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约一千二百字,几占令书总篇幅的五分之一。它内容丰富,思想精辟,说理透彻,文采斐然,富有极其深刻的战争哲理。
所谓“九地”,是指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不同的战略地理。通观全篇,可知孙子立足于战略地理学的高度,放眼战争全局,围绕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新的特点和需要,深刻地论述了军队在九种不同战略地理条件下进行作战的基本指导原则,特别强调了要根据不同作战地区官兵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确保赢得战争的胜利。其中对战略进攻中如何实施突然袭击问题的论述,是为全篇的精华所在。
首先,孙子从战略态势上,概括了九种不同兵要地理的特点及其对官兵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其次,孙子提倡深入敌境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士兵无所畏惧等多种优点。最后孙子进一步强调了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作战原则,如做到隐蔽突然,快速灵活,迅猛、机动,善于寻找敌人弱点,争取主动,避实击虚,迅速行动,集中兵力等等,并把它们同地理条件的特点结合起来。在本篇中,孙子还提出了某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治军主张,如强调带兵要做到法令严明,禁止迷信和谣言,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和战斗力,为克敌制胜创造充分的条件。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美国立国时间短,文化积淀薄,美国人急功近利,崇尚有形的技术,忽略无形的思想,认为“美国人所代表的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民族,缺乏远大眼光,常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毛病”。甚至一位我素来十分敬重的当代中国著名战略学家,也曾断言:“美国的战略文化缺少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样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美国立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它的思想文化之丰厚博大,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国家,而且充满生机,与时进取,绝对有它的重大价值和鲜明特色,崇尚技术固是事实,重视思想更是真相,至少在军事理论领域是这样。你只需看看马汉的《海权论》、柯林斯的《大战略》,再看看海湾战争中的“鲍威尔战法”、伊拉克战争中的“拉姆斯菲尔德战法”,便可以发现,无论是战略思想,还是战法原则,在当代世界里,美国都是了不起的领先者与引导者之一,说美国人文化平庸,思想浅薄,那可真的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了。
在多如过江之鲫的美国军事学家当中,柯林斯是非常杰出的一位,作为现代最著名的战略学家之一,柯林斯著有不朽的军事学名著——《大战略》。我们对它发生兴趣,倒不仅仅是其书本身的重大价值,而是看到了它的许多观点,与中国的古老兵书《孙子兵法》不乏异曲同工之处,庄子说“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东西方军事文化从本质上讲底蕴相同,血脉相通,那种貌似有据把东西方军事文化的特点对立起来的做法,纯属浅薄无知。
在《大战略》一书中,柯林斯将主要的作战原则归纳为十二条,这就是,(1)目的;(2)主动权;(3)灵活性;(4)集中;(5)节约;(6)机动;(7)突然性;(8)扩张战果;(9)安全;(10)简明;(11)统一指挥;(12)士气。如果拿它们同《孙子兵法·九地篇》对照着解读,你会欣喜地看到这十二项作战原则之基本要素,在本篇中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包含了,这说明孙子不愧为世界上深谙作战基本原理的第一人,《九地篇》也无疑是整个孙子兵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九地篇》的文字有一千多言,在十三篇中篇幅之大,首屈一指,文字多意味着内容丰富,内容丰富则往往导致思想深刻。本篇的情况正是如此,它的兵学理论之全面、独到、精深是毋庸置疑的,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考察不同类型的兵要地理,根据具体的地理条件制定适宜可行的作战行动方案
所谓“兵要地理”,其实就是军事战略地理,按现代术语表示,军事战略地理“是在军事领域内,从战略的高度研究与军事有关的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的影响,为决策者进行安全环境分析,选择战略目标,拟定战略方针,制定武装部队建设规划和建立一个有利的战略态势服务”。孙子本篇所谈到的“兵要地理”问题,其概念似乎没有这般拗口与复杂,但主要精神是相通的,特别是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战略态势”方面,古今战略地理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可谓高度一致,所以“何妨古今一线牵”,用现代战略地理学的一些原理,来对照和认识孙子兵要地理说的价值与意义。
毫无疑义,对兵要地理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孙子是高度重视的,他曾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战略地理环境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中国人素有数字崇拜的嗜好,尤其对“九”这个数字情有独钟,理由是它为阳之尊,数之极(所以皇帝老儿称为“九五之尊”,凡事有一圆满归宿则叫做“九九归一”)。孙子是食人间烟火的,故亦不能免俗,下意识地把兵要地理区分为九个大类: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其实它们可以概括地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自己国土内的“散地”,一是敌人国土内的“重地”。
兵要地理既然如此复杂多样,那么战争指挥者就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战略地理条件,采取正确适宜的作战方针,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孙子认为,在不同类型兵要地理上展开军事行动,有其一般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军队在不同环境之下,其心理状态与战斗潜能发挥的可能态势。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针对各种兵要地理的作战要领,“良工授之以法,高手度人金针”,让人们窥知并掌握认识、运用兵要地理因素的窍门。例如,在散地上要统一部队的意志,稳定军心,同时尽可能避免作战;在争地上,不可贸然发起进攻,而要注意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以便相互策应;在四通八达的衢地之上,应该广泛结交诸侯,引为外援,至少也要让其保持中立,不来趟这潭浑水;等等。九类情况,九种解套的方法。孙子都替战争指挥者预先设想安排好了,用心可谓良苦。
孙子的兵要地理思想是对无数战争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产物,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显著的成效性,也经受住了历史长河之水的洗礼,而被证明屡试不爽,俱有应验。作战的成败,大多可以从是否遵循这些原理寻找到内在的原因。比如,北宋末年浙江的方腊,“食菜事魔”,啸聚山林,揭竿起事,曾先后攻陷多座城池,占据六州五十二县的地盘,人们争相附从,其众最盛时曾发展到百万人以上,几乎成就一番气候。可是好景不长,最后还是让朝廷大军赶回其“帮源洞”老巢,一一剿灭了。这中间原因虽然很多,但方腊本人在关键时刻不能驾驭全局,及时把战火烧向北宋王朝的统治腹心,反而退守“散地”,导致其部属信众怀土恋家,斗志涣散,战斗力下降,当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又如明末农民军首领高迎祥、李自成(在朝廷的眼睛里,他们当然是不折不扣、罪无可逭的“流寇”)统率部队南征北战,谁知稍不注意,落进了官军的包围,在明军总督陈奇瑜的围攻下,不得不退入车箱峡,陷入围地。眼见覆灭在即,李自成“设计运谋”,献宝诈降,居然骗过了陈奇瑜,诱使官军网开一面,乘机突出围地,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可以说是与孙子“围地则谋”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时至今天,孙子本篇的兵要地理理论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是关于“衢地”和“争地”的论述,特别是“衢地”,从战略地理的角度看,更能显示出其重要性。
