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普京八年
7981500000029

第29章 产业结构的失衡及调整

经济结构畸形是苏联及俄罗斯经济中存在的固有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失衡和地区经济差距两个方面。产业结构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居民消费品生产行业不发育,导致居民消费品供应长期短缺。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对外贸易失衡、在地区经济失衡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地区经济两极分化严重,在俄罗斯欧洲部分和大城市经济快速恢复发展的情况下,一些边远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仍在持续恶化。普京总统第一任期的迫切任务在于稳定宏观形势、恢复和发展经济,经济结构调整是第二位的任务。2003年以后,在普京总统主导下,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力图通过制度构建和政策调整,改变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工业的依赖性,实现从资源型发展到创新型发展的转变。普京执政时期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新的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但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地区的平衡发展尚需时日。

产业结构也叫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俄罗斯产业结构失衡既体现在三次产业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失衡上,也体现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上,最为突出的是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和国民收入失衡。

一、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分类及统计核算标准

1.三次产业分类法和产业部门分类法是产业结构的通用分类方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经济生活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为三大类。其中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称为第一产业,也就是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将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二次产业,也就是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将从第一、二次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也就是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等。产业部门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产业分类而制定的标准产业分类法,按照产业部门属性,划分出若干产业类型。

2.俄罗斯统计核算分类标准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2005年,俄罗斯改变了统计核算标准。此前,俄罗斯的统计核算标准称为“全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法”(ОКОНХ),2005年以后采用“全俄经济活动类别分类法”(ОКВЭД)进行统计核算。前者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统计分类标准,侧重对产业横截面进行统计核算。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一般隶属于国家部门,按这一标准进行统计,有利于对部委所属企业经营状况活动进行分析。后者按照经济活动类别进行分类,接近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这一分类标准将经济活动划分为15大类,大类里又可分中类、小类,并规定了相应的统计编码。其中15大类分别是:农业、狩猎业和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天然气和水的供应;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摩托车、汽车及日用品维修;餐馆和旅店业;运输和通信;金融业;房地产业;国家机关、国防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业;其他公共服务业及社会和个人服务业。最突出的变化是新标准去掉了“工业”项目,将原标准中的“工业”分列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天然气和水的供应”等。这种统计核算分类方法便于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二)影响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以及外部环境这五种因素是决定经济结构变动的一般因素,也是决定经济结构渐进式升级的基本动因。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受以上因素制约。

1.供给结构

供给结构既是经济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决定经济结构发展的主要因素。俄罗斯供给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自然资源储量丰富,资源禀赋优势为俄罗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俄罗斯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富足,矿产资源储量占全球的20%以上。普京执政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巨额大量“石油美元”拉动了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也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流向资源出口部门,制造业部门为防止人员流失,被迫提高工资,增加了生产成本,卢布升值导致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2)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因素是产业结构形成和调整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的突出问题是劳动力不足。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1月1日,俄罗斯境内常住人口为1.42亿人,居世界第八位。一年之内人口数量减少了56.12万人,且呈下降趋势。人口年龄结构显示,随着当前有劳动能力的人口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更加严重。在劳动力素质方面,俄罗斯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据2002年全俄罗斯人口普查数据,在年满15岁的人群中只有1.6%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文盲仅占0.6%。很多专家认为,俄罗斯工人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已达到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俄罗斯的劳动力数量决定了俄罗斯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潜力。

(3)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尤其是军事高科技技术发达,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潜力。俄罗斯的国防科技和航空航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宇宙开发和尖端武器的研发方面甚至超过美国,但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难以向其他产业和部门传导,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低。另外,俄罗斯在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也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则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

(4)俄罗斯是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产业间的资本融通渠道不畅,导致制造业缺乏资金保障。从资本供给总量看,俄罗斯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652亿卢布,2006年增长到了45805亿卢布,增长了近3倍。从投资结构上看,2000~2006年,农业、贸易业、运输和通信业、金融业和教育等部门投资增幅较大,采掘业、建筑业及其他公共、社会、个人服务业的投资有所减少。

