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
7978400000010

第10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特性、应用及饲养管理(二)

(四)生理学特点

1.生长发育新生豚鼠的体重与双亲的遗传特征、母体的营养、窝间距、一窝产仔数和妊娠期的长短有关。一般为50~115g。由于豚鼠妊娠期长,新生鼠出生后即能活动,全身覆有被毛,有牙,眼、耳张开。生长发育较快,在出生后的2个月内平均每天增重2.5~3.5g。一般成年雄鼠体重可达950g,成年雌鼠体重可达800g。种鼠使用年限为20个月,豚鼠寿命一般为4~5年。

2.血液指标血红蛋白144(110~165)g/L。血细胞比容0.42(0.37~0.47)。红细胞数5.6(4.5~7.0)×1012/L。白细胞数10(7~19)×109/L。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比其他啮齿类实验动物低。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形态与人相似。

3.生理指标体温38.5℃(38.4~39.8℃)。心率平均280(150~400)次/min。血压平均10/6.3kPa(77/47mmHg)。呼吸频率平均90.3(69~104)次/min。豚鼠的胃容量为20~30ml,食料量为14.2~28.4g/d,饮水量为85~150ml/d,排粪量为21.2~85.0g/d,排尿量为15~75ml/d。

4.体温调节自动调节体温能力较差,饲养最适温度为18~22℃。

5.速发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动物再接触该抗原(静脉注射或气溶胶接种)时常导致速发型呼吸过敏反应,其特征是发绀、虚脱或因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发生窒息、死亡。而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6.生殖生理性成熟早,雌性一般在14日龄时卵泡开始发育,雌鼠30~45日龄,雄鼠70日龄性成熟。雄鼠30天左右开始出现爬跨和插入动作,90日龄后具有生殖能力的射精。豚鼠一般在5个月龄左右才达到体成熟,此时方可进行配种繁殖。

性周期15~17天,妊娠期为59~72天,一般产仔3~4只,哺乳期21天。新生仔体重约80g,生后即能活动,几小时后即可自己采食。

雄性睾丸留在腹股沟囊内,没有季节性的重量差别。腹股沟管终生开放。射出的精液含有精子和副性腺分泌物,分泌物在雌性阴道中凝固,形成交配阴道栓。此阴道栓被脱落的阴道上皮覆盖,并在适当的位置停留数小时后脱落。查找阴道栓可确定妊娠日期,准确率达85%~90%。

雌性发情周期为13~20天(平均16天),发情时间可持续1~18h,多在下午5点到第2天早晨,排卵是在发情结束后。豚鼠怀孕期为65~70天,比其他啮齿类动物长的多,年轻豚鼠怀孕期有延长的趋势。在分娩12~15h 后,母鼠出现一次产后发情,此时交配妊娠率可达80%。

分娩前一周耻骨联合出现分离,最大限度可达3cm左右,可做产期判断。雌鼠于分娩时蹲伏,产后把仔鼠弄干净并吃掉胎盘。产仔数1~7只,多数为3或4只。母鼠间有互相哺乳的习惯,这一点与其他啮齿类和兔、犬不同。仔鼠一般在15~21天断奶离乳。

7.其他生理特点豚鼠体内缺乏左旋葡萄糖内酯氧化酶,其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豚鼠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反应大,较大剂量用药后48h常可引起急性肠炎,甚至致死,这是由于豚鼠肠道正常菌丛在抗生素作用下产生内毒素所致;豚鼠对麻醉药物也很敏感,麻醉死亡率较高;豚鼠抗缺氧能力强,比小鼠强4倍,比大鼠强2倍。

(五)主要品种、品系

目前豚鼠有远交群30个,近交品系15个,豚鼠按毛的长短可分为短毛豚鼠,长毛和刚毛豚鼠3种。一般实验用豚鼠多为短毛豚鼠。

1.英国种亦称荷兰种,国内各单位多来源于此种封闭群。其特点是毛短而光滑,毛色有白、黑、棕、灰、淡黄及巧克力等单色,也有白与黑等双色或白、棕、黑三色。此品种生长快,抗病力强,繁殖性能好,多用于药物检定、传染病学等研究。