关于“衢地”,孙子反复强调这是四通八达的要害地域,而且非本国所有,因此,他主张事先从外交上争取这一要地所在国的同情而加以控制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大国所从事的“衢地”争夺,在西太平洋地区,主要是控制日本。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着眼,一直重视日本列岛这块战略要地,以抗衡苏联,以求在全球争霸斗争中赢得主动优势的地位。因为日本北海道的宗谷海峡和根室海峡,中部的轻津海峡,西南部的对马海峡,都是控制从日本海进入太平洋的通道,是名副其实的“衢地”,而苏联的远东地区海军基地海参崴,正处于日本海的西岸。美国控制了日本,就等于把苏联的远东海军力量困死在日本海的彼岸,不能再有大的作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二战后美国舍得花大本钱在日本的身上,以求长久保持日本这一战略“衢地”。反观苏联,也通过占领北方四岛而控制了根室海峡,以它作为自己进入浩瀚太平洋的通道。即便是这些年来世界风云变幻,苏联解体,实力急剧下降,俄罗斯也不愿放弃北方四岛。这中间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俄罗斯充分认识到北方四岛对于控制战略“衢地”的重要意义,因此宁可放弃同日本签订和平协议的机会,不要经济援助也毫不让步。
从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衢地”看,地中海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地区。地中海有三条通路,恰如本篇所说的“衢地”一样。它们分别是西边为英国所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东边为埃及所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北边为土耳其所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环绕在地中海的周围,星罗棋布分布着数以十计的国家,属于世界上战略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东地区的石油,北非地区的矿产,更直接关系着各国的经济、军事命脉。因此,它长期以来成为诸大国瞩目的焦点,而要控制地中海,从战略地理看,就必须首先控制出入地中海的三条通道。于是多年来,各大国始终在为实现“据其要津”的战略目标而努力。至于其手段,便是联络与国,订立同盟,寻求立足之点,扩大势力范围,“重币轻使,约和旁国,交亲结恩”。可以这么说,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上空的风风雨雨,都是同大国为控制这一战略“衢地”而进行的斗争密切不可分的。
近些年来,国际战略大格局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大国之间为争夺世界战略“衢地”的较量仍在延续,看不出有停止的任何迹象,这一现实表明,孙子有关兵要地理问题的论述,其价值依然存在,其启迪依然可贵。
2.结合兵要地理用兵原则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整套精辟深刻的战略突袭的理论及方法
为了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目的,孙子提倡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来展开战略进攻行动,主张纵深突袭,似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一举战胜敌人。
首先,战前秘密决策,隐蔽准备。为了确保突然袭击能出敌不意,攻敌无备,孙子主张在战前做出秘密决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保证军事机密不致泄露,即所谓“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这一是要“夷关折符”,封锁关口,销毁通行凭证,防止敌方间谍潜入侦察。二是要“无通其使”,既不接受敌方新派使臣来访,以防其高明的间谍见微知著,察觉我方的战略意图;也不允许敌方留居人员离境,防范消息的走漏。总之,巧妙地加以伪装,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暴露弱点,“始如处女,敌人开户”。
其次,及时把握进攻的时机,正确选择主攻的方向。孙子强调,优秀的作战指挥者应该善于捕捉战机,一旦发现敌人呈示弱点,有机可乘,就不必同敌人讲客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起攻击,“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如神兵从天而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找不着北,“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而作为军事指挥员,则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顺详敌之意”,“运兵计谋,为不可测”等方法,来催化有利进攻时机的形成,而不要站在一旁无所事事睁着眼干等待。关于选择主攻方向的问题,孙子反对采取撒胡椒粉、平均使用力量的打法,主张在实施战略突袭的时候,做到攥紧拳头,“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先其所爱”,等等。即集中优势的兵力,以最快的速度,打击敌人既是要害而又虚弱的地方,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事半功倍地结束战斗。
其三,巧妙灵活地变换战术,刚柔兼济,因敌变化。一旦做出了战斗的决心,决定了进攻的时机,选定了主攻的方向,做好了打击的准备,那么,在战役战斗中,灵活用兵,巧妙指挥也就成为实现战略突袭目标的主要环节了。孙子对战略进攻中的战术运用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提出了有关的原则和方法。其中心内容是“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即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决定自己的战术运用。诸如,隐蔽自己的作战企图,示形于敌,瞒天过海,调动对手,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易其事,革其谋”、“易其居,迂其途”;布列阵势要如同常山之蛇一般,灵活自如,反应敏捷,善于策应,“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等等。其宗旨就是强调灵活的指挥,多变的战术,反对墨守成规,避免贻误战机,陷入被动。
这里,孙子实际上触及了战术运用上的最深层次命题,即战术理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问题,这用哲学范畴来表述,就是“常”与“变”的对立与统一。所谓“常”,是指事物的稳定性、永恒性,大经大法,这在儒家那里,便是“经”,“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变”,是指事物的变化性、适时性,通权达变,这在儒家那里,便是“权”。这两者既是对立的,“男女授受不亲”,但又是统一的,“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就兵学而言,“常”与“变”的统一尤为重要,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必然性与盖然性的有机统一。成型的战术原则,是千百万人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和通用性,对它自然应该予以最大的尊重,这一点孙子心里非常清楚,他一再强调“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坚决提倡“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就充分说明他对既定的战术原则是何等的信赖,何等的推崇。
