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译文:西周虽然是旧的朝代,但却秉承着革新的使命。
解析:《诗经》写于两千多年以前,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但当读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诗句时,就会感到有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来,诗句充满生机、革新和创造精神。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都需要这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尤其是处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时候,更需要满怀信心,鼓起最大的勇气,克服万难,坚持前进和变革,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链接: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温总理引用《诗经》这句诗为的是强调解放思想对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诗经·大雅·文王(节选)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6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大风歌》
译文:大风吹起来啊,云彩飞扬。威震天下啊荣归故乡。多么需要大批勇士坚守四方啊!
解析:这是刘邦在平定天下,登基十二年之后,荣归故里沛县,与父老子弟纵酒狂欢时,击筑(古代一种弦乐器)自吟自唱而成。此诗风起云涌、激昂慷慨、气势雄浑、大气磅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凝聚力,千古传唱、流传广泛。当然,作为一代开国帝王,在经过长期的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终于一统天下,在衣锦还乡,共贺成功之时,其踌躇满志、居功自喜之情,毫无保留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也在情理之中。但纵观全诗,气势轩昂磅礴、豪情满怀冲天、气魄宏伟博大,还是主旋律。而且,刘邦在沉醉于天下一统,功绩卓著之中,还能期望保家卫国的猛士越多越好,也还是有些清醒的。
激昂的气势、豪气极为可贵而不可缺少,其中蕴涵着强烈的激情和活力。它可推动国家的强盛、促进事业的兴旺发展、激励人的坚强成熟!
6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译文:良马衰老,虽伏在槽上,也还有飞驰千里的志向。英雄就是到了晚年,壮志雄心也并不衰减。
解词:骥:良马。枥:马槽。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积极建功立业的英雄。已:不停止。
解析:这首诗是曹操在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于凯旋途中所写。当时,他五十有三,已近暮年。但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中,却毫无感叹人生苦短,浮生若梦的消沉情绪,而是慷慨高歌,尽情抒发激荡在胸中的豪情壮志。对于每一个来到世界上的人来说,生命的结束,最终是不可抗拒的,但充分利用生命的每一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却是人人应当具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处于暮年的人,更应当豪情满怀,把不多的时光,贡献出来,干一番事业。
人的老和死是一种自然法则,它和生一样,都是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对待这个不可抗拒的法则,应当有一种豪壮气魄,以超然鸟瞰的视角,以及洞察自然的豁达,居高临下地去正视它、认识它,力求大彻大悟,积极、乐观、轻松地度过自己的晚年,从而有个圆满的一生。
链接:2007年9月24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员座谈中说:“在座的各位既普通又特殊。普通是因为你们生活在人民中间,特殊的是和知识分子有广泛的联系;特殊是因为你们有知识、有专长,可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特殊作用。你们中间许多人都已高龄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们要继续关心国家大事。”温总理在这段话中引用了曹操的这句诗,情真意切地希望年迈的参事和馆员要豪情满怀,把自己不多的时光,贡献给国家的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去。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3.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译文:总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渡过沧海(去实现我的宏大抱负)。
解词:行路难:乐府的一种旧题目。会:应该。济:渡过。沧海:大海。
解析:此诗句是李白的《行路难》一诗的最后一句。在此句之前,诗人多是以压抑、积郁的笔调,抒发自己仕途多舛,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之情。但李白毕竟是一位性格豪放、洒脱,怀有雄心壮志,不同凡响的诗人,所以在吐尽胸中的激愤、郁闷、不平之后,在诗的最后两句,他挣脱了精神的羁绊,从苦闷和彷徨中清醒了过来。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石破天惊般的豪言壮语。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宏伟的抱负。
志向和抱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核心和精髓,它支撑着人的生命,它推动着人的前进步伐,它是力量之源,智慧之本。
任何时候——顺境时,逆境时,得意时,失意时……都不能丢掉志向和抱负。
行路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译文:为人性格怪僻常沉迷于上佳的诗句,写出的字句如不令人惊叹并称道,到死也不作罢。
解词:性僻:性格古怪。耽:沉溺,爱好而沉浸其中。佳句:令人称赞的好句子。惊人:令人惊叹叫绝。
解析:“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极高标准,近于完美的创作态度。即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必须最佳、必须至美,而且为了达到这个最高标准,可以付出一切努力和代价,甚至有达不到最佳效果,到死也绝不停止创作的惊人决心。这是一种有志气的表现,也是一种可贵、认真、可敬的创作态度的表现。是应该大加赞赏的。
创作如此,推而广之,做别的事,诸如求知、探索、立业、创新等,也理应如此。如果在各个领域里,都能有如此从高、从严,至美、至佳的风尚,社会定会日新月异,时代定能更新更美。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6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译文:不要说太阳就要落山了,美丽的晚霞仍然可以映红天空。
解词:桑榆:二星名,在西方。通常所说的“日在桑榆”,即指太阳西下,就要落下去了。诗中以此比喻人已到老年。霞:指晚霞。
解析:此诗是刘禹锡和白居易以诗相互酬答而写。主题是写人的晚年。任何人都是要老的,这是人生的必然。但人到老年时的心态却各不相同。或颓丧、伤感、消极;或豁达、开朗、积极。消极者度日如年,生活毫无乐趣,而积极者却生机盎然,生活多姿多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是灿烂欢快的晚年生活的生动写照。
人的衰老主要不是从年龄上开始表现出来的,而是从心志上,即对生活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不感觉自己老的人就不老,总有事做的人就不老,内心不断生发着活力的人就不老。因为生命是在动态中激活的。
夕阳无限好,晚霞映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瘐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译文:自古以来,到了秋天就会悲伤地感到寂静、冷落,而我却要说秋天的景色要比春天的早晨还要美。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排开云层翱翔向上,引发出了诗人的澎湃激情,以至于像冲上了云端。
解词:寂寥:寂静、冷落。碧霄:青蓝色的天空。
解析:这首诗的构思十分奇特。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四季之中,春天的景色最美。春季到来,万物葱茏,草木竞秀。而秋季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片冷落、肃杀。可是,诗人在此诗中,却一反文人们悲秋的传统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独特的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秋日晴空上,一只振翅高飞的白鹤,矫健挺拔,排云直上。这是多么开阔、昂扬,激情冲天的励志高歌!
诗人何以把肃杀的秋天写得如此别开生面?深深地思索之后,就会悟出诗人的深刻见地。即他认为古来悲秋的实质,是把某些自然景象和个人的境遇连为一体。即志士怀才不遇,屡遭排挤,对现实悲观失望。因而秋天到来时,看到的只是满目萧条,毫无生气,由此更觉感伤失意。为了激励失意者立志奋发图强,诗人准确把握住了秋日的特点,把秋景描绘得如此开阔美丽,从而强烈地拨动着人们的壮志豪情。这是多么深刻而感人的立意!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是更应该励精图治,奋斗不息吗?即使遇到了如秋天般的萧条、寂寥的低沉境遇时,不是也应从中看到开阔、明朗的前景,并如白鹤冲开云层,翱翔向上一般,振奋精神去拼搏前进吗?