2.短毛豚鼠是用于实验研究最广泛的主要品种。我国饲养的豚鼠,早在1919年从日本引入东北,由于不同毛色的杂交,双色及三色豚鼠日益增多,有待进一步建系纯化。

3.阿比西尼亚种豚鼠被毛长而硬、多旋涡,长势似蔷薇花朵,布满全身。这个品种由于易患各种自发性疾病,不易繁殖,以及性情暴躁,很少用于实验研究。

4.秘鲁种豚鼠被毛密软而长(18cm),也有呈卷毛形状。由于繁殖力低,亦不宜用于实验研究。

5.近交系2是美国培育出的近交系。1950年后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赠世界各地。其毛色为三色(黑、棕、白)。其体重小于近交系13,但脾脏、肾脏和肾上腺大于近交系13.老年豚鼠其胃大弯、直肠、肾脏、腹壁横纹肌、肺脏和主动脉等都有钙质沉着。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强,并具有纯合的GPL-A(豚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1抗原,血清中缺乏诱发的迟发超敏反应因子。对实验诱发自身免疫的甲状腺炎比近交系13敏感。

6.近交系13其毛色也有三色(黑、白、红),大部分在头部,其育成历史与2系相同,所有的亚系都是从美国NIH输出的。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弱,受孕率比2系差,体形较大。GPL-A,B-1抗原与2系相同,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区与2系不同。对诱发自身免疫甲状腺炎抵抗力比2系强。血清中缺乏诱发迟发超敏反应因子。生存期1年的豚鼠白血病自发率为7%,流产率为21%,死胎率为45%。

二、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免疫学研究

豚鼠是实验动物血清中补体含量最多的一种动物,其补体非常稳定,免疫学实验中所用补体多来源于豚鼠。

豚鼠易于过敏,由于致敏的豚鼠再次接触抗原会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甚至引起死亡的急性反应,因而可用于研究速发型过敏性呼吸道疾病。注射马血清很容易复制过敏性休克动物模型。迟发超敏反应性与人类相似,最适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常用实验动物接受致敏物质的反应程度不同,其顺序为:豚鼠>兔>犬>猫>蛙。

(二)传染病研究

豚鼠对多种病原体敏感,如对结核杆菌、白喉杆菌、鼠疫杆菌、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以及沙门菌都比较敏感,尤其对结核杆菌有高度敏感性,感染后的病变酷似人类的病变,是用于病原的分离、鉴别、诊断和各种抗结核病药物的筛选以及病理研究的最佳动物。幼龄豚鼠用于研究肺支原体感染的病理和细胞免疫。

(三)药物学研究

1.皮肤刺激试验豚鼠皮肤对毒物刺激反应灵敏,其反应近似人类,常用于局部皮肤毒物作用的试验,如研究化妆品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反应。豚鼠对多种抗生素类药物非常敏感,是研究抗生素和青霉素的动物模型。

2.致畸研究豚鼠产仔少,不常用于致畸研究。豚鼠妊娠期长,胎仔发育完全,幼仔形态功能已成熟,可适用于药物或毒物对胎仔后期发育影响的试验,此点优于其他实验动物。

3.豚鼠还可用于研究麻醉药及镇咳药的药效评价实验。

(1)平喘药和抗组胺药物豚鼠对组胺类药物很敏感,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性哮喘,常用于药物药效的测试模型。

(2)抗镇咳药物7%的氨气、SO2、柠檬酸吸入都可引起豚鼠咳嗽,常用于镇咳药物的药效评价。

(3)局部麻醉药豚鼠常用于测试局部麻醉药,如角膜擦伤、背部拔毛、皮肤灼伤、坐骨神经刺激。

(4)抗结核药物豚鼠对结核杆菌很敏感,是研究治疗各种结核病药物的首选动物。

(四)营养学研究

豚鼠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对其缺乏十分敏感,出现一系列坏血病症状,是研究实验性坏血病和维生素C生理功能的理想动物模型。豚鼠也可用于叶酸、硫胺素和精氨酸的生理功能及酮性酸中毒、眼神经疾病的研究。

(五)耳科学研究

豚鼠耳壳大,易于进入中耳和内耳。豚鼠听神经对声波特别是700~2000Hz的纯音最敏感,常用于听觉和内耳疾病的研究。如噪声对听力的影响,药物对听神经的影响等研究。

(六)缺氧耐受性和耗氧量实验研究

豚鼠对缺氧耐受性强,适于做缺氧耐受性和测量耗氧量实验。

三、饲养管理

(一)环境

豚鼠听觉好、胆小、易受惊吓,因此环境应保持安静,控制噪声。温度应控制在20~25℃,如果温度在14~15℃应加些能保暖的床垫(如干草、刨花),温度在25℃以上时,如湿度高且空气不流动,可给豚鼠造成很大危害,甚至死亡。温度的恒定是相当重要的,温度急骤改变,常可危及幼鼠生命,使母鼠流产和不能分泌乳汁。温度过低易使动物患肺炎。保持饲养环境中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也很重要。豚鼠饲养间应安装空调或排风装置。

