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
自羊城西发,至之水下广雄轮。
蒋介石于1921年11月23日葬母,事毕理应火速赶去桂林,因孙中山已亲自去桂建立北伐军大本营,他要督师北伐,急需蒋介石这样的军事人才去臂助一切,但蒋迟迟不动身。后来在廖仲恺、胡汉民、许崇智等人迭次电催,传达孙中山劳他早日命驾,蒋这才于12月22日抵达广州。到广州后仍不赴桂林,却要留在广州过新年。但他又想使孙中山相信他是时刻关心北伐大事的,于是又给孙中山往桂林寄去一份“北伐作战计划书”,还表白这是他在旅途舟车客店中抓时间草拟的。
孙中山接到蒋的作战计划书后,又往广州给蒋发电报请他立刻来桂。但蒋还是在广州过了新年。1922年1月3日才从广州出发赴桂林。
“1月16日”
达阳朔,吴忠信来会,乃知军事计划犹在执持中。悔此行尚早也。
蒋介石一路观光风景,1月16日才到达阳朔。见到吴忠信,听说孙中山还没有发起进攻,北伐仍处于筹划阶段,蒋介石又后悔自己来得太早了。
“1月18日”
晡,抵桂林城,方五千里,衍为旷野,四望山明水媚,丽态万千。连旬蒿目兵燹,愁叹民生,至此旅郁之一空。许军长出郭远迎,握手甚欢。
是晚入居,居旧蕃署八桂厅,境绝清幽,园林亭榭,到眼成趣。
1月18日,蒋介石来到桂林北伐军大本营,仍任第二军总参谋长,住进了旧时清朝藩台衙门的八桂厅。这里环境清幽,园林亭榭,到眼成趣,这使蒋介石很高兴。在他给蒋纬国的信中说,这八桂厅是桂林市第一个好地方。在桂林他除了协助孙中山作北伐军事计划外,游遍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的所有名胜古迹:象鼻山、七星岩、灵隐洞、铁佛寺、孔明台、叠翠山……无一处不涉足。孙中山同蒋介石等人还照了几张相片,蒋介石在给家里的信中说,他过得很快活。
“1月28日”
约胡秘书长同见大元帅,商决出师日期及移大本营于韶州。
自客冬出门后,无日不思家。二十八日为旧历元旦,在厅园凄念母氏作古,不能与儿孙团聚过年,不觉泪如珠落。正月望夕,独坐对月,寒影自怜,遥忆故乡灯市,感欷无任。
1月28日,时逢春节,蒋介石又发出感慨:“在厅园凄念母氏作古,不能与儿孙团聚过年,不觉泪下……独坐对月,寒影自怜。”
母子情深,溢于言表。
“3月3日”
长子经国考入上海万竹小学高等四年级肄业;王欧声随往,馆公妹婿竺芝珊家舍教国文。
附蒋介石家谕
经儿知之:来信已经接到了,你的楷字仍不见佳,总须间日印写一二百字,以求进步。你校下学期既有英文课,你须用心学习。现在时世,不懂英文,正如哑子一样,将来什么地方都走不通,什么事业都赶不上,(你可知道么?)你每星期日有工夫时候,可到商务印书馆去买些英文小说、杂志看看,亦可以增长智识,并为你弟定儿童画报和儿童世界各半年。定书方法,只消告诉他邮寄的地方,叫书坊直接送达便了,不要忘记。父示。3月4日。
“4月3日”
总理以陈炯明背约不与接济,又暗杀邓铿于广州车站(铿协助北伐军饷械,炯明忌之)。二十六日即开紧急会议于大本营,我主张先回粤后北伐,卒决潜师回粤,改道赣南北伐(因炯明仍与湘省赵恒惕勾结)。
附廖仲恺来书
介石兄鉴:纪文归,为言兄仓卒间谓弟不复兄电,使弟?徨失措。查关于兵站事,已在致汝为兄及兄电中,此外并无他项电报。至前接兄函,要弟电兄归粤,此则虽以刀锯加颈,亦不肯为。盖弟自得兄西行,已不啻如天之福,岂能干此破坏大局之举,以重罪戾。仲元遽遭惨害(查为刘志陆购凶所致),吾党健者又弱一个,吾侪与仲元相处逾十年,道义之交,海内有几,追怀良友,辄复潸然出涕。渠生前至爱赣园,临终亦以执信为念,赣园适与执信墓相对,故拟卜葬于此,已电园主协和乞地矣。回师之举,如可转圈,仍以依原定计划为妥,否则内忧将无已时,吾不欲观之矣。兄作战计划原稿,乃遭回禄,此弟所引为至憾者;日记一册,弟当韫椟藏之,断不令再失也。……恺启。4月3日。
“4月23日”
抵省城。总理闻我有去志,特驾行馆挽留,言“此时你若去,则我与汝为机能全失,人无灵魂,躯壳何用?”云云。感其语,即亦踌躇。俄又决计归。
是晚离广州,故次写寄炯明书。夜连梦,呓语率队过江,高叫封船赴粤,四壁搭客,皆为惊起。
