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心:父母之爱比海深
7991400000051

第51章 为老人寻找生活的乐趣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想法更是超前,而一些老年人却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思想。这就很容易造成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代沟越来越深,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即使同居一室,也很难说上一句热心的话儿。再加上现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很少有人能做到完全赋闲在家尽孝,这时候的老人就会有种孤独感,他们满腹的话语无处诉说,于是有许多老人就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可以说,时下的老人真正生活贫困、衣食无望的并不多,而因为家庭问题和身体疾病导致的抑郁症的老人却越来越多,他们独守空巢,整日孤寂落寞,思念儿女,却又见不到儿女,除了儿女,他们便不知该把寂寞的心灵该寄托于何处。

老年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全部交给儿女。在社会中有许多老年人可以做的事情,做子女的应该鼓励父母,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一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对于老年人来说,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认为只要让老人吃饱穿暖就行,忽视老人的精神需求。有的让老人与配偶长期分居,子女分头赡养老人;有的对老人的再婚横加干涉,认为是“老不正经”;还有的漠视老人合家团圆的愿望,不给老人与子孙团聚的机会,让老人在寂寞中度日;老人之间想搞一些娱乐活动,被儿女想成动机不纯……如此一来,老人哪还有乐可言。所以,要想孝顺父母,让父母过得快乐,就一定要支持他们的想法和举动,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他们的生活好了,做子女的才能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事业。

如果父母退休在家,又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不妨送父母去上老年大学,这是解决老年人精神空虚的一个很好的办法。由于许多的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整天陪伴在父母左右,老人一个人每天都守着一个偌大的空屋,会倍感孤独。所以孝顺的子女为了让老年人能够在精神和生活上都能愉快,可以选择让老人去上老年大学,这不仅是老年人充实精神生活的场所,更是老年人重新定位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媒介。老年人在年青的时候大多都有大学梦,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进过大学的门,所以做儿女的送父母上老年大学在圆了老年人大学梦的同时,又体现了自己的一片孝心,父母快乐,自己也快乐,何乐而不为呢?老年人上大学是一个良好的社会趋势,不少老年人从沉重的家务劳动和孤独寂寞中走出来之后,精神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老年人在大学里学唱歌、学舞蹈、学书法、学绘画、学唱戏、学电脑、学外语……各取所需,不但丰富了晚年生活,还陶冶了情操,真正地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使得他们的精神不再空虚,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刘退休以后就一直闲在家里,一下子离开了工作岗位,朋友少了,应酬也少了,生活一下子由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甚至无所事事,老刘总觉得有些失落和空虚。他每天除了看报纸,就是看电视,时间一长,他感觉着浑身上下都不舒服。看着儿子女儿整天忙工作,想与他们谈谈心解解闷都找不到时间。为此老刘整天闷闷不乐,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细心的女儿发现了父亲的异常,经过她的耐心询问,她才明白了父亲不开心的原因,原来,精神生活对老年人是如此的重要。为了能让父亲重新高兴起来,女儿就主动提出,让父亲上老年大学。就这样,女儿帮着父亲报了名,每逢父亲上学的日子,女儿便风雨无阻地接送父亲上下学。后来,在老刘和她女儿的劝说下,老刘的老伴也去上了民族舞班学跳舞。自从上了老年大学之后,老刘夫妇俩人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生活丰富了,朋友增多了,生活的趣味也变得醇浓了。女儿目睹爸爸妈妈的变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上班的时候也少了那层担心,工作起来也就更顺心了。每当老刘的女儿把父母送到学校时,老年大学的其他学员都会向老刘的女儿投去赞许的目光,说:“老刘,女儿这么孝敬你,你好福气啊!”听了这话,老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女儿满腔真诚地说:“小时候爸爸接送我上学,现在爸爸老了,我接送爸爸上学,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啊!”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许多的老人来说,给予精神的照顾就是最大的孝,可是由于子女的工作繁忙,无暇陪伴老人,所以送老年人去上学是每一个孝顺的子女的最好选择。

老年人上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可以寻求情趣,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可以修身养性,有利于健康长寿。对于儿女来说,又是孝的一层表现,即避免老年人孤独无依,也让自己少了一份担心。

《天宗明义》上讲,“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凡是有德行的人都讲究以孝养德,以德润身。“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体品德之根源。自古以来,孝顺与否就是人们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之一。良好的道德修养需以“孝”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