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提早成名20年
7991700000067

第67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矛与盾”的故事:

古代有个卖长矛和盾牌的人,吹嘘说自己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可以击破任何盾牌。过了一会,他又拿起自己的盾牌吹嘘道:我的盾牌是天下最坚固的,可以抵挡任何武器的攻击。于是有人就问:“既然如此,如果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当然是,卖矛与盾的人哑口无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技巧,就是让对方自相矛盾的一种辩论方法,并可在辩论的同时,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

东汉哲学家王充曾和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过一场论辩。有人说:“人死了,灵魂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样。”

王充反驳道:“你们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照你们的说法,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并且,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倍,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就应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鬼,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说见过鬼的,也说只见过一两个,这样他们的说法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有人辩解说:“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每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可厉害呢!怎么能说没有鬼呢?”

王充说:“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做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胥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使出掀大潮的劲儿,把那一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的身上呢?”

王充在这里反驳论敌时就是使用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他先假设论敌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再用这一观点去攻击对方,这就给了论敌当头一棒,使他们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是辩论中的经典展现,利用连锁反应“一是百是,一非百非”的特点,推出荒唐的结论。我们通常用“连锁反应”一词来表示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严格因果联系,其实在幽默的具体应用中往往也有这样的情况。然而简单而一般的因果推理并不见得就有出其不意的幽默功能,为了将幽默的主题不断推向高潮,强化幽默的效果,还必须将反驳与连锁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是就推理的结果而言的。在具体推理过程中用连锁法,可在最后的结论中使对方自相矛盾。比如:

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服丧时他偶然吃了一次红米粉,被一个迂腐的书生看到了。书生大为不满,指责这个人是不肖子孙。那人问他为何?他说,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那人反驳说: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天天吃白米饭,岂不是天天在服丧吗?一句话,言简意赅,使人看到了书生的荒唐。那反驳书生的人使用的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就是以对方的论点为前提,利用此论点去攻击对方,从而驳倒对方。

再看一个古希腊的幽默小故事:

一场可怕的暴风雨过后,一位大腹便便的暴发户对阿里斯庇普说:“刚才我一点也没害怕,而你却吓得脸色苍白。你还是个哲学家呢,真不可思议。”

阿里斯庇普回答说:“这并不奇怪。我害怕,是因为想到希腊即将失去一位像我这样的哲学家;但是,你有什么叫担心的呢?你如果淹死了,希腊最多也不过是损失了一个白痴!”

故事中,阿里斯庇普没有否认自己的害怕,他的聪明之处是在暴发户结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为暴发户的结论作了一个更加幽默的解释,从而将暴发户的结论推上不打自败的境地。这种方法从表面上来看是荒谬的,但实际上通过智慧的转化,往往能够谬中求胜。从这一点来看,它一点也不荒谬,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在人际交往中,利用“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进行攻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纯粹戏谑性的,主要为了显示亲切的情感,引起对方的共鸣,或者为了展示智慧,引起对方欣赏;一种是斗智性的,好像进行幽默式的智力比赛,互相争上风,这时的调笑性、攻击性更重要。当然有时攻击性是很凶猛的,但表现形式是很轻松的。不管有无攻击性,都将戏谑意味升级为主要手段。即明明知道对方错了,不但不予以否定,反而予以肯定。而肯定的结果是更彻底的否定,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漩涡之中。

总之,“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是一种反驳的手段,但绝不是生硬的反驳,而是绕个圈子,用对方的观点来揭露对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