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婚冠丧祭
8003900000014

第14章 杂谈——说“丧”道“白”

1.帝王将相的丧礼

中国古代的丧礼制度等级十分严格,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正如《大清律例》规定:“凡有丧之家,必须依礼安葬。”这个“礼”就是封建正权的规定,所以帝王将将相的丧礼非常讲究。

丧就是哀悼死者的礼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丧葬方式,如土葬、水葬、天葬、风葬等,而我们的帝王将相在死时一般都会举行隆重的丧礼,全国人民都要进行默哀,代表对帝王的尊敬与失去他之后的痛心。

大约在战国时候,以秦始皇的丧礼最为神秘和隆重,陵墓体现了皇权的威严,所以一般修建的要极具气势,而且十分隐秘,以免后人陵墓不敬,帝王将相在死时,所有的诸侯都要上朝行礼。

皇帝死后要在宫中停放一个月,所以皇室成员,百官军民,和全国百民都要停止娱乐,婚嫁活动,一般丧礼仪式为:发丧,宫中举哀,沐浴,饭含,入殓,发引。而且所有的皇室成员都要哭,顿足,表示其哀痛。

哭后为皇帝沐浴,沐浴时,负责此职的内廷侍从先在殿西廊设灶,煮热水,准备好沐浴用物,然后将受沐者放入浴中,太子、嫔妃、公主等要退出帷外,立于殿东间朝北痛哭,沐浴之后开始为皇帝梳理头发,擦拭身体,试穿衣服。而且在沐浴这段期间哭声不能停止,而且要痛苦。

沐浴后就要饭含,饭含就是将实物填入死生口中,或含珠或含玉,饭含之后要加衣,一般为十二套衣服,要一层层的穿上,之后覆以大敛之衾,开帷,听得内外哭声一片,为了防止尸体腐化,必需要灵床下面放有冰块。

入葬时还要有陪葬者,而且陪葬中全为女性,是以前没有为皇室育子的姬妾美人,更为可悲的是还有些女性刚被选入宫中,正值青春美貌之期,却要被活埋于陵墓之中,这种残忍丧礼成为全国人民最为心痛的礼节。

古代时有个很小的国家,一天国王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可是自己无子无女,他不知道自己自己的国家以后该怎么办,后来计上心来,他吩咐下人,在自己没死之前让所有子民给自己一个安葬策划,葬礼最让他满意的,他就立他为国王。

国王的诏书一下来,所有的人都纷纷思索怎样为国王置办一场葬礼,只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看了之后什么都没有说,而是来到国王面前,跪于跟前大声而哭,国王问他:“为何而哭?”他说:“我是国之子民也是你之儿子,你为我父,病痛怎能让我哭。”

国王感觉他孝心可奖,于是送他良田千倾,让他回家,他推却不要,而是要精心伺候国王,不分闲忙昼夜,国王看他如此诚实而且又极为孝道,就跟他讲治国之道,他每一次都认真去听,并且帮助国王处理朝政,后来国王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临死之时国王颁下遗昭立他为国玉,并且收为义子。

国王死后,这个年青人为他举行了一场很隆重的葬礼仪,并且发誓把国家治理的越来越好,以报父之恩德。

2.风水之说

风主动,水主静,风水指的就是阴阳相对与交互;风水也是龙的行和止,龙行必生风,龙止必有水,中国的风水起源于帝王之术,后流传于民间,带人民带来一种信念和指引,那么风水是怎么来的?风水又有着怎样的说法。

杨公是风水的祖师,早先风水一直藏于皇室深宫,唐国师杨公祖师将其带到江西开始传授,可是后来被打压,很多东西都没有流传下来,到了明清时期,太平盛世相应较长,人们开始需要风水,但是由于杨公的风水经文没有师承,所以只能根据他的阅历来研究理解杨公祖师的经典著作,从而创造了风水流派。

一般理气是风水之用的基本原则,理气就是采用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的阴阳五行原理理气,但是有很多东西却不能道清实事根据,只能以鬼神来安之,所以给现今的人民留下了风水谜团,其实世上跟本就没有什么鬼神之说,所以在这些有真有假的理气书中,人们应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领悟风水正本清源。

