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式人脉
8003000000004

第4章 巧言沟通,把话说到心坎上

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社交场合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十分关键,把该说的话说到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日常交往中,会说话也是社交能力的重要体现,可以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社交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轻松的话题是成功沟通的开始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利器。一个人的朋友网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口才。口才高明的人能把一根稻草说成黄金,能把一句原本不十分中听的话说得让人觉得舒服。

在与人相处时,不主动说话的人是很少有人缘的。你要主动打开与别人的“话匣子”。

假如你在码头上碰见一个熟人,大家一起上船,一时还没有找到话题,这时最方便的办法就从当前的事物,那就是双方都同时看到、听到或感到的事物中找出几件来谈。在码头上、船上,耳闻目睹的有千千万万的事物,只要你稍为留意,不难找出一些对方可能都感兴趣的话题。也许是码头上面的巨幅广告,也许是同船的外国游客,也许是海上驶过的豪华游艇,也许是天空飞过的海鸥……甚至于在对方的身上都可以找到谈话的题材。如果他打的领带很漂亮,你可以问他在什么地方买的;如果他身上穿着名牌衬衫,你可以问他这种品牌的衬衫究竟好不好,和广告上的宣传是否相符;如果他手上拿着一份晚报,看到晚报上头条新闻,你也可以问他对时局的看法。

如果你到了一个朋友家里,在客厅里看到他孩子的照片,你就可以和他谈谈他的孩子;如果他买了新的钢琴,你就可以和他谈谈钢琴的音色;如果他的窗台上摆着一个盆景,你就可以跟他谈谈盆景的造型;如果他正患着牙痛,你就可以跟他谈谈牙齿的保健和牙医,关怀对方的健康,往往是亲切交谈的话题。

眼前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只要碰巧有一样对方很感兴趣,那么,你就得到谈话的机会了。

当交谈中断的时候,怎样寻找新的话题呢?

在这种时候不要心急,也不要勉强去找,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反而什么也想不出来了。要知道只要是我们醒着,我们的脑子总是在活动着的。你没有要它想,它也会不停地想,由东想到西,由天想到地……这种做法,我们叫它“自由联想”。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书桌上摆着一盏台灯,我们的脑子就会从“电灯”出发,很快地联想到许多别的东西。也许我们从“电灯”联想到“发明”,从“发明”联想到“电影”,然后是“演员”——“历史”。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发生的,也许只是半分钟内的事。

如果我们继续探究就可以发现,因为我们看见一个台灯,就联想到它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又由爱迪生想到我们看过的电影《爱迪生传》,又由《爱迪生传》想到科学影片,又由影片想到电影明星等。在刹那之间,已经有了不少交谈的题材可供我们选择。

当然,有的话题也许引不起对方的兴趣,但是只要我们不心急、不紧张,让头脑在静默中自由地去联想。再过一会儿,我们就可能联想到别的话题上了。

倘若不想东谈一点、西谈一点,从这个题材跳到另一个题材,而是想抓住一个题材更进一步,把它谈得详尽、深入、充分一点,那么,也有一个好办法,可以帮助你的思考,这时你就不要让你的思想随意地去联想。如果有个题材可以引起对方的兴趣,那么你就以这个题材作为中心,让你的思想围绕着这个中心,尽量地去想与这个题材有关的东西,然后再将这些有关的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出鲜明的脉络。

例如,你刚刚参观过自然艺术摄影展,谈话中有了启发性的联想,你已经找到一个使对方有兴趣的题材——植物。如果你想在这个题材上多谈一会儿,你可以“植物”作为中心,尽量去联想与它有关的事物。

在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头脑也要保持着轻松、活跃状态,那么,它就会自然地想出许多与植物有关的事物,例如热带植物、盆景、菊花等,接着又可以谈到植物的研究与栽培……

如果谈话的中心题材是“树”,你就可以想到风景树、花果树、公园里千年的古树、著名的大树、与树有关的成语以及树的各部分用途……

如果中心题材是“交通”,那你就可以联想到陆上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以及交通工具,喷气机、火箭、气垫飞船……

平时注意培养这种引起联想的思考习惯,那么无论任何题材你都能把它分解出若干个分支和无穷无尽的细节,而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发展你的话题,丰富交谈的内容。

倘若把你所想到的一切,结合你个人的生活经验,那么你交谈的内容就更真切生动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许多可以打动别人的事情,倘若其中有些事情正和大家谈的题材有关,那么,你可以把它拿出来作为谈资,这时,交谈的内容就因为加进了个人亲身经历的材料,而更使人觉得有趣。

