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
7978400000006

第6章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控制(一)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控制是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关键措施之一。实验动物的标准化与环境条件关系非常密切,环境条件可影响甚至改变实验动物的表现型和演出型。为了保证稳定的实验动物质量和在不同地点、时间,不同的人员,按规范操作进行动物实验时,均能获得具有重复性与可靠性的动物实验结果,很有必要了解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及实验动物环境和设施控制内容。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

一、实验动物环境

(一)实验动物环境的概念

实验动物环境指将动物饲养在人为控制的有限空间,并按照人们的意志进行生长、繁殖、实验的一个人工的特定场所。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以外的周围环境为外环境,以内的称为内环境。内环境还涉及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影响,但又必须加以区别的2个层次。直接包围动物体的饲养笼盒内的对实验动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物理、化学等因素称之为小环境;放置动物笼架等的饲养间的各种物理、化学等因素称之为大环境。从管理角度上讲,主要考虑的是大环境的因素,但对动物的生理条件的影响,则必须考虑到小环境中的各种因素。

外环境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空气或其他方式进入室内,造成饲养室和动物实验室的污染。因此,实验动物室应尽可能远离各种污染源,并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

(二)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动物个体发育、生长、反应和生理生化平衡的一切外界条件。根据这些外部条件的来源、性质,对实验动物产生的影响可作如下分类。

1.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流、风速、换气等。

2.物理化学因素包括粉尘、气味、噪声、照明等。

3.居住因素包括建筑、笼具、垫料、给食器、给水器等。

4.生物因素同种动物因素:社会地位、势力范围、争斗、饲养密度等;异种动物因素:微生物、人及其他种动物等。

5.营养因素饲料营养和水。

以上各种因素中,饲料营养因素和微生物及寄生虫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分别在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和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控制章节中论述,因此,在此提及的环境因素,为除去营养因素和微生物及寄生虫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三)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控制标准和遗传学的要求,以及在特定的环境和营养状态下,经过科学的保种、育种、繁殖和生产的动物。可以说没有环境控制就没有实验动物。为了使实验动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进行良好的实验处理,正确认识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动物性状的表现决定于多种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结果。遗传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基础。但在个体发育中,基因作用的表现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动物的基因型受发育环境的影响而决定其表现型。表现型又受动物的生长环境影响而决定其演出型。发育环境(指受精、出生到离乳的这段时间)的改变可促使生物遗传物质因环境情况不同反应不同,另有些基因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或者受到限制。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受到射线照射或药物影响而导致基因发生变异。

动物有适应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的能力。这种适应可以是行为性的或是生理性的,例如,新陈代谢、体温、活动能力、饲料消耗量、激素分泌量、睡眠方式、体重变化、形态、性成熟、繁殖、哺育和泌乳等方面,所有这些行为和生理性的变化都会影响动物实验的结果。各种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相同。近交系动物和免疫缺陷动物由于失去了较广泛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它们需要更为严格的环境条件。

但各种动物之间,对最适宜环境的要求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在各种动物,不同品系之间也有差异。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动物的繁殖、生长发育、实验结果均可能受到影响。但在一定的幅度内动物可自身调节,不会出现不良后果。

实验动物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各种因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而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具有“有利”和“有害”作用2个方面,一方面环境因素是实验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通过新陈代谢同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动物经常接受外界环境刺激产生免疫反应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实验动物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用于实验;另一方面环境因素也存在对动物机体有害的各种因素,动物处在有害因素作用下,虽然能产生保护性反应或一定适应来消除或减轻这些有害因素的作用,但“有害”情况超过一定水平,就会使动物机体不能忍受,而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动物各种功能就会失调,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的原则是,充分利用和创造那些对实验动物有利的因素,消除和防止那些有害因素以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达到实验利用的目的。

(四)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的意义

1.通过实验动物环境控制,可以控制实验动物的演出型,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

2.创造标准的动物实验条件,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3.为从事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工作者提供适宜的条件,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环境控制程度越高,在该环境中的实验动物就越具有一致性,实验结果才有良好的精确性、重复性和高度的可信性。如果环境条件控制不好,实验结果就难以稳定一致,甚至导致错误结论。

二、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

(一)温度

常用实验动物包括多数的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均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体温相对稳定适应环境的自身调节功能。但变化过大过急时,动物机体就不能适应,就会出现生殖、泌乳、机体抵抗力、生长、形态、新陈代谢和实验反应等方面的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甚至造成动物死亡。动物实验时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1~27℃。

1.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生殖功能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常导致哺乳类实验动物性周期推迟,而温度过高超过30℃时,雄性动物睾丸萎缩,产生精子能力下降;雌性动物性周期紊乱,泌乳能力下降或拒绝哺乳,妊娠率降低。高温时还可使胎仔的初生体重下降,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离乳率和成活率降低。豚鼠对温度的骤变最为敏感,高温时孕鼠易死亡或流产。

2.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如大鼠在31℃、鸡在35℃的高温环境下出现需氧菌群增加。将BALA/CA小鼠从22℃环境移到12℃或32℃,其白细胞数出现变化,B细胞和T细胞数亦出现明显变化,而这些免疫功能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因此,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动物易于患病,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3.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脏器重量如小鼠在低温环境条件下饲养,其心脏、肝脏和肾脏较大,而在高温条件下则较小。

4.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条件下,许多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加,摄食量也增加。如小鼠在低温饲养时,摄食量可增加30%。但两栖类、爬行类和地鼠在低温条件下新陈代谢减慢,进入冬眠状态。

5.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实验反应性实验动物在不同温度处于不同状态。有人观察9~10周龄ICR小鼠在10~30℃气温环境下的生理反应,发现小鼠的呼吸数、发热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呈直线下降。说明温度可左右生理实验的结果。