当时担任第二军参谋长的蒋介石则认为陈炯明意图谋叛,逆迹已彰,莫如尽速予以讨平,俾先巩固广东,再谋北伐,是为上策。为此,乃移动第二军进驻肇庆、三水,自西边迫近广州,给予压力,同时复向孙中山建议“先清内患,再图中原”。但孙中山仍然对于陈炯明的忠诚寄予些微期待,故尔未纳此议,加以部队内部,对于这个建议也是意见分歧,蒋介石感到处境困难,乃于4月23日辞卸第二军参谋长职务,孙中山表示:“此时你若走,则我与汝为机能全失,人无灵魂,躯壳何用?”蒋介石在受到这样恳切慰留的情形之下,一度同意不走,但终感对军队内部形势无能为力,卒于当天夜晚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当时,蒋介石曾寄书陈炯明,告知孙中山的意志,要求他仍然协力北伐,其内容大致如下:“吾公如能深信中正之言,采纳一二,勿听细人之谗,勿堕宵小之计,服从总理,共图北伐,则中正虽守制未终,尚思待罪疆场,执鞭以从,聊供指臂之助。”可是,陈炯明却没有什么反应。
附致炯明书
中正昨朝晋谒,公已离省回惠,徒令?徨无措,不知所归。事既至此,夫复何言,唯此事关键,不得不约略陈之。当改道攻赣之议表决以后,中正乃只身驰抵昭平,即致仲恺先生电,请为转告一切。吾公既知中之祸乱,然及今为之,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吾以为果能掌握两广,则基础巩固,以后政局变迁,如元首地位不动,即可进而统一中国。虽不占据长江,只有两广基础,亦可造成强有力之政府,否则不问外事,先将西南内部平定,然后再图中原,亦未始非计,何必急急求展于外也。至于广西得失,吾以为三月以内,无甚紧要,即使广西全失,吾知桂军于此数月之内,必无东窥之力。且西江与海岸,有海军可以防备,如果广东能从速收束,则广西不难失而复得也。不然,时过境迁,一再贻误,数月之后,则桂军蠢动,竞存必又攘臂以起,不待本军败仗,亦将藉防桂之名,回省主持。是故无论如何,急进则患小,迟疑则害大,且将不可收拾矣。以上所陈,统希卓裁,并乞示复。弟虽在家守制,而心殊不安,临书不觉蹙然。
“6月2日”
总理电催急赴粤,扶持危局。
孙中山〔电曰:立转介石兄: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文。冬。〕
附各函电:
“汪精卫电”蒋介石先生:某氏事,当速处分,先生盼急,商决乞即来。兆铭。东。6月1日。
“张继函”介石我兄鉴:……我兄应速出山,设法将粤局巩固,先生既到广州,是否无危险,同人殊为悬念也。专此。顺颂健安。弟张继拜上。6月7日。
“6月4日”
为阴历五月初九日,母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也。自誓无论新旧历,凡遇此日,不茹荤、不动气、不近鱼,以儆不孝之罪于万一。正午,行小祥礼。
蒋介石要为他母亲举行逝世一周年的纪念典礼。他母亲本是6月14日死的,可蒋介石说阴历是这一天。并宣布说,每年这一天,他都要“不茹荤、不动气、不近鱼,以儆不孝之罪于万一”。
“6月18日”
接汪兆铭、林业明沪来电,惊悉粤变,犹幸总理无恙。
总理电趣赴急。
附孙中山电
宁波江北岸引仙桥十号,蒋纬国先生(用蒋次子名字,秘也):事紧急,盼速来。孙文。巧。
6月18日,蒋介石在宁波接到汪精卫从上海发来的电报:“惊悉粤变,犹幸总理无恙。”同一天孙中山也给他发来急电:“事紧急,盼速来。”蒋介石经过几天的考虑和准备,终于在6月25日从上海启程赴广州。
“6月29日”
抵粤海,见总统于永丰舰中,相顾愕然,讯谈前昨事及各方情况,至夜分乃已。
29日,蒋介石登上永丰舰见到孙中山。孙中山授他以海上指挥全权。孙中山在军舰上与叛军艰苦作战五十五天,蒋介石在孙中山身边“日侍予侧”,参与筹划作战。但由于舰队内部的三大巡洋舰叛变投敌,北伐军中第一师也叛变,致使回师救援受阻。孙中山孤立无援,继续留在军舰已于事无补,于是怀着无可奈何的沉重心情,于8月9日离开广州。在汪精卫、蒋介石陈策、陈群、黄龙等人的陪同下,经香港乘船,于八月14日抵达上海。至此,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