在交谈中,灵活地转换话题也是一件很重要的技巧。即使一个最好的话题也会有使人兴趣低落的时候,这时,善于交谈的人就懂得在适宜的时机转换话题,不会使别人生厌。

转换话题有三种很自然的方法。

第一种:让旧的话题自行消失。当你觉得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什么新的发展的时候,你就应停止在这方面表示意见,让大家保持片刻的沉默,然后开始另一个话题。

第二种:也可以在谈话进行中,很随便、不经意地插入新的话题,把旧的话题打断。但不要使人觉得太突然,也不要在别人还有话要讲的时候打断它。

第三种:从旧的话题往前引申一步,转换到新话题上。例如,大家正在谈一部正在上映的好电影,等谈到差不多的时候,你就说:“这部电影票房不坏,听说有一部新的大片就要开映。”这几句话就把话题转变了,新大片又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可是大家的思想与情绪却还是连贯着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灵活妥善的方法。

人脉格言

我们知道,好人脉来自沟通能力,而所谓的沟通能力,其实就是“了解别人想法”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别人的需要、渴望、能力与动机,并给予适当的反应等内容。交流的成功与否,在于你对别人是否感兴趣。如果你对别人漠不关心,在与人交谈时,也不想知道对方要表达什么,只是一味地谈论自己的事情,交谈往往会失败,双方也难以深入交往下去。

把握分寸,不说“满”话

在生活中,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每个国家外交部的发言人都不会说绝对的话,要么是“可能”“也许”,要么是含糊其辞,以便一旦有变故,可以有回旋余地。话不说绝对是一个人老练成熟的标准。

某公司新研发了一个项目,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下属小张,问他:“有没有问题?”

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

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经开始反感了。

事实上,人人都讨厌空话大话连篇的人,吹得天花乱坠,实际行动却不见几分,难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难以信任。不如低调一点,做的比说的多,多干活儿少说话,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说话和办事就如同希望和现实,希望往往比现实更美丽,但是要知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还不如把对方的希望变得小一点,这样他们得到的惊喜也就会大一点。

也不要一味坚持把对方“赶尽杀绝”,让对方没有台阶下,这样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对你也绝不是好事。能言善辩是件好事,但是要注意说话方式,知道给人留台阶,给对方留足面子,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在做事的时候,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最好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等字眼。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太责怪你。

用不确定的词句可以降低人们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顺利地做成某件事情,人们因对你期望不高,最后总能谅解你,而不会对你产生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而不会全部抹杀你的成绩。如果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往往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话不说满也表现在不要对他人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浪子还有回头的时候,人一辈子很长,变化还很多,你怎么能凭主观就评定别人的一生呢?

无论何时,我们说话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要给自己留余地,使自己可进可退,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进可攻、退可守。这样有了牢固的后方,可出击对方又可及时地退回,自己依然处于主动的地位。这样虽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处于战无不胜的地位,但是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败得一塌糊涂。

说话要讲求把握分寸,给自己留有余地的原则,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话不说过了头,违背常情常理

明代陆灼在《艾子后语》中杜撰了一个故事。艾子旅居齐国,在“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的家里做食客已经三年。孟尝君对他很尊重,视为嘉宾。后来他又从齐国回到鲁国,与季孙氏相遇。

季孙问他:“您在齐国住了那么久,那么请问齐国最有德才的人是谁?”艾子说:“没有比孟尝君更好的。”季孙说:“孟尝君有什么德行?”艾子说:“孟尝君家里有食客三千,食客们穿好的吃好的,而孟尝君一点儿也不厌烦。他若不是个大好人,能做到这样吗?”

季孙冷笑了一下说:“您这是在瞧不起我啊,我家也养着三千食客,难道就只有那个号称孟尝君的田文才有这个德行吗?”听他这么一说,艾子不觉肃然起敬,说:“失敬,失敬,我现在才知道您也是鲁国的大贤人啊。我明日就登门造访,到您府上会会那三千食客。”季孙说:“好吧。”

第二天一早,艾子洗漱干净穿戴齐整就去拜访,一走进季孙的大门,静悄悄的;到了大厅里,连个人影也没有。艾子纳闷,莫非食客们住在别的馆舍吧。过了好大一会儿,季孙才出来。艾子问他:“食客在哪里?”季孙装出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说:“先生您来得太晚啦,三千食客各自回家吃饭去了!”艾子方知季孙玩了大骗局,是个爱吹牛的人,打心眼里对他嗤之以鼻,嘿嘿冷笑两声走了。