不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使实验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出现对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反应改变。如由卵白蛋白引起变态反应所致小鼠的过敏性休克的死亡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麻黄碱等3种药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得的LD50有较大差别。致癌、致畸、致突变以及免疫实验的结果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关于温度影响各种动物实验结果的原因虽尚有许多不明之处,但一般认为,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的动物,对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各种酶活性的亢进或抑制等均有影响。

(二)湿度

1.湿度湿度是指大气中的水分含量。按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表示时称为绝对湿度。空气中含水量占同等温度下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值称为相对湿度。实际使用的都是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饱和含水量越多。

2.环境湿度对动物体热的散发和调节具有显著影响当环境温度与动物体温接近一致时,动物就只能通过蒸发作用来放散体热;而当环境大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动物体的蒸发过程就会停止,相应地也不能再放散体热。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动物的热调节极为不利,容易引起动物体的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加;相对湿度高,微生物易繁殖,饲料和垫料易霉变,动物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相对湿度过低,会导致灰尘飞扬,大多数温血动物的皮肤尤其是黏膜就会感到干燥不适,相对湿度为20%而温度为27℃时,大鼠易发生尾部环状坏死,仔鼠发育不良,易出现哺乳母鼠咬仔现象。

国家标准规定相对湿度在40%~70%,但须按照该种动物的生理需要进行调整。

(三)换气次数及气流速度

1.换气次数换气次数对于供给动物新鲜空气,除去室内的恶臭物质是很重要的,也与粉尘、空气中的微生物、湿度有很大关系。从保持湿度、排净臭气和污染粒子以及节省能量消耗等方面考虑,一般以采用每小时换气次数10~20次为宜。但实际使用时,仍需根据所收容的动物表现状态,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气流速度气流速度有冷却动物体表,促进散热的作用。根据各种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组合的环境对体温的影响实验,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的影响不能认为是单一因素,而是同温度复合才产生差别的,气流速度的影响是单一因素,在同温度、湿度、复合的场合能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别。

动物所处环境气流速度的选择,取决于其体重与体表面积的比率。与人体相比,大多数实验动物的比值较大,气流对其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也较大。对实验动物的气流速度在0.1~0.2cm/s范围内较合适。在动物舍内,由于笼格、笼架、设备等的布局差别,气流的分布很难保证均匀和恒定,相应地会影响湿度和温度的分布。

(四)噪声

1.噪声的来源噪声是影响实验动物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饲养室内的噪声来源于:①外界传入;②室内机器产生的,如空调、排风机都可产生噪声;③动物自身产生的,如采食、走动、争斗、鸣叫等。动物的听觉与人不同,能听到较宽的音域,所以噪声对动物的影响不容忽视。

2.噪声对实验动物繁育的影响有人用小鼠做试验,一组动物在确认阴道栓后在普通环境饲养其产出率为100%,而且不发生咬仔现象。第三组动物在确认阴道栓后饲养普通环境,18天后移到噪声为85dB的环境中,产出率仍达100%,但有2/3的母鼠咬杀仔鼠,这可能是因母鼠在授乳期受噪声影响使行为改变所致。第二组动物确认阴道栓后就饲养在噪声环境中,孕鼠产出率降低,1/3母鼠咬杀仔鼠。

分类产出率咬仔率阴道栓确认后饲养在普通环境下10/10(100%)0/10(0%)阴道栓确认当天饲养在噪声环境下3/5(60%)1/3(33%)阴道栓确认18天后饲养在噪声环境下6/6(100%)4/6(67%)

3.高强度噪声的刺激可造成实验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对噪声感受性强的DBA小鼠,在噪声刺激后5min,其心跳次数、呼吸次数和血压都有明显升高。不同品系小鼠对噪声作用敏感性不同。

国家标准要求噪声应控制在60dB以下。

(五)照明

1.可见光线对动物机体的影响可见光线作用于动物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的传导和联系,控制动物全身功能,使动物按自然界24h和四季的周期性变化,相应地在各部组织、器官及体温、血糖、基础代谢、内分泌水平、神经兴奋性均表现出有节律的昼夜和季节性的周期活动。从而按动物的种类和品系的不同,在性别、年龄、生长、发育、行为、繁殖等各种生物学特性上,呈现种的变化。因此,在动物实验中要考虑到光照和光周期的影响。

2.光照时间对动物生殖功能的重要影响光照周期可影响动物生殖腺的成熟和性周期的活动。不同种或不同品系的动物,对光照变化的敏感性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各自的繁殖期限(季节)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机体的基本生化和激素的节律直接或间接与每天的明暗周期同步,通过控制光照条件,可使生殖过程的季节性变化消失。在持续的黑暗条件下,大鼠的生殖生理就会受到抑制,卵巢和子宫重量降低。持续光照可过度兴奋生殖系统,产生连续发情现象,大、小鼠出现永久性阴道角化,有多数滤泡达到排卵前期,黄体不能形成。光照还可影响雄性动物精子生成,长时间光照下鸡性成熟年龄提早,产蛋多。

在实践中,人工控制光照条件,能够全面控制和调节整个生殖过程,包括发情、排卵、交配、妊娠、分娩、泌乳和哺乳,从而改变生殖生理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在适度范围控制光照时间,则能在不破坏动物生理功能的情况下,控制其生殖功能活动。例如,将光照时间自13h延长至18h,可使绝大多数雌性小鼠提早发情,延长光照时间也可加速大鼠的性成熟过程、延长发情期和缩短性静止期,对家兔亦然,并且,如果在冬令期间,维持25℃的环境温度和延长光照时间,就可使其繁殖能力变得旺盛。

3.光照强度对动物的影响大白鼠在540~980lx照度下65天,在2000lx照度下几小时将出现角膜和视网膜病变。但有色大鼠不出现此现象。光照过强可导致雌性动物做窝性差,出现吃仔现象及哺育不良。突然的明暗变化可引起动物躁动不安。明暗的交替最好采用渐暗或渐明的方式。