但是战争是最具有或然性的活动,随机性、变化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战术上的“常法”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如果一味拘泥以往的经验,迷恋于作战的成规,那么就等于胶柱而鼓瑟,非打败仗不可,即所谓“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因此,用兵打仗,在尊重“常法”的同时,更要注重战术的灵活变化,随机创新,因为,后者才是真正的用兵艺术魅力之所在,才是兵学原则不断丰富、不断升华的不竭动力。这正如何去非所说的那样:“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若夫离法而合法。”③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主张在战略进攻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践墨随敌”,因敌变化的战术原则,实在是切中了要害,识破了玄机。
其四,大胆坚决地深入重地,把战争指向敌人的腹心地区。战略纵深是敌人的腹心,对它的打击效果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往往能起到大伤元气、动摇根本的作用。所以,孙子主张以坚决果断的行动,迅速快捷地将重兵插入敌人的心脏地带,“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来确保战略突袭行动取得成功。为达到这一目的,他要求在敌国浅近纵深的“轻地”要迅速通过,不作纠缠,即便是敌之战略前哨的“争地”,也要巧妙迂回,决不旁骛,“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攻,军有所不击”,免得干扰和牵制自己的战略主攻行动。同时,要实行脱离后勤保障的无后方作战,依靠对敌国的劫掠来补充自己军队的粮草,“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孙子这一深入重地、击敌腹心的作战指导原则,在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之战中有非常精彩的印证:战争伊始,美英联军即迅速突入伊拉克境内,兵锋直指伊首都巴格达。为此,美英联军置卡尔巴拉、纳西里耶、纳杰夫等城市、要点于不顾,全速开进,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推进四五百公里,基本上形成了对巴格达的战略合围之势,并很快将这座象征着萨达姆政权力量的城市加以攻克,为这场战争主要作战活动画上一个句号。这种直插腹心、占敌重地的做法,是战略进攻的最佳选择,古今战争史上均无例外。
综上所述,孙子关于战略突袭的指导思想是:以优势的兵力,多变的战术,出敌不意的时间、方向,深入敌之重地,给敌以毁灭性的打击。在战术上,收到“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的效果;在战略上,达到“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目的。
孙子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进攻突袭作战的普遍规律,曾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孙子亲自参与指挥的破楚入郢之战,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实战体现。
这次影响春秋晚期战略格局的重大战争,以吴军五战入郢、大获全胜而告终。而吴军之所以取胜,除了其政治清明,具备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善于“伐交”争取与国之外,关键在于其作战指导的高明,而这种高明,集中体现为吴军正确遵循了孙子的战略突袭原则。一是“顺详敌之意”,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二是正确把握进攻时机,明智选择主攻方向,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突袭,迫使楚军在十分被动的形势下仓促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真正做到了“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顺利实现了“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战略目标。
3.正确认识和运用军事心理学知识,激励士气,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仗是靠人来打的,将军手下没有兵,便成了光杆司令;最好的武器没人去用,便成了一堆废铜烂铁。离开了人,什么仗都打不成。
然而人又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到了尸横遍野的战场,面对彼此杀红了眼的同类,是扑上去拼个你死我活,还是掉转头撒腿逃跑,往往是一念之差,不是让恐惧吓破肝胆,就是让勇敢战胜恐惧,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这表明将士们精神面貌的好坏,参战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筹码。因此,重视人的心理因素,激励官兵士气,发挥部队的战斗力,乃是战争指导者在管理部队、指导战争时必须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孙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阐述军事心理学的兵学大师,军事心理思想是他兵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篇中,他对军事心理学作了最原始的考察,提出了在正确认识部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夺取胜利的主要原则和具体方法。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孙子对“人情”的体会也是如此,认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基于这样的观念,他对部队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反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他从作战区域的远近角度阐述了军心士气的凝聚或涣散问题。指出:凡是越境进攻作战,越是深入到敌方的重地,就越是能使军心稳固,使士气振奋,牢牢立于不败之地:“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接着,孙子探讨了导致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认为这是由部队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在本土作战,免不得想到家中的父母妻儿,惦记着那一亩三分地、两间破草屋,七思八想,斗志就涣散了,瞅准机会就开溜,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有战斗力?反之,如果远离乡土,深入到敌国的腹地,家里的事鞭长莫及,想也没用,自然开不了小差(到了陌生地方,不认得回家的路)。相反,死亡的威胁则是始终包围着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只好排除各种杂念,鼓起全身勇气,去同敌人拼命,以求死里逃生,这叫做“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孙子进而论述了部队作战中更为普遍的心理活动规律,这就是“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指出要想让部队官兵肯卖命杀敌,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安置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上去,这样,全军上下就会在求生意识的驱使下,奋不顾身去战斗了。孙子强调,这是军队作战心理的一般共性:“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了解军事心理的目的,是为了在战争中加以运用,为此,孙子系统提出了如何巧妙利用部队作战心理的具体方法,其宗旨是因势利导,处心积虑,使官兵们深陷危险窘迫的环境之中,诱逼其为生存而死战。具体地说,就是“塞其阙”,“示之以不活”,“投之亡地”,“陷之死地”,等等。
该如何来做到这一点呢?孙子也替大家想出了高招:推行“愚兵”之术,把士兵们当作懵懂无知的“羊群”来看待,该怎么折腾他们便怎么折腾,“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让士卒成为一群没有头脑,任凭将帅驱使的战争工具。这样,将帅在利用部队心理“投之无所往”的时候,便可以轻松愉快、得心应手了。士卒们的战斗潜能也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了(不管是自愿还是不自愿),便可以造成“携手若使一人”的“理想”局面,舒舒服服地圆自己的胜利之梦!