凡事都有一个度,在一个别人可以容许的范围内是可以被人所接受的,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会给人留下把柄。牛皮你可以吹,但是不要吹得太离谱;大话你可以说,但是也不要说得太过,否则只会自取其辱。有一句话说:“十句话里要有九句真话,这样说一句假话才有人信。”所以,如果假话太多,就露了底,再也没人会信你了。

2.话不要说的太绝对

凡是都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因此人们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比如,当你斩钉截铁地说:“事实完全就是这个样。”此时在别人心里会有疑问:“难道真的一点也不差?”也许你的表达是事实,可是在他心里老是琢磨“难道一点也不差”的时候,他对你的话语的领悟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倒不如这样说:“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因此,在谈话时,即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挑刺。而现实是,如果对方有意挑刺,还真能挑出刺来。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同时,如果我们不把话说得那么绝对,我们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

3.话要说得圆润

当我们为了某个目的与他人谈话时,话就要说得圆润一些。话说得太直,会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说得圆润一点,能给我们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从容地达到我们谈话的目的。

某家宾馆的服务员,发现客人马先生在结账后仍然住在房间,而这位马先生又是经理的亲戚,怎么办呢?如果直接去问马先生何时起程,就显得不礼貌,但如果不问,又怕马先生赖账。于是一位善于谈话的公关部小姐敲开了马先生的房门:“您好!您是马先生吗?”

“是啊!您是?”马先生回答说。

“我是公关部的,您来几天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来看您,真是不好意思。听说您前几天身上不舒服,现在好点了吗?”

“谢谢您的关心,好多了。”

“听说您昨天已经结账,今天没有走成。这几天,天气不好,是不是飞机取消了?您看我们能为您做点什么!”

“非常感谢!昨晚结账是因为我的表哥今天要返回,我不想账积得太多,先结一次也好。大夫说,我的病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马先生,您不要客气,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好了。”

“谢谢!有事我一定找你们。”

这位公关小姐去找客人谈话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客人到底是走还是不走?如果不走,就弄清楚原因。但这个问题不好开口,弄不好既得罪客人又得罪经理。她的话说得非常圆润,先是寒暄一下,然后又问客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一副非常关心的表情,使客人深受感动,不知不觉中就说明了原因。她的话语技巧就很高超,回旋的余地很大。

人们常说“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当然是有道理的。事情做绝、不留余地、不给别人机会、不宽容别人、处理事情下狠手都是不理智的行为。

人脉格言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无论矛盾有多深,最好都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否则日后万一有合作的机会,一定会左右为难、尴尬万分。时时处处留有余地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在说之前先倾听

有人说,沉默是金,其实并不是说沉默本身如何珍贵,如果只是呆呆地作若有所思状,对别人的说话、动作没有任何反应,并不是“金”,反而会被人认为是冷漠或高傲。真正令人“闪闪发光”的沉默就是积极的倾听,要尽可能地与对方产生共鸣。

由此可见,倾诉和倾听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向他人倾诉自己内心世界的愿望,通过倾诉,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慰。倾听则是探知他人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是获得朋友信任、拓展人脉的一种手段。但在现实中,有向别人倾诉欲望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倾听别人倾诉的人却不多,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原本可以成为知心朋友的人却最终成为陌路。

一位外交官的太太曾细述她丈夫初入外交界,带她出去应酬时的情形。她说:“在那些场合真是活受罪。因为我本身是个小地方的人,而满屋子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人物,他们不但口才奇佳,而且大多也都周游过世界的很多地方。”

一次宴会上,她终于向一位还算熟悉的外交家吐露了自己的问题。这位外交家笑呵呵地对她说:“其实,每个人说话都要有人来听。因而,善于聆听的人在宴会中同样受欢迎,而且这也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品质。”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少发言、多听别人说话同样是一门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学问,也值得你去研究一下。聆听也能促进你的思考能力的提高,更能让你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倾听,如此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倾听不是简单地竖起耳朵听,倾听是要用心去听。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是共享快乐,因此倾听的意义远不只给了别人一个表达的机会。倾听的实质是放下倾听者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说话者,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获得对方的喜欢与信任,从而走进对方的心灵。

实际上,世上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留给人良好的印象,正是因为他们不能耐心地做个好听众,他们更多只关心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所以根本不肯耐心地去听人家把话说完……

因此,如果你想学好谈话这门课程的话,便要记住,基本功夫就是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

