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员工在认真完成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比如学习管理、培养专业技能等等,充实业余生活。而有的员工勉强完成了任务,就什么事也不管了。甚至有的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在操作程序上偷工减料,而且也绝不会多利用一分钟来主动把工作做好,他们只图敷衍了事,混日子,享受安逸的温室生活。殊不知,他们的下场就是被淘汰。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在职场中全力打拼,却总是原地踏步,徘徊不前呢?为什么我们本应拥有更好的生活,到现在却依然过得如此平庸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追求卓越的理念还没有深入我们的脑髓。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追求卓越都是你迈向成功的法宝。
业务员麦克做了将近两年的业务,看到许多比他后进公司的人都晋升了职位,而且薪水也比他高许多,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来这么长时间了,客户也没少联系,薪水也还凑合着够自己开支,可就是没有大的订单使他的业绩优于他人。
日子就这样过着。一天,麦克像往常一样,下班后就打开电视机若无其事地看起来,一个专家专题采访的栏目“如何使生命增值”引起了他的关注。心理学专家回答记者说:“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完全可以把握生命的深度,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要使生命增值,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职业领域中努力地追求卓越。”
麦克看完节目后,信心大增。他立即拿出纸和笔,严格地制订了半年内的工作计划,并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两个月后,麦克的业绩明显提高,10个月后,他已为公司赚取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年底他自然当上了公司的销售经理。
后来,他每次培训员工时,都不忘记说:“我相信你们会一天比一天更优秀。因为你们拥有这样的能力!”员工信心倍增,公司的利润也持续增加。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追求卓越始终是我们持久的动力和永恒的目标。追求卓越、取得成功是生命中的渴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广袤的鲁西南平原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兖矿集团悄然升起。1996年以来,兖矿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综采单产等多项指标连续6年保持行业领先水平,煤炭生产放顶煤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1年与1990年相比,兖矿煤炭销售收入增长了10.8倍,利税增长了64.5倍;兖矿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也走出了条条成功之路,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兖矿集团已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这个在1990年还亏损达2134万元,名不见经传的兖矿,何以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兖矿拥有一个一往无前、不断创新、勇于奉献、追求卓越的带头人——赵经彻。
自90年代初,赵经彻在兖矿先后任局长、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事长,一直处在主要领导岗位上。十年如一日,赵经彻和他的同事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的境界和气魄,始终处于国企改革的最前沿。从近年来的荣誉簿上,我们可以清晰地领略到他的风采:
赵经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管理成就奖、蒋一苇企业管理创新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功勋人物”、“中国十佳经营者”、“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世界煤炭行业杰出工程师”等称号,是国际荣誉评审会国际最高奖荣誉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种津贴;1999年6月,他作为山东省唯一国企代表,参加了华东七省市国企改革与发展座谈会,汇报了兖矿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受到了赞扬与肯定;同年9月,他在随访澳大利亚期间,与澳方签订了收购澳大利亚煤矿的意向书。
赵经彻在4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一直把“厚煤层现代开采体系的建立和创新”作为研究的主攻目标和方向,孜孜以求,不懈探索,进行了大量科研与攻关,为创立和完善我国厚煤层现代开采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在枣庄矿务局陶庄矿创造了厚煤层区段岩石集中巷布置方式等先进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80年代,他在兴隆庄煤矿第一个建立了中国现代化矿井的指标体系,使分层综采工艺体系得以提高和完善,综采工作面生产能力由5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开创了国内大型矿井提前达产的先例,被国家计委和煤炭部树为现代化样板矿井。
进入90年代,国内最优秀的厚煤层综采队单产达到100多万吨后,出现徘徊状态,与西方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当时兖矿综合采煤机械化水平在国内属先进水平,但效率却只有俄、英、德等国的1/3.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1992年开始,他和他的同事带领科技人员历尽艰辛与挫折,终于先后攻克了瓦斯、煤尘、发火、矿山压力以及“弧岛开采”、“网下开采”等一道道国际性难题,使这项由我国独创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厚煤层综放高产高效开采技术在兴隆庄和鲍店煤矿试验成功,并逐步推广。1994年“双百万工程”宣告大捷,刷新了全国综采最高纪录!煤炭界一片欢呼,全国为之瞩目。但是他没有被荣誉和花环所淹没,而是瞄准更高目标,向世界更高水平发起了冲击……
在赵经彻的直接推动下,兖矿综采放顶煤技术一步步发展,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综采单产一年一个大台阶,300万吨、400万吨、500万吨相继突破;1999年,“5345工程”提前两年完成,“5365工程”又全面启动。到2001年,兖矿原煤生产效率达到16.01吨/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超过俄、德、波等先进采煤国家同类矿井平均水平。目前,兖矿综采放顶煤技术领先世界先进水平3~5年。
世界科技浪潮风起云涌,日新月异,不进则退。新世纪到来之际,赵经彻高瞻远瞩,又十分清醒地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起“十五”技术攻关,争取在世界上第一个把放顶煤自动化问题解决好,实现采煤和放煤完全自动化,以进一步扩大兖矿的技术领先优势。年产600万吨、800万吨的工作面正在兖矿人的拼搏下由“梦”逐渐变为现实!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煤炭工作者,目睹了国内外一座座煤矿都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煤炭是一次性能源,受资源性生产规律影响,绝大部分煤炭企业甚至煤炭城市无不因煤而兴,也无不因煤而衰。”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赵经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992年,赵经彻以超前思维和战略眼光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于煤与非煤并重的理论与实践》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
为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他提出了发展非煤创“双十亿”工程,即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10个非煤产业年产值上亿元的单位,形成十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非煤产业项目群。在工程推进中,赵经彻要求各单位:“一要解决好自主投资与生产问题;二要树立负债经营意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观念,不应该是市场经济的观念。”正是得益于这种前瞻性的决策,兖矿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技术改造、鼓励兼并联合等措施,实现了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过渡,同时,也使非煤产业步入了上规模、高效益、快速度发展的路子。1998年,兖矿有12个单位非煤产值上亿元,其中3个超过两亿元;全公司非煤销售额达29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41%;6年来,非煤产业吸纳安置生产建设一线人员和行业青年两万多人,初步解决了集约化生产后“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赵经彻的“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在全煤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已意识到:并重战略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各大矿务局、煤炭企业趋之若鹜,纷纷前来取经问计,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树立怎样的追求目标,才能达到怎样的人生高度。在公司里,员工只有勤勤恳恳地工作,超越平庸,主动进取,才能取得职场上的成功,才会拥有精彩卓越的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有待开采的金矿,其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怀着崇高的信念,热切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把工作当成生命中必须做的事,那么我们就一定会看到这样做所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