因为人有不顺,大起大落,等等落差,而这些落差主要是由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性格、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不同也有着遗传基因的差别,风水术用人天感应的理论和时空不同对人的影响解释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想象,其实说白了风水术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学问。

而丧礼上的风水之说也就是人们自古存着的对死人的幻想和心理挣扎,古时候的人为了使死者的亲人能够保佑自己,同时也为了安稳自己灵魂处的害怕与希望,开始了风水术说,认为死者埋葬的地方与风水有关。

风水相地术也无费是让安葬者远村庄、马路或是山坡地乱葬,找一个环境清幽不被人打饶的地方来安葬,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风水宝地,其实这样的地方也是我们后来人的寄依,任何人都想要这么一处地方,只不过风水术把这种心理特征变成了一种天时,地利,可是人如不和也必不成,故此用鬼神来稳定人心,让人不得不信。

丧礼风水趣事:

有一户人家姓潘,他的长辈过世了,就请来一位懂风水的人来指点怎样安葬才能保佑后人,当时风水先生让他写上自己家的家名时:

他们就写到:

孝男:潘根科

孝媳:池氏

孝孙女:潘良慈

孝孙:潘道诗

但这位风水老先生老眼昏花又发音不标准。

当他照著家名念诗,凡是字面上有三点水的或左边部首都漏掉沒看到。

于是就給他念成这样子:“孝男,翻……跟……斗……”

孝男一听,只觉得很奇怪,但又不敢问,于是就翻了一个跟斗。

接着又说:“孝媳,也……是……”

孝媳一听:“我也要翻啊?”于是孝媳也翻了一个跟斗。

再来:“孝孙女,翻两次。”

孝孙女一听,想想爸妈都翻了,我也翻吧!于是就翻了两个跟斗。

此时孝孙子心想:“老爸、老妈都各翻一次,姐姐也翻两次,那么我要翻几次?”心里想着想着就开始紧张了:“怎么办?”

只见老先生扯开喉咙,大声念出:

“孝孙……翻……到……死……”

3.“守孝”之说

早在古时父母百年之后,后辈儿女必需守孝,三年之内不得娶嫁,孔子认为父母育儿女三年不离怀抱,年后还要从吃、住、穿、行来育其一生,可儿女得福后,母却离世,故儿女要守孝三年。

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先行,故儿为母守孝三年是必为之,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实行孔子这一守孝理论,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三月即可,有时皇宫之中有三日守孝即可,当时人只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孝为大,但却不能无一国之主,所以太子可守孝三天视为三年。”所以守孝也相继有了很多种说法。

关于孝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人死为大,故守孝必须执行,不守者视为不孝,为大不敬也,不会得神灵佑护,灾难引身,所以古人很重守孝,当时墨子认为父、叔、伯死守孝三年,妻子死,守孝一年。

由于大智者的守先太理想话了,不切实际,所以人们都很难施行,只拿来读读提高自己的修养,守先要行但三月即可,三月即为孝道,有些人不拘小节,孝过三天就开始重新生活了,什么不能婚嫁,不能办喜都不得而为之,好比有家女要生,可是母突然离世,总不能为守孝让其女不生吧。

作为生命,当然也有其死亡权,自然人一般有三个阶段:出生权、生存权、死亡权,生命权又被公为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最基本人权之一,而作为生命权之中的死亡权也应当是人所固有的最基本人权之一。

所以面对死亡之人,后辈或是亲朋好友都需对此给予尊重,家人礼应守孝,守孝是自古以来的我国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礼节。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我们就用不同的守孝方式对其发表悲痛之情。

宗孝趣事:

有一户大家死了爹,非常悲痛,其儿是个不孝子,天天盼望着老爹死的快些好来些继承财产,看到老爹终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了,他的心里开心极了,可是还要爬在床上大声喊着:“爹,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啊!我还没来得及孝顺你呢?”说着哭着,所有人见了都十分感动,说这户人家养了个孝顺儿。

葬礼完毕后,儿子一下变了脸,开开心心的啦,后来有人拉着他说,你还得守孝三年啊,儿子转过身来瞪了那个人一眼,那天刚好下了一场大雨,儿子为了节省成本,弄的棺材十分不牢固,有的还透着气,再加上这大雨一冲,全部暴露在外了,突然棺材大开,老爹从棺材里跳了出来:“兔宰子,竟把老爹就这样埋了!”