生活中,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们认为听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如果他们不参与到谈话中去,可能还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其实,倾听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听者对于交谈的投入绝不亚于说话者。人们不能真正去听的原因是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就不得不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他们必须面对别人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些新知识和新感悟的基础上,他们就必须改变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已经形成的看法。而对很多人而言,他们是不愿意改变他们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的。他们认为回到自己驾轻就熟的东西总比去实验新的东西要安全稳当得多。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去听懂他人,我们是不可能进步的。

良好的沟通需要有良好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需要有娴熟的发送信息的能力。一个出色的上班族会不论等级去接触每个必要的人,并且认真积极地听取值得听取的东西。这可以为你提供大量信息,也可以使你得知你的行业、你的上司、客户及员工需要什么,你也会因此而获得友谊、忠诚和合作。

生活中,那些只知道谈论自己的人,所想到的也只有自己。因此,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的话,请记住这条规则:“做一个好的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要令人觉得有趣,就要对别人感兴趣。”提出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谈他自己和他的成就。

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就那样安详地坐着,眼睛盯着你的面庞,表情随着你的快乐而快乐,随着你的痛苦而痛苦,他很少说话,但每一句话都说在了你的心坎上,每一句话都激发起你更多的倾诉愿望。你诉说着,情感的闸门猛然提起,万般的委屈、千般的思绪就像河水一样奔流而出!

倾听就是这样一种姿态,是一种与人为善、心平气和、谦虚谨慎的姿态。这种姿态,能使你倾听到最真实的话语,接触到最现实的答案。

既然倾听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会倾听呢?

1.培养自己倾听的愿望,形成倾听的习惯

在交谈的时候,不要处处以个人为中心,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来倾诉,倾听的时候不能左耳朵听右耳朵冒,而是要诚心诚意地耐心地倾听,无论对方说得是对还是错,都要听明白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不仅仅是倾听的技巧,也是对人的一种礼貌和尊重。

2.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方在向你倾诉的时候,有些话题你很感兴趣,有些话题可能会让你兴味索然;有些话题可能关系到你的切身利益,有些话题可能和你毫不相关;有些话题攻击的可能是你和你的朋友,有些话题可能出于愤世嫉俗。这些话题对你来说是有区别的,但对于倾诉者来说,它们同样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以我们的好恶来决定应该重点听哪些内容,更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到自己的脸上。

3.掌握引导的技巧

一个人絮絮叨叨说很长时间,自己也会感到疲惫的,我们可以适时将对方的话题引向深入,这一点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尤为重要,倾听不是只听却不参与对话,而是要通过你简洁的对话让对方把心里话说出来,这里面就需要我们把握住引导的时机,充分利用引导的技巧,让谈话变得真诚而有效率。

人脉格言

倾听是交流的另一个方面。当然,倾听也不是简单地听。积极的倾听就是积极地抓住、理解说话的内容以及暗含的意思。作为一个合格的积极倾听者,你必须向别人证明你自己对他是真正感兴趣的。所以,你要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

委婉地说出那个“不”字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一个人说“是”很容易,说“不”却很难,但是这个“不”字却很重要,不会拒绝他人的人,是很难有所成就的,甚至有可能掉进他人精心设计的陷阱。我们可以查阅一下古今中外历史上落马的那些贪官污吏,很多人都经历过面对诱惑不肯说“不”的时候。虽然他们知道,某些事情明明不应该说“是”,不能够说“是”,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说个“不”字,结果导致身败名裂。

小江是个非常勤奋的小伙子,头脑活络,热情助人。刚进入公司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从最基层做起,要成为所有人的好朋友。所以公司里的事情,属于自己分内的,他努力去干,不属于自己分内的,只要有人喊他帮忙,他也努力去干。渐渐地,他在同事之间赢得了一个“热心肠”的称号。

小江感到非常满意,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才发现,有些事情,同事原本自己可以做,但他们也要喊小江去帮忙;有些人的态度很随便,似乎指派小江是件理所应当的事,帮过忙后,连个谢字也懒得说,仿佛让小江帮忙是给了小江莫大的面子;更有甚者,把手头的工作交给小江,自己去干私活。

小江虽然心里不高兴,但又不好意思拒绝,结果被弄得焦头烂额,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自己的工作还常出纰漏。小江感到很困惑,自己热心助人也错了吗?他想拒绝别人,又怕影响到别人与自己的关系。

在上面的例子中,小江热心助人并没有错,错在了他的来者不拒。在生活中,帮助别人很重要,但是帮助别人必须建立在把自己工作做好的基础上,你自己的工作还一团糨糊,你又有什么资格去帮助别人呢?就算你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好了,面对别人对你提出的要求,你也应该权衡一下利弊,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应该帮忙的,立即动手,不应该帮忙的,要婉言谢绝。

