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面对有着两条河流的这座城市,既要保护河流的自然属性,完成对西安的生态补偿和生态重建,又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城,现代与生态,如何在这座被他们称作“第三代新城”里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呢?--宇文凯给历史贡献了一个隋唐长安城,千年的辉煌笼罩着这座千年帝王都,今天的人们也绝对不能给历史留下一个败笔,让隋唐长安城之后一千一百多年后西安要建设的这座新城留有任何遗憾!
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会、论证会。
为的是走出一条城市建设和河流与生态治理完美结合的新路子。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
必须坚持“生态为主、开发为辅”,这“主辅”的关系不能乱。
必须让浐灞生态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治理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考虑。这样,这种治理便是主动的和系统的,全局的和超前的。这样做,当然,在生态区起步时会艰难得多,甚至是非常非常艰难。但只要坚持这样做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可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它是一种良性循环,最终是会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西安受益,社会受益,国家受益,人类受益……
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重建。
这二十字实际就是“浐灞道路”。
这就是说,政府做环境,企业做项目。政府“负债经营”,负债进行综合治理,投入的钱主要用于流域治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好了,你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有水有绿,大水大绿,还有完备的和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就会吸引来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组团发展。现代化的产业进入区域,政府由此获得收益,从而实现城市价值兑现。用开发效益偿还前期贷款,反哺生态治理,并用来支撑和进行新一轮的生态重建……
如此,破解了一次性治理的难题,在区域内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最终,这里将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化的新型城区。
一座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的绿色城市。
当然,他们知道,河流治理、生态建设是一个花大钱的事情,资金问题一定是这个新区最大的瓶颈。而如果想要在河流治理和新区建设方面采取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的方式,在开始阶段,就一定要对生态治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大融资、大投入和大开发,投资的强度与开发速度必须足以打开局面。
那就是政府要“负债经营”。
最早开工的一些工程都是“赊账”上马的。
【15】
对浐灞建设者来说,他们认为他们干的是“千秋基业”。因此,即使是“负债经营”,即使前期投入巨大、压力巨大,他们在“高起点”上也绝不愿意输于人。而是尽其所能,想要努力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治河理念和城市建设理念。
因为这里本没有路,河堤的堤岸又遭到了严重破坏,需要修新堤和修新路。那么,路和堤,又怎么呈现出最佳状态?什么又是最佳状态?
在这里,他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治河理念,叫做“生态化、自然化和人性化”。
受法国治理塞纳河的启发,他们在浐灞河的治理上,首先考虑和遵循的是生态原则,就是把防汛、水利、人文景观和河流的自然属性综合起来考虑。他们不修高堤高坝,而建设的是“生态化大堤”,你在这样的河堤上看不出人为的痕迹,堤的坡度很缓,为防止渗水下面铺一层浆贴石,然后上面覆盖70公分的土。河堤的上半截搞成绿化带,种草种树种花。用这种办法建的生态大堤,基本颠覆了我们从前对人工修堤的概念。从前只要是人工修的堤坝,就完全是水泥砌成的。那样很不美观。而这样修成的堤坝,看上去有树有草有花,本身就是一道非常美丽的景观,让你赏心悦目,人在这样的堤岸上走,身心都是一种愉悦,你感到这是大自然赐给你的一条河流,与自然有一种亲近感,这当然又体现了自然化和人性化……
浐灞修的这种生态大堤,就是拿到世界上去也毫不逊色。这就是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对河流的一种向往。你把河堤都修成了水泥,这不符合自然,自然的河流堤岸上一定是有树有草,是闲花野草,现在,他们给上面覆盖上了一米多厚的土,又给了它绿色的植被,这样做肯定要比从前那种“硬化河堤”、即水泥砌成的河堤费时费工费钱,但却保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达到了一种“自然去雕琢”的意境。
有人把他们的这种事业叫做“山水写意画”。
是在大地上进行山水写意。
灞河东岸10.8公里的生态大堤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超过了以往各区县治河修堤的标准,通过国际招标,把先进的生态理念引入到河堤施工中……
灞河东岸生态化大堤和灞河东岸滨河路的施工和造型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类的生态文明。而这条8.1公里长的滨河路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有人把它叫做“美女路”,因为它有点像美女的水蛇腰,弯弯曲曲,摇摇曳曳,飘飘逸逸。总之,它不是一条笔直的路。
可为什么要把路修成这样呢?