老爹跳出来之后就朝着家里赶,夜里雨大,把衣服、头发全淋湿完了,回到家里又饥又饿,看到儿子在堂前大摆宴席,直接冲了进去,拿起就吃,儿子看到这么这一个老头子,还穿着孝服来到自家吃饭,很是悔气,正要上前赶人,突然双腿发软跪倒在地:“爹啊,是不是因为我没有守孝,你从阴间来报仇了?”他爹似乎想说什么,可是嘴里有东西,只能瞪着他鸣鸣咽咽的,当时所有的人跑的跑,昏的昏,而他儿子也为此一命鸣呼了。

4.葬礼后话之“孟婆汤”与“奈何桥”

古时候应付说,喝一碗孟婆汤忘记前世缘,来世重做人,走一趟奈何桥,心境如镜,心沉如石,所以葬礼一定要有孟婆汤,要过奈何桥,这样自己的亲人才会踏踏实实的找个好人家投胎重新做人。

奈何桥与孟婆汤都是民间谣传的一个神话,因为当时的人过的太苦,生活中有着太多的事放不下来,可是死不由人,经常不能安息,为了使人能够不再受这样的苦,在阴间的生活中不要有这么痛的,于是就有了孟婆汤与奈何桥。

奈何桥座落于忘川河上,奈河桥尽头有一个望乡台,每一个人都会在这里最后遥望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忘记今生一切的记忆,如果还有人放不下,什么感恩情仇,什么魂牵梦绕,什么今世情,今生缘都要在这里做一个了解。

望乡台旁边有一个孟婆,她的手里提着一桶孟婆汤,每一个走上奈何桥,站在望乡台的人都要路过这里,孟婆就会端来一碗孟婆汤让其喝下去,孟婆汤也叫忘情水,是用忘川水熬成,喝下去会忘记今生今生,一世浮沉。

今生牵挂之人,不要再让我想起你,今生痛恨之人,来生我们形同陌生,相见而不识,不要让我再为次而沉轮,其实每一个都不会心甘情愿喝下这碗孟婆汤,但是不喝就必须跳入忘川河水中,受尽折磨,等上千年才得投胎。

有些亲人在葬礼上面有很多不同种的思想,有些看得开的人希望自己的亲人喝过这一碗孟婆汤,然后安息的离去,投胎做人,有些人却大哭大喊让故去的偿要忘记今天的亲人,不要去喝那碗孟婆汤。

哭丧也是为了表达对亲的哀悼与自己失去他时的悲痛心情,看着那些猛婆汤,希望自己的亲人不要去端啊,下一世还能再续前缘,下一世还能走到一起,下一世还能让我们好好生活,下一世还能成为一家人。

其实孟婆汤与奈何桥也是古代的人通过种种流言而编造出来的,但是人们却十分迷信这种说法,为了安稳自己,他们就会做些奇怪的丧礼仪式,使亲人不过奈何桥,不喝孟婆汤,在亲人入阴间的时候记得回过头来看一看,想想那些后世的儿女与子孙。

传说有一个朗中,他配的药酸、辣、苦甜,喝一口都会久久难忘,他不动情,动了变不可收拾,他不与人接触,接触了变会有情产生,可是明珠公主要看病,他必须去,明珠公主遇见了他,动了情,要招他为驸马,路上他遇见了孟夕,动了情要娶她为妻。

孟夕与药朗结为亲家,开始了平凡的恩爱生活,可是明珠却仍爱心不死,要下嫁于药朗,药朗却不为所动,只是给她治病,皇帝上旨,要药朗与明珠公主完婚,药朗有妻孟夕,视死不从,孟夕怕药朗一去不归,但是深知药朗对自己永不变心。