社会纷繁复杂,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自己不想做、不愿做、不该做的事,面对对方的请求,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形势进行严密的分析,千万不可碍于面子去做违心的事。如果对方的请求是违背社会公德的,或者是违法犯罪的,我们应该义正词严地给予拒绝,不给他们留下任何通融的余地。不过,对于对方提出的并不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拒绝的时候,我们要讲究一点艺术,让对方理解你的苦衷,从而认同你的理由,不至于因为拒绝伤了和气,断了交往。

拒绝对方时,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拒绝的时机。有的人没等对方说完就旗帜鲜明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更厉害的还有没等对方张开嘴,就先给堵上不让说了,这样的拒绝过于生硬,会让人觉得你根本就没有心思倾听他的理由,你根本就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甚至觉得你是在打发一个乞丐。这样一来,你会伤了对方的自尊。好的拒绝时机是在听对方倾诉结束之后再拒绝,在这个或许有些漫长的时间里,你可以一边听一边分析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你去帮助,如果拒绝,应该怎样措辞合适。

拒绝对方时,我们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虽然拒绝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但至少你应该有平和的心态,不要带着无所谓的表情,不要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不要带着怒火中烧的表情……

总之,一切包含着贬义色彩的表情都不要带出来,我们要带着真诚的表情,耐心地告诉对方,自己为什么不能帮助他,让他在遭到拒绝时,至少还能收获一份你的真诚。

拒绝对方时,我们还要注意说话的方法,委婉一些,自嘲一下,都能给对方一个台阶,让对方不至于太尴尬。同时,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让对方明白,不是自己不想帮忙,实在是力所不及。

拒绝对方时,我们还要学会旁敲侧击,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和感受,不至于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喋喋不休,最后还是说不清楚。这方面,我们可以看一看国画大师张大千是怎么处理的。

张大千留有一把长胡子,在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甚至消遣他。可是,张大千却不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给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刘备在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就当先锋’。张苞抢先发话‘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隘口,义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甘落后,说‘先父须长数尺,献帝当面称为美髯公,所以先锋一职理当归我’。这时,关公立于云端,听完禁不住大骂道‘不肖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光荣的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的一口胡子又有何用’。”

听完张大千讲的这个故事,众人哑然,再也不扯胡子的事了。在酒席宴上,开始朋友以张大千的胡子开玩笑,甚至开得有些过头,张大千想制止对方,可是如果轻描淡写地说的话,恐怕对方会不以为然;声色俱厉呢,又会伤了朋友之间的和气。张大千这么一说,明白地告诉对方:“你们拿我的胡子开玩笑,我已经忍了很长时间了,再这么着,我可就不高兴了。”大家自然知趣,不再提这个话题了。

可见,拒绝是一门艺术,拒绝的最高境界是让你和对方都不至于陷入尴尬境地,只要运用好这门艺术,拒绝就不会把你的朋友推向你的对立面,反而会使你赢得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朋友。

人脉格言

学会委婉地拒绝,恰当地说“不”并不是一件难事。学会拒绝的艺术,无疑是让我们多一份含蓄、多一份理解。如果人人都可以接受拒绝的艺术,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减少更多的争执与误解。

成为语言赞美的行家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重要最有利的工具。话说得好,不仅是一个人修养水平高的表现,也是一个人仪表风度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人会承认一个穿着整洁却言语粗俗无礼的人有风度;相反,即使一个人并非西装革履,如果谈吐不俗,也会令人刮目相看。

只要讲话,就要学会赞美。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想要批评人时紧咬舌根,因为赞美会让敌人变成朋友,会让朋友变成手足。

赞美一个人,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对于职场上的人来说,赞美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都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他人的看法和态度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对周围的人的评价非常在乎,有一种被肯定、尊重和赞美的渴望。有时候一句夸奖的话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莎土比亚就曾经说过:“对我们的赞扬就是给我们的报酬。”马克·吐温也曾幽默地说:“凭一句赞扬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

既然赞赏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这样大,那么,当我们面对着各种性格、各种爱好的不同人群时,我们何不从对方最感到自豪的地方入手,通过对对方真心的赞美,来拉近和对方的距离,实现更加深入的人际交往呢?