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困永丰舰,蒋介石这次能应召到达永丰舰上,与孙中山并肩战斗40天,可以说是“间关赴难”、“临危授命”。后来孙中山为蒋介石写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作序,也称赞说:“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予侧,而筹划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兹纪殆为实录。”
蒋介石终于在孙中山困守永丰舰的时候来到孙中山身边,帮助筹划军事,最后护送孙中山脱险回到上海。蒋介石这样做不论其动机如何,在当时应该说是效忠孙中山的表现。孙中山对蒋介石听其言,观其行,经历了这场广州事变后,更加信任蒋介石,也是很自然的。孙中山不可能预见到蒋介石以后的变化,直至走上背叛孙中山的理想和事业的道路。
“7月3日”
叛军钟景棠部(驻守鱼珠炮台),限海军于夜间离埔。乃请总统下令攻击,温树德来阻止,愤极。
对于蒋介石的间关赴难之举,和孙中山感到欣慰正好相反的,是陈炯明为之大起恐慌。当时,汪兆铭送来激励函中提到:“陈(炯明)闻兄来,面色发青,说:‘他在先生身旁,必定出许多鬼主意’。”
陈炯明得知海军未见动摇,加上陆路北伐军回师平乱,乃两度派遣使者向孙中山请求和解。他故意无可奈何地以业已被迫辞去粤军总司令为藉口,表示因此控驭不住叛军,颇感苦恼,希望北伐军停止回师南下。孙中山以其只应悔过不能言和而断然予以拒绝。
陈炯明口是心非,一面求和,一面却图谋收买海军,进行其离间工作。被他收买的对象,是海圻、海琛、肇和3艘巡洋舰,都是三四千吨级的主力舰。如果失去这3艘军舰,则剩下来遵奉孙中山指挥的,只是千吨以下的小型舰艇。因此,孙中山不得不考虑新的作战部署。
“总统决心将各舰移驻长洲要塞后方的新造村一带,免被叛军之封锁,是夜(7月8日)11时,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舰果升火起锚,驶离黄埔。总统闻此报告,亦即命其余各舰,由黄埔上游经海心冈,驶往新造村附近,掩护长流要塞,以防鱼珠叛军之袭击。”〔蒋介石《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1922年9月)〕
“7月10日”
以长洲已失,无险可恃,力劝总统率各舰驶往省河,乃即率令各舰,随侍通过车歪炮台。时逆军以野炮注视,永丰中六弹,船身震动甚,亟请总统移下舱,我仍守舵楼。有邀暂避者,不顾,瞪眸视时针而已。盖逾二十分,即可通过是台,危险只此刹那间耳。已而觉太侥幸,深自知罪,而总理则喜色有加。舰进沙基,诸同志皆来慰庆。
由于珠江下游是被鱼珠炮台和长洲要塞所钳制,所以除了向上游击破车歪炮台,打开一条血路,往白鹅潭方面脱出而外,别无办法。可是舰长认为车歪炮台居于有利地势,且炮队密布,舰队极难通过该处。但孙中山则以此为死中求活的唯一出路,说服舰长赞同。
7月10日,舰长下令启锚移动。不出所料,果然遭遇到最激烈的战斗。蒋介石陪同孙中山屹立舵楼,指挥舰队。
“10日上午2时,总统命令永丰、楚豫、豫章、广玉、宝璧等舰由海心冈驶至三山江口。拂晓,乃命各舰试射车歪炮台逆军阵地,逆军发炮还击。当时各舰以逆军在车歪炮台布置周密,?徨无措,进退莫决。总统以‘民国存亡,在此一举,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乃于9时半下令先以坐舰(永丰)表率前进,然后再命各舰鼓勇直前,速向车歪炮台猛击。”〔蒋介石《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1922年9月)〕
当时,敌军炮兵不止配置在车歪炮台一处,而是在炮台附近两岸部署有两营以上野炮阵地,等候着舰队到来。
永丰舰在来自两岸的交叉炮火中穿越前进。蒋介石随侍孙中山所站立的舵楼,暴露在弹雨之下。形势甚为危险,蒋介石劝孙中山移避下舱,但孙中山表示:“舱房会比这里安全吗?”一步都不肯移动,乃至伤者续出,孙中山才同意扶掖伤者移往下舱,代为施治。
