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提早成名20年
7991700000036

第36章 明确批评,忌讳多多

对别人有益的批评几乎每个人都会接受,但如果你的批评过火或者掺杂着其它的目的和个人情感,这样的批评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样的批评不如没有。

要使批评能被人接受,除了讲究艺术之外,还应当注意避免以下这些情况:

(1)无凭无据,捕风捉影

批评的前提是事实清楚,责任分明,有理有据。但是,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有的领导批评他人时,事先不调查,不了解,只凭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只凭某个下属打的“小报告”,就信以为真,并以此为据胡乱批评人,结果给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坏印象。

(2)大发雷霆,恶语伤人

“士可杀不可辱!”人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错误的人也是如此。批评时要顾及人的自尊心,切不可随便加以伤害。因此,批评人时应当心平气和,春风化雨,不要横眉怒目,以为这样才能显示批评者的威风。实际上,这样做最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批评人应力戒发怒。当自己怒火正盛时,最好先别批评人,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批评。

切忌讽刺、挖苦、恶语伤人。下属虽有过错,但在人格上与上级完全平等,不能随意贬低甚至污辱对方。

(3)吹毛求疵,过于挑剔

批评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事事都要批评。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小毛病,只要无关大局,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切不可斤斤计较、过于挑剔。这种做法,虽能使人谨小慎微,但也会让人无所适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会在单位中产生离心力。

(4)不分场合,任意发威

批评人必须讲究场合和范围。有的批评可在大会上进行,而有的只能进行个别私下的批评。若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和范围,随便把关于别人隐私的问题拿到大会上讲,就会使对方感到无脸见人,对批评者心生怨恨,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批评他人,特别要注意不要随便当着对方下级的面或客人的面批评他。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故意丢他的脸,出他的丑,使他难堪,会引起对方公开对抗。许多争吵和纠纷往往是由于批评的场合不对引起的。

(5)乘人不备,突然袭击

批评人,事先最好打个招呼,使对方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后再批评,使对方不至于感到突然。比如,有的人做错事,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应当先通过适当时机吹吹风,或指定与对方关系较好的人先去提醒他,使其先自行反省,如果对方能及时改正,那就不要再去批评了,如果对方依然意识不到或执迷不悟,这时再正式批评他,指出其错误所在。这样他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感到突然,就比较容易接受批评了。反之,如果当对方尚未认识到自己有错,就突然批评,不仅会使人不知所措,还会怀疑批评人的本意。

(6)清算总账,揭人老底

批评应当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对于过去的问题尽量不要拉扯出来。有些思想工作者为了说服对方认识问题,或为了证明对方当前的行为是错误的,便把心中积存的有关“问题”全部数落出来。这样做,只能使对方感到你一直暗地注意收集他的问题,这一次是和他算总账,而且还会给他人造成你为人“必报”、“小心眼”的印象,从而使他人对你产生对立情绪并刻意疏远你。

(7)威胁逼迫,以势压人

批评人只有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才容易被人接受。如果摆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说不服就压服,动不动就说:“是我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或下最后通牒:“必须……否则……”这样,对方的逆反心理就产生了,对方可能会想,干吗一定要听你的?或者反过来挑衅地说:“悉听尊便,请吧,我才不怕呢。”结果是逼而不从,压而不服,激起反抗情绪。

(8)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中国有句俗语:“当面批评是君子,背后议论是小人。”这句话反映了人们一种心态:不喜欢背后被人批评。当面批评,可以使对方听清楚批评者的意见和态度,也便于双方的意见得到交流,消除误会。如果背后批评,会使对方产生错觉,认为你有话不敢当面讲,一定是肚里有鬼。再说,不当面讲,经他人之口转达,很容易把话传走样,造成难以消除的误解。

(9)以事论人,全盘否定

批评人应尽量准确、具体,对方哪件事做错了,就批评哪件事,不能因为他某件事做错了,就论及这个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来论及整个人,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一贯如此。比如用“从来”、“总是”、“根本”、“不可救药”,“我算看透你了”等来否定人,都是不可取的。

(10)嘴上不严,随处传扬

批评人不能随处发威,更不能随处传扬。有的领导者前脚刚批评完下属,后脚就把这件事说给了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做例子,弄得此事人人皆知,满城风雨,这必定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

(11)一批了之,弃之不管

批评只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心理上肯定会产生疑虑情绪:是不是领导对我有成见?带着这种情绪,他会特别留心领导的有关言行,从中揣测领导对他的看法。当发现领导不理睬他时,他就会认为领导对他有成见;当你无意批评到与他相似的问题时,他会神经过敏地认为你又在讲他,又在与他过不去。为了消除这种猜忌心理,领导在批评之后,要细心观察他的变化,对其表示关心和体贴,当此人有了点滴成绩,领导要及时表现出肯定。有了困难,要及时帮助。这样才能有助于其消除猜忌心理,达到批评的目的。

(12)反复批评,无休无止

批评不能靠量多取胜。有的批评只要点到为止就好。如果一直重复地批评他,他会认为你老是跟他过不去,把他当成反面典型看待。多一次批评,就会在他心里多一分反感。

相比赞扬来说,批评本身就不是什么“善”事,所以也就忌讳多多,批评本身比“批评”二字的学问要大得多,批评者应当秉着谦虚的态度,明确批评的忌讳,力争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沟通之难不在于见多识广或表达之雅,而在于看透对方的心,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人的心理十分微妙,即使同样的一句话也会因为对方的情绪变化而得到不同的理解。言辞能透露一个人的性格,表情、眼神能透露一个人的内心想法,要想让你的劝说卓有成效,就必须要懂得如何揣测别人的心理。懂得如何揣测对方的心理,才是劝说别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