严星带着考察团赴欧洲参加一场商业谈判,刚开始谈判的时候,对方的戒心很重,不但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就是平常的交往也疑虑重重,这使得谈判的氛围显得特别压抑。谈判几乎陷入停滞。但后来突然峰回路转,对方的态度一下热情起来,谈判的诚意大幅度提高,双方很快就签订了合同。很多人不明白对方为什么变化这么快,严星却心知肚明。

原来,在一次对方举行的晚宴上,严星巧遇了对方老总的妻子。严星首先赞美老总夫人当天的打扮非常得体,尤其是对她所佩戴的那枚玫瑰胸针更是赞美有加。老总夫人一听,脸笑成了一朵花,她告诉严星这枚胸针是自己家祖传的,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当时欧洲最好的金匠制作的。就这样,两人谈得非常愉快。宴会散后,老总及夫人还盛情邀请严星到她的庄园去做客。自然,后面的谈判也就顺利多了。

十几年前,华硕董事长施崇棠在宏碁科技任职时,曾到卡耐基训练机构上了两三门课程,当时,他曾说:“我最佩服国外老板的地方,在于他们很会赞美别人。”

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人们对于渴望被肯定,绝不亚于对食物和睡眠的需要。人们渴望被肯定的本质说到底就是“渴望被重视”“渴望伟大”。

既然人们渴望被肯定,为了搞好人际关系,我们就应给予他们这些,这样就能建立起友谊。当然我们没有汽车、金钱、地位给别人,但是我们却能够给别人我们所能给的东西,这就是“给予别人真诚的赞赏”。这是促人向上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朝气蓬勃;它是挖掘人们内在潜力的最好铁锹。

所以渴望被重视,影响鼓舞着人们的心灵;懂得满足人类这种渴望的人,就能够和别人友好相处。著名企业家厦布说过:“促使人们自身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赞赏和鼓励……我喜欢的就是真诚、慷慨地赞美别人。”如果我们真心诚意地想搞好人际关系,就不要光想着自己的成就、功劳,别人是不理会这些的。而需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成绩,然后不是虚情假意地迎合,而是真诚慷慨地赞美。

赞美一个人对于培养人脉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赞美他人,甚至有的人的赞美让对方感到肉麻,觉得你不是在赞美他,而是在阿谀奉承、在拍马屁,这样的“赞美”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的。因此,赞美他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赞美一个人,最好从赞美他曾经取得的成就或者他现实的表现开始

对于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当我们赞美对方的时候,最好先从对方已经取得的成就开始,人们都比较喜欢谈论自己取得的成就。当你赞美他的成就的时候,他很容易把你当成知己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那层隔膜不知不觉就消除掉了。

如果你和对方陌生到连对方的名字也没听说过,那也不必慌张,你可以赞美他现实的表现,比如他广博的人际关系,比如他得当的服饰搭配,只要你善于找,总会找到合适的赞美话题的。

2.赞美一个人,要切实把握赞美的程度

赞美他人,不是把对方捧得越高越好,不切实际的赞美是溜须拍马,会让人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当我们决定赞美一个人的时候,最好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这样会让人心里很舒服,又不会对你的人品产生反感心理。

3.当你赞美一个人时,要做到“加一把火”

在赞美对方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对方对你的赞美比较认可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赞美的角度,在最初的赞美基础上再加一把火,通过进一步的赞美实现双方心灵的沟通。即便是对同一个赞美话题,也要注意更换不同的方式进行赞美,如果我们反反复复只是那么几句赞美的话,肯定会让对方大倒胃口。

人脉格言

爱听溢美之辞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然,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阿谀逢迎而故意夸大的虚假的赞美。交友时,如果能很好地动用这一条,对于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适当客套,当心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客套是指在交际场合中用于应酬表示客气的言语、行为等。说起话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有良好品德修养、较高文化素质的显现。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客套的习惯,无论是访亲交友还是求人办事都少不了要客气几句,像“您好”“久仰”“让您操心了”“麻烦您……”之类的话我们随时都能听到。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有利于良好的沟通,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求人办事以后,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会认为他的劳动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弱一半。在人际交往、求人办事中,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

每个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进入一个不太熟悉的地方,那里有你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他们看见你来了,立即起身迎上你,对你表示欢迎,然后请你坐下,给你泡上一杯茶。再接下来,双方寒暄几句,客套一番。这样一来,对方的感觉会很好,自己的感受也会很好,双方可以由此变得更加融洽,增进好感,从而使友谊更进一步,不知不觉中,为你交友办事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很多时候,很多人所说的客套话只不过是一种门面功夫,并不是发自内心,这样的客套话就没有任何意义。尤其在不适当的场合和对象说了客套话,只能让大家都陷入尴尬的局面。

一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学说:“有空到我家玩。”这只是中国学生随口说的一句客套话,不料,那位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竟然转过身来说:“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

显然,中国学生缺乏思想准备,他应付了一句:“到时候再说吧。”

“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

“恐怕不行。”中国学生答。

“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国学生面有难色。

“后天呢?”