看着药朗难受,孟夕决定让步离开药朗,可是药朗不愿放手,后来药朗开始一语不发,谁都不与之说话,不停的研药制药,大婚日子渐渐逼近,孟夕很是苦恼,夜夜以泪洗面,明珠公主却为婚嫁而忙碌碌,只是药朗不吃不喝坐于药房之中。

完婚前一夜里,药朗出来了,对着孟夕说:“我的妻,我为你而死,我决不做有负于你的事,拿着这个,这是我一直以来研究出来的药水,谓忘情水,我死了你就喝下它,好好的活着。”

第二天夜里明珠公主找来了,他花容月貌,但是悲痛早已让她失去美色,变色楚楚可怜,孟夕知道药朗死了,她递给明珠一瓶药水,让她喝下,自己开始研究这种药方,十年如一日,孟夕变孟婆,忘情水成汤,生生世世常相伴。

5.祭祀的讲究

人死之后,古时的人一般都会摆坛请法师或者是佛教之人来之超度,那个时候一般都要请风水师推算选定埋葬吉日,然后根据丧家筹备情况而祭礼时间,然后举办丧事和葬礼,选出风水好的墓地进行埋葬。

祭祀是古代大事,不管是什么葬礼都要举办祭礼活动,如果是因为家贫或其他原因,等儿孙有时间或是发了财之后还要选择吉日别行祭奠,祭礼主要是为了缅怀对老人恩德,并且为死者歌功颂德,扬名夸富,也叫事后补心。

祭礼时要供奉有书写牌与灵牌,每一个牌位要放在一个木质带套的座子里,也叫神主楼,灵牌标志死者灵柩,并且随死者一起埋葬,不可把它与牌位放在一处或是互相面,这样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使死者不能得安息。

祭礼时一盘都要供奉神灵,而且要摆放供品,表示对其死者的敬畏以求其保佑家人,福泽家庭,而在祭祀典礼前要沐浴更衣,不喝酒,不素食,独居静心静性等,祭礼物品中也要有牲畜与酒,酒食表示祭祀死者,酒为祭奠和立誓。

祭祀是为了对人生精神的补偿,在人的心目中,人的命运由冥冥阴间的鬼魂掌握,在大自然面前往往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而且会觉得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充满恐惧感,所以在亲人死后一定要进行祭祀,促使们到精神世界幻想中追寻心灵的寄托与安慰。

人刚死后一定将死者的枕头掀开,扔于地上,同时拆去帐幔,如果不这样坐就死者就会堕入天罗地网,来世不得超生,而且还要将珠宝或米饭置于死者口中,并且用棉纸拈成纸灯花,使死者能够路上有指引,不会做个饿死鬼。

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有一位妃子,她有一个儿子叫奚齐,她想让他的儿子继位,可是那个时候晋献公已有太子申生,她就想尽办法要置申生于死地,申生被逼自杀,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和众位大臣流亡出走,在这段时期很多人都受不了苦相继离开各奔路子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的臣子,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他,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了给重耳吃。

经过十九年的流浪生涯,重耳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并且成了春秋五霸——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大加赏,唯独忘了对他最忠并且割肉予他吃的介子推,后来有人抱打不平,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化猛然想起,心中有愧,立马差人去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却大门紧闭,不愿前来。

晋文公就亲自去请,可是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于绵山之中,晋文公四处搜索,不见人影,于是下令举火烧山,带介子推出来,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有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抱着一个烧焦的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很是愧疚,并绵山改为介山,并且建立祠堂,立放火烧山这一天为清明节,晓谕全国禁忌烟火,上山扫墓,并且只吃寒食。

6.祭祀的食品

不管什么样的场合,都要献出自己的礼品送于灵位前,葬礼上的祭祀也一样,可是跪拜叩首,可是焚香燃纸,但是也要送上食品,人有七情六欲所以民间的人认为死者也会有七情六欲,所谓民以食为天,死者也希望自己吃的好,所以祭祀中食品也会有很多种。