4.光的波长对动物的影响日光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0.35μm),对环境和动物体表具有杀菌作用,并能使动物表层组织内蓄积的麦角固醇转化为钙化醇(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质的代谢和吸收,防止佝偻病的发生。小鼠的自我行为在蓝、绿、白色光下最低,而在红色与黑暗中最大。Saltarell等将ICR小鼠放在各种灯光(全波长、冷白色、蓝色、粉红色、紫黑色)的照明下饲养30天,雄性动物在蓝色和冷白色光照下体重最小。雌性大鼠在蓝光下阴道开口比红光下早3天,卵巢和子宫的重量也大,但泌乳能力红光组最强。

国家标准规定,实验动物昼夜明暗交替时间为12:12h或10:14h。小鼠、大鼠、豚鼠、地鼠照度为15~20lx,犬、猴、猫、兔、小型猪照度为100~200lx,工作照度为150~300lx。

(六)空气中的微生物、粉尘和有害气体

饲养室空气中漂浮着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微生物多附着在颗粒物上,它们对动物机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也可能干扰动物实验。实验动物室内空气除受附近地区大气污染的影响外,实验动物本身也产生许多污染物,动物的粪尿及垫料如不及时清除和更换,将发霉分解产生恶臭味。

1.有害气体动物室中的主要有害气体有氨气、甲基硫醇、硫化氢、硫化甲基、甲基丁烷、三甲胺、苯乙烯、乙醛和硫化二甲基8种。以前3种为主,氨是一种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眼、咽部黏膜均有刺激,国家标准要求其浓度应小于14mg/m3.当动物饲养室温度上升,收容动物密度增加、通风条件不良(换气次数太少),排泄物、垫料未及时清除和更换,都可以使饲养室氨浓度急剧升高。另外,氨作为一种刺激性气体,当其浓度增高时,可刺激动物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而引起流泪、咳嗽,严重者甚至产生急性水肿而致动物死亡。长期处于高浓度氨的作用下,实验动物上呼吸道黏膜可出现慢性炎症,易合并细菌、支原体感染。甲基硫醇和硫化氢,在犬、猴和猫的饲养室都能检测到。

2.粉尘动物饲养室空气中粉尘的来源主要有2个途径,其一为室外空气未经过滤处理直接进入;其二是动物体表被毛、皮屑、饲料和垫料等材料的碎屑往往可以被气流携带而在空气中悬浮形成粉尘颗粒物。我们把空气浮游微粒的总称叫气溶胶,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变态反应。颗粒物除本身对动物产生不良影响外,还可成为微生物的载体,可把各种微生物粒子包括饲料、垫料中带入的粉螨、真菌孢子、各种细菌及其芽胞和病毒带入饲养室。因此,饲养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的设施,进入饲养环境的空气必须经过有效地过滤,去除颗粒物使空气达到一定的洁净度。一般要求饲养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的饲养环境空气洁净度要达到万级。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动物饲养密度、笼具构造、垫料使用情况及室内温湿度、换气次数有关。通过测定细菌和真菌来反映微生物学的洁净度。

(七)居住因素

1.笼具实验动物中的多数动物采用笼养方式,犬、猪等也有用圈养的。笼架方式有多种,大、小鼠一般采用有铺垫物的笼盒,家兔等多采用水冲式的笼架,进行微生物控制的则采用隔离器或层流柜及安有过滤帽的笼盒。笼架具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其微环境也不同,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异。

2.垫料垫料的使用是为了动物繁殖和保温、安乐及保持盒内的清洁。一般使用小刨花或玉米芯粉碎物等。没有灭菌的垫料有可能被寄生虫、真菌、细菌所污染,对动物造成有害影响。垫料的质地,如杉对小鼠、大鼠的肝脏微粒体酶的变化有影响。因此,要重视垫料的选材和消毒、灭菌处理。

3.给食器和给水器大、小鼠用的固体饲料给食器用挂篮型或将笼盖做成凹陷作为给食器用;豚鼠、兔、猴的给食器为箱斗型;犬、猫的给食器为皿形或球形,以不被粪屎污染为好。此外,实验用粉未饲料给食器以能防止动物扒出饲料或能收集测定散落饲料量的为好。

给水器,一般采用饮水瓶和自动饮水器,部分动物采用饮水器皿、瓶等。使用饮水器要经常检查是否堵塞或外漏水,饮水瓶要经常清洗消毒。

4.生物因素

(1)同种动物因素实验动物也存在为社会地位和势力范围的相互争斗,一些动物在社会地位形成的过程中,要发生激烈的争斗,这种现象在同一笼内饲养数只雄鼠时经常能看到,而沙鼠在配种时常有一只被咬死。动物还存在划分势力范围的现象,动物的争斗和社会地位也可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实验动物要有一定的活动面积和空间。动物在笼内密度过大,使动物活动受到限制,排泄物大量增加,使盒内温度、湿度、氨浓度增加,患传染病的机会增大,内分泌也发生变化,对动物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实验动物饲养要有合理的密度,一般哺乳期的动物所需面积相对大一些,群养或单个饲养的要求可略小些。

(2)异种生物的因素动物室空气中浮游着大量通过空气、动物或饲养器具而带进来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这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会迅速增殖,造成动物污染、繁殖效果差和影响动物实验结果。

因此,进入屏障设施中的动物要检疫,人员进入要洗手、淋浴、更衣,空气要经过滤,饲料、饮水、器具要经过灭菌、消毒才能进入使用。

异种动物之间可产生相互影响,将小鼠和猫在同一房间内靠近饲养时,就会出现小鼠性周期不规则的现象。动物种之间共患病可以相互传染,不同动物种、品系、性别引起的不同气味,可对精密实验产生影响。因此,动物室最好是按种、品系分室饲养。