2.需求结构

需求结构直接引导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凡是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均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现有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也会影响经济结构的升级。随着宏观经济状况好转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俄罗斯的消费需求趋于旺盛。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大幅增长。2000~2006年,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加了3.23倍,职工实际工资提高了3.8倍,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63%降为2006年的45%。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如交通工具、家具、住房)在家庭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居民商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起到促进作用。

3.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通过出口本国产品刺激本国需求增长,通过进口外国产品增加国内供给,影响本国经济结构。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是,能源产品占出口比重最大,且在价值量方面呈上升趋势。2000~2006年,能源出口占比从53.8%上升至65.7%,而制成品出口占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06年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的出口仅占5.8%。近年来,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机械设备进口量增长,从长期看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

4.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结构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远。外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外资企业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二是外资企业中间产品的供应结构和最终产品的销售结构直接影响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间接地影响一国的经济结构。俄罗斯吸引外资方面一直处于劣势,2004年以来,吸引外资规模有所提高,但外资的产业流向仍不合理,外资更多地流向采掘业,加重了经济的原材料化趋势。

5.政府的政策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对经济结构调整存在很大作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财政、货币等政策,采取公共投资、管制等措施,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整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市场法规与机制的规范和政策导向也成为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俄罗斯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政策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二、产业结构变化与结构性失衡

如上所述,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苏联经过工业化大发展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水平曾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从民用和军用飞机、汽车到家用电器,都有完整的型号。苏联后期由于改革战略失误,错过了以现代科技进行再工业化的时机,苏联解体导致原有的国民经济体系受到根本破坏,苏联时期形成的地区分工被彻底打乱。经过叶利钦时代的经济危机和“自发式”的调整以及普京执政时期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

(一)三次产业关系的变化

1.经济危机及治理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

叶利钦时代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危机条件下进行的,首先具有明显的消极性和被动性。普京上台时的产业结构并不是叶利钦时代调整的结果,而是不同产业危机和下滑程度不同的结果。最后,结构调整与反危机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矛盾,反危机处于主导方面,结果导致经济结构变化的双向性,有的方面优化,有的方面恶化。普京上台后,面对千疮百孔的经济面貌,其政策首选在于千方百计恢复和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居于第二位甚至第三位的任务。2003年以后,结构调整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任务。

2.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正在缓慢变化

由于第一、二产业的萎缩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产值在GDP中占的比重提高。1991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35.9%,2000年占53.4%,2006年占4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的深层原因是第一、二次产业大幅下滑,而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2004年以后,俄罗斯工农业产值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占比有所下降。就业人口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000~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从9134人减少到7239人,比例降低了3.3%;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19618人减少到19283人,下降了1.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35755人增加到40473人,增加了5%。在第二产业中,采掘业,电力、天然气和供水业以及建筑业的就业人口比例略有增加,制造业就业人口比例下降(从19.1%下降到16.8%)。第三产业中教育部门的就业人数虽有所增加,但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从9.3%减少到9%。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人数和比例都有所增加,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就业人口增幅最大(2000年为13.7%,2006年增长到16.9%)。

3.第三产业内部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普京执政时期,第三产业部门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产业仍循惯性模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金融、信贷、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教育、科技、医疗和文化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业严重萎缩,居民社会保障程度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普京提出四大民生工程后,政府对上述领域增加了投资,情况开始好转。近年来,第三产业各部门情况。

(二)工业结构失衡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工业生产严重下降,但是不同工业部门下降的程度是不同的:工业生产中下降最严重的是机器制造、金属加工和食品工业等最终消费部门,而面向出口的能源工业部门下降的幅度则相对较小。无论从盈利率水平、投资的保障程度、职工收入水平,还是从其他各种决定生产竞争力的指标来看,能源原材料出口部门与国内导向性部门(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之间出现了质的差异。

应该说,改革时期俄罗斯工业生产结构的这种变化是很自然的,因为苏联时期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很弱,同时价格严重被扭曲,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而大量最终产品相对较贵。在卢布汇率较低的条件下,放开价格和实行对外经济自由化以后,原材料和能源性商品的出口就变得非常有利,这就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的相对价格上涨和卢布实际汇率上升,在国内需求锐减、能源价格上涨的条件下,来自国外的进口性商品显得更有竞争力,这样一来的结果是,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由于价格障碍不但无法向国外出口商品,而且也逐步丧失了传统的国内市场。

