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儿女是天下父母的共性。过去许多家长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也有人会认为: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的孩子一定也会懂得爱的。然而,实际情形却往往不是这样。现在人们常听到的却是:孩子怎么了?作为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全部的爱,为什么却得不到爱的回馈?面对月光族、啃老族以及不断出现的问题儿童,父母的价值观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了?作为父母的您是否已经忘却了要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
现在的家庭逐步走向421的模式,六个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切,要将那份本来该留给自己的爱分给自己的孩子。吃饭时,最好吃的菜放在孩子的面前;外出游玩时,满足孩子任性要求的一切愿望;父母生病了,孩子照样嘻嘻哈哈,照样看电视,没有想到应该为生病的父母做点什么……孩子习惯于被爱着,却不知道付出爱。以恩报德,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人之美德。而自私、娇宠,只知道索取,不愿付出,终将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冷漠、无情、仇恨、残忍的扭曲人格。
所以,如果父母真爱孩子,在付出自己爱的同时,要索取精神和物质上的回报。一旦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
在生活中,相信许多人都见过或亲身经历过以下情景。
情景一:小洪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千依百顺。他最喜欢吃鸡腿,每次吃饭时,父母都要先将鸡腿放到他的碗里。有一天,小洪的妈妈做了两只鸡腿。像往常一样,妈妈先将其中一只鸡腿放在了小洪的碗里。而后,妈妈夹起另一只,正要吃时,却听到小洪喊:“你别吃,那是我的!”妈妈愣住了,说:“好,好,妈妈不吃,给你留着,你听话就行了。”
情景二:李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变得很沮丧。他说:“儿子出生时由于难产,出生后马上被送进了儿童医院的新生儿救护中心,足足护理了一个月才回到家,所以我格外疼爱儿子。家里边六个大人一天到晚也都是围着孩子转,把好吃的全给他,天天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他说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电视看哪个台也由他说了算,儿子成了家里的主宰者。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我们也不图他回报,就希望他快快乐乐就行。但是直到上个月,我才知道我们错了。上个月我做了一个手术,在家休养。在床上躺了几天,儿子居然视而不见。我让他给我倒杯水,可他只顾目不转睛地盯着游戏机,还说:‘你自己去吧,我在打游戏,忙着呢!’让我伤透了心,我们对他这么好,怎么他这么不孝呢?”
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孝”字自古以来就是支撑历代王朝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石之一。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从汉代中后期开始便有了“举孝廉”的制度,孝更成了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各朝君主也是以孝治国,孝道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人们的思想里,孝的观念却变得愈来愈淡漠了。这令许多父母们困惑不已。
每个父母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孩子,对孩子毫不吝啬,但是孩子们却对父母的爱无动于衷。有些家长总是埋怨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比海深,可为什么孩子却视而不见呢?”殊不知每一个孩子在最初的阶段是有回报父母之心的,但是这种爱却在父母的不经意间被扼杀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在吃东西时,有时也会塞到父母嘴里让父母吃,但是父母常常会出于对孩子的爱,拒绝吃孩子的美味,其实,父母的做法是在不知不觉中拒绝了孩子的爱。久而久之,孩子萌发的爱得不到回应时,孩子的爱就会枯萎,他们就会将父母的爱当成是天经地义,不需要回报。
因此,当孩子向父母表达爱意时,父母千万不要拒绝,要学会向孩子索取爱。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只要自己对孩子好,孩子在懂事之后就会对父母好。殊不知习惯成自然。一旦孩子认为父母的奉献理所应当,稍有差池,反而会引来怨恨。
所以,忽视社会情感的培养,孩子不但会丧失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割断联系的情感纽带,就像空中的流星,失去了彼此的引力,不是自焚就是撞到其他星球上引起灾难。这种过度关爱的结果是孩子心中无父母,体味不到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的艰辛,又怎能产生感激之情,怎样去爱别人呢?
亲情之爱原本是一种天性,有时正是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不经意地扼杀了这种天性。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所以,要想孩子长大后能有健康的人格,就向孩子索取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