(二)笼具

豚鼠不能蹬高,跳跃能力差,笼具一般不需加盖(四周40cm高)。豚鼠活动性强,空间要求比其他啮齿类要大。笼具的类型有地面围栏(池养),抽屉式箱子,铁丝网底和实底的笼盒。采用铁丝底笼分层饲养可节省空间,常用于豚鼠的生产群,但这种笼具保温差,且常与幼鼠体重下降、脱毛、产量下降、四肢骨折有关。

(三)垫料

池养或实底笼饲养时,一般要铺消毒垫料。垫料应是不具机械损伤的软刨花。细小的硬刨花、片屑、锯末可粘在生殖器黏膜上影响交配,甚至损伤生殖器,使豚鼠不孕。粉末状垫料也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不宜采用。每周换2次垫料,每周刷洗食具一次,室内要定期消毒,每季应彻底消毒一次。

(四)饲料和饮水

豚鼠属粗纤维饲料动物类型,自身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因此,饲料中一定要注意维生素C的补给。一般豚鼠维生素C需要量为每日4~5mg/100g体重,在生长、妊娠、泌乳期间和受到应激时,实际需要每日30~40mg/100g体重。维生素的缺乏常导致动物附肘关节肿胀、行动困难、体质衰弱,并易感染细菌性肺炎、急性肠炎和真菌性皮炎等。有人用兔料代用。但由于兔料在加工中维生素C易受破坏,故在饲喂时要注意补给。维生素C的投喂可通过内含充足维生素C的颗粒料,也可溶在饮水中(200~400mg/L,新鲜配制)和投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3种办法。由于维生素C易氧化不稳定,饲料不能久放,储存的地方要干燥凉爽。

豚鼠对变质饲料特别敏感,常因此减食和废食;霉变或含杀虫剂的草和饲料常可引起豚鼠中毒,甚至致死。一定要注意饲料及青草、蔬菜的来源和卫生质量。

(五)繁殖生产

1.配种繁殖一般采用1只雄鼠配3~6只雌鼠,妊娠后期,雌鼠或是与雄鼠留在一起(连续同居)或是移至单笼待产(不连续同居)。连续同居的优点是可提高产仔胎次,每年平均产5胎。不连续同居仅为3.5胎次,但优点是能分出亲仔关系,幼仔断奶存活率高。

2.妊娠检查轻轻触摸下腹部子宫角部位,如发现有坚实卵圆形小体即为妊娠,妊娠15天时这些小体直径约为5mm,25天时为10~15mm,35天时为25mm,超过35天可摸到胎体的一些部位。妊娠后期腹部明显扩张,最后一周耻骨联合分离。

3.哺乳豚鼠虽然有一对乳头,但泌乳能力很强,一般能带活全部仔鼠,每只生产雌鼠以哺乳4只仔鼠比较适宜,产仔鼠较多的可作调整。雌豚鼠有互相哺乳的习性。由于豚鼠仔鼠出生后4~5天就能采食。同时又有母乳,所以仔鼠出生后生长速度比较快,出生后15天左右的仔鼠体重比出生时可增加1倍左右。哺乳期雌鼠能量消耗比较大,仔鼠又能采食,这期间应注意精心饲养,特别要注意清洁卫生。

4.断奶通常使用的幼仔断奶标准有2个,一是幼仔体重达180g为限度,二是出生后21天为限。如做种鼠可推迟断奶到35天。

(六)豚鼠的临床检查

豚鼠最易进行临床检查。正常豚鼠外观有光泽平滑的被毛和明亮机警的眼睛。手握豚鼠背可对全身进行触诊和听诊检查。体表所有外孔易于检查,口太小需使用镇静剂(氯胺酮50mg/kg肌内注射)才能进行口腔的彻底检查。

第四节 地鼠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及饲养管理

地鼠(Hamster)又名仓鼠,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Family Muridae),仓鼠亚科(Cricetidae),仓鼠属(Cricetulus)的小型动物。地鼠有5属、12种、52亚科。地鼠在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上次于小鼠、大鼠,占第三位,其中大部分为金黄地鼠(Golden hamster),染色体2n=44;少部分为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又名黑线仓鼠,染色体2n=22.