应该说,孙子的军事心理思想透露着冷酷残忍的血腥味儿,反映了古代上层统治者与普通士兵之间的阶级对立的本质属性。孙子的“道”,是让民众去服从君主的意志,“令民与上同意也”,而不是让统治者去迁就民众的利益,“令上与民同意也”。所以,他在谈到运用部队作战心理时,考虑的只是将帅的利益,而视士兵生命为草芥,在这样的立场之下,他的招数越高明,对士兵所造成的痛苦也就越深重。这一点我们在今天是要有清醒的认识的,切不可把孙子当作普济众生的“和平主义”、“爱兵如子”的好好先生来看待。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贪生怕死,乃是人的本能,所谓“蝼蚁尚且惜命,而况人乎!”“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没有一些绝招是无法让人在战场上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奋不顾身,殊死拼搏的。虽然不同的阶级在这方面所使用的手段会不尽相同,但最终所要收到的效果却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子掌握和运用军队心理的原则和方法虽然阴损,虽然可恶,但是却非常实用,非常有效,“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们大可不必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对它大加鞭挞。
历史上借鉴汲取孙子军事心理思想,用以指导战争实践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其中尤以秦汉之际韩信背水列阵大破赵军最为典型。在这次战役中。韩信根据己方兵力寡少、军心不固以及深入重地等实情,并且针对赵军主帅陈余本人“不用诈谋奇计”的迂腐性格,遵循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作战原则,“众陷于害”,背水列阵,激发起汉军将士人人死战、个个拼命的昂扬斗志。抑制住了赵军如潮般的攻势,同时出动奇兵袭占赵军大营,使赵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韩信乘机发动反击,终于阵斩陈余,大获全胜,一举灭赵,实现了断楚之右臂的战略目的。
但是,“投之亡地然后存”的作战心理原则,如同孙子其他兵学原则一样,固然是制胜之法宝,却并非用兵之教条。换句话说,实践这一原则,要有一定的条件,如将帅足智多谋,敌将蠢笨如牛,及时出动奇兵策应,等等。总之是要灵活运用,因敌变化,而不能生搬硬套,死守拘泥。同样以韩信背水布阵大破赵军一事为例。如果当时赵军主帅陈余不那么刚愎自用,迂腐疏阔,而能听取部下李左车的意见,自己率主力深沟高垒,持重相峙,派奇兵摧毁汉军的辎重,切断汉军的粮道,那么,韩信再是高明,也玩不成这场心理大战的游戏,而且还很有可能如李左车所估计的那样,沦为赵军的阶下囚。可见,是陈余的无能,造就了韩信的功名。历史上就有因死啃教条,不能灵活掌握这一原则而导致失败、贻笑天下的,如三国时期马谡不讲条件侈谈“陷之死地然后生”原则,舍水上山,放弃要冲,最终惨遭失败,痛失街亭,就是这方面的明显例子。由此可见,要正确发挥孙子军事心理思想的巨大威力,必须辅之以具体的条件,实施高明的指导,用孙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兵无常势,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
在军事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丝毫的减弱。因此,正确运用军事心理学理论管理部队,指导战争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美军是目前世界上武器装备最为先进的军队,可它却非常重视掌握、运用军事心理学理论,积极摸索利用人的心理因素以达到克敌制胜目的的途径。如它主张内部的团结,其心理训练计划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是“维护部队内部的团结”。又如它也十分注重对敌人从事心理战,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中,通过散发传单、电台广播、寄送电子邮件等方法,开展铺天盖地、强大持续的政治、军事攻心,动摇对手的抵抗意志,瓦解对手的军心士气,收到了相当理想的效果,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军成功的做法,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在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军事心理学活动的舞台不但不见萎缩,恰恰相反,它是更见广阔,大有可为。而《九地篇》所反映的军事心理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可以为我们从事军队建设,指导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提供有益的借鉴,发挥应有的作用。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1],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2]。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3]。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4]。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5]。诸侯之地三属[6],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7]。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8]。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9]。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10]。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11]。是故散地则无战[12],轻地则无止[13],争地则无攻[14],交地则无绝[15],衢地则合交[16],重地则掠[17],圮地则行[18],围地则谋[19],死地则战[20]。
“注释”
[1]有衢地: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
[2]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指在本土作战,士卒近家,危急时容易逃散的地区。曹操注:“士卒恋土,道近易散。”又李筌注:“卒恃土怀妻子,急则散,是为散地也。”散,离散。
[3]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指军队在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士卒离本土不远,情况危急时易于轻返,是谓“轻地”。张预注:“始入敌境,士卒思还,是轻返之地也。”
[4]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指我军占领有利,敌军占领也有利的地区。杜佑注:“谓山水厄口,有险固之利,两敌所争。”又梅尧臣注:“无我无彼,先得则利。”
[5]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交地,指道路纵横、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区。交,纵横交叉。陈皞注:“交,错也。言其道路交横,彼我可以来往。”
[6]诸侯之地三属:三,泛指众多。属,连接、毗邻。三属,多方毗连,盖指敌我与多方诸侯国相毗邻。
[7]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谁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四周诸侯的援助,这样的地方叫做“衢地”。杜牧注:“我须先至其冲,据其形势,结其旁国。”