自然的河流一定是弯曲的。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会是笔直的。只是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一种观念,修路就要把路修得直直的,结果硬是要河流符合我们人类的想法,河堤和沿河的道路一般都采取“裁弯取直”的办法。而把河治得像修渠一样,这不符合水的自然属性。
河的自然属性是“水走蛇道”。走“蛇道”的河流在它顺着自己的自然河床流淌的时候,由于弯来弯去,不会形成太大的落差,也不会对河堤的两岸产生太大的冲刷力。可是,当你把河流“裁弯取直”以后,你就破坏了水的自然属性,这时,你的堤坝修得再坚固,水流所形成的落差和冲刷力久而久之还是会冲毁你的堤坝……
原来,从前的许多水患水灾是人违反了河流的自然属性,河流对人的一种报复!这就让我想起了我们修过的一些“高堤高坝”为什么会决口?修那样的堤坝,到头来等于是劳民伤财!现在,他们根据河流的自然状态,堤和路,全都随弯就弯,拐来拐去,高低起伏。可是,这样一来,工程造价高了不说,设计上也复杂了不少。这条8.1公里的河堤路,如果是按直线的一条路设计,只需要画五六张图纸,而这一“弯曲”,好了,设计师得画出800多张断面图!工作量一下子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而且,一开始还不被人理解,你说你一条路,拐来拐去这算什么?连电线杆都不能对称?
施工单位拿到图纸也傻眼,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一条不规则的路!
毕竟是千秋功业,毕竟是未来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和无法再生的两条河流。
今天你省钱了,省工了,但你却毁掉了两条自然的河、生态的河。不说将来你会背上骂名,成了西安这座古城的千古罪人,你还永远没有机会改正你的错误。建设中的错误是人最不能犯的错误,犯了,的确就是千古罪人。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太多历史教训。与其干一个坏的工程,不如不干!要干,就为西安干世界一流的事!
后来,世界花卉协会主席荷兰人法博先生为西安的2011年世园会来浐灞考察,对浐灞的“生态大堤”和“美女路”赞不绝口,说,你们的生态理念非常先进。香港和欧洲的专家也夸赞道,你们是世界上治河理念和治河形态最好的地方!
2007年,中国发生了两个著名的生态灾害事件,一个是太湖蓝藻危机,一个是洞庭湖区暴发鼠灾。据媒体报道:从这年5月29日开始,江苏无锡市民家里的自来水就开始发臭,当地居民讲,这种臭味是类似于窨井盖下淤泥的臭味,洗手手臭,漱口口臭,煮饭饭臭!无锡市超市的纯净水开始出现抢购,甚至脱销……
西安当然也想发展自己的经济,但它更想避免像太湖蓝藻危机这样的生态危机乃至于生态公共灾害危机。所以在它于2004年发表的“白皮书”里特别提出了西安发展的“生态化”。
西安市政府将浐灞新区定位为“新型城区、生态区、商务区、景观区”。
那么,什么是“新型城区”?
“新型城区”又新在哪里?
这就涉及到了他们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城”的问题。
这个“新型城区”定位为“第三代新城”。
第一代新城,是“企业本位模式”。企业是城市的主体。最典型的像大庆、唐山、河南的三门峡、陕西的铜川这样的资源性的城市。
第二代新城,是“产业本位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形式的开发区,是以新兴产业主导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
第三代新城,是“城市本位模式”。是为建一个城市而建设的城市,是按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建设的城市。它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作为城市建设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产业与人居的和谐。
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理性思考。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史上,它第一次提出了“人”是城市建设的主题。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建设必须从以“经济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人为什么来到城市?人到城市里来为了寻求什么?人为什么需要城市?--这个问题实际又回到了苏格拉底所说过的名言:人是为了追求幸福来到城市。然而,对人这个有着无穷欲求的生物,对于现代人,如果要让他感觉幸福,城市又该为他提供些什么?……
最早的城市是随着手工业作坊的出现而建立起来的,当然,也是为着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庄园主们或者封建领主们需要一些更多的物质享受,一些手工匠们,打铁的、制衣的、屠夫们等等有着各种专业技能的人,就来到靠近贵族们住的地方住了下来,渐渐形成了人群的聚集区。从这些人群的聚集区里又发展出了绘画、音乐等等文化艺术以及科学。
这就是说,城市一定是和人们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有关。
城市从原本意义上讲,应该是人类最佳居住地。不但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环境需要。城市应当是以人为本,是人居环境优美和宜居住宜创业的地方。可是,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这个矛盾又怎么解决?这是说,在这个第三代新城里,人与自然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应当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应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化兼容的理想境界与效果。