一、生物学特性

(一)外貌特征

地鼠全身被毛,四肢较短,金黄地鼠脊背为鲜明的淡金红色,腹部与头侧部为白色。体长约16cm左右,尾粗短,耳色深,眼小而亮,被毛柔软。由于突变毛色呈多样,可有野生色、褐色、乳酪色、白色等。中国地鼠体形小,眼大黑色,背部背毛呈灰褐色,背部从头顶直至尾基部有一黑色条纹。腹部呈白色。金黄地鼠尾长1.7~2.2cm;中国地鼠尾长1.3cm,颈部短,体躯大,四肢也短,前足4趾,后足5趾。雌鼠乳房数:中国地鼠4对,金黄地鼠7~8对。中国地鼠的尾根突出,与地面接触,睾丸也比较大,成熟的中国地鼠的睾丸下降到阴囊内,阴囊长约1.3cm,从阴囊到阴茎之间为2.5~3cm。

(二)一般特性

1.采食特性地鼠为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有储存食物的习性,可将食物存储于颊囊内。

2.活动规律昼伏夜出,一般晚8~11点最为活跃,有嗜睡的习惯,熟睡时全身松弛,如死亡状,不易醒。运动时腹部着地,不敏捷,易捕捉,但受惊或被激怒时会咬人。

3.生长发育新生金黄地鼠体重约2g,全身无毛,眼、耳紧闭,约5天后耳张开,15天睁眼。生长发育很快,2个多月的成年金黄地鼠,体重可达80~100g,以后,雌、雄就产生差异。4周后雌鼠体重超过雄性,雌鼠最大可达180g(平均140g),雄鼠最大可达160g(平均130g),而成年中国地鼠雄鼠大。金黄地鼠8周龄成熟,体重雄性为90~125g,雌性95~140g,12周龄的中国地鼠与8周龄小鼠大小大体相同。寿命一般2~3年。地鼠的尾巴短。中国地鼠无胆囊,总胆管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大肠相对较短。金黄地鼠的大肠长度与体长比值比中国地鼠大1倍。睾丸更大。室温以(20±2)℃,相对湿度40%~60%为宜。室温低于13℃时可出现冬眠。

4.好斗习性地鼠好斗,雌性比雄性大而且凶猛,因此雄性常被雌性咬伤。牙齿尖硬,能把木头、稻草、纸和布等物品咬碎做成巢穴,也可咬断铁丝。受惊时会咬人。兴奋时可发出金属性音响。

5.繁殖特性全年发情动物,有产后发情特点。生育期从6~8周起可延续到15个月龄,每年可产7~8胎。地鼠雄性比雌性腺体发育完全。臀髋部有一种腺体,当地鼠处于性兴奋状态时,分泌物会使局部皮肤湿润。

(三)解剖学特点

1.骨骼头骨较长,门齿孔小,臼齿呈三棱形,齿式为2(I1/1,C0/0,P0/0,M3/3)=16,门齿能终生生长,脊椎为43~44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3节,腰椎6节,荐椎4节,尾椎13~14节。

2.颊囊口腔内两侧各有一个颊囊,深为3.5~4.5cm,直径2~3cm,一直延伸到耳后颈部,由一层薄而透明的肌膜构成,容量可达10cm3.颊囊缺少腺体和完整的淋巴通路,因此对外来组织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是进行组织培养、人类肿瘤移植和观察微循环改变的良好区域。

3.内脏肺有5叶,右肺4叶,左肺1叶;肝分7叶,左右各3叶,中间叶很小;胃分前胃、腺胃两部分,胃小弯极小;十二指肠和空肠较长,回肠较短,盲肠较大,结肠长。

4.生殖器官睾丸特别大,为体重的1/6~1/7,重约2g。雌鼠有乳头6~7对。中国地鼠的睾丸重量与体重比例明显高于金黄地鼠。

(四)生理学特点

金黄地鼠性周期开始出现年龄为30~32日龄,9月龄后受孕率下降。妊娠期14~17天,哺乳期21天,每年可产7~8胎,每胎产仔5~10只。平均寿命2~3年。

金黄地鼠妊娠期短(14~17天),胚胎发育快,受精后48~60h即可达桑葚胚期,3~5日形成胚胎腔和羊膜腔,可见到中胚叶的细胞,10~14日各系统都已分化成功,第15日可形成完整的胎仔。出生仔鼠体重2~3.3g,幼鼠生长发育很快,出生后3~4天耳壳开始突出体外,以后张开,4天长毛,12天可自行觅食,14天睁眼。离乳时体重可达25~28g,成年体重约为150g,雌鼠体重比雄鼠稍大。成年中国地鼠体重约为35g,雄鼠则比雌鼠大。