[8]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进入敌境已远,隔着很多敌国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梅尧臣注:“过城已多,津要绝塞,故曰重难之地。”
[9]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凡是山林、险要隘路、水网湖沼这类难以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圮,《说文》“圮,毁也”。
[10]围地:入口狭隘、归路迂远、敌人能够以少兵胜我多众的地区,叫做“围地”。何延锡注:“围地,入则险隘,归则迂回,进退无从,虽众何用。”
[11]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地势险恶,只有奋勇作战才能生存,不迅速力战就难免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张预注:“山川险隘,进退不能,粮绝于中,敌临于外,当此之际,励士决战而不可缓也。”
[12]散地则无战:在散地上不宜作战。梅尧臣注:“我兵在国,安土怀生,陈则不坚,斗则不胜,是不可以战也。”
[13]轻地则无止:止,停留、逗留。意为军队在“轻地”上不宜停留。梅尧臣注:“始入敌境,未背险阻,士心不专,无以战为。勿近名城,勿由通路,以速进为利。”
[14]争地则无攻:遇到争地,我方应该先行占据;如果敌人已先期占领,则不要去强攻争夺。梅尧臣注:“形胜之地,先据乎利。敌若已得其处,则不可攻。”
[15]交地则无绝:绝,隔绝、断绝。此句意为在“交地”要做到军队部署上能够首尾连贯,互相策应。曹操注:“相及属也。”杜牧注:“川广地平,四面交战,须车骑部伍首尾联属,不可使之断绝,恐敌人因而乘我。”
[16]衢地则合交:合交,结交。曹操注:“结诸侯也。”意谓在衢地上要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盟友,以为己援。王皙注:“四通之境,非交援不强。”
[17]重地则掠:指深入敌方腹地,后方接济困难,要“因粮于敌”,就地解决部队的补给问题。梅尧臣注:“去国既远,多背城邑,粮道必绝,则掠畜积以继食。”掠,掠取、抢掠。
[18]圮地则行:军队行进中遇到圮地,必须设法迅速通过。张预注:“难行之地,则不可稽留也。”
[19]围地则谋:此言军队如陷入“围地”,就必须善用计谋来摆脱困境。曹操注:“发奇谋也。”
[20]死地则战:言军队如进入“死地”,就必须奋勇力战,以求脱险。曹操注:“殊死战也。”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1],众寡不相恃[2],贵贱不相救[3],上下不相收[4],卒离而不集[5],兵合而不齐[6]。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7]。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8]。”兵之情主速[9],乘人之不及[10],由不虞之道[11],攻其所不戒也[12]。
“注释”
[1]前后不相及:前军与后卫不能相互策应配合。及,策应。
[2]众寡不相恃:众,指大部队。寡,指小分队。恃,依靠。此句言大部队与小部队之间不能相互依靠和协同。
[3]贵贱不相救:贵,军官。贱,士卒。救,救应、救援。指军官和士卒之间不能相互救应。
[4]上下不相收:收,《说文·攴部》:“收,捕也。从攴丩声。”引申有收集、聚齐义。收拢、聚集。谓部队建制被打乱,上下之间失去联络,无法聚合。
[5]卒离而不集:离,离散。集,集结。言使敌军士卒离散而无法集结起来。
[6]兵合而不齐:虽能使士卒集合在一起,但无法让军队整齐统一,形成充分的战斗力。
[7]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合,符合。于,和。动,作战。止,不战。此句重见于《火攻篇》。
[8]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爱,珍爱,引申为要害、关键。听,听从、顺从。此句的意思是:首先攻取敌人的要害之处,敌人就会不得不听从我的摆布了。
[9]兵之情主速:情,情理。引申为关键。主,重在、要在。速,迅速、疾速。此句言用兵的关键在于迅速,出敌不意。王皙注:“兵上神速,夺爱尤当然也。”
[10]乘人之不及:人,敌人。不及,措手不及。意谓要乘敌人措手不及时采取行动。
[11]由不虞之道:由,经过、通过。不虞,不曾料想、意料到。此句言出兵要走(通过)敌人预料不到的路径。张预注:“出兵于不虞之径。”
[12]攻其所不戒也:戒,防备、戒备、警戒的意思。《说文》:“戒,警也。”此句意为:攻击敌人所没有戒备的地方。
凡为客之道[1],深入则专[2],主人不克[3];掠于饶野[4],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5],并气积力[6],运兵计谋,为不可测[7]。投之无所往[8],死且不北,死焉不得[9],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10],无所往则固[11],深入则拘[12],不得已则斗[13]。是故其兵不修而戒[14],不求而得,不约而亲[15],不令而信[16]。禁祥去疑[17],至死无所之[18]。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19]。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20],偃卧者涕交颐[21]。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22]。
“注释”
[1]为客之道:客,客军,指离开本土进入敌境作战的军队。这句的意思是:离开本国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道,规律、原则。
[2]深入则专:专,齐心、专心。《广雅·释言》:“专,齐也。”此言军队深入敌境作战,就会齐心协力、意志专一。杜牧注:“若深入敌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专一。”
[3]主人不克:主人,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此处指在本土作战的军队。克,战胜。此句的意思是,在自己本土作战的敌军不能够战胜我军。梅尧臣注:“主人不能克我。”
[4]掠于饶野:掠取敌方富饶田野上的庄稼。王皙注:“饶野多稼穑。”
[5]谨养而勿劳:谨,注意、注重。养,休整。此句意思是,认真地搞好部队的休整,不要使将士过于疲劳。王皙注:“谨养,谓抚循饮食,周谨之也。”
[6]并气积力:并,合,引申为集中、保持的意思。积,积蓄。意谓保持士气,积蓄战斗力量。王皙注:“并锐气,积余力。”
[7]为不可测:使敌人无从判断。杜牧注:“动用变化,使敌人不能测我也。”测,推测、判断。
[8]投之无所往:投,投放、投置。意谓把军队投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张预注:“置之危地,左右前后皆无所往。”
[9]死焉不得:焉,疑问代词,何、什么的意思。此句意谓士卒死尚且不惧,那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10]兵士甚陷则不惧:士卒们深陷危险境地就不再恐惧。张预注:“陷在危亡之地,人持必死之志,岂复畏敌也?”甚,很、非常的意思。
[11]无所往则固: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就会稳固。张预注:“动无所之,人心坚固。”固,坚固、牢固、稳固的意思。
[12]深入则拘:拘,拘束、束缚。曹操注:“拘,缚也。”这里引申为人心专一不会涣散。此句言军队进入敌境已深,则军心凝聚。梅尧臣注:“入深则自然志专也。”
[13]不得已则斗:迫不得已就会殊死战斗。曹操注:“人穷则死战也。”
[14]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修,修治、修明法令。戒,戒备、警戒。指士卒不待整治督促,就知道加强戒备。杜牧注:“兵在死地,上下同志,不待修整而自戒。”
[15]不约而亲:指不待约束就能做到内部的亲近团结。约,约束。亲,团结。
[16]不令而信:指不待申令就能做到信任服从。张预注:“不号令而信命。”信,服从、信从。
[17]禁祥去疑:禁止占卜之类的迷信,消除谣言,以避免士卒产生疑惑。曹操注:“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祥,吉凶的预兆,这里指占卜之类的迷信活动。疑,疑惑、疑虑。