“那就后天吧。”中国学生无奈地说。

这位中国学生的客套话就用错了对象,法国同学肯定不会了解中国人之间的客套的。中国人习惯于在朋友面前寒暄,说的人显得热情体面,听的人觉得心里顺畅。在这种习惯的客套中,突如其来的较真儿就会使人措手不及,甚至让人尴尬。所以,违心的客套话对于沟通中不会起到任何积极性的作用,反而还会不利于沟通。

客套话不能说得过多,尤其是在关系已经很好的朋友之间。过分地粉饰雕琢,会失去心理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

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应用到“客套话”。当有人替你做了一点小小的事情,譬如说,你让别人帮你倒一杯水,你只要说声“谢谢”就够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你可以更进一步说:“对不起,麻烦你了。”但是,有些人却会说:“谢谢你,真对不起,我不该拿这小事情麻烦你,真使我觉得难过,实在太感激了……”这一大堆的客套话全都搬出来了,让人觉得非常的假,只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也就失去了客套话的意义。

与人交际,谦逊礼让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味地“请”、“对不起”,未免有虚伪的嫌疑,搞得别人很难为情。

假如你到一个朋友家里,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唯唯”而答;他每和你说话时,总是满口客套,唯恐你不高兴,唯恐开罪于你,如此一来,你—定觉得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最终你只想赶快离开朋友家,这样才感觉到轻松。因此你就得想想,你是否也如此对待过你的朋友。

虽然客套话让人感觉很客气、很有礼貌,但朋友间的过分客气显然是让人痛苦的。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情感、增加双方的兴趣。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横阻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推倒,就只能隔着墙做极简单的敷衍酬答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客套话不同于客气话,要想使人际关系开展得顺利就不得不讲究一下说客气话的技巧。那么,说客气话对如何说才能恰到好处呢?

(1)客气话要说得充满真诚。如果客套话像背熟了的成语似的流水般泻出来最易让人觉得没诚意,必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小弟才疏学浅,一切请阁下多多指教。”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维语,虽然不得不说,但是从谈话的艺术观点来看,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2)说客气话时态度要温雅,不可表现出急促紧张的状态。此外,说话时要注意身体姿态的均衡。用过度的打拱作揖、摇头摆身的作态来显露你说客气话的表情并不是一个“雅观”的举止。

(3)要言之有物,这是说一切话所必具备的条件。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不如说“阁下上次主持的冬季救灾义演晚会成绩之佳,真是让人佩服”等话。与其泛泛而谈、不着边际,不如着其一点,赞美别人的确出色的地方。请人“指教一切”是不行的,你应该择其所长,集中某点请他指教,如此他一定高兴得多。

(4)朋友之间不必过分客套。朋友熟识以后就应竭力少用那些“府上”“麻烦你”等词句,如果一直用下去,则真挚的友谊就会难以建立。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客气话用多了就流于迂腐,流于浮滑,流于虚伪。所以,对待朋友要把客气话说得坦率一些,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友谊。

人脉格言

这是一个讲究人际沟通的时代,这是一个靠口才赢得人际关系的时代。在当今社会中,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口才,人际关系的兴旺同样需要好口才。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

有效沟通,小心误会“绊脚”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会为一些误会造成的后果感到吃惊。有些误会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然而还有很多误会是在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痛苦、烦恼、难堪,甚至会产生始料不及的麻烦。

某影星叫了出租车回家,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180元,她拿出200元给司机,司机默默地收了。她知道,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还要在表上加15元等车费。于是她默默地等着,以为司机会找5元给她,但司机一点动静也没有。她想,算了,才5元嘛。于是,她拉开车门下车了。

在关上车门的那一刹那,她才恍然想起是自己叫的出租车,按规定需要再加上叫车费10元,是她还欠司机5元才对。于是她又敲敲前车窗,赶紧把钱递给司机。没想到司机冷冷地摇下前车窗来,说:“哼,亏你想到了。不然我还以为,连你这样一个名人也想贪我5块钱的小便宜!”

