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美国西方电子公司仅仅把这种晶体管用于助听器的生产。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慧眼独具,他向自己的父亲借了20000美元,购买了贝尔实验室的专利用于研制半导体收音机,并于1957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为了让自己的新产品为全世界所认可,盛田昭夫和自己的合作伙伴井深大共同决定,用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都能通用,不论哪个民族的人都不会读错而且易记的“SONY”命名。其含义是由拉丁文的“SONUS”(声音)和英语的“SONNY”(聪明可爱的小孩)两词合并而成,即“聪明可爱的孩子们组成的发声电器公司”。从此,盛田和井深大创办的“东京通讯工业公司”也正式更名为“SONY公司”,即“索尼株式会社”。
盛田昭夫立即带着新研制出的索尼半导体收音机来到美国推销,新奇小巧的半导体收音机当时就迷倒了美国人,经过谈判,美国的商业贸易公司同意订购10万台,但有一个条件,因为收音机使用的晶体管用的是美国的专利,所以要将产品贴上美国公司的商标。盛田昭夫认为,这对自己的品牌是极大的伤害,为了维持自己的品牌,盛田昭夫毅然放弃了这笔极具诱惑力的大单。
事实说明,盛田昭夫的做法是对的。虽然放弃了美国的10万台,但打着“SONY”商标首批生产的200万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出现了爆发性销售的热潮,销售额高达250万美元,是购买专利所用资金的100倍。从此,“索尼”的名称也响遍了全世界。
从小处看,品牌是产品的生命;从大处看,品牌已成为国家的象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说:索尼是我的左脸,三洋是我的右脸。岂止是索尼、三洋,日本还有松下、夏普、三菱、日产、丰田等一大批世界驰名的品牌,正是这些世界知名品牌,撑起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天空。德国的宝马、奔驰走到哪里都意味着最顶级的水平。美国的波音、通用、可口可乐、苹果等品牌已成为国家的实力标志,连韩国的“三星”也在世界知名品牌中占了一席之地。
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品牌已是一个常见的名词。北京、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车展上,自主品牌汽车(主要指乘用车)都是国人以及媒体关注的重点。由于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种名目的奖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如取消养路费、减免车辆购置税、汽车下乡等,自主品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面对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各家车企都争着给自己的产品戴上“自主品牌”的帽子,有的合资企业在西服外面套上马褂,将自己的产品起一个中国名字,以“合资自主”的名义混杂其间。面对自主品牌汽车李逵李鬼真假难分的现状,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自主品牌汽车?国家权威部门有没有自主品牌汽车的界定标准?虽然早在2006年起,有关主管部门就在制定自主品牌界定的办法,但几年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目前为止,国家权威部门仍未出台自主品牌汽车的界定标准。一时间,自主品牌成为媒体和社会热议的对象。要认识自主品牌先得认识品牌。
何谓品牌?社会上解释颇多,大致意思是,商品的文字和图形标识。《辞海》对品牌的解释是:商品牌号,商标。《新华字典》对品牌的解释是:产品的牌子,特指著名产品的牌子。在现实生活中,品牌的概念涵盖了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它既包含了商品的质量、技术水平、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生产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包括消费者购买使用该品牌商品获得的情感认知,并形成消费经验和消费习惯。在消费者为主的买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信任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是品牌生存的基础。没有消费者的认可,再好的品牌也是镜花水月,毫无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繁荣,衣食住行各类商品浩如烟海,为了应对严酷的竞争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生产厂商不断利用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开拓创新,争相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由此,商品品牌的内含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延伸。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放开,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包括汽车在内的大量舶来品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人们开始逐渐认识了三洋、索尼、夏普、尼桑、通用等越来越多的洋品牌。这些洋品牌无论是设计式样制造工艺,产品质量,还是销售手段和售后服务比国内同类产品明显要高出一个甚至几个档次,但其价格较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也要高出很多。很多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用自己原来的品牌就卖不出好价钱,但贴上人家的品牌后,身价立刻倍增,如一些生产衬衣、领带、皮鞋的厂商,和“金利来”品牌拥有者合作,换成“金利来”品牌的商品不仅价格倍增,而且行销世界市场。活生生的例子教育我们,品牌是有价值的,一个好的品牌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和效益。
好的品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品牌的形成需要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长时期辛勤耕耘,要经受市场与消费者的长时间考验。为了扩大商品品牌的社会认知度和市场占有份额,除了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努力外,厂商还从品质认知、形象认知等多方面对商品进行包装,在销售经营和售后服务上围绕顾客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使品牌的链条从企业延伸到消费者直到该商品寿命终结。经过这样的持续努力,这种品牌的商品逐渐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直到非这种品牌的产品不买。品牌意味着质量和信任,这时的品牌已经成为一种无形资产,品牌知名度越高,消费群体越广,无形资产的价值越高。日本前首相中曾更康弘曾有一句名言:“索尼是我的左脸,三洋是我的右脸。”一国领导将商品品牌作为其在国际上的脸面,说明品牌的重要程度。
今天,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在品牌大潮的冲击下,国内厂商品牌意识逐渐苏醒和增强,开始注重自己的品牌培养和宣传,为了自身的利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日渐强烈。
汽车是除了房产外最贵的商品,在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汽车品牌关系厂商的生死存亡。经过百年发展,汽车在欧洲美洲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如沃尔沃汽车以安全质量著称,同样是汽车,驾驶沃尔沃就能比驾驶别的汽车多一份安全感。经过百年精雕细琢,奔驰汽车凸显出其精致与品质,提到世界级的顶级汽车,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想起大名鼎鼎的奔驰。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汽车产业从小到大,从不会造车到年产1800万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生产大国。但这1800万辆汽车里,有多少是中国自主品牌呢?