[18]至死无所之:即便到死也不会逃避(动摇)。杜牧注:“士卒至死无有异志也。”之,往。
[19]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恶财宝;没有第二条命(却去拼死作战),这也并不是他们不想长寿。张预注:“货与寿,人之所爱也。所以烧掷财宝、割弃性命者,非憎恶之也,不得已也。”余,多余。恶,厌恶、讨厌。货,财宝、财物。寿,长寿、寿考。
[20]士卒坐者涕沾襟:坐着的士卒热泪沾满衣襟。张预注:“感激之,故涕泣也。”涕,眼泪。襟,衣襟。
[21]偃卧者涕交颐:躺着的士卒则泪流面颊。偃,仰倒。颐,面颊。
[22]诸、刿之勇也:像专诸和曹刿那样英勇无畏。梅尧臣注:“既令以必死,则所往皆有专诸、曹刿之勇。”诸,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勇士。公元前515年,专诸在吴公子光(即阖闾)招待吴王僚的宴席上,用藏于鱼腹的剑刺死吴王僚,自己也当场被杀。刿,曹刿,又名曹沫,春秋时期鲁国武士。在齐鲁柯地(今山东东阿)会盟上,他持剑劫持齐桓公,迫使齐同鲁订立盟约,收回为齐所侵的鲁国土地。在历史上他们遂成为勇士的代称。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1];率然者,常山[2]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3],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4];齐勇若一,政之道也[5];刚柔皆得,地之理也[6]。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7],不得已也。
“注释”
[1]譬如率然: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神异经·西荒经》:“西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
[2]常山:即恒山,是五岳中的北岳,位于今山西浑源南。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改称“常山”。北周武帝时,重新改称为“恒山”。
[3]当其同舟而济,遇风:指乘坐同一条船横渡江河,遇上大风。济,渡。
[4]方马埋轮,未足恃也:言将马并排地系缚在一起,将车轮掩埋固定起来,想以此来稳定部队,那是靠不住的。方,并、比的意思。《说文》:“方,并船也。”曹操注:“方马,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
[5]齐勇若一,政之道也:使士卒齐心协力、英勇杀敌如同一人,这才是治理军队的正确方法。梅尧臣注:“使人齐勇如一心而无怯者,得军政之道也。”齐,齐心协力。政,治理、管理的意思。
[6]刚柔皆得,地之理也:言使强者和弱者都能各尽其力,这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王皙注:“刚柔,犹强弱也。言三军之士,强弱皆得其用者,地利使之然也。”
[7]携手若使一人:使全军携手作战就像一个人一样。携手,挽手、拉手。《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将军之事[1],静以幽[2],正以治[3]。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4]。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5]。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6]。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7]。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8],焚舟破釜[9],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10]。九地之变,屈伸之利[11],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注释”
[1]将军之事:将,此处作动词用,主持、指挥的意思。此句意为指挥军队打仗的事情。
[2]静以幽:静,沉着冷静。以,同“而”。幽,幽深莫测。张预注:“其谋事,则安静而幽深,人不能测。”
[3]正以治:谓严肃公正而治理得宜。正,严正、公正。治,治理、有条理。张预注:“其御下,则公正而整治,人不敢慢。”
[4]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指能够蒙蔽士卒,使他们不能知觉。李筌注:“为谋未熟,不欲令士卒知之。可以乐成,不可与谋始,是以先愚其耳目,使无见知。”愚,蒙蔽、蒙骗。
[5]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变更正在做的事情,改变计谋,使他人无法识破。张预注:“前所行之事,旧所发之谋,皆变易之,使人不可知也。”易,变更。革,改变、变置。
[6]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变换驻防的地点,迂回行军的路线,使敌人无法图谋。梅尧臣注:“更其所安之居,迂其所趋之途,无使人能虑也。”虑,图谋。《尔雅·释诂》:“虑,谋也。”
[7]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将帅赋予军队作战任务的同时,要断绝其归路,迫使士卒们勇往直前。帅,将帅。期,约定时间。与之期,指与部队约定赴战,即向部下赋予战斗任务。
[8]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言统帅军队深入敌国腹地,如击发弩机射出的箭镞一般笔直向前。王皙注:“皆励决战之志也。机之发,无复回也。”而,如、如同。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而,犹如也。”机,指弩机。
[9]焚舟破釜:指烧掉舟船,打碎炊具,以示决一死战之意。釜,锅。
[10]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集结全军,把他们投置到险恶的绝地,这就是指挥军队作战中的要事。
[11]九地之变,屈伸之利:指对不同地理条件的应变处置,使军队的进退得宜。屈,弯曲。伸,伸展。屈伸,指部队的前进或后退。张预注:“九地之法,不可拘泥,须识变通。可屈则屈,可伸则伸,审所利而已。”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1]。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2];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3];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4];轻地,吾将使之属[5];争地,吾将趋其后[6];交地,吾将谨其守[7];衢地,吾将固其结[8];重地,吾将继其食[9];圮地,吾将进其塗[10];围地,吾将塞其阙[11];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12]。故兵之情,围则御[13],不得已则斗,过则从[14]。
“注释”
[1]深则专,浅则散:指在敌国国土上作战,深入则士卒意志统一,斗志专一,浅入则士卒离散。
[2]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离开本国,越过边界进行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张预注:“去己国,越人境而用师者,危绝之地也。”
[3]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后地势险要,前面道路狭隘,进退易受制于敌的地区,叫做围地。
[4]散地,吾将一其志:在散地作战,我们要做到统一全军的意志。一,统一。
[5]轻地,吾将使之属:在轻地作战,我们要使部队部署相互连接。梅尧臣注:“行则队校相继,止则营垒联属。”属,连接、相连。
[6]争地,吾将趋其后:在争地作战,我们要使后续部队迅速跟进。杜佑注:“利地在前,当进其后。争地先据者胜,不得者负。”
[7]交地,吾将谨其守:遇到交地,我们将谨慎守卫。
