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8000400000002

第2章 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2)

由于凡尔赛条约未能获得美国国会的批准,凡尔赛体系刚建立就面临着巨大的缺陷。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日、英的争夺愈演愈烈,特别是美日矛盾开始激化。为了抵制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削弱英、日的海军力量,弥补在巴黎和会上的损失,美国发起召开了一次新的国际会议。1921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限制军备、远东及太平洋问题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美、英、法、日签订了《四国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美、英、法、日,意签订了《五国条约》,其内容是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比例限制。在华盛顿会议上还签订了《九国公约》,其内容包括: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各国在中国全境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取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允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等。华盛顿会议于次年2月闭会。会上签订的条约、通过的决议和发表的声明,通称为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是美国力量开始占优势的情况下,为解决凡尔赛体系未能解决的西方列强在远东及太平洋的矛盾和纷争而产生的。这一体系暂时缓解了列强间的斗争,但列强间的争霸不可能因此而停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按照当时的力量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符合其既得利益的全球体系,压制和妥协造就了短暂的均势与和平,但战后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仍然不时显露出来。英法的霸权虽然得以维持,但已江河日下。法国执意利用德国失败之机重建它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英国为维持欧洲的均势支持德国复兴来制约法国。新兴的美国踌躇满志,寻找着走向世界霸权的时机和途径。日本和意大利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分赃不均非常不满。德国法西斯势力借助于德国人民的复仇情绪将德国带上了新的战争之路。列强之间实力对比的不断变化,又进一步激化了这些矛盾。在一战结束20年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了法西斯阵营,燃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熊熊战火。

四、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失败,以美、苏、英、法、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告终。在战争期间,美、苏、英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会议上,就战后利益的分配及维护战后秩序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约,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战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相互对抗的两大政治、经济和军事集团。雅尔塔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联合国。早在美国参战之初,美国总统罗斯福深受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保障思想的影响,勾画过一张“世界蓝图”,设想建立由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组织,以构筑全球大厦,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秩序。1941年8月,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在莫斯科会议上共同发表了《莫斯科普遍安全宣言》,主张“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约。1944年8-10月,美、苏、英、中在敦巴顿橡树园召开会议,提出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描绘出未来的联合国的蓝图。1945年4月召开了“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6月与会国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安全,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宪章还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成员国在国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助,确保非会员国遵循宪章原则,不干涉内政等。联合国设立了六个主要机关: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在某种意义上,联合国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它既吸收了国际联盟所蕴涵的集体安全思想,又吸取了其失败的教训,即缺乏大国之间的协调机制和维护和平的强制性手段。联合国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权力和责任授予了安理会,并在安理会中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赋予了美英苏法中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世界警察”地位。这是用现实主义的权力制衡原则来维护理想主义的集体安全制度。

联合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高峰,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它是长期来国际社会渴望和平与安全、主张国际合作的种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国主导国际事务、中小国家积极配合的现实政治的产物。但是由于战后的东西方冷战,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苏争斗的场所,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大国关系出现了缓和,安理会内大国协调机制有所强化,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再度得以加强。

从1648年开始的国际关系史,是欧美国家相互争权夺利的争霸史,是它们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扩张史,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它也是国际社会为防止战争、维护和平与安全进行努力和尝试的历史,体现了人类的理性和文明。每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的结束,战胜国总要举办瓜分胜利果实的“盛宴”,同时也要设法构造一个维护胜利果实、防止战端再起的秩序和机制。但是,战胜国的欲壑难填,失败者的复仇欲望,加上各国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又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祸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的破坏力在不断增强,人类的理性也在不断发展。面对核战争的恐怖前景,面对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人类社会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在20世纪的最后阶段,世界主要国家终于结束了彼此间的冷战,虽然在当今及今后的国际关系中仍然会不乏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但毕竟谋和平求发展已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是大势所趋。

第二节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一、理想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浩劫,千百万生灵涂炭,无数财富化为灰烬。许多具有理性和良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于战争及其灾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究,战争的起因和根源到底是什么?如何防止这种人类浩劫再度重演?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是这类思想家的代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主张,谋求建立一种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以避免战争,实现和平。这些思想和理论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后人称之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理想主义学派。