环境因素必须对实验动物具备接触机会及频度、接触方式(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接触时间以及接触强度或浓度等作用条件,才能对实验动物造成影响。某些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须有一定的累积才显示其作用。如氨气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就表现为累积作用,短时接触可以允许的浓度稍高;而在较长时间接触时,允许的浓度就较低。通常,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作用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如环境温度、湿度、气流都影响实验动物体温。因此,必须对实验动物环境控制尤其是主要影响因素作综合考虑。

第二节 实验动物设施

一、实验动物设施及分类

(一)实验动物设施概述

实验动物设施广义上是指进行实验动物生产和从事动物实验设施的总和,狭义上指保种、繁殖、生产、育成实验动物的场所,而将实验研究、试验检定等设施称为动物实验设施。实验动物的饲养设施和动物实验观察场所的要求基本一致,因为只有达到基本一致的条件,才能尽量使实验动物的生理与心理不致受到影响而影响实验结果。

(二)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实验动物设施通常按微生物控制程度、设施使用功能及设施的平面布局进行分类。

1.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2)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SPF),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3)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悉生及无菌实验动物。

2.按设施功能分类

(1)实验动物生产设施主要用于各种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保种、育种、繁殖、生产、供应的设施。

(2)动物实验设施主要以动物为原材料进行临床前药物研究,药品、生物制品等动物实验的设施。

(3)特殊实验动物设施包括感染动物实验设施和应用放射性物质或其他特殊化学物质等进行动物实验的设施。

3.按设施的平面布局分类

(1)无走廊式此类设施一般面积较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用于饲养品种单一或以实验为主的设施。一般用于小型动物研究或改造作为临时动物房。由于人流、物流交叉,进出路线交叉,而且污染物品容易影响洁净物品的清洁度,一般为普通环境动物设施。

(2)单走廊式有效面积充分利用,为实验动物的生产、实验提供最大空间。缺点是无法将污染区和清洁区分开,形成动物粪便、废弃物与清洁物品的运行交叉,人流物流交叉,易受到污染。国内外已经广泛采用此类设计,但必须加强管理,方能安全运行。

(3)双走廊式是常用的一种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类型。可有效地分割清洁区和污物区。作为屏障设施使用,比较容易控制微生物污染。缺点是有效利用面积减小。

(4)三走廊式动物隔离良好,人员、动物、物品进入有专门通道,可有效地避免污物和洁净物品交叉,人员、物品进出互不影响,可以大量长期饲养实验动物,但空间利用率低,而且投资大,维持费用高。

(三)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指标

1994年1月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GB/T 14925-1994)。2001年8月29日发布了新的《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GB/T 14925-2001)。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GB/T 14925-2001)。

项目指标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犬、猴、猫、兔、小型猪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鸡屏障环境温度(℃)18~2920~2616~2820~2616~28日温差(℃≤)—4—44相对湿度(%)40~70换气次数(次/h)8~1010~201)20~508~1010~201)20~501)10~202)气流速度(m/s)0.1~0.2压强梯度(Pa)—20~502)100~150—20~502)100~15020~502)空气洁净度(级)—10000100—1000010010000落下菌数(个/≤)303无检出303无检出3氨浓度(mg/m3≤)14噪声(dB≤)60照度(lx)工作照度150~300动物照度15~20100~2005~10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12/12或10/14注:表中氨浓度指标为动态指标。

1)一般采用全新风,保证动物室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如果先期去除了粉尘颗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不排除使用循环空气的可能,但再循环空气仅限于同一单元,新鲜空气不得少于50%,并保证供风的温、湿度参数。

2)单走廊设施必须保证饲育室、实验室压强最高。

项目指标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犬、猴、猫、兔、小型猪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鸡屏障环境温度(℃)19~2620~2516~2618~2216~26日温差(℃≤)43433相对湿度(%)40~70换气次数(次/h)8~1010~201)20~501)8~1010~201)20~501)20~501)气流速度(m/s)0.1~0.2压强梯度(Pa)—20~502)100~150—20~502)100~1502)100~150空气洁净度(级)—10000100—10000100100落下菌数(个/≤)303无检出303无检出无检出氨浓度(mg/m3≤)14噪声(dB≤)60照度(lx)

工作照度150~300动物照度15~20100~2005~10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12/12或10/14注:表中氨浓度指标为动态指标。

1)一般采用全新风,保证动物室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如果先期去除了粉尘颗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不排除使用循环空气的可能,但再循环空气仅限于同一单元,新鲜空气不得少于50%,并保证供风的温、湿度参数。

2)单走廊设施必须保证饲育室、实验室压强最高。

3)此处动物实验设备系指动物饲养和实验时,保障动物所处的局部环境应达到本环境指标的设备。

二、实验动物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要求

实验动物设施的建设,包括设施的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试运转等一系列内容,从规模来看,规模小的仅仅是单一的动物饲育室或动物实验室,规模大的有实验动物繁育设施和动物实验研究设施。从使用目的来看,有的以实验动物繁育生产为主,有的以动物实验或研究实验动物为主。

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的设计建造目标就是要使人与动物有一个最为适宜的环境和相应面积,必要的设备、仪器;同时还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切可能对实验动物质量或动物实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干扰。这类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必须执行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符合标准、实用、安全、经济和注重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要求;这类设施设计建造时,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科学地选用新型材料,既要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也要适当考虑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

(一)选址

新建实验动物设施的选址,应注意下列事项。

1.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2.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3.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仓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震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4.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一定的距离。

此外,还应考虑供水、供电、人员通道、物品及动物供求,以及消除自然灾害等的紧急通道便利,还应考虑该类设施自身排污,动物尸体处理,特殊污染物的处理,使之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设施面积的分配和布局原则

