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体系瓦解,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形成,这些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开始独立地登上了世界舞台,逐步形成了与美苏两霸相抗衡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性,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国内生产关系,尤其是经济形态方面的相对稳定性。发展中国家在对外政策方面一向推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起着独特作用,成为战后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际社会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一、“第三世界”的由来与争论
“第三世界”这个术语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国际社会开始用“第三世界”来称谓这类国家群体。最早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法国的人口学家、经济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1952年,阿尔弗雷德·索维在他的《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的世界(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常说它们可能发生战争或能够相互依存等等,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至少是如何把它们拉到自己一边”。很明显,索维创造“第三世界”这个术语,是受法国大革命时期第三等级术语的启发而萌生的。索维认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国际形势与18世纪末的法国有一个明显类似的现象,这就是第三世界像第三等级一样遭到了忽视、剥削和鄙视。索维很为第三世界鸣不平。由于这个术语反映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实情,所以,1955年亚非会议以后,“第三世界”这个术语逐渐被新兴的民族国家所接受。联合国也在1955年正式使用“第三世界”这一术语,并认为它是指经济不发达地区。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发展会议,又首次使用“发展中国家”这一术语来指代这个国家群体。
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这个术语在国际社会被广泛运用。1973年9月,在阿尔及尔召开的有75个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正式把“第三世界”的术语写进了会议纲领性文件《政治宣言》中。在******“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系统阐述后,“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术语被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国际会议、报刊媒介以及广大民众广泛使用。但是,冷战时期“第三世界”术语使用的频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频率。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动摇了两极格局的基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冷战结束以后,“第三世界”这一术语的使用频率明显减少,学术界为此还引发了一场第三世界是否存在的激烈争论。美国学者马丁·刘易斯在美国《现代史》第98卷第631期发表了《第三世界存在吗?》一文。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第二世界不再存在,第三世界还能存在吗?1987年,美国政治学家萝伯特·吉尔平在其所著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中说:“第三世界不在作为有意义的实体而存在.”同年8月美国学者卡伦.施瓦茨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第三世界”是一个三等术语》的文章,指出:“如果说,‘第三世界’还可以算是一种适当的分类法,那么现在它肯定不在是了。让我们放弃这个术语吧。”1991年《今日马克思主义》月刊8月号上刊登了梅尔文·韦斯特莱克的《第三世界》一文。梅尔文·韦斯特莱克认为:“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概念已经消亡。而且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它们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共识。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某些事件使它们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其中影响特别大的原苏联集团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我国学者对使用“第三世界”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方法,意见不一。有的学者承认,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划分方法已“不合时宜”,但“第三世界”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并未过时”。反映新兴国家性质的概念,除了“第三世界”外,还有“发展中国家”和“南方国家”两个概念.;从地理上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在南半球,真正反映发展中国家性质的还是“第三世界”,反映了新兴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南北关系的实质,凝聚了曾经长期忍受殖民地半殖民地生活之苦的广大亚非拉人民的思想感情,“第三世界”成为维系和加强南方国家团结的称号和概念,它已为世界各国、各个国际组织和人士所接受,“第三世界”这一概念仍然是有意义的。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认为,继续使用“第三世界”称谓发展中的国家群体“已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其一,第三世界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中间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再使用第三世界称谓这个群体“已无实际意义”;其二,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第三世界术语已经不再具有凝聚这个群体的魅力;其三,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第三世界整体作用的减弱和力量的分散,使第三世界术语“失去了特殊作用和意义”。
认为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群体符合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
总之,第三世界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引发了一场中外学者的热烈争论,但从根本上来说第三世界所指代的这一群体并没有消失,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色彩比较重,着重强调政治作用,所以用第三世界的时候多一些,后冷战时期为了淡化意识形态,这一群体,更多地强调发展的一面。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基本结束,国际社会基本上以发展中国家的术语代替了第三世界。因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流,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相互渗透交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各国更加注重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政治与经济两个概念并不是泾渭分明,发展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甚至文化的方方面面,已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经济发展则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首要问题。尤其在苏联解体后,******所讲的第一世界苏联已经消失,其他的第一、第二世界都是西方国家即发达国家,而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第三世界”这一术语已经越来越不能客观地反映这类国家的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相对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术语因此在当今国际社会被广泛使用,基本上取代了“第三世界”这一术语。