1998年下半年以后,俄罗斯的工业生产开始逐渐恢复增长,但是,第一阶段所呈现的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即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俄罗斯工业生产的结构进一步恶化,采掘工业生产进一步加快,而制造业尤其是机器制造业发展缓慢。

俄罗斯工业生产结构之所以进一步恶化,制造业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制造业企业缺乏足够的投资;制造业部门的利润率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更新企业设备;由于银行系统的资本充足率较低,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因此,加工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缺乏有效的支持工业产品出口的机制;受到电力、燃气供应等生产性基础设施的限制;支持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机制不发达;劳动力市场上有熟练技能的人才缺乏。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

投资严重下降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按可比价格计算,1990~1998年,俄罗斯的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约80%(1998年只有1990年的21%)。1999~2006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也得到了快速增加,但是也只是恢复到1990年47%的水平。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2006年只有17%,这一数字还无法有效保证推动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苏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0%以上,即使在1991年苏联解体的当年,这一比重仍然有31%。虽然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在逐年增加,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是严重不平衡的。

多年来,俄罗斯的固定资产投资都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采、制造业生产、交通运输和通信三个领域。从2006年的数字看,矿产资源开采部门集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15.3%,金融和房地产占9.4%,科技和教育占2.7%。

投资结构失衡一方面表现在,在机器设备制造,电气、电子和光学仪器设备生产以及交通工具制造这样三个决定俄罗斯经济技术水平和经济多元化程度的部门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逐渐下降。如果说1995年这三个部门所占的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有3.0%的话,那么2000年就减少到2.8%,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只有2.4%。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尤其是对制造业投资的逐渐减少自然会影响到该部门内固定资产设备的更新,进而进一步降低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投资结构失衡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对研发和教育的投资很少。从2000~2006年的数字看,研发活动的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0.5%左右,教育的投资也基本在2%以下。对这两个部门投资的严重不足使得从事研发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数量大大减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经济发展失去了创新的土壤。

(四)国民收入结构失衡

事实上,从1999年以来俄罗斯GDP增长的趋势看,俄罗斯的经济波动与国际油价上涨有着明显的关联。国际能源市场油气价格的变动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战略和俄罗斯经济的健康运行都会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油气资源的出口一直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和外汇收入的60%。据俄罗斯阿尔法资本银行的统计,国际油价每下跌1美元,俄罗斯的出口收入就将减少20亿美元,国家预算将减少15亿美元,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业将下降0.4个百分点。如果油价跌到14美元/桶,俄罗斯政府就将出现预算赤字;油价如果跌破10美元/桶,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有可能停止增长。

如果计算一下俄罗斯近年来的净出口总额,再去除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得出的结果表明,石油出口额占净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攀升的结果高达2/3 以上,也就是说俄罗斯近年来贸易顺差中的绝大部分是用石油换来的。同样,石油出口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是不断提高的,近年一直在1/10 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对石油及其他能源及原材料出口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1999~2003 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了巨大的波动,俄罗斯的石油出口规模也随之出现了剧烈的摇摆,但是其石油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却是稳步上升。1999~2003 年,俄罗斯原油出口的自然增长率超过40%,如果考虑到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上升,原油出口收入总额的增长则超过了2.5 倍。2004 年是俄罗斯石油业近30 年来最成功的一年,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创下了199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2006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额在俄罗斯对外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3.9%,石油出口在整个燃料能源性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52.0%,200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34.7%和54.2%。

俄罗斯依靠石油出口获得了数量可观的额外收入,不仅使俄罗斯政府提前偿还了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如期偿还了巨额外债,补发了前几年拖欠的工资,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而且还得以投入相当多的资金以实施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改革措施,从而使俄罗斯经济连年增长,一系列经济及社会指标都明显改善。可以说,俄罗斯近年来宏观经济呈现的良好运行态势,石油出口收入的增加是最主要的动力因素之一。换句话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与俄罗斯的宏观经济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佩卡·苏拉特的研究表明,俄罗斯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增长直接来源于油价攀升所带来的意外之财。