金黄地鼠体温的高低与季节有关,夏天一般为(38.7±0.3)℃,一天内也有变化,晚上9~10点体温最高,从中午到傍晚较低,上午3~5时和10时,其体温上升。颊囊内的温度为(37±1)℃,雄鼠直肠温度和颊囊温度大体一致,雌鼠直肠温度比颊囊低1~2℃。

地鼠心率为400次/min,呼吸频率73.6(33~127)次/min,呼吸量60(33.3~82.8)ml/min。颈动脉血压,8~12周龄时为10.46~13.47kPa(78~101mmHg),12~17月龄为8.55~11.74kPa(64~88mmHg),17~24月龄为8.71~12.30kPa(65~92mmHg),24个月龄以上为8.25~12.21kPa(62~92mmHg)。红细胞总数(5.9~8.3)×1012/L,血红蛋白148.5~162.0g/L,白细胞总数(7.2~8.5)×109/L。成年地鼠寿命2.5~3年。

地鼠对皮肤移植的免疫反应特别强,封闭群内个体间皮肤移植常可存活,并能长期生存下来,但不同群体间移植则100%被排斥。这一现象正吸引着许多免疫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五)主要品种、品系

地鼠共4属66个变种或亚属,培育的近交品系38个。

1.金黄地鼠又称叙利亚地鼠,全部品系的来源都是1930年从叙利亚地区捕获的同窝3只地鼠。我国饲养的金黄地鼠最早由兰春霖教授于1947年从美国引入上海。金黄地鼠2月龄体重80~100g,体长约16cm,尾粗短,耳色深,眼小而亮,被毛柔软。常见地鼠脊背为鲜明的淡金红色,腹部与头侧部为白色。由于突变毛色呈多样,可有野生色、褐色、乳酪色、白色等。我国有发现白化个体并育成近交系的报道。目前,世界上育成的金黄地鼠近交系有38种,突变系17种,封闭群38种。金黄地鼠实验动物化的历史较短,现有近交系38种,突变系17种,远交群38种。染色体22对。我国使用最多的是远交群的金黄地鼠。

2.中国地鼠又称黑线地鼠或背纹地鼠。我国学者谢恩增1919年最早引入实验室,用于肺炎链球菌的检定。张昌颖等1938年最早进行人工繁殖,用激素调整其发情周期,在2年内繁殖了5代。1948年,美国Schwentker从中国带走10对野生原种,采用笼养、人工昼夜逆转等办法繁殖成功。数年后,其后裔便遍及欧、美、日等国的主要实验室。目前,我国已育成的有山西医科大学的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军事医学科学院的A:CHA白化黑线仓鼠突变群。中国地鼠体形小,体重约40g,体长约10cm,背部从头顶直至尾基部有一黑色条纹。近交系中国地鼠易发生自发性遗传性糖尿病,用于1型糖尿病研究很有价值。现已育有群、系20个。染色体2n=22.

3.欧洲地鼠欧洲地鼠体形大,性凶猛,体重约200g,染色体22对。

二、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在常用的实验动物中,地鼠的用量和使用范围占第三位。

1.肿瘤学研究地鼠的颊囊可移植正常组织或肿瘤的组织细胞,能成功地移植某些正常或肿瘤组织及细胞,甚至非近交品系也能移植成功,而且对可诱发肿瘤的病毒也较敏感,适用于肿瘤增殖、移植,致癌、抗癌药物筛选及放射线治疗研究。金黄地鼠无原发性肺肿瘤,最适合诱发支气管肺癌和肺肿瘤。

2.生理学研究地鼠成熟早,动情周期准确,可确切得知其怀孕日期,妊娠期短,仅16天、繁殖快,适用于生殖生理和计划生育的研究,人的精子能穿透金黄地鼠卵子的透明带,完成受精过程便于计划生育研究。颊囊黏膜适合用来观察淋巴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反应变化,进行血管生理学和微循环研究。低温环境能诱导冬眠,可进行自然与人工诱导,低体温及其生理代谢的研究。还可用于内分泌如肾上腺、脑垂体和甲状腺的研究。

3.遗传学研究中国地鼠染色体大,数量少,易于识别,是研究染色体畸形和复制机制的好材料。还可选用进行细胞遗传、辐射遗传与进化遗传学研究。

4.糖尿病研究中国地鼠可自发产生糖尿病,常用做糖尿病研究,是真性糖尿病的良好动物模型。

5.营养学研究地鼠对维生素缺乏敏感,可应用于维生素A、维生素E缺乏症,维生素B2的研究。

6.牙科研究地鼠蛀牙的产生与饲料的成分以及口腔内微生物种类、数量密切相关,可用于牙科的研究。

7.传染病研究地鼠自发感染疾病种类很少,但对实验诱导发病很敏感,可用来研究小儿麻疹病毒、溶组织阿米巴、利氏曼原虫和旋毛虫等。地鼠的睾丸很大,是传染病研究的良好接种器官。

