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原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时,从全局出发,看到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和相互作用,看到“整体大于其孤立部分之总和”的统领作用。
周恩来在一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高度重视和极其准确地运用了这一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他反复强调:“我们观察问题总要和全局联系起来,要有全局观点。”
周恩来在其一生中总是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问题。他认为“一切必须从集体出发,倘若从个人出发,就一定很危险”。可以说,他为了全局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忍辱负重,不怕牺牲个人的一切。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在这场“大灾难”中,周恩来的处境是非常困难的。众所周知,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后来又被林彪、“四人帮”等野心家所利用。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实行“打倒一切”,一个一个的副总理、部长、局长、司长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被冲击,或被拉出去“批斗”。这使得周恩来主管的政府事务异常困难,他内心十分痛苦。怎么办呢?他站出来反对“文化大革命”行吗?如果那样会是什么样的后果?那他定会是很快被撵下台,中国就会被林彪、“四人帮”所控制,会有更多的好党员、好干部、知识分子遭殃。他没有选择这种方法,而是忍辱负重,利用自己一定的职权,用高超的斗争艺术,抢救和保护党的干部和大批知识分子,用一切力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宋庆龄、郭沫若、张治中、蔡廷错、华罗庚等知名人士和科学家被他保护了下来。
社会实践已证明,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顽强地忍受着痛苦。陈云讲:“文化大革命”中如果“没有他,局势将会变得更加无法收拾”。邓小平在谈到周恩来时,也明确说: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邓小平和许多老同志也都认为,周恩来这样做,这不仅仅是保存自己,也是为了保存别人。“他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他没有陷于绝望,也没有因而精神崩溃”。周恩来在1928年就说过:“为了革命我们可忍辱负重”。周恩来风风雨雨革命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不仅表现了他那高超的斗争艺术,而且体现了他的伟大人格。
人生起伏,不可能处处得志,实力不济时不要鲁莽冲动,以软碰硬,鸡蛋碰石头从来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先屈就自己,再积蓄实力以图厚积薄发,则万事可成。
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越王勾践夫妇到吴为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到吴国。于是,夫差便令勾践为其牵马,令人辱骂,勾践也是一副奴才的样子,对其俯首是从。
勾践就这样在吴国过着非人的生活。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践便暗中命范蠡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亲自去见夫差,当然是以探问病情的理由,并且让周围所有人都惊讶的是,当着众人的面,他竟然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
之后勾践便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几日就能好转,并且向夫差磕了个头,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头,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吴王夫差看到勾践对自己如此“忠心”,被他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再加上没过几日身上的病果然好转过来,于是夫差动起了恻隐之心,不为群臣的苦心劝阻,便把他放到越国去了。
如猛虎归山的勾践回到国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爱抚群臣,教养百姓。他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穿绫罗绸缎。勾践甚至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挂一个苦胆。日日尝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凌辱与苦难。他还常常到外地巡视,探望孤寡老弱病残。他常对他的臣子讲:“我预备同吴兵开战,望诸位肝胆相照、奋勇争先,我当与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夙愿。如果这不能办到,我将弃离国家,告别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做奴仆,侍奉吴王,以找机会与吴开战。我知道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实现!”
越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对吴国进行了决战。越军勇猛无比,吴军惨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官,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其宰相。灭吴之后,越国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遂称霸于诸侯。
能成大气候的人在处于弱势或落魄时,为了未来的成功会以屈待伸,忍耐一时之愤,这是趋吉避凶的高深智慧,也是方圆处世的手段。
公元前206年,项羽占有楚魏东部九郡之地,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又违背先人关中者为关中王的前约,改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封地有巴蜀和汉中41个县,国都为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巴蜀之地,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偏远荒凉之地,刘邦心中非常不快。这不仅夺了他的关中王之位,而且等于公开被贬诵了,于是刘邦怨恨项羽言而无信,意欲进攻他。
对于刘邦的心思,项羽的谋臣亚父范增早就看透了,对项羽说:“刘邦被封为蛮夷之地的汉中王,他若愿意去,定是图谋不轨,想日后伺机反扑,应当立即处死他。他若不肯去,那就是违抗您西楚霸王的命令,是对您公然的藐视,也要立刻杀掉他!”项羽命人将刘邦找来,想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刘邦听说项羽召见,早已猜到其用心,虽然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又不能公然抗命不去,心中盘算着怎样应对这场智斗。刘邦来到殿前,恭恭敬敬地伏在地上说:“拜见霸王千岁!”那谦恭的样子使项羽心中异常受用,立即放松了警惕,笑着问道:“沛公,你先入咸阳,功劳可嘉,我特意加封你为汉中王,代管巴蜀,不知你意下如何?”刘邦听罢。马上意识到项羽暗藏杀机,只要一语有失,便会人头落地。他沉吟片刻,然后从容地答道:“我好比霸王您胯下的一匹坐骑,何去何从全由您做主。”项羽闻听此言,既对刘邦的恭维感到自得,又觉得刘邦的话无懈可击,此也就没有了杀他的借口,便让刘邦下殿去了。
刘邦谢恩退出大殿后,急忙回到自己的营地。稍加打点,就依张良之计,偃旗息鼓,人不解甲,马不停蹄,率军急匆匆地向巴蜀进发。他决心以巴蜀偏塞之地为依托,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待力量充实了,再还三秦,谋取天下。
刘邦能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从宏观和全局着眼,在形势于己不利时,暂忍一时之忿,以屈待伸,沉着冷静地等待时机,显示了惊人的胆识和气魄。为了进一步打消项羽的疑虑,便于自己在蜀地休养生息,他又采纳了张良之计,把走过的三百多里栈道全部放火烧毁,做出一副无意东归的姿态。
项羽闻知刘邦率军已向巴蜀进发,才感到范增所言极是,立即派季布带三千人马前去追赶,然而为时已晚。当季布率兵追到栈道口时,刘邦大军早已无影无踪,且栈道已毁,季布等人只能望崖兴叹,空手而返。刘邦后又拜韩信为大将军,广纳贤才,休兵养士,最终在众贤士的帮助下,使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剑乌江,统一了天下开创了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