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孙子兵法》全书中的最后一篇,主要论述在战争活动中使用间谍以侦知、掌握敌情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划分、基本特点、使用方式等等。它是孙子从理论上对前人丰富的用间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中国古代用间思想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孙子主张战争指导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而要“知彼”,即“知敌之情者”,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间。孙子认为同战争的巨大耗费相比,用间实在是代价小而收效多的好办法,必须充分运用。反之,如果因为爱惜爵禄不使用间谍,盲目行动,导致战争的失败,那才是十足的罪人。接着,孙子充分论证了使用间谍的原则和方法,他把间谍划分为五大类,即因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指出“五间”的不同特点和功用,主张“五间并用”,而以“反间”为主。并提出了“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的用间三原则。同时孙子还指出了用间的必要条件:“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把它们看做正确发挥“用间”威力的重要保证。最后,孙子列举历史上用间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肯定了用间的意义和作用。但他将战争的胜负主要归功于间谍的作用,这似乎是有失偏颇的。
瑞士是“钟表王国”,为了使自己国家避免卷入世界大战的旋涡,它早早就宣布恪守永久中立的立场,从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充当了看客的角色。然而,和平主义的立场,并没有泯灭瑞士人关注战争、思考军事的热情,至少若米尼本人是这样。作为西方近代最著名的军事学家之一,他殚精竭虑地写出了一本足以与《战争论》媲美的军事名著——《战争艺术概论》(中国人按自己的观念模式,就曾经干脆把书名译为《兵法概论》)。在这部书中,有一节重要的内容,名称叫做“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里面谈到了使用间谍的问题。
若米尼通过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发现了使用间谍与夺取战争胜利之间的紧密内在联系。所以,他合乎逻辑地把借助侦察和间谍手段获取敌方的情报,列为战争勤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组织和指挥各种侦察,通过这种侦察和间谍手段获取有关敌人配置和运动的尽可能准确的情报。”若米尼强调指出,战争中实施巧妙机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毫无疑义是在下达命令之前,切实准确地掌握敌人的情报。而真的要详细掌握敌军的内部情报,最可靠也最经济的方法莫过于间谍活动。为此,他认为在四种判断敌军行动的方法之中,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但有时不免是花费巨大的)间谍网,乃是首屈一指的方法。②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若米尼是把善用间谍以克敌制胜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的。
无独有偶,兵圣孙子同样高度重视用间,一再强调它是“三军所恃而动”的根本。而且值得我们中国人大大骄傲一番的,孙子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在“丘牛大车”的纯冷兵器作战时代,要比若米尼的高见整整早了两千多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军事思想在世界上绝对是占据领先地位的,“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来得圆”,这可教爱好面子、尊重传统的中国人好好长了一口志气,得到了一回满足。
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大特色,是绕同心圆,是起点与终点的重合,这叫做“功德圆满”。《孙子兵法》同样体现了这么一种文化精神。从算计、预算敌情(《计篇》),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谋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火攻(《火攻篇》)等更具体的战术问题,恰好一个完整的战争程序,现在又回复到《用间篇》的预知敌情,重新开始,等同于环绕了一个大圆圈,这就是周而复始,否定之否定的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用间篇》既是全书的终结,也是兵学理论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象征,其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可见,本篇在全书结构中的安排,是孙子颇有深意处置的结果,值得好好玩味。它是一篇从战略层面探讨用间问题的精彩文字,为我国古代用间理论的不祧之祖。
1.从战略的高度,强调用间以掌握第一手敌情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要成为胜利的主宰者,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是看你是否能“遍知”(全面了解敌情),是否能“先知”(预先掌握敌情),有没有真正做到“知彼知己”;而要“知彼”的关键,则在于“知敌之情实”,达到这一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巧妙使用间谍。在孙子的眼中,用间是投入较少而回报较多的合算买卖,具有战略全局的意义,“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既然合理又合算,自然不能随便拒绝。
从更深的层次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孙子重视用间不是偶然的,它至少是由三个因素促成的。