由于时代的限制,《辞海》和《现代汉语大辞典》里都没有自主品牌的词条。《百度词条》对自主品牌的解释是:“自主品牌(Self-owned Brand)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它有三个主要衡量因素:市场保有量、生产研发的历史及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企业自主品牌首先应强调自主,产权强调自我拥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同时能对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自主支配和决策。主要有两方面:对品牌知识产权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如果对品牌只有使用权如进行贴牌生产的企业,而其处理权和最终的决策权在他人手中,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品牌。”
这种解释过于概念和原则。一辆汽车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中发动机、车身、变速箱等核心总成又分别由众多零部件组成。今天,汽车产业国际化程度日益升高,很多零部件生产企业分散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全球采购已经成为整车生产中最常见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汽车自主品牌的界定变得极为复杂和不易。
奇瑞、吉利、比亚迪、华晨等企业的产品号称中国自主品牌,由于国内权威部门尚未发布自主品牌的界定标准,因此,但这种自主品牌在理解上也只是相对于洋品牌而言,算是一种约定俗成。品牌是商品的灵魂,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目的不明,如何发展?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界定标准问题绝不容含糊。要建设和培育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就一定要对自主品牌有一个基本定义。针对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自主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中国自主品牌建设的核心。
“自主”的提法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中,由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差,国内经济困难,包括汽车在内的物资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极为艰苦。为了战胜困难,渡过难关,面对封锁,中国共产党人发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铿锵号召,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有着极强政治内涵的“自主”概念由此而来。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克服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红旗轿车”、“东风汽车”、“北京吉普”等当时国内知名品牌汽车。这些汽车是中国汽车企业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生产的汽车,汽车上所有的零部件从头到脚都是“中国造”,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汽车都是中国“自主品牌”。但与国际汽车水平相比,这些自主品牌汽车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产品质量都存在几十年的差距。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汽车工业大发展的形势,面对资金和技术的困难局面,中国通过合资,以市场换技术,上汽、一汽、二汽、广汽、北汽等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与国际汽车巨头洽谈并最终与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外大汽车公司合资建立了中国的现代轿车工业。中方的意图是,引进外资和技术后,消化吸收并逐步建立自己的轿车工业。但事情发展并不像中方所希望的那样。虽然双方建起了中外合资企业,出于追逐利益的本性,外国汽车巨头与中国合资看重的是巨大的日益发展的中国市场,它们并不希望中国轿车工业发展起来后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于是在技术上对中方严厉控制。从20世纪80年代合资企业建立起到今天,国内几乎所有合资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外方手中,外方给什么技术就用什么技术,外方给什么品牌就生产什么品牌,在涉及汽车开发的核心技术上,中方基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大量的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源源不断地流入外方口袋,中方让出了市场却没有得到技术,汽车发展仍旧受制于外方。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大量的合资企业不过是外方的“装配厂”,外方一有风吹草动,中方企业就闹“地震”,此次日本“3·11”大地震,由于核心技术产品全部在日方企业生产,中方合资企业的生产受到明显影响。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工业将被人家扎住脖子,被外方牵着走,长期受制于人。正是因为如此,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2010年北京“中国汽车自主技术与产品展览会”上说:“去年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但主要不是我们自己的车,主要是外国品牌汽车。有些人不识数,外国人把市场都占了还自豪。生产别人的汽车不是本事,生产自主品牌汽车才是本事。”
由于起步较晚,又是靠仿制起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技术上先天不足,实力有限,产品在低水平、低质量、低价位徘徊,企业的研发、生产、市场和售后等环节都无法与合资品牌抗衡。多数自主品牌车企没有掌握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控制等核心技术。近200个主要汽车零部件品种中,几乎100%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和90%以上的ABS系统均依赖外资或合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虽然奇瑞已经成为完全掌握底盘、发动机、变速箱和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四大关键技术的自主品牌企业,但与国外国际著名品牌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自主品牌汽车“三低”的现状使得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品的认知度和容忍度较低,这又直接影响自主品牌的市场形象,即使有些自主品牌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也无法获得品牌溢价。市场占有率低进一步限制了自主品牌的影响力。2009年自主品牌车企投放市场的产品为30余款,2010年大幅下降,投放市场的新车型仅有20款左右,与外资品牌差距巨大。这与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车研发及规划投入不足有关系,也与合资品牌在全国到处布点,将扩张的目标指向二三线城市,打压挤占自主品牌市场有关。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党中央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培育发展自主品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掌握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品牌产品产业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汽车产业应“重点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汽车计算平台技术,高效低排放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新能源汽车实验测试及基础设施技术等。”