[8]衢地,吾将固其结:遇上衢地,我们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张预注:“财币以利之,盟誓以要之,坚固不渝,则必为我助。”
[9]重地,吾将继其食:在重地,我们要保障军粮供给。贾林注:“使粮相继而不绝也。”继,继续,引申为保障、保持。
[10]圮地,吾将进其塗:遇上圮地,我们要迅速通过。张预注:“遇圮毁之地,宜引兵速过。”
[11]围地,吾将塞其阙:陷入围地,我们要堵塞缺口,迫使士卒不得不拼死作战。曹操、李筌注:“以一士心也。”阙,缺口。
[12]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到了死地,我们要向敌人显示我方将士决一死战的决心。梅尧臣注:“必死可生,人尽力也。”
[13]围则御:军队被包围就会奋起抵御。
[14]不得已则斗,过则从:迫不得已士卒就会奋起战斗,身陷绝境士卒就会听从指挥。过,甚,这里指深陷危境。从,听从、服从指挥。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1]。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2]。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3];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4]。是故不争天下之交[5],不养天下之权[6],信己之私[7],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8]。施无法之赏[9],悬无政之令[10],犯三军之众[11],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12];犯之以利,勿告以害[13]。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14]。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15]。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16],并敌一向[17],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注释”
[1]“是故”至“不能得地利”句:已见于前《军争篇》,疑系衍文。
[2]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此言九地的利害关系,有一不知,就不能成为霸、王的军队。张预注:“九地之利害,有一不知,未能全胜。”“四五者”,曹操注为“谓九地之利害”。霸王,即霸主,春秋时期诸侯之伯长。
[3]则其众不得聚:指敌国军民来不及动员和集中。聚,聚集、集中。
[4]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指用强大的兵威施加到敌人的头上,那么它在外交上也就无法联合与国了。王皙注:“威之所加者大,则敌交不得合。”
[5]是故不争天下之交:指没有必要争着和其他的国家结交。杜牧注:“不结邻援”,甚是。
[6]不养天下之权:养,培养、培植。此句意为没有必要在其他的国家里培植自己的权势。一说,“不”当为“必”,似有道理,惜未有证据耳。
[7]信己之私:信,伸、伸展。私,私志、意图。此句谓当伸张自己的战略意图。李筌注:“惟得伸己之私志。”
[8]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指兵威施加于敌,则敌国的城邑可以攻拔,敌人的国都可以摧毁。隳,音灰,毁坏、摧毁的意思。《吕氏春秋·顺说》“隳人之城郭”,高诱注:“隳,坏也。”国,都城。春秋时的“国”,一般都是指大城邑或国都。
[9]施无法之赏:意谓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即所谓的法外之赏。无法,不合惯例、超出规定的意思。梅尧臣注:“瞻功行赏,法不预设。”
[10]悬无政之令:谓颁布打破常规的命令。无政,即无正,指不合常规。悬,悬挂,引申为颁发、颁布。
[11]犯三军之众:犯,使用。曹操注:“犯,用也。”一说为调动。都是指挥运用的意思。此句意为指挥三军上下行动。
[12]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用。之,指士卒。事,指作战。言,指谋虑、实情。意为驱使士卒参战,但不要说明任务的意图。张预注:“任用之于战斗,勿谕之以权谋;人知谋则疑。”
[13]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意思是驱使士卒进行战斗时,只告诉其有利的条件,而不告诉其任务的危险性。梅尧臣注:“用令知利,不令知害。”
[1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将军队置于危亡之地,然后可以保存;使军队陷入死绝之地,然后可以生存。梅尧臣注:“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曰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15]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谓只有把军队投置于险恶境地,才能取胜。张预注:“士卒用命,则胜败之事在我所为。”害,害处,指恶劣处境。胜败,指取胜、胜利,这是偏正结构用法。
[16]在于顺详敌之意:顺,通“慎”,谨慎的意思(据杨丙安《孙子会笺》说)。详,当训“审”,详细考察。此句意为用兵作战要做到审慎地考察敌人的意图。一说,是指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亦通。
[17]并敌一向:指集中兵力攻向敌人的一点。曹操注:“并兵向敌。”王皙注:“并兵一力以向之。”皆是。
是故政举之日[1],夷关折符[2],无通其使[3],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4]。敌人开阖[5],必亟入之。先其所爱[6],微与之期[7]。践墨随敌[8],以决战事[9]。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10];后如脱兔,敌不及拒[11]。
“注释”
[1]政举之日:政,指战争行动。举,指实施、决定。此句意为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张预注:“庙算已定,军谋已成。”
[2]夷关折符:意即封锁住关口,废除通行的凭证。梅尧臣注:“灭塞关梁,断毁符节。”夷,削平,此处引申为封锁。折,折断,这里可以理解为废除。符,泛指通行凭证。古时以木、竹、铜等材料做成的牌子,上书图文,分为两半,用作传达命令、调兵遣将和通行关界的凭证。
[3]无通其使:不同敌国的使节相往来。张预注云:“恐泄我事也。”使,使节。
[4]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谓在庙堂上反复推敲计议,来决定战争行动事宜。厉,同“砺”,本义为磨刀石,《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杨倞注:“厉与砺同。”此处意为反复推敲、计议。廊庙,即庙堂,喻指最高决策机构。诛,曹操注:“诛,治也。”意为研究决定。
[5]敌人开阖:敌人敞开门户,指敌人有隙可乘之时。阖,门扇。《礼记·月令》:“耕者少舍,乃修阖扇。”郑玄注:“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
[6]先其所爱:指首先攻取敌之关键要害处,以争取主动。杜牧注:“凡是敌人所爱惜,倚恃以为军者,则先夺之也。”爱,珍爱、宝贵,指要害。
[7]微与之期:不要事先与敌人约期交战。微,无、毋的意思。《经传释词》:“微,无也。”之,指敌人。期,约期。
[8]践墨随敌:指避免墨守成规,而要随着敌情的变化来决定作战行动。贾林注:“随敌计以决战事,惟胜是利,不可守以绳墨而为。”践,通“刬”,贾林注:“刬,除也。”避免的意思。墨,墨线,喻指陈规、教条。
[9]以决战事:以解决战争胜负问题,即求得战争的胜利。
[10]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军事行动开始之前,要做到如同处女一样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张预注:“如处女之弱,令敌懈怠,是以启隙。”开户,开门,此处指松懈戒备。