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战争不是人性的产物,而是环境的产物。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战争有利可图,使得一些人的良知被蒙蔽而误入歧途。因此要通过教育和感化唤醒人类的良知,恢复人类善良的本性,从而避免战争。

第二,倡导国际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协调的。理想主义在对外政策中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主张实现外交政策中的民主进程,认为这有助于消除战争的起因。

第三,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保障集体安全。理想主义认为战争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主张建立一个凌驾于各国政府之上的国际组织,制定具有强制力的国际法,以此来规范国际秩序,防止战争。

第四,提倡国际道德,确保世界和平。弘扬国际道德的途径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国际组织对奉行侵略政策的国家进行谴责和制裁;二是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作用,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提过民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

总之,倡导国际主义,建立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弘扬国际道德,成为理想主义的主要思想。威尔逊总统在1918年1月向美国国会提出的结束一战的“十四点和平方案”充分体现了他的理想主义理论观点,其中包括:公开外交、集体安全、民族自决、裁军非战、贸易平等、航海自由等,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国际联盟盟约》是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一个重要实践,但是美国国会拒绝这一盟约给威尔逊及其理想主义浇了一盆冷水。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主张在具有一定理想主义土壤的新大陆美国尚且行不通,何况在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旧大陆欧洲呢!尽管后来英法等国扯起了国际联盟的大旗,但更多不是在实行威尔逊的思想,而是以此为掩护进行势力的扩张。后来的历史证明,国际联盟在制止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上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威尔逊理想主义学派的破产。理想主义致命的弱点在于其对人性本善的假定,这一假定完全不符合当时西方列强争夺霸权、侵略扩张的现实,所以威尔逊鼓吹的理想主义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注定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现实主义

1939年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发表了《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一书,对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抨击理想主义是空想,强调人类应当面对政治斗争的现实,提出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这标志这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它通过与理想主义学派的争论,开始在国际关系领域取得优势地位。汉斯·摩根索于1948年出版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对二战及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作了重要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著名的现实主义六原则,把现实主义理论引向鼎盛时期。摩根索也成为现实主义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现实主义认为,像社会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法则的支配。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第二,用权力界定的利益之概念,是帮助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途径之界标。这个概念将试图理解国际政治的推理和有待于理解的事实联系起来,它使政治成为行动和知识的领域,从而将它与其他领域,如经济学、伦理学、美学或宗教区分开来;第三,现实主义认为,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这一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是,它不赋予这个概念以一个永久固定的含义。现实主义丝毫也不反对这一假设,目前的政治世界分裂为许多国家的现象将被更大的、性质十分不同的单位所取代,这将更符合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道德的要求;第四,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它也清楚在道德要求和政治行动成功的条件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现实主义坚持认为,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普遍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把道义原则渗透到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原则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正如它对真理和意见要加以区别一样,它也对真理和盲目崇拜加以区别;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深刻的。无论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受到多大的误会和曲解,它对政治问题所抱的独特的知识态度和道义态度是无可辩驳的。

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三论:国际冲突论、国家利益论和权力政治论。

首先,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国家作为人的集合体其本性自然是自私的,会千方百计地追求自身利益的。而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世界的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冲突与斗争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特征。

其次,现实主义非常重视国家利益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认为国家利益既是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又是观察一个国家外交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

国际道德和国际法既不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标准,也无法约束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

第三,现实主义认为必须按照权力来界定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利益争夺实际上表现出权力的争斗。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国际政治的实质是权力政治。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主要由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来决定,而国家权力主要来自于国家的实力。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就是维持权力、增强权力、显示权力。

现实主义学派将国家间的冲突归咎于人性本恶是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但它却合乎当时的国际关系中西方列强勾心斗角、巧取豪夺的现实,所以比理想主义显得更有说服力。现实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权力,即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所以它又被称为权力政治理论。它鼓吹按照权力来界定、分配利益,实际上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实际上也是千百年来剥削阶级统治者一直信奉的圭臬。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权力和武力的迷信,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强调壮大自身实力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