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忍不拔的人,不论在何种环境、境遇之中,昂扬开朗,积极乐观,始终会是他们所保持的稳定的常态。
67.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唐·白居易《鉴镜喜老》
译文:盛年时如果不值得留恋,到了老年也不需悲伤。盛年时如果值得留恋,到了老年则应更加珍贵。
解词:苟:如果。
解析:《鉴镜喜老》是白居易64岁时所写。诗名的意思是,照着镜子喜看自己的老态。仅从诗名就可看出,诗人对步入老年,是持乐观、豁达态度的。确实,此诗句十分典型而深刻地表达了正确的生老观。每一个来到世界上的人,都必然会经历由年幼到年轻、到中年、到老年、到告别人世的整个生命过程。因此,有的人到了老年阶段,就会常常不由得生出一种来日不多的感伤,甚而惧老、恐衰。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可让此种消极情绪主宰自己,而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有生有灭,人的生和死是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是生活中的必然内容,是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应当努力使自己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超然鸟瞰的视角,以及洞察自然的豁达和开阔,去正视人生规律,力求大彻大悟。从而体味出人到老年时所独有的,从长期生活积累中形成的成熟美和儿孙绕膝、阖家和睦的乐趣。同时,充分讲究养生之道,坦然对待衰老,积极乐观地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以求延年益寿,也是不可忽略的。
鉴镜喜老
今朝鉴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谁人知。笑罢乃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
6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唐·贾岛《剑客》
译文:用了十年的时间精心磨制出了一把剑,此剑刃白如霜,还没有试过它的锋利。今天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解词:霜刃:剑刃雪白如霜。形容剑刃的锋利。
解析: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他的诗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苦吟精神。而“十年磨一剑”所表现出来的苦,除了仍表现在吟诵方面外,更主要的是形容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志向和抱负,他长期苦读,磨砺意志,增长才智。而“霜刃未曾试”则表现了自己经过长期的磨炼,已然具有了出众的才能,只待施展本领,干一番功业,报效国家了。
贾岛诗句中所表现的苦心磨砺精神,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后代,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链接:2006年5月23日下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应邀作形势报告。在报告中,温总理提到了先前震惊全国的“汉芯”造假事件。谈到这件事,温总理说:“我们要坚持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古人还常讲,‘十年磨一剑’,未敢试锋芒。十年磨了一把剑,还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埋头苦干,做踏实的工作。”温总理在讲话中引用“十年磨一剑”的古句,是以科学的态度,告诫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向古人学习苦心磨砺精神,踏踏实实进行科研工作,绝不弄虚作假。
69.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黄巢《菊花》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八到来,我的花(即菊花)开后,所有的花都凋谢了。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来的阵阵浓郁的香味,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解词:九月八:实指九月九重阳节。用“八”是为了与“杀”、“甲”押韵。黄金甲:金黄色的盔甲。甲: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制成。诗中以此比喻黄色的菊花。
解析:这是一首写菊花的诗。古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善写菊花。在写菊花的诗中,大都是突出写菊花的傲霜和淡雅,为文人高士所爱。而黄巢的菊花诗却独具一格。他除了也写菊花的傲霜耐寒之外,还极力突出菊花的激越、豪放的气势和极强的生命力。深秋季节,百花凋谢,独有菊花遍地怒放。其浓郁之香,溢满全城。可谓菊花的王国,菊花的世界。菊花的品行和格调,跃然纸上。诗中,黄巢称菊花为“我花”,是为了更突现菊花的战斗性格,并生动地展示了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胸怀和志气。
菊花可喻人,人也可喻菊花。
70.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山。——宋·欧阳修《送张生》
译文:老者的骨头也许会因衰老而变形,但雄心壮志却依然;生长年久的青松已是老树,但它的翠绿色却盖满了山。
解词:骥:好马。诗中的老骥喻人。逾:超过,越过。
解析:这两句诗用“老骥”、“青松”作比,热情地赞扬了已到暮年,但却豪情满怀,壮志不已,将有限的生命献给社会,积极贡献的老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由年轻逐渐变老,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年长的人对此应当有清醒而透彻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老,要有博大的气魄和超然鸟瞰的视角,以及洞察自然的豁达,去正视它,力求大彻大悟。这样,才能达到如诗人所赞扬和期望的“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从而得到真正的幸福。
送张生
一别相逢十七春,颓颜衰发互相询。江湖我再为迁客,道路君犹困旅人。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山城寂寞难为礼,浊酒无辞举爵频。
71.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宋·欧阳修《浪淘沙》
译文:今年的春花繁盛胜于去年,明年的春花要比今年的更鲜红,可叹到时有谁还能和我共赏呢?
解析:欧阳修此首《浪淘沙》是惜春忆友之作,情感深沉。词中“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的本意是慨叹春光一年比一年灿烂艳丽,但故友却聚散匆匆,不免心生遗憾。词中突出描绘了春花的灿烂、艳红,而且一年胜似一年,可以就春的旺盛生命力和蓬勃朝气这个特点,对此词句作更深一步的体会,即:由于春光明媚、春花绽放、大地清新、万物葱茏,而且其钻天透地之力,逐年强大,应把握好今天,对未来充满期望,乐观向前,坚信明天会更好。
让内心充满春光、充满朝气、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72.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春光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译文:杜鹃鸟半夜里还在不断啼叫,已叫出血来,它不信不能把春光呼唤回来。
解词:子规:杜鹃鸟。初夏时,常昼夜啼叫。
解析:王令这首送春诗,实则是留春诗。春是四季之端,春天到来,万物葱茏,草木竞秀,百花绽蕾,田园新绿。一派盎然沁心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因为春天有这些绝美的特点,可代表所有美好而充满活力的事物,所以人人都喜爱、追求和向往春天。“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春光唤不回”极生动而感人地表现出子规留春的执著、坚定的精神。“不信”表达了它无比的自信心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
对美好事物、时代使命、人生目标的追求,都应有如子规啼血一般的信心和韧性。
送春
三月残华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春光唤不回。
7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浣溪沙》
译文:谁说人的青春年少不能再回来呢?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徒然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解词:黄鸡:指清晨啼鸣报晓的雄鸡。黄鸡报晓就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到来。古代人常把“白发”、“黄鸡”连用,是用来感叹时光催老,人生短促。
解析:苏轼写此词时,正值被贬官谪居黄州之际。但他并未因处境不好而失意消沉。在他游清泉寺时,看到这里的河水竟一反常态地向西流去,就即景取喻,联系到人生旅程,想到已经年长的人,只要乐观豁达,仍可拥有青春。由此,在细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时,就可品味出苏轼不悲白发,昂扬奋进,自强不息的感人精神。
人由年轻逐渐变老,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年龄与年轻与否并不一定成正比,因为年轻也是一种心态。只要能不断接触社会,和新时代同步,不断汲取新事物、新信息,就不老;只要豁达乐观,对人生抱着热望和期冀,富于开拓,勇于创新,就不老。
人不思老,老将不至。心年轻,人就年轻。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74.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宋·张耒《北邻卖饼儿》
译文:事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志向应当坚定,男子汉有远大的追求,怎能游手好闲呢?
解析:诗人所以写这首诗,是因为有感而发。他北面邻居家的一个孩子,每天早五更天就出来沿街叫卖大饼,在凛冽寒风、滴水成冰的寒冬里,坚持不懈。他为此深受感动而写下了这首诗。此诗题目十分通俗,然而含义却十分深刻。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虽然是千年以前所写,但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连词语运用都十分贴近现代。读来会激发青年人树雄心、立大志的热情和决心。
由于大自然的恩赐,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无比宝贵。人的生命应当有一种意义,即要有志向、有目标,有为实现志向和目标而奋斗不止的勇气和毅力。有的人为社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固然很好,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人,纵然做的事都平凡无奇,但只要尽了全力,只要坚持不懈,也同样有贡献,同样有价值,同样不平凡。
北邻卖饼儿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7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
译文:活着就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去也要做鬼中英雄。
解析:李清照的词多数是抒写个人的哀怨、愁苦情感的,词风柔弱哀婉。而此首绝句,却一改她的特有词风,豪情满怀,气壮山河。读来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生动地表现了女词人目标远大的人生抱负和崇高坚毅的品格气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大笔入手,直抒人生要义——为人要立下雄心壮志,要奋发有为,活要活得顶天立地,死也要死得悲壮激烈。一个战乱中遭受诸多不幸,备受煎熬,寡居无助的弱女子的内心深处,却燃烧着如此火一般的激情,蕴涵着如此宏大的志向和愿望。多么感人!多么可贵!
