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企业理论
7957700000007

第7章 亚当·斯密的企业理论

西方企业理论按照历史演进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企业理论,强调分工的重要性,该理论构成了西方企业理论的理论来源;第二阶段为新古典企业理论,该理论讨论了企业在既定市场和技术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第三阶段是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企业契约理论,也是现代主流企业理论,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讨论出发,研究企业的性质与边界等;第四阶段为企业理论的新发展,利用了多个学科知识对企业进行理论分析。其中,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关系,采用资本分析手段对企业进行了独特的论述。这里我们将古典企业理论、马克思企业理论和新古典企业理论统称为传统企业理论。传统企业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和各种新兴企业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和思想来源。因此,在介绍现代企业理论之前有必要对传统企业理论进行回顾,探寻现代企业理论的演进逻辑。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一经典著作中,将劳动分工、专业化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联系起来,为企业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在该书第一篇,斯密用三章的篇幅对劳动分工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他提出的“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定理被认为是“关于厂商、产业功能的理论的核心,并且还可以用来说明许多其他经济问题”。劳动分工理论是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起点,也同样是企业理论研究的起点,是人类社会一切财富来源的本质源泉。围绕劳动分工这一主题,马克思、马歇尔等人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了阐述,形成了企业理论的重要分支。

一、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是斯密企业理论研究的主题。不过,斯密研究劳动分工的目的在于找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并不是讨论企业,不过这种研究为企业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导致了专业化生产,这种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在工场手工业中显示了巨大潜力。他进一步指出,劳动分工使原来作为整体的工艺和制造过程分立为各种专门职业,这种专门职业的形成与发展使工人获得了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各种专门职业的合作生产,使得企业能够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或无法大量完成的工作,斯密著名的扣针制造业的例子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扣针制造业的操作环节众多,将这些操作分由专门工人担任后,比他们各自独立工作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斯密对劳动分工的优势进行了概括,他认为这种优势具有三方面的好处:首先,增加每个工人的技能和熟练程度;其次,节省工作(工序)转换的时间;再次,发明了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器。也就是说劳动分工可以通过专门技能、专门职业、专门工艺和专门机器等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这个角度上看,企业无非是将那些具有专门技能、分属各种职业的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利用专门机器实现某些特殊工艺的社会经济组织,它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二、斯密定理

斯密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内的分工,但对整个社会的产业分工及其相互关系和演进的特点却很少论及。因此,斯密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一种企业内部经济的专业化。因为在斯密所处的年代,手工工场是制造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手工工场的出现对劳动者的技能、诀窍和熟练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工场里的工作环节较多,工艺也比较复杂,像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劳动者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是根本无法完成的。然而,手工工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纺织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织布的工作一般是由单个劳动者独立完成的。在那个时代,流行的组织形式是家庭式作坊,一台织布机就可以完成织布的大部分工作。手工工场和家庭式作坊这两种组织生产的形式有助于揭示企业形成的原因,前者接近于现代制造企业的组织,而后者则类似于市场组织。

对于什么促进了手工工场形成的讨论,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它是不以个人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由于大家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换这个倾向。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对此,斯密列举了苏格兰高地劳动分工的情况。在那样的僻远内地,由于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无法维持一项专门的工作,他们只能亲自动手做许多小事情,而在人口众多的地方,这些小事情一定会雇请专业工场帮忙。

人们具有交换倾向导致了劳动分工的产生。市场容量的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入使得人们有可能终生专务一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职业。分工继续扩大,单个人的生产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因此,就出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手工工场。他们具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好像把依据各种才能所生产的各种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各个人都可从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这种产物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还包括各种不同的资质才能,而企业就是这样一个资源的联合体。它就像一架庞大的机器,在这里,专门职业、专门机器、专门工艺、专门技能为了交换的目的,互相协作、井井有条,不自觉地满足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同时,不断膨胀的市场使这架机器越来越复杂,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就会被新的组织形式所代替——这就是斯密定理对企业组织的解释。

