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处困境的时候,为大局着想不能不低头退让。暂时的“低头”是为了将此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会消极乃至沉沦;而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会彻底失去希望,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是真正的低头。
楚汉相争中,刘邦由于势力较弱,接连吃败仗。汉四年,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在荥阳。他的大将韩信亲自带领一支军队,北上作战,捷报频传,连下魏、赵、燕诸王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强楚为邻,如果不设王威慑,不足以镇抚齐地,请大王允许我暂代齐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大骂:“他妈的,我坐困荥阳,日夜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我……”此时的刘邦只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危境,所以也就全然没有了风度,把自己的本性生暴露无遗。
恼怒不已的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狠狠踩了一下。他发现坐在边上的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便止住了下面的一连串骂人的话语。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指的将才,手下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刘邦如与韩信翻脸,会对他大大不利;反之,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重创楚军,使楚汉对峙的局面向有利自己的方向转变。
因此,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右投则大王胜,左投则项羽胜。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刘邦气还未消,不高兴地冲着张良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被这小儿挟持不成?”张良说:“现在我们正当危急时刻。弄翻了关系,他自立为王,我们也毫无办法。逼急了他,他一旦与项羽联手。大王的大事危矣!不如趁势正式立他为王,调动他的军队击楚。如果不迅速决断,迟则生变!”刘邦毕竟是非常聪明的人,听了张良的话,马上恢复了理智,但他仍接着刚才的口气汹汹的口气骂道:“他妈的,男子汉大丈夫,要做齐王就做真齐王。做什么代齐王!”
刘邦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大印到齐地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局势很快发生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国形成了包围之势。后来,刘邦终于在亥下全歼楚军,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深知得到天下,韩信确实功不可没。因此,他深知忍小才不致失大的道理,在立韩信为齐王这点做了很大的让步,应该说,刘邦在隐忍方面的度量做得让人佩服。
说起名将韩信,可谓家喻户晓,妇幼尽知,其武功盖世,称雄一时。而他也是堪称善忍让之术的典型。韩还未成名之前,并不恃才傲世,目中无人,相反,倒是谦和柔顺,能屈能伸。
一日,韩信正在街上行走,忽然,面前拥出三四个地痞流氓。只见他们抱着肩膀,叉着双腿,趾高气扬地眯着眼睛斜视韩信。韩信先是一惊,随即便抱拳拱手道:“各位仁兄,莫非有什么事吗?”其中一个撇了撇嘴,怪笑道:“哈哈,仁兄?倒挺会说话,我们哥儿们是有点事找你,就看你敢不敢做啦!”韩信依然很平静地说:“噢?不知是什么事,蒙各位抬举竟看得起我韩信?”那些人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刚才说话那人说:“哈哈哈,什么抬不抬的,我们不是要抬你,而是要揍你!”其他人也跟着阴阳怪气地笑着,指着韩信嘲笑他。韩信看看他们,依旧平心静气地问:“各位,不知我哪里得罪了大家,你我远日无仇,近日无冤,为什么要揍我,我实在不明白。”那人怪笑三声,说:“不为什么,只是听说你的胆子很大,今天我们几个想见识一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胆子,是不是比我们哥儿们胆子还要大?”韩信一听,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故意为难自己,他心中很是气愤。却又忍住了怒火,面上赔笑道:“各位,想是有人信口误传,我韩某人哪里有什么胆识,又岂能跟你们相提并论,我没有胆识,没有胆识。”那群人轻蔑地望着韩信,听他这样说,依然不肯放他过去。
此时,那领头之人,“当啷”一声将宝剑抽出来,往韩信面前一扔,将头向前一伸,对韩信说:“看你老实,今天我们不动手。你要有胆识,你把剑拿起来,砍我的脑袋,那就算你小子有种。要不然嘛,你就乖乖地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哈哈……”韩信望望地上的亮闪闪锋利的宝剑,又看了看面前叉腿仰头而立的地痞头头,皱了皱眉,围观的人早已纷纷议论,都非常气愤,让韩信去拿剑宰了这狂妄的小子。
鼠目寸光难成大事,目光远大可成大器。司马迁有句古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见如果一个人不把眼光放的长远,就如同那森林里跳跃的麻雀一样,虚度一生。凡是要朝远处思考,远大的志向,远大的目标,成就你一番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