一千年前的古代妇女,尚且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人生目标,今人呢?当读着李清照的这首《绝句》,不知会有何种感想!
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7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译文:不要白白地将青春消磨,等到白发苍苍,老年的时候。落得个空自哀伤悲叹。
解词:等闲:轻易,随便。
解析:岳飞的《满江红》一词,是一首气吞山河,抒发凌云壮志的千古传诵的名篇。词中,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岳飞的爱国激情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句,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岳飞全心全力地去杀敌报国的激情,并满含殷切的希望,谆谆告诫时人,要只争朝夕地建功立业,万不可虚度青春年华,毫无建树,待到了老年时徒自悲切、愧疚。
岳飞的忠告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仁人志士,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人生的全部历程中,青春期是生命最旺盛、最富有朝气,最可宝贵的时期。所以,青年人应无比珍惜黄金般的时光,要时不我待地去求知,去奋斗。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要努力开创前所未有的业绩。要牢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7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译文:随意之间感到东风吹到了脸上,眼前百花盛开,色彩绚烂,到处是一派春天的美丽景象。
解析:《春日》一诗是朱熹为了寻找美景,来到孔子的陵墓,有感而发所写。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诗。读来顿觉春风拂面,面前宛如一幅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动人画面。而再细细揣摩,就会感知此首游春诗含有一种别样的意味。朱熹一向十分崇敬孔子,此时踏青寻芳来到了孔子的陵墓,就如同到了儒家的圣地,拜见了孔圣,寻到了儒学的真谛。此时他心中顿然悟彻,眼前的一切立时是一片全新的境界。进入了此种境界,他的心底和周围的景象,一派盎然沁心之气,充盈于大地之间。
春是四季之端,其内核是充满活力、永远生机勃发。由此,凡处于蓬勃向上,蒸蒸日上的事物,小如个人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兴旺;大如国力强大,经济腾飞,万象更新等,都如同“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般,鲜亮绚丽,灿烂无比。
人的精神状态,志向、抱负,都应像万紫千红的春色一般旺盛而勃发。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8.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宋·韩琦《小桧》
译文:把小桧移植在庭院的廊子里,不是喜欢它的苍翠,而是要人们知道它的耐寒性。
解词:小桧:常绿乔木。轩:有窗的廊子。
解析:古代的诗歌中,常有把松柏等耐寒、挺拔的树木,比作人的性格坚强、刚毅。而小桧常常不大引人注意。诗人却独具慧眼,观察出了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加以赞扬。作者写的是植物,其实意在论人。他认为人应当像小桧一样,经得住寒冬暴雪,坚忍不拔,不论遇到何种挫折、坎坷、磨难,都要昂起头、挺起胸来,支撑住自己的生命大厦。生存最重要的力量永远来于自身。你要永远充满自信,你要永远使自己浑身充满生机、鼓起勇气,不停地奋进,这样,就会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从而,你就会成一个成功者,一个胜利者,你就会主宰生活。
小桧
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
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79.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金·元好问《仙吕·后庭花破子》
译文:去年的花尚未衰败,今年的月又圆了,不要让月偏。和不败的花,不偏的月一样,大家都青春常在。
解析:这首散曲以近于口语的寥寥几句,就把作者以花好月圆作比,生动地表达出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期望青春永驻的美好心愿。美好的景致,美好的愿望,融为一体,读来轻松欢快,深受激励。从现实眼光来看,花有开有败,月有圆有偏,人有生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但是,人对待自然规律的心境和精神状态十分重要。一个人面对着生活,只要豁达开朗、积极乐观、自强不息、壮志不已,就会极具活力、朝气、创造力,就会不断地发挥潜能和睿智,就会使生命勃发不息、青春长驻。
仙吕·后庭花破子
玉树后庭花,瑶华妆镜边。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
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
80.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译文:海棠花的枝节间已浓密地长出许多小绿叶,绿叶间深藏着几个小小的红蕾。小蓓蕾可要多多爱惜自己的花心啊,就让那些桃花李花在春天里随意喧闹去吧。
解词:芳心:指年轻女子的心。用“芳”形容少女的心,是为了突出她们的纯洁、美好。诗中引申用来形容海棠花蕾的美及对海棠的喜爱。
解析:春天到来,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所以四季之中,春季是最美的,可是细心而多情的赏春者,在欣赏春的绚丽景色时,又会因“林花谢了太匆匆”、“水流花谢两无情”而感叹、惋惜春花姹紫嫣红之期过于短促。作者在百花之中,深爱海棠,于是,就把赏春的流连、眷恋的目光,落在尚是含苞欲放的海棠上。“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深含着诗人对所爱的海棠的殷殷期待,深情地叮嘱小花蕾在绿叶中再深藏几天,让春意再多延续些时日,不要像桃李花那么冲动,竞相绽放。
海棠的花蕾可象征处于成长期的年轻人。在人的全部历程中,青春期是最宝贵的一段年华。青春意味着旺盛、朝气、奋进、火热。拥有希望、拥有明天、拥有未来。所以,处于这一时段的热血青年,应当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开创前所未有的业绩,对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然而,青年人又是单纯而不成熟的,在热情澎湃之时,有可能带些冲动、浮躁、甚而炫耀,从而根底不牢,减损了青春的活力。
可爱的青年人啊:愿你们铭记住社会对你们的厚望,如海棠一样,深藏花蕾,爱惜芳心,多多积蓄、储存青春的能量、激情。青春魅力常存,青春锐气常存。
81.人爱名与利,我爱山与水。人乐纷而竞,我乐静而闲。——金·刘汲《题西岩》
译文:别人喜爱功名和利禄,我只喜爱大山和流水。别人乐于纷纷去争夺官位,而我只乐于安静闲适。
解析:处于金代异族统治之下,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些或不满朝政,或仕途失意,或倦怠官场的士人,一心要到山水田园中去,以寻找人生乐趣,获得身心愉悦。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尤其要充分肯定的是“人爱名与利,我爱山与水”这种不慕功名富贵的鲜明爱憎情感和高风亮节。至于“我乐静而闲”这种隐逸、安闲、散淡的追求,如何看待,应视时代特点、历史环境而定。作者处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远离尘世,追求幽静闲适,应予以肯定。而生活在今天这个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里,就应该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开创前所未有的业绩。适当休息、舒散是必要的,但不可一心去追求安逸和闲适,更不可远离现实,封闭自己。
题西岩(节选)
人爱名与利,我爱山与水。人乐纷而竞,我乐静而闲。所以西岩地,千古无人看。虽看亦不爱,虽赏亦不欢。
82.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元·张养浩《中吕·喜春来》
译文:无止境地追逐名利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人生可以使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生命是短暂的。
解析:此散曲短短的两句,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真谛:一个人如果把名利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目标,被物欲、财欲所裹挟而不能自拔,就必定会走向痛苦的深渊。因为,追求私欲是不会有止境的,是永不会满足的。得到了,还会再要;多了还要更多。为了追逐贪得无厌的私利,可以使人玩物丧志;可以使人利令智昏;可以使人坑蒙拐骗;可以使人图财害命;可以使人猪狗不如……这样活着,还有何乐趣?还有何意义?
