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得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回头剑,反过来伤了自身。因此,一定要谨慎使用。古今中外,一生败于说话的人很多,如三国时被曹操斩首的杨修,被孔明骂死的王朗。一生成功于说话的人也很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二桃杀三士的晏平仲,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讽齐王纳谏的邹忌等。
有的人可以凭着自己一张巧嘴,在危险中救得自己的性命。
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京城长安,在皇宫中捉到了一名乐工,正准备推出午门问斩之时,那乐工大叫道:“你不能杀我啊!”安禄山坐在唐明皇的龙椅上,双手摸着肥厚的肚子笑道:“我为何不能杀你?”
“我有一技之长,你杀了我会后悔的。”
安禄山大笑:“你不就是会吹吹打打吗?杀了你何悔之有?”
“我还会占梦啊!”乐工忙道。
“你会占梦?那好,我问你,昨晚我做了一个梦,你若能解,我就不杀你。否则……”
“将军请说,我一定能解!”
“我梦见自己的衣袖筒很长,手臂无论如何也伸不出来。你说说这个梦是什么意思?”
乐工听后,沉思片刻,便拱手相答:“这是大吉之梦:衣袖不能出手,意味着将军可垂衣而治天下啊!”
安禄山听得心中乐滋滋的,便放了乐工。几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皇帝听说乐工的这一“劣迹”,便逮来要杀他的头。
乐工又连呼冤枉:“我过去为叛贼解梦,并非真心为他办事,而是要麻痹他的斗志。梦的本意是袖子很长,手取不出来,正应验了‘出手不得’的谚语啊!皇上要杀我,岂不冤枉了我—片苦心?”
皇帝觉得乐工所言有理,于是赦免了他,并给予一定的奖赏。
能说会道是一种本事,由于掌握了说话的技巧,所以他们能够征服人心,办事时也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下面的例子很值得借鉴:
春秋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文公一次用餐时,厨官让人献上烤肉,肉上却缠着头发。文公叫来厨官,大声责骂他说:“你存心想让我噎死吗?为什么用头发缠着烤肉?”
厨官赶忙跪下,拜了两拜,装着认罪,说:“小臣有死罪三条:我找来磨刀石磨刀,刀磨得像宝刀那样锋利,切肉肉就断了,可是粘在肉上的头发却没切断,这是小臣的一条罪状;拿木棍穿上肉块却没有发现头发,这是小臣的第二条罪状;燃起炽热的炉子,炭火都烧得通红,烤肉烘熟了,可是头发竟没烧焦,这是小臣的第三条罪状。”
文公说:“你讲的有道理,但这头发究竟从何而来呢?”
厨官说:“君王的厅堂里莫非有怀恨小臣的侍臣吗?”
文公立刻叫来厅堂外的侍臣责问,果然有人想诬陷厨官,文公就将此人杀了。
这名厨官就很懂说话之道,面对晋文公的指责,他既没有直言相抗、拼命推脱责任,也没有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是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方式为自己辩护。
厨官心里明白,这虽然是个冤案,但如果正面辩解,有可能使晋文公火上浇油,怒气更盛而获死罪。因此,他采取正意反说的方式为自己辩解。他装着认罪的态度供认了三条罪状,其实是为了澄清事实:切肉的刀如此锋利,肉切碎了而头发居然还绕在上面;肉放在火上烤,肉烤焦了而毛发犹存。所有这些,都明显不合乎事理。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办事离不开交际,需要沟通、交流。掌握出色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使相熟的人之间情更深、爱更浓;可以使陌生人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意见分歧的人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可以使彼此怨恨的人消除敌意、握手言和。说话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认真斟酌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说话的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