斯密定理虽然能够对社会分工和企业进行有力的解释,不过它也存在两难问题。在斯密定理中可以得到:市场范围的扩大将会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的扩张则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对一个企业而言,只要劳动的进一步分工能使更高的产量以更低的成本获得,那么企业就会倾向于联合或扩张,以及驱逐竞争对手。联合或扩张使得企业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劳动分工的程度,并促使企业进一步扩张。这个循环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休止,因此斯密定理造成了一个两难困境:如果确实是市场范围限制了劳动分工,那么典型的产业结构一定是垄断;如果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事实上许多重要的产业结构大多是竞争性的,所以,斯密定理存在两难困境(钱书法,2006)。

后期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对此进行了解释。他首先按厂商的不同功能或构成厂商活动范围的不同操作阶段对厂商进行分割。单个功能成本和技术有关,各个功能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不同的,有的下降,有的上升,有的先下降后上升。这也意味着有些操作是报酬递增的,有些操作是报酬递减的,有些操作则在不同的阶段存在报酬递减和报酬递增的现象。为什么厂商不充分利用报酬递增的操作阶段,并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垄断者呢?这是因为存在另外一些报酬递减的功能,它们的成本如此之高,以至于总的说来,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不再随产量增加而下降。那么为什么厂商不放弃报酬递减的功能,把它交给专业化厂商来承担,以便充分获取报酬递增的利益呢?也许,在给定的时期,和这些功能有关的活动太少,不足以维持一个专业化的商业机构;副产品的数量太少,不足以支撑一个或一群专业化厂商。因此,需要厂商自己去完成这些功能。但是,报酬递增功能的容量会逐渐大到足以使一个专门厂商去承担。生产最终产品的厂商会将其交给另一家厂商承担,这个新厂商暂时承担了这些分出来的全部功能,因而会成为这一功能的垄断者。产业继续扩张,垄断者的地位就将会被新的进入者打破,从而使该产业成为竞争性产业。而新产业内也会继续同样的专业化过程。而对于报酬递减或先减后增再减的功能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

最后,施蒂格勒通过这种功能的再分和专业化过程,解决了斯密定理的两难处境(钱书法,2006),并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一开始企业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随着产业的扩张,这些功能逐渐分离出去,发展为新的产业;这些产业一开始似乎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会逐渐被进入者打破,并发展为竞争性的产业结构,因此,从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占主导地位的是垂直非一体化。而无论是垂直关系还是独立过程,斯密定理都是说明这一现象的基础。

三、斯密企业理论的特征

(1)特别重视各种工序和环节的分工,这体现在斯密著名的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中。劳动分工促进了职业的专业化,并提高了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工作技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劳动分工将分工、专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系起来。

(2)特别强调市场容量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作用,这体现在苏格兰高地的例子中。劳动分工起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因此劳动分工的程度也受到交换范围的限制。市场的扩大使分工更加细密,从而影响专业化的程度和生产的组织形式。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劳动分工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3)斯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经济。虽然斯密也注意到各行业的分立,但由于斯密研究的劳动分工集中于工序和环节上,因此那些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是促进了企业经济。

四、对斯密企业理论的评价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这本巨著中认真讨论了企业为什么存在以及企业的规模是由什么决定的。他的研究视角集中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上。他认为,分工的细化可以引起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进一步指出了分工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其一是各个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其二是节约了在转换工种过程中损失的时间;最后是大量机器的发明节约了劳动力,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由于分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分工会形成各种工序、各种工种,它们只有协调起来才会形成产品,这就迫切需要有一种组织来协调。企业也就由此产生了。在斯密眼里,企业规模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但应该有扩大的空间,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分工会越来越细,生产力也会越来越高。斯密的企业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存在,但是他只看到了企业规模决定的一个因素。如果如斯密所言,企业的存在仅仅是因为社会分工,那么企业应该是越大越好,因为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分工会越来越细。实际上除了分工以外,企业的规模决定还存在着一些其他因素,斯密并没有指出企业边界的全部影响因素。不过他为后来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为多方面扩展斯密定理、发展现代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因此,斯密所研究的企业只能算作一种“初级”企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