最初祭祀一般都是奉献上猪肉供死者享食,而且还要在供品前倒三三杯酒撒于地上,来哀悼死者,《礼记》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就是说向神灵奉献食物,只需要燔烧黍和猪肉即可。

到了后来,人们就又把祭礼的肉食叫做“牺牲”,即马、牛、羊、鸡、犬等,后世称为六畜,祭礼食品必须有六畜,六畜者则福佑,表达对死者的真诚,也算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与爱戴。

有些地方不仅有六畜来祭祀,相继也出现了水果与美酒,水果一般用苹果与梨子等,把这些水果挑洗干净放于盘中,然后送于祭桌之上,随着后来人思想的慢慢转变,很多水果都还始用假造了,因为放于其中,他们也多是吃不了的,与其放坏不如用这些假造的,做做场子就行了。

在古代的时候,可是说有些地方的祭祀是非常残忍的,比如古代帝王死时,害怕帝王一个人在陵墓中寂寞,就用人来作陪,把人当作祭品献于死者,而且多数还是正处在花季少女时期的民间女子。

还有些人是古时战争中的俘虏,或是被人收养的儿童,或者是供人玩弄的女性,这些活祭人的祭祀手法很是残忍,其中有火烧、水溺、活埋、刺死或是把人朵成肉,做成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最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祭礼的食物中一定要有血,血有灵魂,血能维持人体生命,所以血是神物也是唯一能死者沟通的东西,所以供品之中常放些血来,有时候是人血,有时候是牲血,血在那个时候也象征土地神。

祭祀六畜之的传说:

六畜一般指与人生活相关的猪、马、牛、羊、狗等,这些东西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都非常熟悉他,在很古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家猪、家狗等而是深山中打来,可是当时没有火烤,所以就生吃。

在人死后,后人害怕自己的先辈没得吃,就拿出血淋的那些肉分于自己的先辈,并且有一个领导者拿着哭具站在高高的祭祀台上,嘴里念念有词,让先辈保佑后辈子孙。

后来人们学会有吃熟食,祭礼食物也有活的变成了熟的,可是觉得祭礼不能离开血,因为血是人之根本,血是生命之源,血可以振灾降福,招来生之力量,所以就用动物之血来表示对神灵的敬意。

可是再到后来,人们害怕死者孤单,于是就有人想到了用人陪葬,将人活埋,与死者一同下葬,后来人们觉得这种制度太过残忍,就取消了用人殉葬的说法,开始糊些纸人、花、或是房子给死者烧去,让他在阴间也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

7.所祭之“神”、“人”

在祭祀中一定会有我们需要供奉的神灵,或是神或是人,其实这些都不是真的,只不是现代人需要的一种心灵祭祀,自然界中没有神,也没有鬼,但是作为灵性存在的人性之中却不能没有神,祭神就是祭自己。

祭祀祭祀肯定是有物要我们为之而祭了,祭祀是一种人文教化,所祭之神也就是古代佛教之中那些人们幻想出来的神灵如佛祖、观世音、玉皇大帝等,在我们有事或是有难的时候多会想起这些人,然后我们就会拿出自己的诚意去求神拜佛,让这些神灵给我们指引道路。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表达了祭祀的一个态度,死后他被人祭,也就是所谓的祭人,祭他因他德高望重,他能解民之难,能造民之福,所以人民祭他,希望得他佑护,因为那个时人民的心里就存在灵魂这一说,都认为孔子没有死去,而是在这里得到了超生,飞往了另一国度,他还在关注着这里的子民,还在为着子民撒福,所以人民要感谢他,要祭拜他。

后来有了佛教的传入,所有的人都认为头顶有天,四方有土,地下有狱,人死可得安乐者飞往极乐,人生恶者必入地狱,人得道得成仙,飞于天上,不管去往那里都有着极大的能力,能够佑人保人,对其心诚则得其福,所以人们开始给死者牌位,给死者送纸钱,越是声望大者,力量越大,有的还为之建庙立碑,使万民敬仰。