时间是生命的里程,是生命的材料,是生命的形式。所以,时间和生命同等宝贵,因此要万般爱护,要珍惜每一个黎明,利用好每一个小时,抓住每一分钟,去做自己应做的事。如此,人才活得有乐趣、有价值、有意义。
中吕·喜春来
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
也曾附凤与攀鳞,今日声,花鸟一般春。
一场恶梦风吹觉,依旧壶天日月高。
83.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元·张养浩《山坡羊·洛阳怀古》
译文:广袤的原野上,树木苍苍,流水茫茫,云台处看不见担当中兴大业的将领,年代久远的事转眼就不复存在。功名利禄都不会长久存在。
解析:和前一首《喜春来》相似,此首散曲也同样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不慕功名利禄,唾弃荣华富贵的高风亮节。“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作者以此深刻地揭露和讽刺官场上的腐朽权贵的贪婪和丑恶,并指出他们最终将一无所得,身败名裂。观察透彻、清醒,笔锋犀利,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时至当代,作者的荣辱观,爱憎情感和人生追求,仍具有现实意义。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人的生命应当活得有意义。有意义的生命,是充实的,是无愧的,是宏大庄严的,是光辉灿烂的。而人生意义的体现却又是平凡而普通的。只要把自己应尽的责任,全力尽到,只要把自己的力量全部贡献给社会,只要把自己的生命注满火,注满力,只要一生拒绝追名逐利,一身清白,纵然做的事都平淡无奇,却同样是有意义的。
山坡羊·洛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都凋丧。
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84.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元·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解析:此散曲和口语没有差别,所以无须做词语方面的解释和说明。但此十分通俗的词曲却极为鲜明地显示出作者的火爆、倔强、刚烈、豪气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铜豌豆”本来就已充分显示出了坚实、强硬、不屈的骨气,而在它之前,再加上“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五组修饰语,一个硬汉子的高大形象,就活脱脱地在读者面前站立了起来。作为戏剧家的关汉卿具有这般鲜明的性格,大大有利于他的戏曲创作和与广大下层民众的交往。所以,在历史上,他一直广受戏曲观众的爱戴。他的硬骨头精神也代代相传了下来。时至今日,“铜豌豆”的鲜明形象,仍然能激励着人们在艰难困苦中勇于拼搏,敢于奋斗,争取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强者。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节选)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棉套头。
85.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元·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译文:大丈夫心性刚烈,我(指关羽)看这单刀会就像村镇里的迎神赛会一样。
解词:觑(qù):看。赛村社:古时农村乡镇中每逢节日所举行的迎神赛会,表演歌舞,商品交易,十分热闹。
解析:《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一部历史剧,所写的内容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三国故事。剧中是写东吴的鲁肃请关羽赴宴,想要挟关羽,索取荆州,如若不成,就借机杀掉他。此危急形势对关羽威胁很大,但他却毫不畏惧,只身过江,单刀赴会。“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鲜明地突显了关羽忠心义胆、坦荡无畏的英雄形象。他把“千丈虎狼穴”,视为普通而轻松的赛村社,其豪气万丈、激昂威武的气概,被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数百年来,此杂剧被改编为许多剧种,如京剧、昆曲等,久演不衰。由此,关羽的豪气也将永存并激励后人。
关羽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已成为一种精神财富,永存于世。对后人有十分深刻的激励作用。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节选)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86.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便做到三公位待何如?——元·沈和《仙吕·赏花时·北·潇湘八景》
译文:不要说功名富贵,都是随便说的胡话。所得和所失,荣华和败落都是空的,就是做到了三公的高位又算得了什么?
解词:三公:古时历代朝臣的最高职位。一般指丞相、太尉、御史。
解析:沈和是一个性情散淡、风雅的才子,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便做到三公位待何如?”简短几句,就写出淡泊、超脱,无视功名富贵的高风亮节。透彻深刻,含义无穷。来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其生命都只有短促的几十年,为了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充实而有兴味,就应当使自己具有一种视荣辱得失如浮云,超然摆脱物欲、私欲的诱惑和束缚,内心一片湛然和宁静的精神世界。达到这个境界很难,或许要付出毕生不懈的努力,但是十分需要,对每一个人都需要。
仙吕·赏花时·北·潇湘八景
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
便做到三公位待何如?如今得时务,尽荆棘是迷途。
87.江梅并瘦,槛竹同清,岩松共久,身外何求?——元·王实甫《集贤宾·退隐》
译文:(我)要与江边的梅一样孤傲,与栏杆前的竹一样清高,与岩石上的松一样挺拔。除此以外,还有何种要求呢?
解词:瘦:一般意义指身体单薄、不丰满。此处可作“孤傲、挺拔”解。槛:指栏杆。
解析: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西厢记》流传至今,久演不衰。他是个仕途失意的文人,长期处于此种境况,对于官场种种黑暗、弊端,自有清醒的认识。曲中,他以梅、竹、松自喻,显示了他不与世俗为伍,洁身自好、志趣高远的追求,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松、竹、梅从古至今一向被誉为“岁寒三友”。意为寒冬来临,百花凋零,唯有松、竹、梅傲然挺立,与严寒并存,显示其抗寒斗雪的坚强斗志。松、竹、梅面对酷冷有如此顽强的抗力,人面对艰难险阻,更应具有铮铮铁骨。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路顺风,处处通畅,因为生活本身从来就充满着艰辛,布满着荆棘,存在着各色诱惑,所以,在被急流险滩所阻挡时,在被严冬暴雪所裹挟时,就应当鼓起勇气、充满自信,战天斗地、无往不胜。
在新时代里生活着的人,应当有松、竹、梅一样的气质和风韵,应当是一个坚毅、果敢、顶天立地的强者。
商调·集贤宾·退隐
江梅并瘦,槛竹同清,岩松共久,身外何求?
笑时人鹤背扬州!明月清风老致优,对绿水青山依旧。
曲肱北牖,舒啸东皋,放眼西楼。
88.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译文:(石灰石)在深山中经过千万次捶打敲击开采出来,然后再经过烈火焚烧成为洁白的石灰。历经如此粉身碎骨的磨炼,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的本色留在人间。
解析:《石灰吟》是于谦少年咏志之作。从字面上看,诗人是在写石灰的冶烧过程,而实际上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人,写自己。于谦是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正直、廉洁的清官。他铁骨铮铮、坚毅刚强,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石灰吟》是他清白正直的高洁情操、远大不凡的抱负、钢铁般的意志的生动写照。
于谦所具有的品格、意志、气节是人性中最可宝贵、最显光彩、最具意义的精髓。诗中所彰显出的精神闪光点、绝不仅仅只笼罩着作者本身,而是光照着历代无数的英雄、志士。这种完美人格将永世长存。
89.开时不记春有情,落时偏遇逆风恶。——明·丰坊《桃萼歌》
译文:(鲜花)盛开时不记得春天有情,(鲜花)落败时偏偏遇到了凉气刺人的逆风。
解析:“开时不记春有情,落时偏遇逆风恶”是写对春来春去的不同感受。四季之中,春是最美的。春季到来,百花盛开、万物竞秀,处处洋溢着饱满的活力。由此,观赏春景,体验花之艳、花之美、花之香,感受春之生气,春之勃发、春之旺盛,是最惬意、最醉人、最迷人的。对美好的春景,不向往、不留恋,待到春去,面对着凋零的残花,迎着扑面的凉风,心中时时涌出来的,只能是苦涩、酸楚和失意。
