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8000400000011

第11章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三大支柱的统一、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格局从单极发展为多极化,世界市场从两个平行市场演变为统一、开放的世界市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在各国以经济体制市场化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体现在贸易全球化、生产与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以及国际经济制度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金融危机频发深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第一节 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

一、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世界经济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开始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世界各国的经济基本上是孤立的,国家间的商品交换表现为个别的甚至是偶然的现象,不可能形成世界经济。

15世纪末,美洲大陆的发现,通往美洲和印度的新航线的开通,为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暴力和掠夺,对外经济扩张主要依靠枪炮而非资本。通过对殖民地的暴力和掠夺,西欧资本主义列强攫取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世界市场,而殖民地人民却倍受奴役乃至大量死亡,殖民地经济也日趋萎缩和崩溃。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由于没有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所以它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仅为未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条件。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欧洲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美国、日本、俄国也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在19世纪下半叶先后完成。资本主义通过工业革命,创造了比封建生产方式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范围,初步形成了各国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欧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亚非拉国家成为工业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电力、内燃机、无线电的发明和使用,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先后进入垄断时期——帝国主义阶段。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业进步,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通讯、军事装备甚至作战的方式,大大加强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扩张的能力。它们不仅通过商品输出,而且通过资本输出,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不仅在经济上瓜分了世界,而且在领土上瓜分了世界,建立起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到1914年,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日本、比利时和荷兰等殖民帝国占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约占全世界面积的2/3。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市场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但是,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少数“先进国家”的垄断资本剥削、压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剥削体系,也叫做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并没有也不可能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也没有给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福利。相反该体系内部各种力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冲突不断。这一时代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其二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的矛盾。这两类矛盾不断激化,形成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形势。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更为尖锐激烈,它直接导致了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在20世纪的前50年,由于受到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困扰,世界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动荡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2.3%。在经历战后初期经济混乱和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后,1924年工业生产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但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整个危机期间,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37.2%。大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处于持续萧条之中,到1939年又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国民收入的60%-70%被庞大的军费开支吞噬,战争使4万亿美元的物质财富化为灰烬。频繁的战争和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欧美国家的一些政治家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建立一个开放、稳定、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在二战后期就开始采取行动。

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容

(一)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

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惨败,经济实力一落千丈,沦为救济对象;英国与法国虽然获胜,但已是元气大伤,经济实力和势力锐减。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避免了战火的蹂躏,并在战争中极大的扩张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势力,在世界经济各个领域几乎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194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2,贸易额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3/4,它成为当时世界唯一的经济超级大国。以此为基础,美国在战争后期开始着手构建美国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金融和贸易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这一体系之所以能够建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在二战中为应付战争需要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规模,而一旦战争结束对于战争物资的需要必然锐减,从而导致美国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引发国内的经济危机。这样一种结果经济上是危险的,政治上更是不可接受的。为了维持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扩大海外市场,大幅度增加出口。尽管美国商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当时各国盛行的贸易壁垒和金融管制成为制约美国商品出口的最重要障碍,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实现贸易自由化,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对外行动的当务之急。

(2)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中各资本主义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导致金本位制的彻底破产,保护贸易替代了自由贸易,在国际经济中通过市场竞争展开的经济和国家间的竞争,转化成各国争夺经济与政治优势的国际冲突。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国家进行对外军事扩张,为其垄断资本争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企图以此向外转嫁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所谓“商品不能自由越过边界,士兵就要越过边界”。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导致二战的主要经济根源。战争期间,美国、英国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如罗斯福、凯恩斯、怀特等都主张应该在经济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是各国有效推进国家福利政策的基础和世界和平的保障。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重建混乱不堪的国际金融体系,避免战前不断出现的各货币集团之间的金融战,谋求通过国际合作来稳定国际金融关系和解决全球经济问题,1944年7月,在美国新布罕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市召开了有44个同盟国参加的“联合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又称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会议最终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同样以美国方案为基础的“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协定”,这两个协定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各项国际货币制度,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统一的资本主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由此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黄金和美元为本位货币的、实行国定汇率的国际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将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了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方比价,美国政府承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比价的义务,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随时可将持有的美元向美国按这一比价兑换黄金;各国货币根据各自所谓的含金量确定与美元的比价,并承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比价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制度上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美元由此成为了世界货币,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和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它使得美国经济和金融政策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筹集、管理和支配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监督各国的货币与汇率政策,以保证符合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有关规定,向出现国际收支赤字的成员国提供帮助,以保证国际货币关系的稳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承担着帮助成员国改善国际收支,维持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

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现在统称为世界银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姐妹组织。最初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复兴,即帮助欧洲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二是开发,即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前者的任务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完成,目前主要职能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开发性贷款,资助一般私人资本不愿涉足的长期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政府公共服务系统),以促进其经济发展。根据习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由欧洲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则由美国人担任。总部均设在美国华盛顿。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际清偿能力的国际支付手段的不足,消除了影响国际间商品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它确立的固定汇率制有效地避免了战前曾出现的各国之间的相互外汇倾销,结束了国际金融的动荡不稳,确保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隐含着深刻内在矛盾。一方面,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随之增加,从而必然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增加;另一方面,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必然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使得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和黄金之间的比价难以维持,也导致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尽管美国经济与金融实力超群,但凭一国之力,终久无法长期支撑整个世界金融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恶化,大量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首次超过了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发生动摇,从而爆发了金融市场上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第一次美元危机。美国为了稳定美元与黄金之间的比价,联合其他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制度上弥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由于越南战争的升级进一步扩大,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对外短期债务急剧增加,导致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为此美国在1968年3月宣布实行官方和市场两种金价的“金价双轨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动摇。1971年,美国发生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这进一步加剧了其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见此情形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纷纷持着巨额美元向美国要求兑换黄金。美国尼克松政府只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进一步损害了美元的信用,导致金融市场抛弃美元的浪潮。1973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美元对黄金和其他货币贬值,其他国家也纷纷放弃了原先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它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从美国一支独秀转向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时期。

固定汇率制的崩溃,导致整个世界经济金融的混乱,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从1974年开始,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要机制,加强了对世界经济、金融事务的协调,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