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古句新解”
荀子说:“礼,是用来纠正自身不当之处的;老师,是用来纠正失礼之处的。”
“贵有师法,身正为范。”看来,老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又是任重而道远的。
荀子讲学习,还有一点特别引人注意,就是他特别重视“师法”。所谓“师”就是老师、师长,所谓“法”就是礼所要求的那些规矩、路数、程式。学问重视“师法”,就是说你一定要拜那些已经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为老师,跟着他们遵循着礼,规规矩矩按照一定的路数来学。否则,就算独自摸索出点儿什么,也可能是“野狐禅”,说不定还会走火入魔,误入邪门。好比今天有人要学驾驶,既没有去正规驾校跟着师傅一招一式地学,也不看驾驶指南之类的书,就这么无师自通瞎摆弄,把车开起来了,那操作就难免有不规范之处,说不定还有安全隐患。
在这个问题上,荀子跟孟子是很不一样的。孟子讲学习,强调的是“返身而诚”、“欲其自得”,重视内向的自我反思,培养内在的浩然之气;而荀子则重视向外的学习,“学莫便乎近其人”,强调要找到合适的人做老师,并且强调要老老实实读书,诵经读礼。这跟他们在人性论问题上所持的不同立场是相呼应的。在荀子看来,既然“性不足以独立而治”,那就必须依靠外在的“师法”来矫治;既然人性中并没有什么“善”的萌芽,光靠个人独自反省,是反省不出什么名堂来的。
在“师”的问题上,荀子跟孔子也有区别。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贡说:“夫子焉不学?亦何常师之有?”对孔子来说,好像无论任何人,只要有些长处,就都可以向他学习,以他为师。而荀子所谓的“师”却要严格得多。这也许跟两人所处时代的学术环境有关。孔子的时候,儒学初创,还没有什么学术上的对立面;而到了荀子的时候,诸子学派林立,儒家内部也是“儒分为八”,有不同的派别,荀子就曾批评其他儒家派别是“俗儒”、“陋儒”、“散儒”。为坚守他自己所理解到的儒家思想的纯正性,他要求学生遵守“师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等于说为学只能死守一家之法,拒绝借鉴其他学派的成果。其实荀子本人就不是这样,荀子虽然自称是以仲尼、子贡为“法”的,但他的学说其实也广泛借鉴吸收了其他各家学派的思想成果。
《荀子·礼论》篇说:天地是“性之本”,祖宗是“类之本”,而“师”和“君”并列,是“治之本”。后世人们将“天、地、君、亲、师”并提,盖源于此。“师”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倒不在于他有一肚子知识,博闻强记,随时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荀子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礼记·学记》也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见光是有一肚子知识还不足以使一个人成为儒家所谓的“师”。
那么怎样才配做一个“师”呢?荀子在《致士》篇提出四条标准:“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这就是说,要庄重有威严,要年长有信誉,讲学要有条理不乱来,见解深辟要表述清楚。在《修身》篇荀子还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这就是说,“师”不仅是确立规范的人,而且必须是以身作则的人。
可见,荀子特别强调的是“师”作为道德人格典范的意义,他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合乎法度,具有示范意义。这种礼的规范和法度,不仅是教学的一项内容,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这就是“师法”的“法”。教与学、问与答,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和程式。比如学术讨论要平心静气,不可有“争气”。又比如不可问而不答,也不可不问而答,等等。
尽管荀子所说的“师法”的具体细节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的不一定适合于今天,但任何时候,一定的学术规范和职业操守都是必要的。因为规范与程式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值得我们传承与坚守。如果我们今天的大学老师在传授知识、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重视学术规范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并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一些学术造假丑闻也许就不会发生。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心灵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一次开学典礼上,座位不够,他便要求领导和教师站着。他讲话时,问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有答知识的,有答能力的。而魏书生说:“最宝贵的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原谅人的品质。人心与人心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的高山的回答便是‘我尊重你’……”讲话结束后看电影,电影开映不久,那些站在过道的领导和老师都被学生拉到自己的座位上,让座的同学再找身材小的同学挤着坐,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可见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地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中国现代漫画大师、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圆满的人格就像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因此说,教师只有具备了好的人格修养,才能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