[11]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战斗一旦打响,就要像脱逃的兔子一样迅速,使得敌人来不及抗拒。张预注:“攻则犹脱兔之疾,乘敌仓卒,是以莫御。”
“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理,兵要地理可以区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类。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主动,敌人得到也有利主动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先期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行进于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没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之间无法聚集合拢,士卒离散难以集中,遇上交战,阵形也不整齐。至于我军,则是见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他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键的有利条件,这样他就不得不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猝不及防的时机,走敌人所预料不到的路径,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在敌国境内作战,其一般规律是:深入敌国的腹地,我军的军心就会坚固,敌人就不能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全军上下的给养就有了足够的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心里就不再存有恐惧;无路可走,军心自然就会稳固;进入敌国的纵深地区,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附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惑,他们就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恶钱财;我军士卒置生死于度外,这也不是他们厌恶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把士卒投置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像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了。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身,它的头尾都来救应。试问:“那么可以使部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配合默契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因此,想用把战马并缚在一起、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同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对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优劣条件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根本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在指挥部队的这件事情上,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邃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懵懂无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行进,使人无从推测我方的意图。将帅向部队赋予作战任务,要像使其登高而抽掉梯子一样,使得部队有进无退。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发出的箭镞一样一往无前。要烧掉舟船,打碎锅子,以显示死战的决心。对待士卒,要如同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官兵,把他们投置于险恶的境地,这就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要务。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弊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身为将帅者所不可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其通常的规律是:进入敌国境内越深,军心就越是稳定巩固;进入敌国境内越浅,军心就越容易懈怠涣散。离开本土,越入敌境进行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面对隘路的地区,叫做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要统一部队的意志;处于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上,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侧后;在交地上,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巩固与诸侯列国的结盟;遇上重地,就要保障军粮的供应;遇上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殊死奋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因此,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能预先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就无从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称王争霸的军队,进攻敌对大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军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的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的意图;动用士卒,只说明有利的条件,而不指出危险的因素。将士卒投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身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于绝境,然后才能奋起拼杀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这种事,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之一部,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标。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允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反复秘密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方面一旦暴露虚隙,就要迅速地乘机而入。首先要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斗打响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