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与小国政治有着根本的区别:小国主要寻求的是如何生存以及如何在大国政治中选择保护伞和分享联盟利益;大国政治则主要是寻求如何在全球政治中保持大国地位和获取最大全球利益。
冷战是经典的大国政治角逐游戏,而古巴又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自卡斯特罗和格瓦拉领导的红色政权在古巴成功以后,古巴这个遥远的美洲岛屿就成为冷战中最适合政治领袖发挥想像力的舞台。美国自1823年发表门罗宣言之后,美国就成为美洲的主人,美国赶走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后,美国就完全加冕为美洲之王。世界也默认了美国的地位。在此后的一百年里,没有其他任何大国企图挑战美国在美洲的地位,即使是在二战的时候,无论日本还是德国都没有挑战美国在美洲的计划和实力。至今,惟一的一次例外就是古巴红色革命的成功和后来的古巴危机事件。
1961年4月,美国人策划了一次愚蠢的颠覆计划,让一千余名古巴流浪者组成的乌合之众登陆古巴的猪湾,目标是推翻红色的卡斯特罗政权,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尽管登陆的人数很少,但一定会一呼百应,必然会得到古巴内部的响应,结果这批“反共人士”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就全军覆没。猪湾惨败后,美国总统肯尼迪不得不免除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职务。肯尼迪在记者面前不能推脱责任,只能用了一句意大利谚语诠释他的心情:胜利有一百个儿子,失败却是一个孤儿。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前苏联就策划了一个行动:将导弹渗透到这个距离美国仅90海里的岛屿上。“从1962年5月开始,前苏联偷偷运送防御性和攻击性核弹、传统导弹、一批伊尔轰炸机以及大批陆军人员至古巴。赫鲁晓夫的动机在于:一、保护古巴,以防美国入侵;二、前苏联从来未在海外(包括东欧共产党集团)部署核弹,美国则在前苏联周边到处设有核弹基地或派核潜艇巡弋,前苏联希望改变战略布局,在美国后院配置核弹以求得武力均衡,并弥补前苏联在核弹数量上与美国的巨大差距;三、肯尼迪是个软弱的总统,也不敢挑战古巴的前苏联导弹。”
这就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开端,在过去直至今天的这段时间里,世人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在这次事件中为自己导演了一出因鲁莽行事而大丢颜面的舞台剧,肯尼迪引用的谚语似乎又赠送给了赫鲁晓夫。实际上,客观地分析来说未必如此。
美国一向视美洲是其禁地,前苏联不会不清楚这点,大国间一向有划分势力范围的传统,前苏联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恐怕是一种智慧之举。“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领导的古巴革命,并未引起克里姆林宫的重视,前苏联早已视拉丁美洲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不想介入;前苏联极为漠视拉丁美洲,甚至整个苏共中央、军方,竟然没有一个拉丁美洲问题专家。”可见,前苏联在这之前,显然一直遵守着古老的大国政治游戏规则。
而在古巴革命期间及革命成功后,前苏联都没有表现出支持古巴新政权的行动,也就是说前苏联并没有策划古巴革命,也就没有染指中美洲的企图。同样,前苏联在古巴革命后,明知道美国必然要严密注视身边这块“叛逆”之地,还要向古巴输送兵力和核弹,显然有更深层的企图,即在核威慑均势的情况下(核均势其实与弹头的数量关系并不大,因为只要达到摧毁对方的基本核弹数量就是达到了一种核威慑平衡,多余的弹头只是出于报复理论设想而已),前苏联如果有一张非常好的牌必然可以换回一个意外的收获。如前所述,前苏联需要寻求更广泛的战略平衡,前苏联清楚美国决不会允许在自己的家门口有这么多的导弹,前苏联也根本没有想让这些导弹永远摆放在美国的家门口,那只能招来美国确定无疑的摧毁。前苏联的目的就是要很好地利用一下古巴,将美国的战略推回一些。
“中情局的U~2飞机果然在10月14日拍到清晰的前苏联战略核弹基地的照片。前苏联在古巴兴建了24座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台,总共有4.2万前苏联人驻在古巴(中情局错估为1万人)。当时,美国拥有5000枚核弹,前苏联有300枚,据中情局估计,古巴岛约有30余枚核弹,实际上却有162枚。中情局局长麦康向白宫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报告了古巴的紧急形势。从10月16日肯尼迪获悉古巴驻有前苏联战略核弹至10月28日古巴导弹危机落幕,总共13天。罗伯特·肯尼迪日后写了一本书,名为《十三日》,叙述危机始末。”
赫鲁晓夫一如1962年6月在维也纳举行高峰会议上对肯尼迪的吼叫一样,“肯尼迪表现欠佳,颇多怯场,粗线条作风的赫鲁晓夫存心欺负后生小子,在会议桌上咆哮。”开始了对肯尼迪的讹诈。
说赫鲁晓夫认为肯尼迪是一个后生小子,就贸然将核武器运进古巴难以让人相信,政治绝非儿戏,前苏联人也不会愚蠢到没有这种常识,美国总统也绝不是孤家寡人,美国总统历来有一套相当有效的决策集团。“肯尼迪要求执委会拟订对策。经过六天的闭门辩论,执委会提出五种对策:一、侵略古巴;二、轰炸古巴;三、封锁古巴;四、要求联合国调解;五、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肯尼迪说,“最坏的对策是动武。”10月22日晚上,肯尼迪首次告诉美国人民,前苏联在古巴部署攻击性核弹,美国决不容忍这种挑衅。他选择了相对中性的封锁古巴,“海军船舰对所有开往古巴的轮船实施‘隔离检查’”。
“两个家伙比赛瞪眼珠子,结果那个家伙(指赫鲁晓夫)先眨眼。”这是10月24日,国务卿腊斯克听到一批前苏联船队驶进封锁线后,调头回转或停驶的消息后兴奋地对国家安全顾问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世界一般认为的结果。10月28日,前苏联宣布从古巴撤出攻击性武器,包括核弹、轰炸机和驻军。
赫鲁晓夫则说:“先眨眼的人并不一定是个弱者,有时他是个智者。”
肯尼迪也说:“我们不要因恐惧才谈判,但我们也决不畏惧谈判。”
实际上,前苏联赢了。美国撤出了其在土耳其的核弹,也保证了古巴政权的安全。前苏联的代价仅仅是虚设的一步。其实前苏联是输在了宣扬上,美国只宣扬了前苏联在古巴的撤退,而没有宣扬美国在土耳其的退让。
在巴西人克劳迪亚·福丽娅蒂的《卡斯特罗传》中,也描绘了古巴人对这场发生在古巴,却无视古巴利益的交易产生的愤怒:
“27日,控制着地对空导弹的前苏联军官击落了一架2万英尺上空的U~2飞机,克里姆林宫一片惊恐。菲德尔承担了责任,因为他一贯主张开火还击。当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美苏协议的消息。美国除了口头允诺不侵犯古巴外,协议规定土耳其和古巴导弹对等撤除。菲德尔收听了广播,他内心感到一种屈辱。他狠狠骂了一句,就像偶尔被激怒时一样。终于,通过媒体他完全了解到危机已经结束,古巴是危机的舞台和对象。”
显然,古巴只是一个舞台,戏剧结束了,该收场了,观众和演员都满意而归,只有古巴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