一是孙子的用间观属于其战争效益理论的必有之义,也就是说,孙子提倡用间是他认真核计战争成本之后所作出的明智选择。孙子认为,战争不是什么好东西,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又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参与战争的同时,尽可能设法将战争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是每一位未丧尽天良、不缺乏理智的战争指导者应积极解决的问题,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而同战争的巨大耗费相比较,给间谍发放丰厚的奖金,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开销,既然用间开销小、成本低,又能掌握主动、出奇制胜,那么何必放着阳关大道不走,去走死打硬拼费力不讨好的独木桥。如果太小家子气,为了节省下一些钱财而不重视谍报工作,盲目开展行动,导致战争以失败收场,那便是“不仁之至”,必将成为国家和民众的罪人。
二是孙子的用间观念,称得上是对陈旧“军礼”传统的勇敢挑战和大胆否定。在“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这样的“军礼”传统氛围之下,用间被看做“下三烂”、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同贵“偏战”而贱“诈战”的原则相违背,不守信用,有碍公平交手,所以正人君子不屑为之。孙子认为,这样看问题,未免太迂腐可笑了,蠢得像猪,笨得像熊,完全违背了军事斗争的根本宗旨(打得赢)和一般规律(打得巧),按着这样的逻辑去办事,仗是必输无疑,而仗打输了,其他便一切无从谈起,这才是真正的不仁义,真正的不人道,所谓“图虚名而处实祸”。所以,他旗帜鲜明地主张用间,为用间正名,为胜利呐喊。
三是孙子的用间观念,是对卜筮占验迷信预测的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孙子生活的时代,上古三代的卜筮占验歪风依然刮得很厉害,人们往往依据烧龟甲、摆蓍草而得出的结果,来选择作战的时间和作战的地点,来判断胜负的定数,即所谓“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只要看看时到今天,看风水、八卦算命的骗子依旧逍遥快活于江湖,便可知两千多年前卜筮战争胜负的现象存在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可是孙子的确了不起,完全不信这一套乌烟瘴气的东西,而是讲“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强调指出获取情报、预知胜负的正确方法唯独一条途径,就是“必取于人”。这实际上是倡导在掌握敌情问题上,要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满了朴素的唯物精神,从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摆脱了当时笼罩在兵学思想界的妖氛鬼雾,使得自己的“先知”主张牢牢地建立在比较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仅凭这一点,孙子的境界便非同寻常了。
2.系统全面地说明了使用间谍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方法
应该说,“用间”作为军事斗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发明权不属于孙子,在孙子之前早已有人运用了,夏代少康复国中兴过程中,曾派遣女艾“殪浇”,杀死了敌人阵线中的关键对手——浇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打入敌人内部、虎口拔牙的间谍战。但是,孙子让我们佩服的地方,是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且加以理性的提炼和升华,使得中国古代用间思想有了一次质的飞跃。这就像木匠遍地都是,但鲁班却只有一位。
首先,孙子对间谍的种类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划分。孙子将用间活动按其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划分为五种。第一种叫做“因间”,又称作“乡间”,中国人喜欢讲人情,老乡观念特别重,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间,就是指利用敌方阵营中的同乡亲友关系打入敌人内部,探消息,搞情报。第二种为内间,即舍得花大本钱,罗致收买敌方的官员充当间谍,如战国时期秦国贿赂收买赵王宠臣郭开等人,借刀杀人除掉赵国名将李牧。第三种为反间,就是用乾坤大挪移的功夫,借力打力,设法使敌人的间谍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我方所利用,从而达到扰乱敌人视听,搜集各种情报的目的。第四种为死间,就是要心肠如同石头一样硬、血液如同冰水一样冷,“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故意散布一些虚假情报,以牺牲自己方面间谍的代价,诱使敌人上当受骗。第五种为生间,就是让自己的间谍在完成搜集情报的任务之后,能够巧妙脱身,平平安安返回大本营报告敌情。应当说,孙子关于“五间”的划分是相当合理和准确的,综观古今中外著名的间谍活动,大多不超出因间、内间以及反间的范围,这叫做“万变不离其宗”。
在说明“五间”的不同特点和功用的同时,孙子进而主张“五间俱起”,使敌人无法了解我方用间的规律,处处被动挨打,时时防不胜防。孙子特别强调,在用间问题上不能不分主次地平均使力,而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这个关键,就是在“五间”之中要以“反间”为主,带动其他的“四间”(看来《三十六计》中有“反间计”,而没有什么“生间”、“因间”之计,不是偶然的疏忽),广开情报来源,动员各种类型的间谍,运用各种手段窃取敌人的情报,使得敌人的反间谍机构“莫知其道”,整个儿成聋子哑巴再外加睁眼瞎,陷入一筹莫展的困窘境地,从而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反间既为重中之重,那么在他身上要舍得花血本,大投入,这叫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孙子“五间俱起”而以“反间”为主的用间方法论,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这就如同作战指导要做到灵活主动、变化莫测的道理一样,在用间问题上也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应变无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既突出重点,又灵活制宜,不拘一格,这种“因情用兵”的思想方法,表明孙子真正参悟透了神妙无比的用间之道,进入了用间的上乘境界。