尽管俄罗斯政府每年都提出优先发展经济的任务,纠正经济增长中对能源出口的过度依赖性问题,但是每当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预算收入作出预测的时候,却总还是要以每桶石油的价格为依据来衡量。在石油、美元滚滚而来给俄罗斯经济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能源领域成为俄罗斯经济的热点,更成为投资的热点,吸纳了俄罗斯外来投资的近40%,加上其他原料生产部门所吸引的大量投资,这两大领域集中了外来投资的约70%,使得政府向经济薄弱和新技术领域吸引投资的努力难以奏效,俄罗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实质性提高。

三、普京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及趋势

普京上台后,面对千疮百孔的经济面貌,其政策首选在于千方百计恢复和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居于第二位甚至第三位的任务。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全面发展成为致力追求的目标,结构调整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俄罗斯政府在结构调整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通过制订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改变制约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因素,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条件

1.提出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政府认为,自然资源优势应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和基础。2004年制定的《俄罗斯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以及2005年制定的《俄罗斯2006~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都提出要利用能源工业创造的资源条件和资金积累加速发展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资源型经济向发展型经济的转变。

2.减少人口流失,提高劳动力素质

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纲要,鼓励生育。《俄罗斯2015年前人口政策构想》提出了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死亡率、防止人口数量继续下降的政策措施。《俄罗斯2010年前及未来科技发展政策原则》提出了保持和发展科技人才潜力、为吸引和稳定科技领域青年人才创造条件的政策措施。

3.对科技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提供政策支持

针对俄罗斯信息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俄罗斯政府制定了《2001~2006年俄罗斯电子技术发展专向计划》、《“电子俄罗斯”专项纲要》,力图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扩大信息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全社会普及信息技术。

4.刺激内需,扩大消费需求

普京在《2004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俄罗斯政府将大力发展住房产业,保障公民能够买到价格合理的适用型住房,提高居民收入,促进高科技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教育、科研、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二)以经济增长和三次产业全面恢复与发展为基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弱质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和保护,促进第三产业平稳发展

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俄罗斯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衰退,主要产业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现象,在危机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不仅难以取得进展,甚至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是第一位的,政府政策目标的重点在于经济增长和产业恢复。在恢复第一产业方面,普京主政后,俄罗斯政府大幅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粮食市场价格干预和关税等措施,对农业生产者提供政策保护,在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下,农业生产下滑的局面得到扭转,实现了连续8年的持续增长,粮食自给有余,农业生产形势有了明显改观。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改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失衡问题,实现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并以此推动国民经济向以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发展型经济转变。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降低货物运输费用,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满足经济增长对运输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快金融、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业的服务水平。第三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三)针对制造业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制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制造业落后是俄罗斯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及对GDP的贡献率。

1.制造业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虽然制造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一是各部门发展失衡,突出表现在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同时,装备制造业的次级产业在发展速度上也存在明显差距。二是普遍存在生产不稳定的问题,增长率大起大落。最为突出的是机床生产尚处在危机中,2006年与1999年相比,机床产量下降了1.9%。电子、光学仪器制造业在经历几年高速增长后,2006年出现了负增长。三是消费品制造业长期萎靡不振,纺织缝纫和皮制品生产行业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消费品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落后,随着居民消费偏好的变化和卢布升值,俄罗斯本国消费品的性价比与进口商品相比没有竞争力。

2.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针对制造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启动了一系列计划,力图通过机制化的安排,刺激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措施有:第一,完善重大项目融资机制,建立发展银行、投资基金和风险公司,使其成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工具,为具有重大全局性意义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招投标机制。第二,建立经济特区和高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仪器制造、信息通信、生物工程和医疗技术以及电子和新材料技术,建立科学技术长期发展重点项目的遴选制度。第三,落实联邦专项纲要,其中重点是“2007~2010年国家技术基础”、“2007~2012年科技发展优先方向的研发”、“2007~2010年及2015年前国防工业综合体发展纲要”。第四,加快制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住房公用事业技术规范,保障设施建设和使用安全,实施陈旧设备和技术的退出机制。第五,完善折旧制度,加快设备折旧和更新。第六,支持小企业发展,目前,俄罗斯的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零售贸易业,必须重视科技类小企业的发展,简化企业注册程序,为小企业提供补贴。第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各类企业平等参与竞争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第八,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高等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现代化经济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