其实我们祭如在,却非真,所祭之人这神都不过是祭祀者心中认为存在的对象,祭之如祭自己,祭祀就是一种自我调解散,是一种行为,一种仪式,一种过程,一种体验,神不出场,自己出场,神既是我,我既是神。

其实每一个人都会遇到问题哪怕是大智者也会有很多想不通的,但是却又不知道找谁解答,于是有了祭神,祭人之说,希望那些死去的人能够帮自己的找到答案,渐渐的这种心理要求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到最后形成了神说。

其实人事间本没有神,害怕、恐慌也是因为有些人生前做了坏事,做了对死者不敬的事,然后自己的心里愧疚害怕,夜夜开始幻想,不睡觉,为了能够使自己获得安心,他们就想出了祭祀,送他们好吃的,好喝的,让他们忘记那些不好的事,记住自己的好。做完这一切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感到很踏实,所以晚上睡得香喽。

8.祭祀中的禁忌

祭祀中有礼节,同时也有禁忌,如果我们打破这种禁忌,就会触怒祖灵,祖灵会降祸给予自己,所以很多人都谨忌祭祀规则,认真置办祭祀仪式,希望能得到祖灵的保佑,恩赐予子孙福泽。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则,好比水无则天旱,水多则泛滥成灾等等,所以人们的心灵中就认为祭祀也有它的约束,而这种约束一般都是年老者根据曾经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些是自然真理,有些却是恶意伤人的规则,那么祭祀中有那些禁忌呢?

1、中国祭祀中,是禁忌女人参加祭祀仪式的,那具时代的人认为,女人上坟山,入祠堂就意味着家中无男子,会招致绝子绝孙。除了女人那些犯了罪而没有死去的人也不能为父母送葬,上坟祭扫,因为这些人愧负弄辱,需要深自刻责,带罪祭祀会渐负先人,终身不得安息。

2、祭祀者必段亲自祭祀,不得找人代劳,不可转假他人之手,需要亲身供奉祖先,祖先才能高兴享受祭品,除福佑后,家中在人死埋葬之后,回到家中要立即给家神上祭以慰亡灵。汉族的丧时祭祀多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而且祭祀要遵从时日,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就是对祖灵的不敬,不诚,祖灵肯定是要怪罪的。

3、祭仪时烧纸时,不能用棍棒挑动冥钞,如果冥钞烧去一半,剩下一半未燃尽,也不得重新丢进火里去烧,因为留一半俗指留给活人用,也叫子孙板,只能留下,不能再烧掉,否则就要绝子孙,而且烧时要专心专意,不能再捎办其他的事情。

4、祭祀要毕毕恭毕敬。不能用手指划灵牌,不可大声喧哗,不能笑和放屁,要叩头致敬,焚香燃烛,表示默哀,祭品应力求齐全,有头有尾,带皮带鳞,以表示对亡灵全心全意,而且祭品只能摆八样或六样,不能摆五样或四样。

5、祭祀一定要慎选地方,不管是墓地的安置,还是祠堂的建筑都要按风水来建,而且所祭之地不得随便动土,如乱伐、钉楔等,因为这里的一土一木都是死者的归属地,神圣不可侵犯,破坏就等于断龙脉,势必会得罪祖灵。

6、祭祀所用的东西如灵牌、像片、法器等,这些都具有神圣的性质,不得随便触摸碰撞,如果供俸的灵牌倒掉了也不能随便乱动,必须要等到初一或十五才能移动摆好,否则就是对祖灵的侮辱。

有一次一家死人,需要大葬以表对死者的尊敬,第二天来到他家的人非常多,他们也很是高兴,因为人越多证明死者越有名望,而且还能从由赚取丧钱,可是有一个很不会说话的人也来到了他的家里。

这家人知道他平时不怎么会说话,本来就是不高兴的事,但是难得人家来了,算是代表对其父亲的尊敬吧,总不能轰人走吧,但是却嘱咐他千万不要说话,那位年轻人答道:“自己只哭不说话。”