国际化大生产中,处于高端的是标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处于低端的是加工、组装,而决定品牌价值的往往是技术含量。自主品牌的核心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但核心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原创和继承。国外的汽车企业经过百年发展,经历了从零部件到整车,技术水平从初级到高级的全过程,掌握着汽车开发的核心技术,在动力、车身、底盘、变速箱、汽车电子、新能源等核心总成的研发上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并不断改进和推陈出新。为适应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普遍建有庞大的技术研发机构,有着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每年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相对于外方,由于起步晚,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基本上都是从仿制和装配起家,没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很多企业虽然都相继建立了研发中心,但投资力度与技术人才双重缺乏,要在短时间内突破外方的技术封锁,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汽车开发核心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的确困难重重。
面对不利形势,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业界认识也不是一致的。在“2005花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认为,“要使汽车产业更加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中国汽车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民族品牌。”
但时任博鳌论坛秘书长的龙永图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不必刻意追求中国自主的汽车品牌。要加大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和世界最优秀最强大的汽车产业合作。”“我长期有一个观点,一个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只要它给中国政府交税,雇用中国工人,它就是本土企业。”
龙永图的观点当场遭到何光远的反击:“没必要搞自己的品牌,这个观点没道理。这与保护知识产权是不相符的,知识产权代表知识上的控制权,这就是利益。我们应该通过跟国际汽车巨头的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壮大自己,逐渐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益。现在,在汽车合资企业中,本土企业基本没有发言权,这种状况长期下去,中国还有什么自主品牌?”何光远呼吁,要通过合作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一定要把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
这就是著名的“何龙之争”。何龙之争虽然是各执一词,但实际上代表了对于发展自主品牌的两种不同看法。
国家权威部门的观点也与龙永图的观点相左。2006年,国家统计局在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迅速崛起也是今年初的一大特点。1~2月,奇瑞、吉利、哈飞、比亚迪等本土品牌的产销量增幅均实现翻番,轿车产销量前十大品牌中本土品牌已占据三席,奇瑞汽车产量超过众多外资品牌跃居第二,进入主流轿车品牌之列。”
国家统计局将自称为自主品牌的奇瑞、吉利等汽车品牌称为本土品牌,并在统计数据时将这些本土企业与外资品牌划分开。国家统计局的观点应该被认为是代表国家的权威意见。
但本土品牌的提法以后再未见到,从国家相关部门的文件尤其是国民经济“十二五”计划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看,自主品牌的提法还是主流。2008年11月20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切实做好公务用车节能减排工作,“带头使用国产自主品牌、小排量、经济环保、手挡变速的汽车。”2009年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规划目标中就有“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一项。2010年2月20日,全国品牌委行业调查专业委员会发出《全国自主品牌创新示范基地暨入选评定通知》通知称:“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相关配套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近100项包括税收激励、金融政策、创业投资和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通过拉内需,促增长,保民生措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集中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品牌创新,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创新产品应用。”
这些都说明,国家对发展自主品牌的意见和态度是明确无误的。
国家强调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已为时不短,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自主品牌汽车只有概念而尚无官方认定的明确界定标准,这给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带来概念混乱与困惑。综合当前种种关于自主品牌的疑问,大致有如下数种:
如果说中国独资企业生产的汽车品牌就叫自主品牌,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也可以叫做自主品牌,那么该品牌是否所有零部件都必须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如果不一定,那么多大比例才算是自主品牌?如果讲比例不一定科学,那么强调核心零部件可不可以?如果可以,拥有哪些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才算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也是一种商品。中国的企业买断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算不算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如果不算,是不是所有的自主知识产权都要是中国的原创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企业收购国际汽车品牌,算不算是自主品牌?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如果起一个中国名字,这种品牌可不可以称为自主品牌?中外合资的汽车生产厂商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这类企业里中国人获得的知识产权,算不算中国的知识产权?反之,如果中国独资的汽车制造商引进外国技术人员,这些外国技术人员在中国独资或中国控股的汽车制造厂里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是不是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不管提问的初衷如何,它起码说明,自主品牌的界定存在相当多的不确定性。
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突破1800万辆。这样一个重大产业,自主品牌的界定将起到标准和导向的作用,意义极为重大。培育自主品牌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中国汽车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汽车产业要谋求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培育出过硬的自主品牌,就必须努力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与封锁,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掌握具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能培育中国人自己的知名品牌,中国汽车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点上,当年日本与韩国依靠自主创新建立和发展自主汽车品牌的做法值得借鉴。
不得不承认,由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已到相当的高度,全球采购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自主品牌的界定甄别的难度很大,但品牌界定事关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关系到创新国家建设,正是如此,界定政策考验着当局者的智慧与良知,也考验着众多的专家与精英的智慧与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