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一种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心里像爬满了虫子,怎么都不舒服。特别是青少年在学习方面,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这种心理状态。我们知道,只有心智健全的人才有能力欣赏他人的美丽。这些人在蹉跎岁月后,猛然抬头发现与他同一起点上的人都跑到前面去了,心里的平静被打破了,可能就失去自我平衡,心境被浮躁与焦虑统治着,慢慢地迷失了自我。做什么事都无法静下心来,到头来就会一无所获,加剧了不平衡的心态。在失落与抱怨中,心灵花园荒芜了,长满了杂草,再也没有心境与能力欣赏他人的美丽。那么,何谈未来的前途与成就呢?
看一个人是不是胸怀宽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欣赏别人,又是如何去欣赏。一个人如果视同道是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他是伤疤我是花”,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雨细鱼儿出,风轻燕子斜”般和谐的人际环境。并为以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还是一个受人尊重与欢迎的人。
欣赏他人是成功的基石
欣赏他人,是一种理解的延伸;一种知性的壮美;一种激励的本领;一种无穷的力量。一切力量本身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他们产生着迟早将和它同等或超过它的力量。欣赏他人则始终在起作用。它制造一种平和、平等的关系,它排除误解和不信任,通过呼唤真诚与宽容,从而以人性的暖色、人文的关怀,强化了他人,升华了自我。因此,欣赏他人始终是一种自动力和活力。
欣赏他人,是一种宽广的胸襟;一种无私的勇气;一种超然的智慧;一种普渡的艺术。欣赏他人,可以是出自爱才之心、容才之量,也可以是助人之难、解人之惑。有的时候,这种欣赏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他人的命运。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理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率真率性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因这几句话猛然深省,把才智用在了正道上,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小老板了!这是文字和思想的力量,又何尝不是一种劝人悟道的魅力!
欣赏他人乃是一种境界
作为青少年,也许在老师或同学的心中得到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肯定。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欣赏。这对于不少人获取人格的力量,确定价值的标准,树立向上的自信,鼓起前进的勇气,有时候真有“功夫在诗外”的作用。林肯有一次在信里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不少人在欣赏中建立自信,茁壮成长。如果一个人能由衷地欣赏他人,主动关心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欣赏与欢迎,就会得到他人的关怀,自然也就会感到幸福。多一点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于人于己都是至关重要的。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几千年来,文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我和狂妄。或是恃才傲物,或是自命清高,或是孤傲不群,皆而有之。然而,善于发现并学习他人长处,事之以礼,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楚国音乐家俞伯牙,善弹,却曲高和寡。遇樵夫钟子期,善听,能感悟伯牙心境。两人成为“高山流水”般知音,遂结为兄弟。第二年,子期病死,伯牙摔琴谢知音,不再抚琴。知音的故事流传数千年,已经成为惺惺相惜的“英雄识英雄”的典范。它向我们昭示,学会欣赏他人也是做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欣赏与被欣赏同样是快乐的,成功的。
人们常用“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来阐释善于发现人才的问题。然而,谈得上欣赏的却又是一回事。人才常有,发现人才也常有,但真正懂得欣赏的却很少。欣赏是一种发自肺腑、源自灵魂的感觉,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动力,绝非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所能及的。
作为青少年,学会欣赏他人,是为自己以后的成功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是人生的一份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