其次,孙子系统地提出了用间上的三项基本原则,进一步论证了间谍工作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说明谋报问题的关键性、优越性和机密性,这就是所谓的“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孙子这个用间三原则的核心精神,指的是怎样对用间行动提供保障,以获得预期的成功,“南方有鸟,三年不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道理很浅显,间谍活动既然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成败,那么就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它。而要做好用间工作,真正发挥用间的作用,关键的关键,又在于在用间的过程中严格保密,滴水不漏,“事莫密于间”,使得敌人根本无法了解我方用间的动态,无法掌握我方用间的规律。在必要的时候,甚至不惜杀人灭口:“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消除一切隐患,抹去所有痕迹。
正因为需要高度保密,所以间谍的人选,不能不是将帅的最亲近之心腹,使得为将者十分熟悉他们的性格、才能以及爱好,能够牢牢地加以掌控;而同时他们也甘心于服从军队的整体利益,不计个人的安危得失,矢志不渝地效忠于将帅本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于是乎,用间的定位也就只能是“三军之事,莫亲于间”了。由于间谍工作带有极大的危险性,随时随地有被捕乃至掉脑袋的可能性,为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心甘情愿去从事这个充满危险、脑袋拴在裤带上的行当,严守机密,默默奉献,实在有必要在物质上为他们提供最优厚的补偿,以报答酬谢他们为国家、为军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于是乎,便有了“赏莫厚于间”这一原则的确立。由此可见,孙子的用间三项基本原则,乃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思路,彼此互为前提,互为关系,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这充分反映了孙子用间基本理论的系统缜密,无懈可击。
3.提出了用间的必要条件
孙子高度推崇聪明智慧在用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孙子看来,用间如同从事其他军事活动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这些素质与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圣智”、“仁义”和“微妙”。前两项决定着能否高明地动员和驱使间谍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去执行并完成任务。因为道理非常简单,只有聪明睿智的统帅,才会把用间当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来认真对待;也只有仁慈慷慨、素孚众望的统帅,才能赢得间谍的由衷信赖和热忱拥戴,愿意前仆后继,死不旋踵,尽个人最大的努力去攫取敌方的情报。
后一项则是决定着军事统帅能否睿智地甄别、判断间谍所提供的情报之可靠真实程度。因为间谍所搜集到的情报往往真伪混杂,虚实相间,只有通过火眼金睛的仔细分辨,去伪存真,去芜存精,才能使得这些情报在战争中真正派上用场,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至于弄巧成拙,让对手用反间计来愚弄、暗算自己,造成行动上的败北。而能够避免这种尴尬处境的,也只能是那些谋虑精细、见微知著的军事统帅。由此可见,这三个条件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有效发挥“用间”强大威力的保证:“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孙子之说,可谓深得“用间”之妙道要义矣!它完全建立在睿智善谋的基础之上,“三谛圆融”,绝不会因时空的变化而丧失其生机盎然的活力。
孙子的用间思想,系统完整而又条分缕析,高明卓绝而又不乏可操作性,因此,后世兵家对此无不奉为圭臬。如《百战奇法》的作者就说:“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这就把“立大功”同“用间谍”直接联系在一起。《经武要略》的作者也讲:“兵家之有采探,犹人身之有耳目也。耳目不具则为废人,采探不设则为废军。”把间谍对军队的重要性,形象地比喻为人身体上的耳朵和眼睛。这类言辞在中国古代兵书战策中可谓是连篇累牍,比比皆是,说到底都是对孙子用间理论的衣钵相承。
至于在实战活动中,充分运用孙子用间思想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从而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活剧。其中人们较为熟悉的,就有秦昭王重金收买内间使赵王上当受骗,将大将廉颇“下岗”,换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当大将,一举打赢长平之战;刘邦采纳陈平的计谋,让陈平放手从事间谍大战,离间项羽与部下之间的关系,为争取楚汉战争的胜利扫清障碍;岳飞利用矛盾,巧使反间之计,诱使金人废黜掉伪齐王刘豫,兵不血刃为自己北伐中原开了一个好头;韦孝宽机心深密,利用间谍借刀杀人,不露声色除掉北齐大将斛律光;种世衡老谋深算、心狠手辣,通过用间,挑拨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西夏朝廷两位亲王不明不白就做了冤死之鬼。诸如此类的故事,史不绝书,孙子的用间思想由此而得到了历史的验证。
这里,我们不妨通过元朝末年朱元璋大破陈友谅的应天之战来具体领略一下用间使诈,角智斗谋艺术的精髓奥妙。
公元1360年农历闰五月间,陈友谅统率舟师十万进攻盘踞在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的朱元璋势力,企图一举制服与自己争天下的主要对手。
当时,陈友谅在兵力上对朱元璋占有很大的优势,陈军的舟师尤为强大。在陈友谅优势兵力大举东下面前,朱元璋的部下,有的主张举城投降,有的主张退守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也有的主张决一死战,打不赢再跑不迟。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伏兵伺隙击之”的建议,决定在应天城下与陈友谅决战。他利用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决定巧妙用间,诱敌冒进深入,尔后设伏加以聚歼,给趾高气扬、自命不凡的陈友谅以一个下马威。为此,他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出头,主动写信向陈友谅诈降,同时在应天府郊外埋伏下多路兵马,准备重拳出击,就等不知死活的陈友谅自己送上门来。