1.应将实验动物繁育饲养区和动物实验区严格分开,自成独立系统。

2.在规模较大的实验动物楼,从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控制以及实验动物使用管理方便考虑,应将低级别实验动物放在低楼层,高级别动物安排在高楼层。

3.不同等级的设施严格隔离,避免将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置于同一楼层,以保护高等级设施不受污染。

4.同等级且特性相近的动物可安排在同一楼层、同一套设施内。不同品种、品系的实验动物要独立饲养,不可安排在一个房间内混养。

5.洁净度相同的房间宜相对集中布置。空气洁净度高的房间宜布置在人员最少到达的地方。

6.对于屏障设施,应保证人员、物品和净化空气单向移动,以避免交叉污染。这是最为重要的基本要求。

7.设施布局要方便日常工作和实验操作,必须有足够的辅助面积。

总之,在计划设计阶段,应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必须考虑全面杜绝微生物污染以及保证空气净化系统长期安全运行的相应措施,使建成的设施科学、先进、合理、实用、易于管理和维持费较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布局

(一)普通环境设施

从管理方面考虑一般可划分为3个区。

1.前区包括检疫室、库房、办公室、休息室等。

2.控制区包括饲育室或动物实验室、走廊、清洁物品储存室等。

3.后勤处理区包括洗刷消毒室、污物处理设施等。

人员、实验动物和物品原则上按前区到控制区,再到后勤处理区的路径运行。设施应安装空调、换气设备等,应采取防野鼠、防虫、防疫措施。

(二)屏障环境设施

1.区域布局根据使用功能一般分为3个区域。

(1)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2)饲育区的设置

1)繁育、生产区: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储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2)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清洁物品储藏室、动物检疫观察室、实验饲育间、动物实验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3)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屏障环境通常采用双走廊或三走廊结构。

2.人员、实验动物、物品和空气移动路线

(1)人的移动线路更衣→淋浴→更衣→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更衣→外部区域。

(2)物品的移动线路清洁物品→高压蒸气灭菌柜(传递窗、渡槽)→清洁准备室→清洁物品储存室→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物经包装处理污物→污染走廊→外部区域。

(3)实验动物的移动线路外来实验动物→传递窗→检疫室(合格后)→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生产供应或实验处理后实验动物→污染走廊→外部区域。

(4)压强梯度变化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染走廊>外界。

(三)隔离环境设施

隔离系统使用的隔离器可安放于普通环境或屏障环境设施内,隔离器内的温、湿度通过隔离器外的空调控制,实验室的空气最好经过初、中效过滤,严格控制微生物侵入清洁区,布局和运作同屏障环境。

隔离器呈长方形箱状,实验动物饲养于隔离器内,空气由送风机经空气过滤器通向隔离器的空气入口,隔离器内的空气经空气出口排出。隔离器的一侧装有橡皮手套,供隔离器内部操作使用,隔离器另一侧有灭菌渡舱,供传入、传出物料及动物使用。有的隔离器还连有药液灭菌渡槽,供剖腹取胎使用,为大、小鼠隔离器。

(四)特殊动物设施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严格防护的设备内操作。此类设施(设备)须具有特殊的传递系统,确保在动态传递过程中与外环境的绝对隔离,排出气体和废物须经无害化处理。应体现“人、动物、环境”的三保护原则。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4792-1984实施。

1.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所谓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是指用病原体对动物进行实验感染的一种特殊屏障设施。此种设施的建造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出发点不同于一般的屏障设施。感染动物设施要同时考虑如何防止感染动物和人之间、动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防止动物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泄漏出设施后对人和外界造成生物灾害。

感染动物设施有一次隔离和二次隔离的两段封闭。一次隔离是用隔离设备把动物和人隔开。二次隔离是感染实验区和外界的隔离,防止病原外散,污染周围环境。

感染动物设施的建筑位置应独立。有单独的空调和设备,设施内部分清洁区与污染区。排气口应有高效空气过滤装置,滤器应用甲醛熏蒸消毒。此类设施设计的目的是在保证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切可能对感染动物实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干扰的基础上,主要防止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向动物实验设施和外界的污染,通常采用物理学隔离,主要是指在气密性结构内采用负压通风,以达到防止气溶胶扩散污染的目的。目前,国内外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人和动物的危害程度把感染动物实验设施分为P1、P2、P3、P4四个级别。

(1)P1级进行普通微生物实验的动物实验室,对工作人员的进出要求不严,一般在实验台上操作,不要求使用或经常使用专用封闭设备。实验人员经过与该室有关工作的培训,并由经微生物学或有关学科培训的科技人员监督管理。

(2)P2级适用于那些对人及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的微生物实验工作。工作人员应经过专门训练,并由能胜任的科技人员监督管理,可能发生气溶胶扩散的实验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3)P3级适用于进行通过吸入途径或暴露后,能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疾病的本国或外来传染因子工作,实验人员需接受专门训练,并由具有上述工作经验的能胜任的科技人员监督管理。实验区由双重密封门或气闸室(缓冲隔离室)与外界隔离。外部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器送入室内,向外排出的空气亦需经高效过滤。传染材料的所有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或其他封闭设备内进行。所有传染性液体或固体废弃物在处理前应先去除污染。

(4)P4级适用于能引起致命疾病的、对个人有高度风险的工作。实验人员应经过专门的严格培训,并由能胜任工作的、有经验的科技人员监督管理。采用独立的建筑物内用隔离区与外部隔断的构造。根据相应的隔离等级使室内保持负压。在密封型(即Ⅲ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工作人员穿上换气的整体式正压个人防护服。与本工作无关的人员严禁入内。

2.放射性核素动物实验设施设施要求防止放射性核素对人的影响,防止射线对一般动物和环境的放射污染及放射性核素的泄漏。动物的排泄物、尸体要按规定处理,设施内要有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和防事故系统,设施内各区域必须严格分开并设置合理的负压梯度等。放(辐)射性动物实验设施的选址、评价、设计构造等必须由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单位承担。