二、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万隆会议为标志,这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尤其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独立的亚、非国家有13个,加上原有的独立国家,亚非国家已达30个左右。1955年4月,代表16亿人口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向世界宣告亚非国家从此将独立自主地商讨和处理自己的事务,西方国家主宰亚非国家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万隆会议因此成为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和重要标志。万隆会议极大地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增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与合作,从而推进了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万隆会议所确定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家关系的普遍原则,并在保卫世界和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不结盟运动为标志,这是民族解放运动由分散到集中,由各自为政到联合斗争的发展阶段,这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1960年非洲国家先后有12个国家获得独立,被称为非洲年。
1961年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发起,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会议所确定的反帝、反殖、反霸;独立、发展;和平、中立、不结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两极格局时期,不结盟运动由最初的25国扩大到110余个国家,遍及亚、非、拉美以及欧洲,成为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不结盟运动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为争取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政治代表。在维护第三世界的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为标志,这是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斗争的重点已深入到以发展民族经济来巩固新政权的政治独立阶段,这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独立斗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了反对超级大国和帝国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掠夺,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此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联合,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并联合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到1998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已增加到了133个。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以来,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为目的,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不断地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为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作为七十七国集团观察员,一贯支持它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
三、第三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间地带:第三世界的战略定位
******对第三世界的地缘战略地位曾有许多精妙的论述。
(1)中间地带理论
1946年8月6日******首次论述中间地带,******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现在美国在太平洋控制了比英国过去的全部势力范围还要多的地方,它控制了日本、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半个朝鲜和南太平洋;它早已控制了中南美;它还想控制大英帝国和西欧。美国在各种借口之下,在许多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布置,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反动派说,他们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和准备建立的一切军事基地,都是反对苏联的。不错,这些军事基地是指向苏联,还有这些被建立军事基地的国家。在苏联提出“两个阵营”理论以后,******一方面接受了苏联的提法,制定了中国的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另一方面******仍然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各国的反帝民主主义力量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共同作用。
(2)绞索理论
1958年中东危机爆发,美国出兵黎巴嫩,英国出兵约旦。7月17日******作出了再次炮击金门的决定。他指出炮击金门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但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他把这一决定叫做绞索政策。美国控制台湾,实际上是给自己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索子,然后把绞索的一头丢给中国人民的手中,金门使它的头更接近我们,我们踢它一脚,因为它的头在绞索里。
(3)“跳蚤”理论
******形象地用砍指头的比喻来说明中间地带国家革命的作用:帝国主义占的地方太多,管得太宽了,就像十个指头按着十个跳蚤。由于苏联、中国和其他十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胜利,有些国家已经独立,有些国家正在争取独立,可以说帝国主义剩下这几个指头也都受了伤。
(4)一条线、一大片理论
尼克松访华标志着******地缘战略思想的极大转变。1973年2月17日,******同第四次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谈话时提出: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划一条连接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随后,******又在1974年1月5日,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进一步指出,还要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即“一大片”。于是******在中美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勾画了一幅新的世界地缘战略图。
(5)“第三世界”理论
这是******关于第三世界********战略地位之最成熟、最有影响的表述。
1974年2月22日,******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全面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美国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同年,******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的“三个世界”理论,指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妄图称霸世界。它们用不同的方式都想把亚非拉国家置于它们各自的控制之下,同时还要欺负那些实力不如它们的发达国家。”它们“是新的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第二世界的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摆脱超级大国的奴役或控制,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要求”。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压迫最深,反对压迫、谋求解放和发展的要求最为强烈”。“它们是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前进的革命动力,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