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荀子原来这样说
7994300000059

第59章 先义而后利者荣耀

“原典”

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古句新解”

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耀,先利而后义者耻辱。”

“义”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规范,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原则。孟子曾说“义,人之正路也”,意思是遵从道义,是一个人应当走的正路。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并不是否定利益,只是反对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金钱和财富,认为先义后利者荣耀,先利后义者耻辱。

义利合一说随着墨学的中绝而成为末流,而孔、孟虽然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甚至“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强调义与利的兼得并重。荀子反复强调,求利与求义一样,也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这一点也为后儒所继承。例如,董仲舒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程颐说:“人无利,真是生不得。”(《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朱熹说:“圣人岂不言利……若说全不言利,又不成特地去利而就害。”(《朱子语类》卷三十六)但与此同时,在义与利相冲突时,荀子毫不含糊地主张弃利而就义,“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无以利害义”(《荀子·法行》),即使为此而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绝不苟且偷生、胡作非为,这就是荀子所谓的“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在这一点上,儒家的立场始终是鲜明的,由此而养就了传统社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见利忘义则为人所鞭笞、鄙夷。如古人对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吕布就嗤之以鼻:“吕布有航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三国志·吕布臧洪传》)

义利关系在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诚如朱熹所言:“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意。”(《朱子文集》卷二十四)

概括地说,古代关于义利关系的思想可分为三种:一是孔子、孟子的重义利之辨且突出表现为重义而轻利的倾向;二是墨家的以公义为利,崇义利合一;三是荀子等尚义而不轻利、兼重义利。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他把“义”和“利”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在孔子的眼里,道德高尚的人重义而轻利,势利小人重利而忘义。前者受人尊敬,后者惹人生怨。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逐利益,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义中有利,利中有义,经商的人更应重视义,不挣不义之财,更不能见利忘义。

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地产大业的基石,让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是北角的长江大厦。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长江厂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当时长江地产业已创出自己的名号,赢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的利润实在是九牛一毛。为什么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呢?林燕妮甚感惊奇,李嘉诚说是为了给以前的老员工留下一些生计,为了让他们衣食丰足。

曾经有一位在李嘉诚公司工作了10年的会计,因为不幸患上青光眼,无法继续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完了额度之内的医疗费,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李嘉诚关心地询问会计太太是否具有稳定的工作可以维持家庭生活,他支持他去看病,而且说,如果他的生活不够稳定,他可以担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这家人不必再为生活担忧。

这位患病的会计经过医生的诊治,退休后定居在新西兰。本来这件事就应该这样结束了,但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诚从媒体上获知治疗青光眼的方法,都会叫人把文章寄给那位会计,希望对他有所帮助。他的行为使会计的全家都十分感动,那个会计的孩子尚处幼年,大概还没到10岁,为了表达全家对李嘉诚的感激之情,孩子自己动手画了一张薄薄的卡片,寄给李嘉诚,礼轻情谊重。由此可见李嘉诚优秀的人品和对员工的关爱之情。

有人看到李嘉诚如此善待员工,不由得感叹道:“终于明白老员工对你感恩戴德的原因了。”李嘉诚认为: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就该担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别人夸奖李嘉诚的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等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他却没有。这批员工过去靠他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他仍把员工包下来。李嘉诚急忙否定别人的称赞,解释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相比较而言,日本的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的宣誓。李嘉诚却从不强求员工做终身效力的保证,他总是通过一些小事,让员工认为值得效力终身。他自豪地说,他的公司不是没有人跳槽,但是公司行政人员流失率极低,可说是微乎其微。

在商战中,利益高于一切,商人不会从事没有收获的事业,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所以当塑胶花厂没有效益,关闭也无可厚非,李嘉诚却继续生产,坚持“员工养活企业,企业应该回报他们”的朴素观点,他是把冷漠商场化无情为有情,把“义”作为经商的道德基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企业更是如此,否则,你的所得便是不义之财,不能长久,甚至还会带来长远的伤害。

追逐财富,期盼发家,这是人之常情。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里,个人对创造积累财富的努力,也是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利益是个好东西,谁不喜欢利益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财可以,但要始终遵循一个原则。面对财富的诱惑,不能动摇,不能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必定会招来怨恨。

所以,不管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先义而后利者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