3.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用化学物质做安全性试验等的特殊动物实验对实验者及有关人员的健康有一定影响,如致癌性物质等,其设施与设备必须防止对人的危害和对实验场所及周围环境的污染。设施的基本结构是动物饲养室的气压为负压,饲养室前室和后室作为缓冲间,前室与后室为中压,前室一侧的走廊为正压,以控制空气流动方向,各室与走廊之间有密闭性能高的门,并设有危险性标志,后室一侧走廊为负压。

四、实验动物设施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一)实验动物设施的主要组成

实验动物设施一般有饲养室、动物实验室、检疫室、洗刷消毒室、废弃污物处理设施等,其他为辅助设施。

1.饲养室为设施中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关系实验动物的生存、健康和质量。通常设有繁殖室、保种室、供应室。

2.动物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用,包括手术室、实验处理室、动物实验观察室等,用于教学和科学实验,以及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

3.检疫室供引进实验动物的隔离观察和检疫,以及实验前的观察和适应实验环境用。

4.洗刷消毒室用于笼具、用具等的清洗消毒,以及饲料、饮水、垫料等物品的灭菌。

5.屏障环境设施一般须设清洁走廊和污染走廊。

6.物品传递系统包括双扉灭菌柜、装有紫外灯的互锁传递窗、药液渡槽。

7.废弃物处理设施是实验动物设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废弃物应分别处理,污染垫料应密封运送至专用垃圾桶,尸体装于塑料袋中密封送焚尸炉焚烧。

8.动物监测室较大的实验饲养繁殖机构需要设置实验动物遗传监测室、微生物监测室、环境监测室等,通过定期检测,保证实验动物设施和实验动物的质量。

9.工作人员房间包括办公室、值班室、休息室、淋浴室、厕所等,普通环境设施各动物室淋浴设备可共用。屏障环境设施每个单元单独设立,淋浴设备包括更衣、淋浴、换消毒衣几个相连的小间,经过此通道能进入屏障设施内,屏障设施内不设卫生间。

10.库房储存饲料、垫料、笼具、用具等消耗品,应有防火、防虫、防潮、防鼠、防污染措施。

(二)对部分建筑的要求

1.房间房间不宜过大,但在设计上能多种动物通用,为节约能源,饲养室高度可设为2.4m左右,上设技术加层。

2.地面应防滑、耐磨、耐清洗消毒、无渗漏。

3.地漏屏障区内地漏应防堵、防回水回气,防野生动物进入室内。

4.墙面墙面应光滑平整,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无缝隙的材料。阴、阳角均为圆弧形。

5.天花板应采用耐水洗、耐腐蚀、气密性好、坚固无毒、阻燃的材料。通常大多采用彩色钢板。

6.门窗门应坚固、气密性好、耐腐蚀、易清洗,开闭形式顺应气流密封,门宽不小于1.0m,便于笼架的进出,门上可留玻璃观察窗。与外界相隔的窗户一般用双层玻璃密封。

7.走廊宽度应便于物品运输,一般在1.5m以上。

(三)空气净化调节设备

1.空调净化设备主要用于控制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洁净度、落下菌数、氨浓度、压强梯度、换气次数、气流速度等内环境参数。空气的工艺流程为:新风→初效过滤→温、湿度调节→加压→中效过滤→送风管网→高效过滤→房间→排风口→排风管网→排风机→废气过滤→大气。屏障环境设施需要采用初、中、高效三级过滤。

2.送、排风系统动物房的进、排气口位置,通常采用顶部送风,四角回风,保证换气均匀。室内排风口也应装有初效过滤器,排出的臭气要进行环保处理。

3.节能实验动物设施对空调的要求是很高的,由于空调是不间断连续运转的,并且是全新风供应,能量消耗很大,必须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

(1)建筑物隔热保温处理以不开或少开对外窗户,或采用双层玻璃密封窗,增加墙体厚度或设隔热墙以及门窗密封处理等方法来解决热、冷能源损耗问题。

(2)热交换方式处理设施增加热交换器,尽可能多地回收排出的热、冷能量。设计时回收率应考虑尽可能减少臭气返回的数量,以及微生物返回的影响。

(3)调整换气次数当室内外温差较大的季节,适当调整设施内的换气次数,在国家标准要求的范围内,尽量使换气次数维持在下限,以减少能量流失。

(4)自然能源的利用目前较多采用的是太阳能、地热、风热等自然能量,一些地区也可利用沼气等办法来补充部分能源消耗。

(5)采用不同的空气调节方式可根据不同等级要求,在满足净化标准的前提下,采用分体空气调节、分组电机等方式进行空气调节,做到“不用不开”的解决办法。不一定都要采取“中央空调”的方式。

4.电力供应设施中应保证有双回路电力供应,并备有应急电源,至少能维持送、排风系统运行。温、湿度调节设备和送、排风机组最好设有备用机组。

另外,自动控制、电视监控系统与通讯设备已成为现代标准化实验动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动物设施安全运行及管理规范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独立通气笼具(IVC)的应用

(一)IVC设备

独立通气笼具(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IVC)设备是目前国际上啮齿类实验动物广泛使用的新型节能环保型动物实验设备。该产品采用笼具水平的微隔离技术,通过在笼具内部输送经过高效过滤的净化空气以保证动物免受微生物的污染。IVC设备由主机、笼架和笼盒三部分组成,室内空气经净化后由送风导管分别送入每个笼盒,动物排放的废气经主机排风系统过滤后排放到室外。IVC设备有人工调控型和自动调控型(数显智能型),智能型产品有温度、湿度、压差实时显示和报警装置。笼盒内气流有扩散气流式、集束气流式和帘幕气流式等形式。