狂妄自大的陈友谅接收到康茂才写来的求降书后,不知是计,信以为真,以为在大军压境、玉石俱焚之下,康茂才等人为自己预留脱身后路属于正常的现象,就像当年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众多部下暗中与袁绍拉关系、套近乎的情况一样。于是于五月初十亲率大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企图与康茂才里应外合,夺取应天。可待到他驻足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按预先约定的暗号连声呼唤“老康”,不见丝毫反应,陈友谅才猛然醒悟:这一回全让朱元璋这个小和尚给算计了,捶胸顿足,后悔莫及,被动中仓促派遣士兵一万人登岸立栅,企图做一番困兽之斗。
朱元璋自然不会给这个老冤家任何机会,他在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上看到陈军天遂人愿进入了自己预设的伏击圈,遂乘着其登岸立营尚未稳固之际,高高举起黄旗,发出全线出击的信号。一时间鼓声震天,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风卷残云。陈军冷不防遭此凌厉打击,军心浮动,士气委靡,弃甲曳兵,阵势大乱,只恨爹娘少给自己生两只脚,一窝蜂争相登舟而逃。此时正遇上长江之水退潮,陈军的巨型战舰搁浅,根本移动不得,陈军想逃也逃不成了,只好老老实实待在那里任凭对手疯狂砍杀。一场血战下来,陈军士兵被杀和落水而死者多得数也数不清,被俘的也有二万余人。不少陈军将领见大势尽去,“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解甲向朱军投降。朱元璋部队缴获巨型战舰一百多艘,算陈友谅命大,乘坐小木舟侥幸突出虎口,逃窜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得势不饶人,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等战略要点,并占领了信州(今江西上饶)、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这场关系到朱元璋势力生死存亡的应天之战,就这样以朱元璋的高歌凯旋而告终结。
应天之战的失败,使得陈友谅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将士对陈友谅离心离德,政令军令也无法得到贯彻执行。“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朱元璋利用陈友谅的这些弱点,马不停蹄地向西推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仅仅在公元1361年一年之间,就相继攻克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均在今江西、安徽、湖北诸省境内)等战略要地,使实力日益得到加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基本上扭转了陈强朱弱的战略格局,从而为在公元1363年展开鄱阳湖大决战,最后消灭陈友谅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取得应天之战的胜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用间,使对手陈友谅做出错误的决断,实施愚蠢的部署。朱元璋注重“先知”,做到“必取于人,知敌之情实者”,即从了解陈友谅性格、为人的康茂才等人那里,获知并把握住陈友谅用兵上骄傲自大、恃强轻进、刚愎自用等特点,对症下药地巧妙行间。孙子说:“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康茂才曾为陈友谅的朋友,根据这一条件,朱元璋对陈友谅采取了“因间”手段,利用康、陈两人稔熟这层关系,顺循普通人的常规思维路子(陈强而朱弱,陈军胜算多而朱军胜算少,为避免出现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局面,应当预先留下退路……)而反用之,诱骗陈友谅,促使他忘乎所以,轻举妄动,然后部署重重伏兵瞅准机会杀他个人仰马翻,片甲不留。由此可见,应天之战,是巧妙使间与出奇制胜作战指导的完美结合,朱元璋料敌如神、应变自如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在此战中表演得淋漓尽致、别开生面。无怪乎,这个当年沿街乞讨、四方游浪的皇觉寺小和尚,能够在大乱之中崛起,东征西讨,所向披靡,最终芟夷群雄,底定山河,爬上金銮宝殿乐呵呵当他的洪武大皇帝,这叫做“虽系天命,实赖人力”。这个战例,是巧妙使间与出奇制胜作战指导的完美结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子用间制胜思想的积极意义和蓬勃生机。
在现当代战争中,间谍活动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依旧十分突出。只要想一想,希特勒的间谍伎俩奏效,苏联红军最优秀的将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沉冤莫白,一枪毙命,给苏联国防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就不能不承认,有时候一个间谍的力量,抵得上数十万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当然,间谍的能量之大小,往往取决于操纵、指挥他的统帅之水平,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中也不例外。苏联优秀间谍左格尔就其本人素质而言,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位西方间谍,他的间谍活动,曾为苏联的国家安全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斯大林体制的僵硬官僚性质,也极大限制了左格尔作用的发挥。苏德战争前夕,他费尽心思、千辛万苦搞来的情报,并没有真正引起苏联最高当局的充分重视,因此而忽略了战争迫在眉睫的危险,以至于当德军浩浩荡荡向苏联境内冲杀前来之时,苏军束手无策,濒临崩溃。这个事实提醒人们,间谍固然重要,用间固有作用,但问题的关键是决策者如何用间。否则“黄钟毁弃,瓦釜齐鸣”,一切都是白说。
