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经过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在成功学上很受欢迎的原理,一盎司定律。就像和这条定律一样,其实很多在成功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里的定律、原则之类,重要的地方并不是在于学习和掌握,因为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讲,很多人都在经历着这些原理所论述的现象和规律,只是并不发现其中存在着的普遍性。一盎司定律所告诉我们的就是,往往中等成就的人和杰出的人所作出的努力相差并不大,可是仅仅多出一盎司的重量,就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不像其他学说里的定律很不容易被接受,社会科学里面的定律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性,所以就很容易被认可。对于一盎司定律来说,它所阐述的意思就是往往最接近结果的地方并不会有太大的重量,可是这一盎司的分量却可以对于能否突破瓶颈,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对于明确的事情我们清楚应该在什么样的时候打起精神来,应该在什么样的时候加倍地多加注意,而大多数的情况就是接近尾声的时候。这也就是因为我们本能地领会到关键因素更多地会存在于这些时候。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关键的一盎司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当我们以为做了百分之一百的事情的时候,却就还只省下一盎司的热情没有发挥。
我国著名企业海尔的产品合格率之所以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其秘诀就是运用了“多一盎司定律”。
由于电冰箱对当时的消费者来说是家庭中的大件,许多家庭买来之后,都放在房间的显要位置。基于此,海尔对冰箱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主要的七项指标实测值均优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为满足当时用户对高档家电的特殊需求,海尔对外观、噪音等的要求特别严格。如冰箱外观,国家标准要求是1.5米以内看不出划痕,而海尔的要求则是O。5米以内不得看出划痕;噪音国家规定为52分贝,海尔的内控标准为50分贝,加强了自身的“修炼”。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加一盎司”。
当亨利·瑞蒙德在美国《论坛报》做责任编辑时,刚开始时他一星期只能挣到6美元,但他还是每天平均工作13~14个小时,往往是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工作。“为了获得成功的机会,我必须比其他人更扎实地工作。”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的伙伴们在剧院时,我必须在房间里;当他们熟睡时,我必须在学习。”后来,他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
美国著名出版商乔治·W·齐兹12岁时便到费城一家书店当营业员,他工作勤奋,而且常常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分外之事。他说:“我并不仅仅只做我分内的工作,而是努力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并且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想让我的老板承认我是一个比他想象中更加有用的人。”
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这好比两个人参加马拉松比赛,在奔跑两个小时以后,都已经完成了42公里的赛程,还有不到200米就将到达终点。当时的情况是,两人都十分劳累、难受。前者选择了放弃,而后者则坚持了下来。相对于他跑过的漫长路程,余下这一段短短的距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几步,此前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了这几步,他就成了一个征服马拉松的胜利者。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只是少跑了几步,不幸的是,那是最有价值的几步。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运用到人类努力的每一个领域中。多做一点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你没有义务做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但是你却可以选择自愿去做,以此来驱策自己快速前进。率先主动是一种极珍贵、备受看重的素养,它能使人变得更加敏捷更加积极。如今在每个公司,个人的工作内容相对比较确定,并不一定有许多“分外”之事让我们去做,而且,当一个人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付出了99%的努力,再“多加一盎司”其实并不难。比别人多做一点会使你最大限度地展现你的生活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让自身不断升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