春如同人的一生之中最美好、最可贵的青春年华。青年人十分有幸地拥有着青春。因此,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应当万分珍惜这最难得、最宝贵的幸福时光,昂扬、奋进、求真、求新,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在社会改革的大潮中,拼搏、创业,开创出前所未有的丰功伟业来。
青年人万不可辜负青春年华,万不可愧对社会的嘱托。
胸无大志、无所作为、自甘沉沦,是青年人的最大悲剧,是无可挽回的悔恨。
90.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清·顾炎武《精卫》
译文:(精卫)将用自己短短的一寸身子,永不停止地衔木填海,直到把大海填平。
解词:精卫:是一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相传炎帝的女儿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小鸟,名叫精卫,日日衔着木石去填东海,下定决心不把东海填平,绝不停止。
解析: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相传久远广泛。“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短短十字,凸显出精卫身体之轻小,和其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两相对照,感人至深,叹为观止。诗人写精卫的故事,寄托着深刻的寓意。他是借此抒发自己矢志不渝地抗清复明的爱国情怀和坚持不懈的意志。
精卫填海故事的精髓是执著。执著就是只要认准了该做的事,就铁了心去做。无论遇到何种障碍、困难,都绝不动摇,都坚持到底。执著就是一股咬劲,是一股韧劲。
做小事需执著,做大事更需执著。诸如学业、立业、创新、开拓等。
握一份执著在手中,你就会心有寄托,就经得住磨炼,就精神振奋,就会有成功,就会有快乐。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9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
译文:苍龙在将晚的时候还在降雨,老树在深春时节还开放着花。
解词:苍龙: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东风七宿是其中的一组,苍龙是东风七宿的合称,也叫青龙。作者在诗中把苍龙看做是能呼风唤雨的神。
解析:“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是诗人以苍龙暮时行雨,老树春深开花自喻,表明自己虽已年迈,但仍心系国家命运,矢志抗清复明大业的决心和信念,感人至深。
人到老年,在意识到自身已来日不长时,持何种态度,对如何度过余生,至关重要。正确的态度应是:一要透彻地认清自然法则,即要自觉接受人的生命迟早都要回归自然的结局;二要豁达乐观、自强不息、壮志不已、老有所为。如此,才能精神鲜活,生活充实而愉快。
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92.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清·屈大均《鲁连台》
译文:才德非凡的杰出人才,从来都是出自平民百姓之中。
解词:鲁连台:即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终身不仕,但在秦军围赵的危急关头时,他出力解救了赵国。赵国为此以重金酬谢,他笑而不受。后人公认他是个杰出人才。布衣:古代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故借此指普通百姓。
解析:作者通过对鲁仲连的赞美,彰显了历史上常有而又被统治者所蓄意掩盖的现实,即被帝王、权臣们所鄙视、所不屑的布衣平民中,却涌现出一批批叱咤风云的豪杰和出类拔萃的精英。表明了作者看重平民百姓之中,胸怀大志在艰苦贫困的境遇里历练、奋进,成就大业的人杰。这是十分难得、可贵的人才观。
穷则思变,苦则励志。生于富家之人,如胸无壮志,不经受磨炼,则必定成为纨绔子弟,浑浑噩噩,终了一生。
鲁连台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93.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曹雪芹《红楼梦·回前诗》
译文:所写出来的字,个个都渗透着血,十年来为写此书,所付出的辛苦太不一般了。
解词:回前诗:古典小说的章节,一般都以章回的形式表明。全书分成若干回,每一回都有标题。回前诗是指写在回目之前的诗。
解析:《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不朽的巨著,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社会意义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在流传下来的千百部优秀的古典著作中,都是无可比拟的。其社会影响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从《红楼梦》开始流传时起,两百多年以来,就不断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门独有的学派——“红学”。
曹雪芹所以能写出如此精美的作品,除了因为他具有由多舛的身世和境遇而积淀起来的丰厚的生活素材,和博学多才,艺术功底深厚等诸方面的条件之外,他呕心沥血,“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减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所付出的苦功和无尽的投入,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在极端困苦的境况下,耗尽毕生心血,超乎寻常、坚持不懈地刻苦创作的结晶。
文学创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成就任何事业都同样需要付出苦功。许多人都很羡慕那些耀眼的成功者,但却忽略了他们在取得辉煌的成果之前,所下的功夫,付出的艰辛,流下的汗水,忍受的寂寞。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是成功所必备的功底。戏曲界所熟知的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苦中见成果的生动写照。
回前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94.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磷。——清·魏麟征《于忠肃祠》
译文:一颗赤诚的心纵然已死,还如同钢铁一般坚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长埋于地下,也不会化成磷火烧尽。
解词:碧血: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磷:磷化氢。指人和动物的尸体腐烂时所分解出来的非金属元素。此种元素可自动燃烧。燃烧时呈白中带蓝绿色,俗称“鬼火”。在土葬集中的墓地里,常可见到。于忠肃:指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坚决抗击外族侵犯,但却被蒙冤处死。“忠肃”是万历年间,他被封的谥号。
解析:本诗是对民族英雄于谦的热烈赞颂。“丹心纵死还如铁”是以刚硬不变的铁,来比喻于谦的铮铮铁骨;“碧血长埋未化磷”是以他虽死后长埋地下,但却碧血常鲜、永存,十分感人地表露出于谦的忠心赤胆。
铮铮铁骨和赤胆忠心是人性中最本质、最高尚、最闪光的美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灵魂,是民族传统中的精髓。这美德、灵魂、精髓应当且必然世代传承,千古长存。
于忠肃祠
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磷。
千载湖山留正气,不须涕泪洒松筠。
9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七)》
译文:花儿虽然已凋谢落地,但却不是无情之物,它可化为春泥更加保护好枝上开着的花。
解词:落红:指落花。
解析:这首诗是龚自珍由于长期备受压抑,壮志难酬而辞官离京途中所写。此时正值暮春时节,作者虽然有些失落、压抑,但当他看到春花凋谢飘零时,却不像一些境遇不佳的文人为此引起伤感并把落花视为无情,而是认为“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即:百花凋谢,残红满地,并非无情,并非美的毁灭,而是花落归根,化为春泥,去孕育、滋养未来的百花盛开、五彩缤纷的春天。联想到自己,此次弃官离都,虽然表明了仕途不顺,但这决不意味着就此一蹶不振,今后虽然已是一介平民,但决不消沉、自弃、避世,而是决心寻求新的途径,投入到更广阔的天地,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龚自珍在诗句中如此吐露心曲,其中所蕴涵的情操,耐人寻味,感人至深。
龚自珍的联想和深思,对今人也应有启示。人的一生,可能十分平凡、极其普通,从不曾辉煌、耀眼,也可能历经磨难、道路崎岖,但如果一生求真、求美、奋进、尽责,一路走下去,直到尽头,所留下的点点滴滴,也可“化为春泥更护花”,因为这点点滴滴,可以成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所产生的力量,虽然无形,但却巨大、常存。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6.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其一)》
译文:抚摩着宝剑大声长叹,还是回去吧,而三尺青锋却迎着千山的风雨,发出慷慨不平的啸鸣!