由于在现当代军事斗争中,用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孙子在本篇中所阐述的思想,仍为世界各国军事情报界所重视和借鉴。例如,日本的谍报人员曾把《孙子兵法》作为最大的谍报技巧专家的著作,翻译成日文,而他们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和1941年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前后,搜集情报和实际运用情报的策略,以及具体手段,大多与《孙子兵法》用间思想若合符契。同样,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曾把孙子视为谍报理论的鼻祖,让所属雇员认真阅读《孙子兵法》以及按孙子用间原理写作而成的《间书》。尽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今天世界上已有了卫星摄影的高超技术,有了监视电讯发射的一整套先进技术设备(如全球定位仪,等等),但是在具体的用间和反间谍手段上,本篇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最现代最先进的高技术侦察手段,也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搜集情报、信息的功能,以人为本位的用间活动,在现代战争乃至于未来战争中仍然会有它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在美军近期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已有充分的证明。
当然,今天的间谍活动已远远超越了军事、政治领域的范围,商业经济活动中、科学技术领域内的间谍活动同样是愈演愈烈,花样翻新。换句话说,用间这只无形的巨手正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应当多少掌握一些用间和反间谍的基本知识,以便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这就是所谓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1],公家之奉[2],日费千金;内外骚动[3],怠于道路[4],不得操事者[5],七十万家[6];相守数年[7],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8],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9],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10]。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11],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12]。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13],不可象于事[14],不可验于度[15],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16]。
“注释”
[1]百姓之费:汉简本作“百生之费”,“生”为“姓”之古字。《尚书·舜典》孔颖达疏:“生,姓也。”
[2]公家之奉:公家,指国家(公室)。“奉”同“俸”,指军费开支。
[3]内外骚动:指举国上下混乱不安。内外,前方后方的通称。骚动,动乱不安。
[4]怠于道路:梅尧臣注:“输粮供用,公私烦役,疲于道路。”怠,《说文·心部》:“怠,慢也。”引申有疲惫、疲劳义。
[5]不得操事者:不得,不能够。操事,操作农事。此句梅尧臣注:“废于耒耜也。”
[6]七十万家:比喻战争对从事正常农业生产影响之大。曹操注:“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7]相守数年:意即相持多年。相守,相持、对峙的意思。《韩非子·喻老》:“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
[8]而爱爵禄百金:而,如果、倘若。王引之《经传释词》:“而,犹‘若’也。”爱,吝啬、吝惜。《老子·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爵,爵位。禄,俸禄。百金,泛指金钱财宝。此句李筌注曰:“惜爵赏不与间谍。”
[9]不仁之至也:不仁慈,不恩惠到了极点。至,极、极点。
[10]非胜之主也:意谓这不是胜利的主宰者。主,主宰。梅尧臣注:“非致胜主利者也。”另一说,“主”指人主、国君。
[11]动而胜人:意为一出兵就能够克敌制胜。动,行动、举动。此处指出兵。而,则、就的意思。
[12]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出于,超过、胜于。先知,预先侦知察明敌情。王皙注:“先知敌情,制胜如神也。”又张预注:“先知敌情,故动则胜人,功业卓然,超绝群众。”
[13]不可取于鬼神:指不可以通过祈祷、祭祀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求知敌情。张预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以祷祀而取。”
[14]不可象于事:象,类比、比附。杜牧注:“象者,类也。”事,事情。此句意为不可用与其他事情作类比这一办法去求知敌情。曹操注:“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
[15]不可验于度:指不能用征验星辰运行度数的办法去求知敌情。验,应验、验证。度,度数,指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位置)。
[16]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那些熟悉了解敌人内情的人。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1],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2],是谓神纪[3],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4]。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5]。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6]。死间者,为诳事于外[7],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8]。生间者,反报也[9]。
“注释”
[1]因间:即下文的“乡间”。张预注:“因间当为乡间,故下文云‘乡间可得而使’。”
[2]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此言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任何敌人都无法摸清我们用间的行动规律。王皙注:“五间俱起,人之不测。”俱,全、一起。道,规律、途径。