IVC笼盒内指标:空气洁净度100~10000级,换气次数10~20次,气流速度0.1~0.2m/s,压强梯度20~50Pa,落下菌数≤0.2个/皿,动物照度10~15lx,氨浓度≤14mg/m3,噪声≤55dB。超净工作台:达到100~10000级空气洁净度标准。IVC设备可用于清洁级以上动物饲养和实验。

(二)IVC设备与传统的屏障系统的比较优势

IVC设备与传统的屏障系统相比有很多明显优点。

1.投资少、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维持费用低。建设一个小型的传统屏障设施一般需要投资几十万元,净化面积大,利用率低,维持费高,小单位难以承受。而同等使用规模的IVC设备只需约1/5的投资,1/3的占地面积,1/7的维持费,且便于管理,容易维修,维持费用极低,很适合在小单位应用。

2.对环境设施条件要求不高。根据实验目的,在屏障环境或普通环境中均可使用。

3.IVC设备笼盒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可在同一室内可同时饲养多种动物,进行多个实验,节省空间及能源。

4.饲养实验环境安全。IVC设备根据需要调节正压或负压,废气通过管道直接排到室外,对动物和人员双重保护,防止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改善饲养实验环境。

5.饲养实验工作人员进出设施和进行实验观察方便,没有屏障系统的那样复杂的进出程序。

因此,近年来,IVC设备备受关注,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得到推广应用,主要用于使用动物数量较少、动物实验次数较少的短期动物实验项目,适用于进行清洁级以上小鼠、大鼠、豚鼠等小动物的实验,成为在屏障环境与设施以外,实现开展清洁级以上动物饲养和实验的又一重要形式。

(三)IVC设备应用的局限性

1.IVC本身不能全部满足国家《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T 14925-2001)对屏障设施的环境指标要求,温度、湿度、日温差、噪声、工作照度、动物照度、昼夜明暗交替时间等参数需要IVC设备以外的环境设施条件来实现,还必须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如温、湿度控制设备、符合净化等级要求的专用超净工作台等。

2.在普通环境条件下使用,必须配套实施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饲养管理和实验无菌操作程序比较繁琐,工作量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污染,不适合要求较高的动物繁殖生产或动物数量较大、周期较长的动物实验项目。

(四)应用IVC设备的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布局

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IVC设备的标准和相关规定,建设、应用、管理模式各不相同。

1.在普通环境条件下应用IVC设备

(1)设施组成一般应有用于动物实验、饲养的IVC动物实验室;用于实验准备、洁净物品暂存(带包装容器)、更衣的实验准备室;用于工作人员办公、休息、资料记录、档案储存、更衣等的办公室;用于洗刷、消毒灭菌、污物暂存等的洗刷消毒间;用于笼具、设备、饲料、垫料储存的库房等。

(2)配套设备需要配备符合实验要求与IVC设备相匹配的超净工作台;配备功率适当的,能调控设施内温湿度的空调设备;配备物品灭菌消毒、喷雾消毒喷枪等设备;配备必要的动物实验仪器设备。设置双回路供电,或能满足设施正常运行的小型发电机或UPS应急电源。

(3)环境指标和建筑装修卫生环境条件略高于普通环境设施标准,并符合国家《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GB/T 14925-2001)要求。

2.在屏障环境条件下应用IVC设备在屏障环境条件下应用IVC设备,通常用于要求严格的动物实验项目,防止动物污染;或用于对人、环境、其他动物有一定危害的实验项目;也有的是为节约能源,即工作时开启中央空调系统,非工作时仅使用IVC设备。其布局和建设要求同屏障环境设施布局要求。

六、实验动物设施的辅助设备和材料

用做动物饲养的设备和材料,主要包括笼具、笼架、饮水设备、垫料等,还有超净工作台、隔离器、层流架和运输笼等。它们对实验动物产生的影响最直接。

(一)笼具

1.笼具笼具是实验动物的生活场所,动物的小环境质量取决于笼具、笼架。笼具的大小应方便动物调整姿势,符合其习惯,并确保其舒适和安全。笼具必须保证空气流通,并对环境参数如光照、噪声和有害气体浓度等无不利影响,还应方便动物取食饮水,以及人对动物的观察。

2.笼具的质量要求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消毒、灭菌,耐冲击,坚固耐用,动物不易逃逸,方便操作,符合动物生态及生理要求。笼具内外边角均应圆滑、无锐口。

3.笼具的式样

(1)盒式笼具适合小型啮齿类动物繁殖使用。有透明笼盒和半透明笼盒。

(2)悬挂式金属网笼具多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笼具下面常安装托盘,收集排泄物。该种笼具易清洗消毒,通风也较好,观察动物也很方便。但不太适合繁殖用。

(3)前开口式笼具适用于犬、猫和灵长类动物等大动物。有供动物休息、玩耍和保定动物用的装置。

(4)其他笼具如代谢笼、组合式笼具、活动笼具以及动物围栏等特殊笼具。

(二)饮水设备和无菌水生产系统

1.饮水设备包括饮水瓶、饮水盆和自动饮水装置等。大鼠、小鼠等小型实验动物多使用不锈钢或无毒塑料制造的饮水瓶,规格有250m1和500ml两种。大动物多使用饮水盆。这些饮水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自动饮水装置具有节省劳力等优点。

2.无菌水生产系统大型实验动物设施需用大量无菌水,常安装有无菌水生产系统。这种系统通常先以超滤膜滤去细菌和真菌,然后以紫外线照射,可杀灭病菌、病毒,或用臭氧方式,进一步杀灭细菌和真菌。

(三)层流架

层流架是由初效、高效过滤器、风机、静压箱、饲育柜和各种控制电器组成的。柜架采用铝合金、不锈钢或其他适宜材料制作,柜体稳固平整,拆装方便,表面光洁,耐腐蚀。工作人员需消毒手臂,戴灭菌手套并配合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操作。