解词:青锋:即宝剑。
解析: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倡导者。他于1888年赴京应试时,为力主变法,第一次上书皇帝,但被保守派所阻,并备受打击和嘲笑。“抚剑长号归去也”充分抒发了他此时壮志满怀,但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而“千山风雨啸青锋”却借青锋长啸又强烈地表达了他决心继续坚持变法革新的夙愿和气魄。悲壮中寄予着豪情。
戊戌变法由于强大的顽固保守派的镇压而归于失败。康有为逃亡国外。辛亥革命前后,他由革新派演变成保皇派,反对推翻帝制。这固然是他的悲哀,但他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立志豪情,还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一个人要想有为,必须立志,而且要矢志不渝,终生不变。
出都留别诸公(其一)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抱芳心兰一握,纵横宇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97.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
译文:功德卓著是因为立下了宏图大志,事业具有辉煌成就是由于勤奋不止。
解词:崇:高。可作“卓著”解。惟:由于。广:大。可作“成就很大”解。
解析:本句的要义是立志和勤奋。两者是走好人生之路所必不可少的。立志就是确立方向和目标;勤奋就是实现目标所付出的韧劲和辛劳。没有方向、目标,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飘忽不定,迷失于高空;缺乏勤奋的行动,一切美好的想象,都会化为乌有、虚幻。
为人一定要有大志,且要让它贯穿于整个生命,支撑着生命大厦;一定要有毅力、韧劲,吃苦耐劳,勤奋不辍。这样,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业绩和成就就必然卓著。
9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丧失殆尽了。
解词: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气:振作士气。
解析:此文句所述,引出了春秋时期鲁国打败强大的齐国的一次军事战术运用成功的范例。鲁国的作战指挥者是曹刿。他避旺就衰、以静制动,利用了最好的时机,一举打败了齐军,获得了胜利。从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作为成功战役范例,流传下来,并作为成语,被广泛运用。
此文句主要突现了战术思想,而进一步深思、体验,对军事战术以外的事物,也具有积极意义。如一般情况之下,凡是在创业起始阶段,或开拓新的事业、或宏伟规划确定之后,都是信心最足,积极性最强,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此时,就应当紧抓大好时机,全身心地投入,一鼓作气地做好、完成。切忌懈怠、放松、停滞。
99.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三十岁就可自立于社会,立身处世,四十岁就可认清世道人情,不被社会种种现象所迷惑,五十岁就可参透人生,顺应天道,六十岁就可对外界各种纷繁杂说平静地容纳,七十岁就可顺乎本心天命,随心所欲,不超越规矩和法度。
解析:孔子以儒家学说为本,高屋建瓴地论断了人生中几个重要阶段所应达到的定位标准。对前世及后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都极具指导意义。“三十而立”,关键词是“立”。当代处于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的“立”,指的是立志,立向。即自己要确立志向,在社会坐标上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全力投入。不能犹豫彷徨,不能无所用心,不能依赖等待。“四十而不惑”,关键词是“不惑”。即头脑清醒,思想深刻,遇事不迷惑。四十岁即将步入中年,已积累了一些人生体验,认识上也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此时,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是非曲直、问题、舆论、困难、甚或诱惑等等,不会陷于混沌、迷惑之中,而是有正确的判断、分析、认识,并有恰当的对策。“五十而知天命”,关键词是“知”。人到了五十岁,由于经过了生活的长期磨炼,已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是清楚,而且是透彻了。“知天命”以当今的观念来表述,就是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生道路,都有了本质的认识,而且能理性把握和应对。“六十而耳顺”,关键词是“顺”。六十岁的人在“知天命”的基础上,境界又大大地提升了一步。“耳顺”具体地说,就是无论是何种看法和议论,无论是好评或恶评,无论是褒或贬,都能理解和包容,平静对待,表现出了理性的豁达,做到了外界和内在的高度融合。“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关键词是“从心所欲”,其内核就是自由。自由是在对客观世界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大提升。或者说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最高境界。自由的具体体现就是一切行为都能遵循、顺应正确的理念和规范了的习惯。因此,其外在表现,就是从心所欲、从容淡定。
人的一生的几个主要阶段,如果能够达到孔子所设定的定位标准,其生命的价值就可以完全而充分地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些定位标准,绝非可以自然形成。或者说,孔子所说的三十到七十岁,绝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所谓“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是要经过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学习再学习,自觉地磨炼,甚至千锤百炼,才能逐步获得的,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苦的。不付出持久的努力就无法达到。
要使自己的生命有光彩,要使自己的生命有分量,那就努力再努力吧!
10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军队可被夺去主帅,但绝不能使一个平常人丧失志气。
解词:三军:军队的统称。匹夫:泛指平常人。
解析:一个统率三军的主帅和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相比,地位极其悬殊。但孔子认为,军队的统率者可以被夺走,但却绝不能使普通人丧失志气。这是在于强调人的尊严、志气最重要。人的尊严绝不可辱,人的志气绝不可丧失。确实,对于一个人来说,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精神支柱更为重要。即人要活得有尊严、有志气、有骨气、有气节、有脊梁。这是做人的根本。要有尊严地活着。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译文:一个有志之士不可以没有宽大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因为今后的担子很重,路程很远。
解词:弘:大。毅:坚决。
解析:此句是对有志之士的勉励和期望,十分中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代一代的有朝气、有抱负的有识之士。凡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不可以不弘毅”。因为前进的路从来都不会平坦而顺畅,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和钢铁般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只能是毫无建树,一事无成。而此种坚毅的力量和意志,从何而来?那只有自觉地意识到“任重而道远”,自己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志向,要意识到自己身负着社会责任感,具有不改其志的理性自觉。在漫漫的前进之路上,坚定信心、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以创造宏伟的业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任重而道远”现已成为常用成语。
链接:2005年6月24日上午,香港新任特首曾荫权宣誓就职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结束后,温家宝总理在接待厅会见了曾荫权。落座后,温总理说:“我深信,曾先生一定能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誓言,认真贯彻基本法,带领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团结香港广大民众,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新的贡献。”温总理接着说:“最后,我想借用《论语》的一句话作为对曾先生的勉励:‘士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温总理用《论语》里的这句话来勉励曾荫权,体现出他至诚的期望,十分感人。
10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个人的身上,(为了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必须先铸炼他的意志,劳累他的身体,使他经受饥饿,受到贫困之苦,所做的事情错乱而受干扰,以此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过去所不具备的能力。
解词:任:责任,担子。空乏:缺乏。拂乱:违背。所为:所做的事。动心:使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强。增益:增加。所不能:所不能做的事。
解析:孟子的这段话,含义深刻,意味无穷。其中要义在于一个“志”字。他依照当时民众的普遍观念,借助上天的意志,强调人必须要奋发有为,树立雄心大志。而且,以一连串的生活之苦,说明要想做成大事,必须经受各种困难的磨炼,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不怕穷困,不怕挫折,在艰难困苦中摸爬滚打,在急流险滩中搏击前进,和命运相抗争,直至成功、胜利。孟子的这段富含哲理的名言,充满着神圣的使命感、献身精神及坚定的意志,极富于感召力和启发性。千百年来,世代相传,适用于所有立志献身和开拓创业的人。
10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使之无度挥霍、放纵,贫穷不能使之动摇气节、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之低头屈服,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
解词:淫:过度放纵。
解析:此句从要经得起富贵、贫贱、强权三个严峻的考验,高度概括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显示其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孟子的至理名言,千古流传,已成为许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铭,铭刻在心,并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之中,成为民族之魂。这种人格之美和超凡气节具有永久而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将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10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这两者如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追求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去生存,而要道义。
解析:这是一段流传广泛而又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言。孟子以鱼和熊掌作比,说明生存和取义不能同时兼得,就舍生取义,以表达儒家学说的要义,并大力提倡舍生取义。儒家道义的核心是仁爱。几千年以来,一直被广大民众视为崇高的道德范畴而遵循和信奉。历史发展到当代,道义的内涵已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新时代的道义是把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付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作为要义。为此,舍生取义不仅仍具有追求的重要价值,而且还为这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正气,赋予了新时代的色彩。
105.自胜者强。——《老子·道经》
译文: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解析:此句名言强调的是战胜自我,成为一个强者。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为了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战胜自我,固然会表现在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优势,而要下更大功夫的是要和自己的短处、劣势、不足,甚至隐秘在内心深处的不良意识拼斗,从而克服和战胜它。这是人生对个人最大的挑战。这需要勇气,尤其需要自信。人一旦有了自信,就有了力量。一个人从被自我否定之后,再寻回肯定,是很难的。但如果你满怀自信,毫不吝惜自己的心力和才智,竭尽全力地投入,是定可胜利的。
如果自信成为了自己的脊梁,就一定是一个强者。
10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
译文:千里长的路,也是从脚下迈出第一步开始的。(有的版本是“百韧之高,始于足下”。意为登上百仞高的大山,也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解析:老子的这段话以贴切的比喻精辟地道出了启迪性很强的哲理。“千里之行”意味着有抱负之人,必须树立犹如远涉千里,誓达目标的志向和成就大业的信念。“始于足下”意味着为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练就勇于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韧性,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从开始做起。如果两者能融合地统一于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必定会无往而不胜,成为一个能干大事业的成功者。
一旦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就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地向目标迈进,绝不懈怠!
