试验2268台班;水质检测289组【1156件】等实物工作量。取得了一系列有关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可喜成果。
【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明
基本查明调查区内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现状。调查区内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总体良好,但毕节地区内煤矿山、煤化工分布区地表水乃至部分地下水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有恶化的趋势,水环境现状及趋势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