8.冬眠和冬眠机制的研究如诱发地鼠冬眠,可研究冬眠时的代谢特点。

另外,金黄地鼠常用于狂犬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的制备及检定。

三、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料和科学管理是保证金黄地鼠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金黄地鼠生产能力和改进品种质量的物质基础。

地鼠的饲养管理基本同小鼠,饲养时应注意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并适当补充青饲料,在哺乳期所需要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比小鼠高13%~30%,这主要是地鼠在哺乳期体重增长较快。小鼠21日龄体重为出生时的7.7倍,而金黄地鼠为18倍。幼鼠7~10日龄开始补喂固体饲料,饮水应符合标准,保持充足。

地鼠有啃咬硬物的习性,所以饲养笼具必须用金属制成,笼盖和门一定要严密,以免被地鼠咬坏或顶开,防止地鼠外逃。怀孕后期应加入巢材。仔鼠离乳后,雌雄应及时分开饲养。种鼠最好从春夏季出生的2~3胎仔鼠中挑选。交配时宜将雌鼠放入雄鼠笼中,交配完毕后取出单养。

地鼠为夜行性动物,繁殖时要注意夜间配种,以提高其受孕率。配种后将雄鼠移开。每周换垫料2次,勿用手直接触及仔鼠,否则仔鼠会被哺乳母鼠吃掉。饲养室内应空气流通,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

第五节 兔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及饲养管理

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在生物学分类上属哺乳纲(Mammalia),兔形目(Lagomorpha),兔科(Leparidae),真兔属(Oryctolagus)。在分类学上曾列为啮齿目,而后又被称为兔型目(Lagomorpha)。因为一般啮齿目有四颗切齿(门齿),而兔有6颗切齿,包括一对较小的切齿(第二对门齿,亦称痕迹切齿),紧贴于上颗大切齿的后方,呈圆形而不尖锐。生物医学研究应用的家兔是由野生穴兔经过驯化而育成,多为欧洲兔的后代。染色体22n=44.

一、生物学特性

(一)外形特征

兔眼睛大而圆,体形中等,腰臀丰满,四肢粗壮有力,兔耳郭大,血管清晰。毛色主要有白、黑、红、灰蓝、灰等色。

(二)一般特性

1.草食性性情温驯,群居性差,如果群养,常发生斗殴咬伤,因此实验兔适于笼养。

2.听觉、嗅觉灵敏胆小怕惊,能凭嗅觉辨别非亲生仔兔,并拒绝给其哺乳。

3.食粪性兔有从肛门口直接食粪的癖好,以吃夜间排出的软粪为主,但不吃已经落地或其他兔排泄的粪便。食粪可使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粗纤维素和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被重吸收。

4.兔喜干怕热由于汗腺不发达,当气温超过30℃以上或湿度过高时,易引起雌兔减食、流产、拒乳。

5.夜行性,嗜眠性白天家兔表现安静,常闭目睡眠,夜间活跃,晚间采食量占全天的75%。若使其仰卧,全身肌肉松弛,顺毛抚摸其胸腹部并按摩太阳穴时,可使其进入睡眠状态。在不行麻醉的情况下可进行短时间的实验操作。

6.具有啮齿类行为喜欢磨牙且具有啃木习惯。木制笼具和巢箱常被啃咬损坏。因此在设计兔舍和饲养笼具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饲料中应加入一定比例的粗纤维。

(三)解剖学特点

1.齿式齿式为2(I2/1,C0/0,P3/2,M3/3)=28.兔口腔小,上唇分开,形成豁嘴,门齿外露。和啮齿动物不同的是它有6颗切齿,多了一对小切齿。

2.骨骼系统全身骨骼共275块,肌肉300多条。肌肉总重占体重35%。兔的前半身肌肉不发达,而后半身肌肉很发达。

3.消化系统兔唾液腺有4对,即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眶下腺。家兔为单胃,小肠和大肠的总长度为体长的10倍。盲肠非常大,占腹腔的1/3.在回盲处有特有的圆小囊,囊壁富有淋巴滤泡,其黏膜不断分泌碱性液体,可以中和盲肠中微生物分解纤维素所产生的各种有机酸,有利于消化吸收。