虽然误会得到化解,但是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误会背后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缺乏沟通。

误会就是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误会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细致、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我们的意图;二是对方的主观臆测,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误会往往是矛盾的根源。在上面那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事情的曲解是误会产生的最普遍原因。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由于对于误会的态度大多是保持沉默,因而使误会趋于更加严重。

人们倾向于把情绪贯注于事物以外,常常联想从前发生的类似不愉快的事件,把叠加的不愉快情绪释放于此处。在沟通过程中出现“夸大讲述、跨越联想”等现象,把陈年旧事列在一块“兜售”,从而使误会变得更深。因此,不能有效的沟通是产生误会的最主要原因,而一旦产生误会如果不采取措施弥补,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我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沟通后仍旧没有进展,我们就应当想一下是否是因为“误会”的存在而引发的无效沟通。如果误会不得以解决,不仅会造成了沟通上的不明确,更会因为没有及时的得以解决而趋于扩大,最终闹得无法收拾。生活中因为交谈不明确而闹出误会的事很常见,轻则让我们大费口舌重新解释,重则会让我们失去朋友、失去机会,威廉·戈大曼医生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威廉·戈大曼医生曾经在中国一家医院进修。进修期间,他在那家医院的精神科担任见习医生。那家医院的病人很多,所以他们这些见习医生不仅要观摩老医生们的工作,而且还时常要自己处理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

一天,有一位年轻的女患者独自一人来到诊疗室,别的医生都在忙着,所以只有威廉·戈夫曼医生来接待她了。戈夫曼医生当时很奇怪,她的家人和朋友居然让她一个人来。因为当时来到精神科寻求治疗的人大多数已经出现很多精神病症状,一般患者都是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前来的。

于是戈夫曼医生问她:“没有其他人陪你来吗?”她很干脆地回答道:“没有,难道我一个人来还不够吗?希望你快一点儿,我还有其他事要做。”

“也许这名患者的症状不明显,或者她的病并不严重。”威廉·戈夫曼医生这样想着,接着他对这名女患者说,“看来你的病情并不严重。”当时戈夫曼医生这样说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方面想要安慰患者轻松下来。可是听到戈夫曼医生的话之后,那位年轻的女患者居然恶狠狠地瞪了戈夫曼医生一眼,并且说:“病情不严重?我都痛苦到这种程度了,你还说病情不严重。”

看到她的反应,戈夫曼医生想到她可能是一位抑郁型患者,于是告诉她:“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严重,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可是她依然不能领会戈夫曼医生的好意,居然抱着头冲他大喊:“请你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实在是痛苦得要命。”

戈夫曼医生连忙问:“你感到哪里不舒服?”她回答:“头痛。”戈夫曼医生当时认为她可能是精神病发作了,只想迅速让她安静下来,于是他马上吩咐护士给她服用镇静剂,服用了镇静剂之后,这名女患者果然安静了下来。

一直想搞清楚对方病情的戈夫曼医生又尝试着问女患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些症状的?”这名女患者这次出奇地配合,她告诉戈夫曼医生是自从和男朋友交往之后才这样的,因为她的父母并不赞成自己与男友交往,可是她却决定执著地追求真爱。然而在她将全部真爱付给男友时,男友却离她而去。女患者这样评价自己的男友:“我把全部真爱交给了他,可是他却不负责任地将全部麻烦交给了我。”

听到这话,威廉·戈夫曼医生当时吓了一跳,因为据他了解,中国的女孩子是相当含蓄的,这个女孩子的说法显然是在含蓄地表明她已经怀孕了。可是戈夫曼医生刚才却给她服用了镇静剂,剂量虽然不大,但很可能对胎儿有影响。于是他急忙向女患者道歉:“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有孕在身,现在我带你到妇产科去检查好吗?”

对方显然又被戈夫曼医生激怒了,而且这一次的表现相当暴躁,她大骂戈夫曼医生“神经病,乱说话,玷污他人。”

威廉·戈夫曼医生感到此刻问题严重到无法处理了。幸亏这时旁边负责为戈夫曼医生提供指导的老医生走过来,通过他与病人的一番交流,戈夫曼医生才明白,原来对方患的是比较严重的神经性头痛,可是对医院不甚了解的她却在挂号时挂了精神科的号,结果就遇到了戈夫曼这个刚刚开始实习的外国医生,致使出现了以上的误会。

虽然误会的产生是沟通双方的作用,但是我们有必要从自己身上进行反省。当误会产生时,不要轻易地指责另一方,而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对策。应该说,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找麻烦、闹别扭,那么误解总是有原因的。因此,要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被对方引起误解的言行,如果有,应该立即找到症结,并向对方解释清楚,保证今后多加注意;如果没有,也不要随意责怪对方,而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以消除双方的误解。

人脉格言

我们之所以要求说话要明确,其目的就在于能尽量传送有用的信息。若你所说的话越接近自己的本意,就越能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尽量避免“误会”的产生,达到沟通的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