来到了灵堂前,这个男人也确实是一直在那哭,一句话都没有说,而且表现得十分悲痛,这家人总算是轻松了许多,可是到准备送人走的时候,这个人突然开口道:“我今天可是一句话都没有说,要是你家再有什么灾难可别怨俺。”

9.网上祭祀

随着社会电子科技的发展,很多人都开始网上购物,网上交朋友,网上做生意,而网上祭祀也成为了一个全新祭祀的方式,它借助于互联网跨越时空,将现实中的纪念馆与公墓置于电脑上,方便了人们随时祭祀亲人,因为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而是祭祀方式的延伸与传承。

清明节是祭祀的一个重要活动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物质享受与精神文明的科技高速发展中,很多人都南来北往,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到外边开始自己的淘金事业,可是却因此无法按时回到家中进行祭祀活动,但是又不希望因此而触怒了祖灵,于是有了网上祭祀这一做法,把先辈请到网上,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先辈的公墓,感受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我们也可以为他们点一支烛,献上一束花,留下一段话,使我们的精神上得到慰藉,过的也安康。

人们崇尚绿色与时尚,追求轻松与完美,有时候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在网上就能做到,只要人们轻松的移动鼠标就能完成祭祀全过程,并且让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网上祭祀得到了民政部门的支持,成为了新时代的文明祭祀标志。

清明节不需去扫墓,清明节无需去整理坟墓仪容,随随便便的一点,便会有一个环境清雅,舒畅宽敞的墓地,这种祭祀方式被称之为文明倡导,即保护了国家的土地资源,也方便了祭祀者,而且还表示了对死者的真心哀悼。

网上祭祀再文明快捷,他没有呛人的烟雾,没有震耳的响声,只有摇晃的烛光,为父辈献上一束康乃馨、玫瑰或是饰有满天星的花环,留下一段感言,使得心中适然,心情平淡,化悲痛为力量,向着更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网上祭祀跨越时空,不管身在那里,都能随意点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去祖先墓中逛上一圈,献花,留词,诵经文,时尚且有意义,何乐而不为!

风上祭祀精神永恒,在这里死了人就好似活着,他的照片,他的一生事迹,他的音容笑貌,都会在此展现,激励着我们,不因岁月的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的转移而损耗,他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祭祀网站有什么用?

1、网上祭祀可以为亲人建立网上纪念馆,而且可以把死者以前的生活录取下来,也可以写成资料供人翻阅。

2、可以为亲人做一个舒适清雅的网上绫墓,并且立碑纪念。

3、可以身上外地的时候,只要需要就随时进来祭拜。

4、可是将自己的家谱和宗亲姻亲表呈现于此,为自己和孩子建立一个庞大的亲属关关。

5、可是祭拜先祖、先贤等,了解自己的血脉根源,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和光荣。

6、在网上还可以礼佛听经,表达我们的崇敬和祈祷。

7、学习国学典籍,感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了解中国的先辈与文化本源。

10.殉葬

殉葬即陪葬,就是一个人死了,用器物或是牲畜甚至是活人陪同藏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死了也有人陪伴,殉葬是古代很悲惨的事情,一个帝王如果死了,那么就会有上千个年青女性为之而陪。

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出现有人殉葬之说,有的是死者的妻妾,有的是死者的侍仆,也有俑、财物、器具等,尤其是用活人殉葬这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最残忍的野蛮制度,它夺取了别人生者的权利,因为自己让别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早在春秋战国时候,有关于人殉的记载就有很多,最为残忍的一次是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为他举行的葬礼仪式,十分讲究殉葬仪式,当事很多嫔妃、美妾都身穿白衣,跟随大军浩浩荡荡来到秦始皇陵墓跟前。

就在最后时刻太子突然下令所有未有皇室子孙的嫔妃都得入陵殉葬,因为秦始皇未死之时大量从民间搜取美女,可是美女送来之时,秦始皇就死了,因此大批的美女侍妾都要为此而葬,有些刚烈的直接撞墙而死,有的软弱的吓昏了过去,没有等多少起来反抗之时,秦陵之墓就已关闭。