4.生殖系统雄兔睾丸可以自由地下降到阴囊或缩回腹腔。雌兔为双子宫,有乳头3~6对。雌兔有2个完全分离的子宫,为双子宫类型。左右子宫不分子宫体和子宫角,2个子宫颈分别开口于单一的阴道。

5.循环系统胸腔构造与其他动物不同,胸腔中央有纵隔将胸腔分为左右两部,互不相通。心脏外有心包。开胸后打开心包暴露心脏进行实验操作时,只要不弄破纵隔,动物不需做人工呼吸。

6.淋巴系统后肢膝关节屈面腘窝处有1个比较大的呈卵圆形的腘淋巴结,长约5mm,极易触摸固定,适于做淋巴结内注射。

7.神经系统颈部有减压神经独立分支。人和猫、犬等此神经并不单独行走,而行走于迷走、交感或迷走神经之中。颈神经血管束中有3根粗细不同的神经,最粗,白色者为迷走神经;较细,呈灰白色者为交感神经;最细者为减压神经,位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属于传入性神经,其神经末梢分布在主动脉弓血管壁内。眼球甚大,几乎呈圆形。耳郭非常发达,其长度甚至超过头长,耳肌发达可自由活动。

8.皮毛系统表皮很薄,真皮较厚,坚韧而有弹性。全身被毛,1年更换2次。被毛的颜色和长度常可作为识别品种的主要特征。汗腺很不发达,仅在唇边及腹股沟部有少量汗腺;而皮脂腺遍布全身,能分泌皮脂、润滑被毛。

9.耳兔耳大,血管清晰,便于注射和采血。

10.眼兔眼球巨大,虹膜内有色素细胞,眼睛的颜色就是由该色素细胞所决定的。白兔眼睛的虹膜完全缺乏色素,眼内由于血管内血色的透露,所以看起来是红色的。

(四)生理学特点

1.兔属恒温动物正常体温在38.5~39.5℃之间,对致热物质反应敏感,适于用作热原实验。汗腺不发达,在高温环境下主要通过浅而快的喘式呼吸和耳部血管扩张来散热。适宜的环境温度因年龄而异,初生仔兔窝内温度30~32℃,成年兔(20±2)℃。如果外界温度由20℃上升到35℃时,呼吸次数可增加5.7倍(正常频率36~56次/min)。可见,高温对家兔是有害的,如果外界温度在32.2℃以上,生长发育和繁殖效果都显著下降。

2.兔属草食性动物其消化道中的淋巴球囊有助于对粗纤维的消化、对粗纤维和粗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都很高。

3.兔有食粪特性这种特性是兔正常的生理现象。家兔排泄2种粪便,一种是硬的颗粒粪球,在白天排出;一种是软的团状粪便,在夜间排出。软便排出后即被兔自己吃掉,经分析软便比硬便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但无菌兔和摘除盲肠兔无食粪行为。

4.兔有特殊的血型和唾液型兔的血清型有α′、β′,α′β′和O型4种。α′和α'′β′型易产生人A型抗体,β′型和O型易产生人B型抗体。唾液型分为排出型和非排出型2种。排出型易获得人血细胞A型物质,非排出型不易获得人血细胞A型物质。这种A型物质与A型抗体产生有关。兔血红蛋白120(80~150)g/L。血细胞比容0.415(0.33~0.50)。红细胞数5.7(4.5~7.0)×1012/L。白细胞数9(6~13)×109/L。血小板数(280±20)×109/L。

5.兔属刺激性排卵动物交配后10~12h 排卵,性周期一般为8~15天,无发情期,但雌兔可表现出性欲活跃期,表现为活跃、不安、跑跳踏足、抑制、少食及外阴稍有肿胀、潮红、有分泌物,持续3~4天,此时交配,极易受孕。但无效交配后,由于排卵后黄体形成,可出现假孕现象,产生乳腺、子宫增大等表现,经16~17天而终止。

6.生长发育特点兔生长发育迅速。仔兔出生时全身裸露,眼睛紧闭、耳闭塞无孔,趾趾相连,不能自由活动,出生后3~4日即开始长毛;4~8日龄脚趾开始分开;6~8日耳朵根内出现小孔与外界相通;10~12日眼睛睁开,出巢活动并随母兔试吃饲料,21日左右即能正常吃料;30日左右被毛形成。

仔兔出生时体重约50克,1个月时体重相当初生时的10倍,初生至3个月体重增加几乎呈直线上升,3个月以后体重增加相对缓慢。不同品种与不同性别的幼兔,其生长速度并不完全相同。大多数品种的雌兔比雄兔的生长速度快,8周后表现尤为明显。

