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文明”与“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明礼”作为我国公民道德规范之一,不仅倡导明“礼”,而且还注重“礼”的实践。
在三皇五帝之时,帝王舜本是个平民百姓,其父双目失明,且品性固执。舜的母亲早逝,其父再娶,后母偏又刁钻顽固,常对舜恶言相向,而且经常设法加害他。但是舜却毫无怨恨之心,对父母仍然很孝顺,对异母的弟弟也很关爱,在一次次逃过灾难后,仍承担着全家的劳动工作。
当舜20岁时,他的孝顺事迹已在当地广为传播了。在他30岁时,当时的首领尧正在苦寻继承人,四岳一致推荐舜。于是首领尧便决定对舜进行长期考察。他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同舜一起工作,以便观察他的品性和为人。
舜成亲后,他要求妻子要对父母尽媳妇之孝,对弟弟尽嫂嫂之本分,不可因自己的高贵出身而破坏家庭的和谐规矩。舜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也很严格,一点也没因其高贵的家世而迁就,并时时教诲他们为人要厚道、谨慎,事事要心存感激。
舜在山上耕作时,由于其性格温和谦让,同他一起种地的人也逐渐受其感染,变得互谦互让起来,对田界也不再斤斤计较,形成了和睦相处、互敬互让的风气。舜在造陶器时,非常认真仔细,稍有不合格便重新做,一些粗心人见了,倍感惭愧,也渐渐要求自己做得精致了。舜的品德在当地人中产生了很大的感召力,每个人都愿意与他交往。原本他住的地方很偏僻,但一年后就变成了村庄,两年后成了邑,三年后就成了都。
尧很赏识舜,便赏赐给他一些财物。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看到后,很是妒忌,就设法暗害他,以便将其财物占为己有,但最终未能得手。即便如此,舜得知后,仍与往常一样孝敬父母,关爱弟弟,并没有因此而指责他们。
尧对舜经过了长时间的考察后,最终认为舜的品德确实无可挑剔,而且能干,便将帝位传于了舜。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禅让,舜是一介平民,能一跃而成为帝王,其孝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明礼,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还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它表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文明程度。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明礼的人并不一定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但不明礼的人一定没有受到过好的教育。不知礼为何物,就不知如何行孝;不懂得孝义的人,定是不明礼之人。明礼与孝都是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二者相辅相成。对父母的孝敬,与对民族、国家、朋友的尽责尽心是一致的。
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还要体现在为人处世中,因此,古人把和朋友交往时不讲信用,在战场上临阵逃走都看作为不孝之举。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更应该把明礼放在第一位,而要想做到明礼,首先就要做到孝,孝敬父母长辈不再仅仅是义务,而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