107.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译文:路程虽然很近,但不走就不能达到;事情虽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解析:这段话从文字上看,通俗易懂,但却蕴涵着深邃的意义。用最简练的话概括,其中心意思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有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有明确的追求和抱负,都是有志之士所应该具有的,但必须付之于行动,才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成果的标志、是价值的体现、是成功的保证。行动是有志之士必须具有的品德;行动赋予生命以坚实的力量。
见诸于行动,不脱离行动,是毕生都要坚持的。
108.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译文:能够坚持做下去的人,常常能获得成功,能够不停地走着的人,常常能到达目的地。
解析:晏子此言道出来一个至理:只要坚持不懈地行动,就会获得成功。计划也好,设想也好,愿望也好,理想也好,如不化为行动,都是空的。只有付出行动,才开始具有现实性。付出行动之后,再不停地做下去。不论遇到何种阻力、何种障碍、何种困难,都毫不犹豫,毫不停留地做下去,做下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成功。晏子所表述的这个道理,再一次证明了行动的重要。
贤哲们对行动都具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就充分证明了它确确实实是个永恒的生活真理。
109.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译文:太阳出来就去劳动,太阳落了就休息,逍遥自在在天地之间而心情悠然自得。
解析:庄子的这段名言是描写一个农夫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在田间劳作,愉快而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了普通劳动者热爱劳动,以劳作为天职,勤恳、踏实的本色。读之令人油然产生敬佩之情。正由于广大的劳动者普遍具有这种本色,所以就形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社会前进的根基。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劳动者只能依靠肩背手扶、一锄一锨的手工劳动。时至今日,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生产程序完全实现了电气化、自动化,但是劳动手段、方法变了,勤劳本色不会变。不论从事何种劳动,都应勤恳、踏实,而且,真正的悠然自得的乐趣来源于付出艰辛的劳作之中。
110.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地。——《列子·杨朱》
译文:能吞下船的大鱼,不在支流中游动;大天鹅在天空中高飞,不会栖息在污浊的池塘边。
解析:此句形象地写出大鱼和天鹅的硕大和英姿,用来比喻具有远大志向,崇高情操的精英,十分贴切。凡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必然首先要立下大志,如此才能高瞻远瞩、信心百倍,力量无穷。鼠目寸光,追逐蝇头小利之人,必做不成大事。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所充分证明了的。
青年人从小就要立下鸿鹄之志,具有吞舟之鱼和鸿鹄高飞的气魄,在强国富民的建设洪流中,显出英雄本色。
111.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系辞下》
译文: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有灭亡的可能,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不要忘记有可能发生动乱。
解词:君子:品行端正的人。此文中可理解为贤明的君主。治:安定、太平。此处作名词用。
解析:此名言谆谆告诫执政者,在国泰民安的稳定情势下,绝不能乐而忘忧。因为,国家的形势,事态的发展,随时都存在着变数,安定中可能包含着危险的因素,强盛中可能潜伏着动乱的因素。所以,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治国者,必须高瞻远瞩,时时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做好一切防备。这样,国家才能长期稳定兴旺。
112.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汉·刘安《淮南子》
译文:向别人求取火种,不如自己用燧石钻木取火;想求别人给水不如自己凿井取水。
解词:燧:古代人取火的器具。也称燧石。寄:托付,可作“求取”解。汲:取水。
解析:此句寓意深刻。火和水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是生存的需要。但如果完全依靠向别人求取,是绝对不能保证供给的。所以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而且还要采用“取燧”、“凿井”这种根本方法去彻底解决。求人不如求己。这样,人就独立自主了。在生活中,人就得有这样的志气和勇气。取水、取火如此,方方面面的需要也是如此。个人如此,团体、民族、国家也是如此。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不怕艰险,一切财富都可创造出来!
链接:2009年3月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从三个方面解释GDP增长8%的可行性后说:“其实,最为重要的就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人的心开始暖起来了。我以为,心暖则经济暖,我深知这场金融危机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但是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就是说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温总理引用这句古文,目的在于鼓励中国人民要自强不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战胜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
113.君子之于道也,犹农夫之耕,虽不获年,优之无以易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文:君子对于道义的追求,就像农夫耕地一样。虽然有时会歉收,但却从未动摇过坚持耕作的信念。
解词:获年:丰收年。优:古代农具名。易:改变。
解析:以农夫无论是丰收或歉收,都毕生坚持耕种为喻,赞扬君子终生矢志不渝地追求道义的崇高精神。用农夫的勤劳和坚韧,类比君子的执著追求,十分贴切而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一个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绝不能虚度年华,一定要立志、成才。应当“犹农夫之耕,虽不获年,优之无以易也”一样,怀着坚定的信念、追求真理。虽遇挫折、艰难,也绝不动摇、绝不后退,矢志不渝。
这才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有追求的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光彩。
114.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汉·徐干《中论》
译文:为学的人不怕才智不够丰富,而怕的是志向不能树立。
解词:赡:充足、丰富。
解析:有才智固然很好,但对人,尤其是对青年人来说,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患志之不立”。即:立下志向是最重要的。因为,志向就是前进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人的一生经历,实际上如同是在走一条路。路通向何方,路如何走,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路标。没有路标,就失去方向和目的,就必然会走岔了道。所以,唯一能使你昂着头、挺着胸,迈着坚定的步伐朝前走的力量,就是来自于确定了的志向。为此,可以说,志向就是支撑着你的生命大厦的基点。志向能使你有勇气和信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志向会使你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胜利者。
立志,对任何人都是最重要的。
115.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范晔《后汉书·虞诩传》
译文:立志不要从容易方面想,做事不要躲避困难。
解析:此句的中心意思是要高瞻远瞩,从严要求自己。为了求得光明前途,每一个人都要立下志向。志向有大有小,小志向容易实现,但成就不了大事业;大志向难以实现,但只要坚定地确立了起来,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实现。而一旦实现了大志向,必然就成就了大事业,前途就一片光明。为此,就应“志不求易”。
做事有难有易,小事易做,大事难做,而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勇于做难做的大事。迎难而上,既有了成就,又得到了磨炼和提高。如果避难就易,专去做容易的事,就既无成就又得不到锻炼,必然一事无成。为此,就应“事不避难”。而要做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必须高瞻远瞩、眼界开阔。
链接: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英国记者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提问时,从我国的经济政策的几个方面作了回答。并总结说:“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局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至于结果怎么样,要到明年的3月份我再给各位回答。但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温总理在此处引用了“事不避难”,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勇于担当国家建设的重任,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力争经济蓬勃、迅速发展的雄心和气魄。
116.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译文:不要燕子麻雀那样小的志向,羡慕天鹅插翅高飞的雄姿。
解词:鸿鹄:天鹅。
解析:此句的要义在于要立下鸿鹄大志。志向有大有小,如果只像小燕子、小麻雀一样,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只能是个庸人,无所作为。必须如鸿鹄一般展翅飞翔,立下雄心大志,才能成就大事业,前途一片光明。
立志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首先要解决好的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志向主宰着人的精神世界,志向远大,心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会产生充足而不枯竭的动力和能量,就会高起点、自觉地、不停顿地开拓奋斗,在人生道路上昂首阔步、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履险如夷。
志向是你心中最重要的支点,让它贯穿于你整个的生命。这样,你的生命之树就会常青,你的天空就会一片蔚蓝,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附:《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句,与此句意思相同。
117.髫发厉志,白首不衰。——南朝·范晔《后汉书·伏湛列传》
译文:从小就磨炼立下的志向,到了老年也不衰减。
解词:髫(tiáo)发: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句中指儿童。
解析:短短的八个字,却突出了“立志”的大事。要一生不断前进,就要一生有明确而坚定的志向。“髫发厉志”自不待言,“白首不衰”却更需重视。人进入老年阶段,往往容易意识到,韶华已过,来日不多,于是不觉之中就消沉了下来。然而,正因为来日不多,就更应当珍惜宝贵的岁月,以一种豪壮气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贡献社会。
志向长存,青春永驻!