兔的性成熟较早,小型品种3~4个月龄,中型品种4~5个月龄,大型品种5~6个月龄,体成熟年龄约比性成熟推迟1个月。性周期3~5天。妊娠期30~33天。哺乳期42(25~45)天。体温39.2(38.5~39.5)℃。心率250(250~300)次/min。血压15(13~17)kPa〔112(97~127mmHg)〕。呼吸频率53(38~60)次/min。寿命为8~10年。

年龄性换毛:仔兔30天乳毛长齐,到100天左右第一次脱换乳毛,130~190天开始第二次换毛,此次换毛后就意味着发育到成年。

季节性换毛是指每年春和秋季均有一次换毛现象,换毛期间兔抵抗力差,易发疾病。

(五)主要品种和品系

由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不同科学研究目的的需要,经长期的选择培育已形成了不同用途的品种和品系。不论在体形大小、被毛结构、毛色特征、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免疫功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世界各国供实验用的主要家兔品种中用于采血的大型兔有新西兰白兔和弗莱密希兔等;供做肿瘤动物模型和其他特殊实验的小型兔有波兰兔和荷兰兔等。在美国供研究用的有12个品种,其中以新西兰白兔应用最广;在日本主要使用日本白兔和新西兰白兔,前者因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已确立Jw-Nibs和Jw-Csk两个品系。

用兄妹交配20代以上培育家兔近交品系相当困难,尽管如此,还是确立了不少近交系,据美国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ILAR)的目录上记载有30个以上,但不都是兄妹交配形成的。在1986年已知英国维持16个近交系;美国维持13个近交系。据记载日本也保持20个以上的品系,但不都是近交系。其中m/J起源于新西兰白兔,ACEP/J起源于荷兰兔,Y/J起源于荷兰兔,都是从美国Jackson研究所引进的近交品系。

实验用兔多达数十种,我国常用的为如下几种。

1.日本大耳白兔原产于日本,是用中国白兔与日本兔杂交培育而成,属皮肉兼用型。被毛全白,眼睛红色,头方形,四肢粗壮,耳大高举,耳根细,耳端尖,形同柳叶。母兔颌下有肉鬃。体形中等偏大,成兔体重4~5kg。繁殖力强,每胎产仔7~9只,初生重60g 左右。

该兔适应性好,我国从南到北均有饲养,是我国饲养数量较多的一个品种,由于耳大血管明显,是较理想的实验用兔。

2.新西兰白兔原产于美国,是世界上著名肉用兔品种。该兔于本世纪初在美国育成,颜色有棕红色、黑色和白色3种。

世界上饲育较多的是新西兰白兔,也是美国用于实验研究最多的品种,已培育成近交品系。

外貌特征,被毛全白,头宽圆而粗短,耳较宽厚而直立,臀圆,腰肋部肌肉丰满,四肢粗壮有力,性情温驯,易于管理。体形中等,成兔体重4~5kg,繁殖力强,平均每胎产仔7~8只。该兔最大特点是产肉率高,以早期生长快而著称。

3.青紫蓝兔原产于法国,是20世纪初育成的著名皮用品种,1913年首先在法国展出,分标准型、中型(美国型)和大型3种。因毛色很像产于南美的珍贵毛皮兽“青紫兰”而得名。每根毛可分为三段颜色:毛根灰色,中段白色,毛尖黑色。耳尖、尾、面部呈黑色,眼圈、尾底部及腹部为白色。耳一垂一竖,母兔额下有肉揖。大型体重可达4~6kg,体健壮,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

我国饲养的多为中型、体质结实、腰臀丰满,成兔体重4.1~5.4kg,繁殖性能较好,平均每胎产仔6~8只;40天离乳仔兔个个体重达0.9~1.0kg,90日龄平均体重2.2~2.5kg。

该兔因适应性强,容易饲养,在我国分布很广,早就用于实验研究和药品检验,近几年由于白兔用量较多,只少数单位用于生物制品的检验。

4.中国白兔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品种之一,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四川等地饲养较多。该兔主要特点为:头形清秀、嘴较突,体形较小,但全身结构紧凑而匀称,被毛全白,毛短而密,皮板较厚,眼睛红色,成兔体重2~2.5kg,性成熟较早,繁殖力高,年产仔5~6胎,每胎6~8只,最高达15只以上。适应性好,抗病力强、耐粗饲。很早就用于实验研究和生物制品生产,多在民间饲养,各实验动物机构饲养较少。应注意对其进行选育和保种工作,以便培育成我国特有的实验用家兔小型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