[3]是谓神纪:这就是神妙莫测的方法。是,这、此。谓,叫做。纪,方法、法度。《吕氏春秋·孟春纪》:“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道,无乱人之纪。”神纪,意即神妙莫测之道。张预注:“神妙之纲纪。”
[4]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意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当地普通人作为己方的间谍。张预注:“因敌国人,知其底里,就而用之,可使伺候也。”因,根据、依据,引申为利用。乡人,敌国的普通人。
[5]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指敌方的官吏。此句意为,所谓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为间谍。梅尧臣注:“因其官属,结而用之。”
[6]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所谓反间,就是指收买和利用敌方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杜牧注:“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7]为诳事于外:诳,欺骗,瞒惑。诳事,假情报。此句意为故意向外散布虚假的情况来欺骗和迷惑对手。
[8]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意思是让我方间谍了解自己故意散布的假情报并传给敌方间谍,诱使敌人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事发之后,我方间谍往往难免一死,所以称之为“死间”。王皙注:“作吾间,使敌得之,间以吾诈告敌,事决必杀之也。”另一说,死间乃打入敌方长期固定潜伏之间。于鬯《香草续校书》:“唯其待于敌,故谓之死间也。非真使此间者死也。”
[9]生间者,反报也:反,同“返”。此句意为:所谓生间,是那些到敌方了解情况后能够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张预注:“选智能之士,往视敌情,归以报我。”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1],赏莫厚于间[2],事莫密于间[3]。非圣智不能用间[4],非仁义不能使间[5],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6]。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7]。间事未发[8],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9]。
“注释”
[1]莫亲于间:于,比。亲,亲密。意谓关系的亲密无过于所委派的间谍。张预注:“三军之士,然皆亲抚,独于间者以腹心相委,是最为亲密也。”
[2]赏莫厚于间:此言军中的赏赐,没有比间谍所受更为优厚的。王皙注:“军功之赏,莫厚于此。”
[3]事莫密于间:指军机事务,没有比间谍之事更为机密的。密,秘密、机密的意思。
[4]非圣智不能用间: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张预注:“圣则事无不通,智则洞照几先,然后能为间事。”圣智,非凡卓越的才智,指具有杰出才智的人。
[5]非仁义不能使间:指如果吝啬金钱、爵禄,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就无法使间谍乐于效命。张预注:“仁则不爱爵禄,义则果决无疑,既啖以厚利,又待以至诚,则间者竭力。”
[6]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妙,精细奥妙,这里指用心精细,手段巧妙。实,实情。此句意谓如果不能够做到用心精细、手段巧妙,就无从对所获取情报的真伪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张预注:“须用心渊微精妙,乃能察其真伪。”
[7]无所不用间也:言无时无地不可使用间谍。王皙注:“当事事知敌之情也。”
[8]间事未发:发,举、行、施行的意思。《汉书·王吉传》:“慎勿有所发”,颜师古注:“发谓兴众举事。”此句言间事还未施行开展。
[9]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先闻,事先知道,即暴露。此句谓间事先行暴露,则间谍和知情者必须杀掉,以灭其口。张预注:“间敌之事,谋定而未发,忽有闻者来告,必与间俱杀之。一恶其泄,一灭其口。”《六韬·龙韬·阴符》:“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
凡军之所欲击[1],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2]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3]之。
“注释”
[1]军之所欲击:此句为宾语前置结构句式,即“(吾)所欲击之军”。下“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句式同此。
[2]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守将,主将。左右,指守将身边的亲信。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员。门者,负责把守城门的官吏。舍人,门客,指谋士幕僚。
[3]索知:侦察了解。索,搜索、侦察。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1],导而舍之[2],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3],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4];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5]。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6]。
“注释”
[1]因而利之:趁机收买和利用敌间。因,由、就,可理解为顺势、趁机。利,杜佑注:“遗以重利。”意即收买。
[2]导而舍之:导,诱导、引导。舍,同“捨”,释放、放行。此句意为:要对敌加以诱导,然后放他回去,以为己用。赵本学曰:“厚利以诱其心,导之以伪言伪事,而纵遣之。彼归告其主,则犹为我之间也。”一说,“舍”作“居止”解。
[3]因是而知之:此指从反间那里获悉敌人内情。
[4]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意谓通过利用反间,乡间和内间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梅尧臣注:“其国人之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间而知之。”