11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南朝·萧子显《北齐·元景安传》
译文:宁可做玉器被砸碎,也不做瓦器被保全。
解析:这是一句流传千年的名句,以“玉碎”和“瓦全”为喻,并两相对照,突出、赞颂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志士大无畏的气概。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这种具有豪气的硬汉子,在艰难险阻,甚或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必能抬头挺胸,坚决抗争到底,绝不会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历史上许多具有这种气魄的仁人志士,可歌可泣、可亲可佩。现代人更须具有这种豪气和意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现为常用成语。
11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年纪老迈豪气应更壮,岂能因白了头发而改变奋发的心志?境遇穷困意志应越发坚定,绝不失掉凌云壮志。
解析:读此豪言壮语,就会深受感动,内心定会翻动着一股强烈的热情。处于白发苍苍之际,或穷极潦倒之时,最易产生消极情绪。但是如果能自觉地与消极情绪相抗争,以洞察事物的豁达,居高临下地去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力求大彻大悟,就能改变心境,激情满怀。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从年轻到年老的这一过程。这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也是无可更改的自然规律。人到了老年,如果能自觉接受自然规律,从容对待生与死这一生活的必然内容,就不会心生悲怆和恐惧,反而能朝气蓬勃、乐观豁达,“老当益壮”。有的人生活穷困,或遭遇挫折,这是常见的事。但如果能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就会变成一种精神财富,一种前进的动力。从而产生豪情壮志、下定决心,艰苦奋斗。这样,必能改变命运,前途似锦。
豪气长存,壮志凌云。
120.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言》
译文:不讲道义地活着,不如为道义而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不如正直无私地失去。
解词:邪曲:偏邪。
解析:此句所言,涉及生死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话题。“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强调的是生命要体现出意义和价值来。人的生命的开始和结局都一样,但过程却不一样,或者大不一样。有的人一生选定了贡献和付出,由此就会为创造久存于世界中的物质和精神之美,献出毕生的力量。这样,其生命就充满了光和热,就具有意义和价值,就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却被物欲所裹挟,为谋求个人私利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而败坏道义,触犯法律。这样的生命就毫无意义和价值,就轻于鸿毛。“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强调的是不贪不义之财。如采取损人利己、偷鸡摸狗、盗窃抢夺等卑劣、违法手段所得,据为己有,是无耻之人所为,社会不容,人所不齿。
宁可“死”、“失”,也绝不做“无义”、“邪曲”之事。这是何等的爱憎分明!何等的坚定不移!
1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苏轼《晁错论》
译文:自古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具有超出常人的才能,也必定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解析:苏轼对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所以能够成就丰功伟业的原因,十分准确而精辟地归结为两点:“超世之才”和“坚忍不拔之志”。这对后人具有十分深刻的启迪意义。“超世之才”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刻苦攻读,坚持不懈,经过十年寒窗的磨炼。而“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尤为重要。因为,凡立志要成大事业者要走的路,都是十分崎岖不平的,都是充满着艰辛困苦的。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是难以突破的。所以,要想成功,必须是个强者。强者所以能强,是因为能忍受常人所难以忍受的种种艰辛和挫折,是在诸多磨难、苦痛接踵而来的时候,始终昂头站着的人。
有志之人,朝着“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努力吧!
12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宋·张载《西铭》
译文:艰难困苦的精神,像琢磨璞玉一样锻炼你,促使你成就大业。
解词:玉:作动词用。意为琢磨璞玉。汝:你。
解析:此句的写法十分新颖。其要点是强调艰难困苦对于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在写法上却把艰难困苦和人们视之为珍品的玉相联系,这是要把艰难困苦这种精神财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使读者更深一层去体味艰难困苦对于自己的立志、奋斗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发奋图强。艰难创业,走出成功之路。
琢磨出来的宝玉,蕴藏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宝藏。
链接:2011年2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鼓励全国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温总理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把中的事情办好。让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123.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
译文:高尚的品德确立起来了,各种善行就自然跟随产生。
解析:句中的“一德”中的“德”,按现在的理解,就是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言。一个人只要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如何做人,并具有了优良的品质,就必然“百善从之”,不论何时何地,想的都是如何为民谋利,做的也都是各种好事,一心为公,不图私利,而且一切都是自觉而为,毫不勉强。具有“一德”的人,把自己应尽的责任,牢固地铭记于心头,凝结于血肉之中,经久不变,贯穿于整个生命之中。
社会需要大量具有“一德立而百善从”的人。
124.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宋·林逋《省心录》
译文: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勤劳艰苦,到年老时必然备受艰辛。
解析:此句是从人的一生各阶段的关系谈少年必须立志创业的道理。从这一点考虑,很有道理。任何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幸福安康,尤其是人到老年,更需要过着平安富足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老年时期生活的保障,需得自己从年轻时就开始自创。也就是说,少年立志创业,艰苦勤劳,一则是为社会作出贡献,二则也是为自己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老年时期的美满生活,也是应当而必需的。
希望“少不勤苦,老必艰辛”这种现象尽量不要发生在今天的社会里。
125.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明·庄元臣《淑苴jū子内篇》
译文: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所求的是自己一个人牺牲而上万人得以长存;一个人患病痛苦而上万人得以痊愈;一个人忧愁而上万人快乐;一个人劳作而上万人得以安适。
解析:句中所述,勾画了一个赤胆忠心、全心为民,甘愿付出、不惜牺牲以换取大众的幸福安康生活的动人形象。这样的人心地纯净,志向高洁,其所想所为,毫不掺杂个人私利。为“万人寿”、“万人愈”、“万人乐”、“万人逸”,而不惜“一人死”、“一人痛”、“一人忧”、“一人劳”。如此全心全意地付出和贡献,如此心甘情愿地牺牲个人,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这是何等的献身精神!深刻体味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钦佩、感动之情,会油然而生。
古人尚且如此无私、高尚,今人岂不更应再上一层楼?
12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译文:富贵本来就没有长成的根,而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解析:此句透彻地道出富贵得来的唯一来由——“尽从勤里来”。这是至理名言。任何人都希望生活富足,但这“富”不能靠天,也不能靠地,更不能靠不法手段牟取。唯一的正确途径,就是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使人致富。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并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从辛勤劳作中获得,从辛勤劳作中富有!
127.皇天不负苦心人。——清·李宝嘉《文明小史》
译文:苍天不会辜负苦心的人。
解词:皇天:天、苍天。许多古人因为受到当时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都以为天上有神,神主宰着人的命运。“皇天”一词在文中,具有一些象征意义,但无实意。
解析:此句的要义是在于鼓励“苦心人”。苦心人是指那些立下了宏伟志向,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忍不拔地全力拼搏、终于获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人士。“不负”的含义是,只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必将会得到丰硕的回报。其中蕴涵着激励和期望之情。
要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实在在,绝无半点虚妄。
128.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译文:一个家庭如果能节俭就能兴旺,一个人如能勤劳就能强健。又能勤劳又知节俭,就永远不会贫贱。
解析:《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把平时所写的1500封书信收录成册。多为治家之道,成书后广为流传。
此句言简意赅地指出,“俭”和“勤”是兴家致富的根本。此断言含义深刻,具有深远意义。“俭”是俭省、节约,是积累财富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勤”是勤劳、尽力,是创造财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既能创造财富,又能积累财富,就必然能脱离贫穷,兴旺发达。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所以,勤俭是千古承接的传家宝,要万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