所以殉葬是中国最为残忍的行罚,他无视了别人生存的权利,极大的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地位和等级制度,在当时的封建主义中,有很多人还认为殉葬是符合国家礼仪,甚至于将这项活人殉葬制定成国家制度,不同的地位活人殉葬数目也不尽相同。

有一位大户人的主人死在了外地,后来被一位德高望重的陈先生送了回来,死者的老婆与管家就觉得应该以活殉葬,两个人商量好后,就走到陈先生的面前,对陈先生说:“我们老爷是生病而死的,病人倒地的时候,无人伺候,所以我们打算找个下人殉葬。“

陈先生说:“用人殉葬很是残忍,他虽然需要人伺候,但应当伺候他的,有谁能比他的妻子和管家更恰当呢?不用人殉葬就算了,如果一定要用人殉葬,我想用你们二位作为殉葬者最为合适。”

死者的妻子与管家当场吓得大惊失色,闭口不提殉葬的事了,后来陈先的生父病重了,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吩咐儿子:“如果我死了,一定要把我的棺材做大一点,让两个下人陪着我。”陈先生说:“用人殉葬不合礼制,所以不能照你老的意思去办。”

在陈先生的坚持之下,终于没有将两个下人埋进坟墓。

11.合葬

合葬即是两个感情十分好的人,死后同住一穴,同为一棺,后被人称为合葬,合葬者多为夫妻,《礼记》有云:“夫之与妇,生则同室而居,死则同穴而葬。”夫妇合葬是表达一种坚贞不喻的爱情,也是为了再续今生之缘。

合葬是为了让两个生前相守的人死了也能相守于一起,民间也流传一种阴间婚礼,就是东头人死了女儿,西头家死了男儿,可是都未娶妻就会给两个人置办一场婚礼,然后将两墓合二为一,这世不同室而居,死了就同穴而葬吧。

合者为死者合二为一,葬即埋葬,合葬就是说把两个相死的人葬于一起,合葬并不等同于殉葬,合葬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是夫先死,等妻死之后会吩咐后人将自己的身体放于夫的穴墓之中,为两个人重新置办一场葬礼。

另一种是两个人都为死人,因为很多原因,两个人没有葬到一起,就会吩咐后来的子孙,如果有能力就把两个人的坟墓一起搬迁到一个合理的地方重新进行下葬,或者是把一个人的墓迁移于另一个人的坟中。

合葬者多为自愿,并没有人指示,它是一种爱的象征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所以合葬到现在还有举行,只不过现在变与的灵柩和骨灰,地点移到了陵墓而已,但是很多晚辈一般都会把自己的父母葬于一起,表示父母恩爱。

传说有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住于大脚下,白天男子去种地,女子在家织布做饭,过的很是幸福,一年以后两个人喜得一子,而且儿子长的十分灵气,有一天妻子去镇上卖自己的丝织品,卖完之后想给儿子买点水果,可是却在路上碰到了镇上大恶财主的儿子,那个大恶霸一见她就想要强邻回家,她视死不从,可是还被四人强抬进财主之家。

丈夫见妻子天色晚了还没有回来,而且儿子嚷着要吃饭,就十分着急,因为平常妻子很早就会回到家中了,莫非是出了事,他连忙趁夜带着儿子来到镇上,四处打听,后来从卖水果摊上知道妻子被恶霸劣去的事情。

丈夫就冲到了恶霸家门前,可是没想到要回了自己妻子的尸体,丈夫很心痛,与儿子带着妻子回到了家里,后来儿子渐渐长大了,看着爹爹一年年的思念悲痛下去,他的心里也十分愤恨,终于有一天,爹爹病重了,把儿子叫到床前,给儿子说:“儿啊,你要好好生活,在没有实力前不要想着为爹娘报仇,我思念你妈思念得恨啊,在我死后,你就把我们俩葬在一起吧。”说完就死了,儿子大哭,后来根据爹爹的意思将他置入娘亲的墓穴之中,并且烧纸祈求父母能够保佑自己为他们报得仇来。

儿子在四处拜师学艺,考得武状元,亲自将恶霸斩杀于自己的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