[5]故生间可使如期:如期,按期,此指按期返回报告敌情。杜牧注:“可使往来如期。”
[6]故反间不可不厚也:厚,厚待,也包含重视的意思。五间之中,以反间最为关键,因此必须给予反间以十分优厚的待遇。张预注:“人主当用五间以知敌情。然五间皆因反间而用,则是反间者岂可不厚待之耶?”
昔殷之兴也[1],伊挚在夏[2];周[3]之兴也,吕牙[4]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5]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6],三军之所恃而动也[7]。
“注释”
[1]昔殷之兴也:殷,即商朝。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县北),史称商朝。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此商又称为殷。传至纣王帝辛时,灭于西方的属国周。兴,兴起。
[2]伊挚在夏:伊挚,即伊尹,商朝贤臣,开国元勋。原为夏桀的臣子,后归附商汤,商汤任用他为相,在灭夏过程中,伊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夏,夏朝,大禹之子夏启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王朝,共传十七世,至夏桀时为商汤所灭亡。
[3]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所建立的王朝,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故又划分为西周和东周。
[4]吕牙:即姜尚、姜子牙,俗称周太公,曾为商纣王之臣。祖先封于吕,故又称为“吕牙”。周武王任用他为“师”,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后被分封于齐地(在今山东境内),为齐国开创者。
[5]上智:最有智能谋略的人。
[6]此兵之要:这就是军事行动中的关键所在。张预注:“用师之本,在知敌情。故曰:‘此兵之要’也。”要,要害、要务、关键的意思。
[7]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军队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而展开活动,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室的开支,每天都要耗费千金;前方后方动乱不安,人民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就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至于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称不得是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者。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将帅,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普通人,就在于能够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类比推测来得到;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作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方式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的神秘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国的当地人充当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的官吏作间谍。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故意制造散布假情报,并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受骗,一旦真情败露,我方间谍就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够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所以军队事务方面,在人事上,没有比间谍更为亲近的;在奖赏上,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的;在事情上,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不是睿智聪明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所提供的情报。微妙呀!微妙呀!到处都用得着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秘密却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听到秘密的人都要被处死。
凡是要准备攻打的敌方军队,要准备攻占的敌方城池,要准备刺杀的敌方人员,都必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那些前来侦察我方军情的敌人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可以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返回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运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反间的使用,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伊挚曾经在夏为间,熟悉了解夏的内情;周朝的兴起,在于吕牙曾经在殷为间,熟悉了解殷商的内情。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够任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够建立大功。这是用兵上的关键步骤,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敌情来策划和决定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