1.层流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中效过滤器和鼓风机鼓风机是层流架的心脏,须长期连续运转,要求噪声小于60dB,经中效过滤器滤去空气中部分颗粒及微生物,然后通过管道进入静压箱。中效过滤器一般需半年更换1次。

(2)静压箱和高效过滤器静压箱是密闭的长方形金属箱体,经中效过滤器的气流从一侧进入箱内,再从另一侧经高效过滤器呈水平状态进入金属架工作区。

(3)金属架工作区是由耐腐蚀的金属制成,室内分成4~6层,后壁与高效过滤器相连,前面分层装有玻璃拉门,工作区内维持正压,保持2mmH2O(20Pa)。

2.层流架的工作流程气流进入→鼓风机→中效过滤器→静压箱→高效过滤器→工作区→气流排出。

(四)隔离器

隔离器主要由塑料薄膜室、橡胶手套、渡仓、空气过滤器、操作台(架)、内帽、外帽、空气压缩机、喷枪、灭菌罐、连接袖、粘胶带、橡皮圈、气压计、风机等组成。聚氯乙烯薄膜室是隔离器主体部分,是实验动物的饲育区。笼具、饲料、垫料、饮用水及必要的仪器设备经严格灭菌后存放其中。薄膜材料应用0.5~1.0mm厚的聚氯乙烯制成,薄膜应透明,有一定的张力,还要耐酸,柔软,不漏气,耐老化,寿命>1.5年,接缝处要求有一定的扩张强度,不漏气。薄膜室侧面至少应装有2个(以上)橡胶长袖手套,在一侧安装有渡仓。此外,在薄膜室上适当位置装有3个塑料软管的小孔,用于连接空气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是由滤器框架和过滤材料组成。框架多采用圆盘式,使用不锈钢材料。过滤材料也必须耐高温、高压和耐强酸。

隔离器内的操作都要经过橡胶长袖手套进行,橡胶手套应保持柔软,不漏气,耐酸,不易破损,寿命<1.5年,手套应根据使用者确定大、中、小不同型号,手套环应与手套和薄膜室连接紧密,不漏气。

(五)超净工作台

超净工作台在动物实验中,常与层流柜、IVC设备等设备配套使用,构成小的洁净环境饲养系统。这种工作台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且净化效果很好,为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洁净操作环境。现在国内的净化设备厂已能生产各种级别和档次的净化工作台,根据净化工作台的气流流动方式不同可分2种。一种是侧流式或称为垂直式;另一种为外流式或称为水平层流式。

基本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将室内的空气经粗过滤器初滤,由鼓风机压入静压箱,经高效空气过滤器,送出的洁净气流从均匀的断面通过无菌区,从而形成无尘无菌的高洁净度工作环境。

净化工作台是较为精密的设备。如果使用和维护得当,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延长使用寿命。一般使用净化工作台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净化工作台最好安装在清洁的房间内,以免尘土过多使滤器阻塞,降低净化效果,缩短使用寿命;②新安装的或长期未使用的工作台,启用前须对工作台和周围环境用吸尘器或不产生纤维的工具进行清洁,然后用药物擦拭或紫外灯照射进行灭菌处理;③每次使用前,应用75%乙醇擦拭台面,并提前30min 启动紫外灯灭菌,关闭紫外灯以后,启动送风机使之运转2min后再进行操作;④要定期将粗效过滤器拆下清洗,时间应根据环境洁净程度而定,通常间隔3~6个月进行1次。一般情况下,高效过滤器3年更换1次。更换高效滤器应请专业人员操作,以保持密封良好。

净化工作区内不应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以保持洁净气流型不受干扰。每次使用净化台都要注意及时清除工作台面上的物品,并用乙醇擦拭台面使之始终保持洁净。

(六)运输笼

国际上常用的运输笼具有控温控湿和空气过滤通风系统,其内部已基本达到SPF级设施标准,实际上是一间特殊的能移动的实验动物饲养设施。通常是将卡车的车厢改造为洁净动物设施,其中具有控制各种环境指标的系统措施。

在我国,清洁级和SPF级实验动物多采用普通饲养盒外包无纺布的简易运输笼,具有粗过滤空气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内装动物不受外界微生物感染,而温度、湿度及换气指标则不可能得到控制。因此,急需合乎标准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输笼。

(七)垫料

垫料能吸附动物排泄物,维持笼具和动物身体的清洁卫生。垫料还有保温作用,动物可做窝营造清洁舒适的小环境,有利于动物的健康和繁殖。垫料的原料主要有锯末、木屑、电刨花、粉碎玉米芯等。国外还有膨化系列垫料,吸附力很强。垫料应有良好吸湿性,粉尘少,无刺激性,无异味、毒性、油脂、杂质,不可食并须经灭虫、消毒灭菌后使用。

第三节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的管理

对环境与设施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尤其是对使用和操作者的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即使环境和设施完好并运行正常。管理者与操作者偶尔的疏忽或误操作,均可导致严重后果,尤其是环境的微生物污染,一旦发生,极难净化,除非中断生产或实验,对环境与设施进行全面的消毒灭菌。因此,环境和设施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一、普通环境及设施的管理

(一)普通环境饲育室使用前的消毒

(二)普通环境动物室的管理规程

1.工作人员进入缓冲室前将鞋在门口消毒垫上消毒。

2.洗手、更换工作衣、戴工作帽、换工作鞋,然后进入饲养室。

3.检查室内环境(温度、湿度、氨气等),观察动物情况。

4.打扫卫生,清除粪便及污物。

5.更换饮水,添加饲料,每周换2次垫料。

6.换垫料后应清扫干净,用消毒液拖地(每周将饲养笼具及饮水瓶等消毒一次,经消毒的笼具及饮水瓶用清水冲净,晾干后备用)。

7.做好工作日记、室内环境指标记录、繁殖育种卡和动物账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