这个第三代新城,从城市形态上,应当是人类城市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更为高级的阶段。它不是自然生态区,而是一种都市型生态区。都市型生态区不同于自然生态区,它必须有现代化产业的支撑,人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和居住的同时,需要有事业,需要创业,需要发展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去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产业自身的价值和城市本身的价值。总之,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总得有事干。就像城市诞生的最初阶段,它吸引了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学者等等一样。那么,根据西安市政府对这个新城区的定位,它应当是西安的一个“商务区”,为西安发展新型的现代服务业,成为西安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创意产业中心等等。因此,它又应当是一座生态化的商务城。
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
--这就是这座未来的第三代新城的城市形态。
【17】
在历史上,浐灞这两条河流,尤其是灞河,是中国有名的河流之一。
“沛公军灞上。”
这是《史记》里《鸿门宴》上开篇第一句。刘邦驻军的灞上,遥遥相对着项羽驻军的骊山脚下的鸿门,中间隔着一条灞河。刘邦是夜慌不择路地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那个命悬一线的宴会上逃了出来,由此才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汉唐时期。
这里的“灞上”,因其在灞水之滨而得名。
而它的具体位置就是浐河和灞河之间的白鹿原上。
另外一句同样很重要的话在《史记·王翦列传》里--
“始皇自送至灞上。”
战国时期,诸侯群起争霸天下,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从咸阳出发讨伐南方的楚国。这一仗,因其战略意义重要,秦始皇便亲自送大军出征。这里的“灞上”,是史书中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史书里关于灞上的诸多记载且不去说它,仅这两次就足够重要了。王翦打败强大的楚国和刘邦从鸿门宴上死里逃生,由此才有了秦王朝和汉帝国。所以说,在灞河边上发生过的这些故事都是足以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大事情。浐河虽然没有灞河名气大,但它是灞河最大的一条支流。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都城东移,浐河距长安城比灞河更近,仅十里左右,成为唐长安城最重要的水源地,城中的许多水网,如龙首渠、兴庆湖、曲江,都是引浐入城。可以说,没有浐灞这两条河流,就没有唐长安城的繁华,更不会有诗人杜甫所吟诵的“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美景。
然而时光匆匆流逝。
时光带走了曾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空余下两条呜咽着的河流……
而历史和人们,又遗忘了这两条河。
--这两条曾经和我们五千年文明史,尤其和我们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关系如此密切的河流……
广运潭是开工的第一个项目。浐灞河管委会把广运潭项目作为他们的“开山之作”,其独具慧眼首先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浐灞河地区生态保护、河道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中,以广运潭生态景区为起步项目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广运潭开工的第一个子项目是B号坝。
B号坝以后变得非常著名,原因是它的位置显著。它位于浐灞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下游,是离三角洲最近的灞河上的一座坝,建成后通过调节水位,可在他们后来称之为“半岛”的这个中心区域形成浩渺的水面。这片水域,就是2007年的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西安大奖赛的赛场,也是2007年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三面环水的那片美丽水域。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们对他们的B号坝有着深情,也有着最为深刻的记忆。我发现,那个日子仿佛永驻在了他们的记忆里。
这就是B号坝的开工仪式:2005年1月8日。
所有的人都在为这一天的到来而扬眉吐气。
现在的人的确是越来越聪明了,过去一说修坝,就是水泥筑成的高坝大坝。但这样的坝,破坏了河流的自然景观,而且还给河床增加了压力,西方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在呼吁不要“高筑坝”。而如今浐灞人修的这些坝,全部采取“橡胶坝”这样的形式,这种坝,既生态,又环保,让河流能够自然流淌,只是在需要调节水位的时候,把橡胶坝的坝位进行适度的调节。但修橡胶坝,同样得处理河床,就像盖楼一样,你得“打地基”,给河床底部铺一些石料,他们叫做“宾格网”的石笼。这就得暂时让水避开,要修围堰。此时已是隆冬季节,杨希军说,他们拿着市水利设计院给他们设计出的草图,日夜兼程修围堰,吃住都在工地上……
2005年的元旦没有人休息。
1月8日,B号坝开工仪式。前一天晚上大家都没有睡觉,河滩上的风很大,彩旗和开工仪式需要的背景布不能布置早了,早了,会让风给刮跑了。他们午夜12点开始干活。
2005年第一场雪就在这天夜间他们还在河滩上干活的时候降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