永丰舰中弹6发,船身震动激烈,蒋介石守在舵楼,指挥战斗。此时,必须尽快脱离敌炮射程以内的水域,计算其通过时间需要20分钟,蒋介石一直注视着时钟。
刚好20分钟过去,才得脱出险境。舰上死伤颇重,直接驶入省河白鹅潭,尾随舰也都受到轻微损伤。进入白鹅潭之后,永翔、同安二舰也随之来归汇合,舰队力量反而较前增加。
“8月7日”
以韶关未复,赣南复失,南雄不保,第一师降敌,前方基本军队战机一时不易挽回,则总统留粤维系人心军心,效亦无几,因劝暂离广州。
北伐军于7月29日,在韶关决战败北。8月3日,许崇智所率领的主力――粤军第二军退往南雄。自此开端,北伐军全面溃败。结果,粤军第二军及福军(李福林部)退入福建;李烈钧的赣军、朱培德的滇军、陈嘉佑的湘军退往广西方面。
“8月9日”
下午三时,随总统乘英舰去港(七时出虎门要塞)。
8月9日,有人密报陈炯明袭击永丰舰的计划。这个计划,是一面贿买永丰舰上的官兵不加抵抗,一面对该舰集中攻击,以谋害孙中山为唯一目标。同时对于其他各舰也进行收买活动,并阴谋由某舰假作还击而炮轰广州市沙基外国人居留地,藉以引起外国干涉,俾中伤孙中山的舰队不能再在白鹅潭停泊。
就是在同一天,又得到了回师驰援孙中山而指向广州的北伐军业已败于叛军的确实报告,对于援军已经是难以指望。“总统闻其报告,乃召集各舰长会议,佥称腹背受敌,战局必危,总统株守省河,有损无益,遂议决离粤赴沪之计。”〔蒋介石《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1922年9月)〕
孙中山以即日离粤之事通告各国领事。于是,英国领事乃提出派英国炮舰“摩汉”号送孙中山前往香港。在出发之前,孙中山对舰队官兵发给一个月的恩饷,以奖励忠勤功绩。下午3时45分孙中山同幕僚换乘“摩汉”号,驶离白鹅潭。此时,蒋介石在永丰舰上,始终追随孙中山左右,在由广州往香港舰上,孙中山热烈谈论讨逆计划,不觉将近天曙。
“8月10日”
上午六时,随总统由港趁俄邮船归沪。
8月10日清晨,蒋介石随孙中山在香港乘俄国客轮归沪。
“8月14日”
安抵上海。
自此余在孙邸办事(是时,民八议员齐集孙邸)。
14日上午,孙中山所乘俄轮,安全抵达上海,在岸欢迎者,有数千人。
蒋介石在《本党革命的经过与成败的因果关系》(1949年6月)中写道:“总理在陈逆部队四面包围之中,坚忍不拔,昼夜不息地对抗了55天之久,最后虽得离开广州,安全到了上海,但是,总理百折不回奋斗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感召了我们一般革命同志和军队,加强了对革命的信心,和对于总理的崇敬。”
“8月23日”
到甬,即趁慈北轮往普陀,养疴天福巷,南天门探胜,般陀庵观鱼,静息时塑坐看经。
蒋介石与孙中山离开永丰舰,于8月14日回到上海后,只在孙中山的寓所帮助办事7天,然后就到普陀山海岛,住在天福庵游山玩水,静养身体去了。蒋介石在普陀山住了6天,到南天门去探过胜景,去般陀庵观鱼,剩下的时间就“泥塑”般的坐着读佛经。廖仲恺与汪精卫来信请蒋介石到上海助孙中山策划军事方面的事情。蒋介石回信说:“连日腹泻不止,回沪之期,不能如约。”
“8月29日”
与廖仲恺、汪兆铭书,商榷湘、滇、桂各军并北吴诸问题。
这期间,孙中山除了积极进行联俄、联共、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外,还要谋划如何消灭广东的陈炯明叛军,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否则,孙中山在上海“为一租界之亡命客”,没有一个革命根据地得以凭借。所以孙中山十分需要蒋介石到身边来为他筹划夺回广州的军事。八月二十九日,蒋介石从宁波写给廖仲恺、汪精卫一封长信,对国民党目前应实行的方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信中绝大部分是谈军事的,围绕如何夺回广东,提出一个面面俱到的军事计划。汪精卫与廖仲恺给蒋介石回信告诉他:“现时各方情形,已有多少变更,兄非常住此间策划不可。”孙中山同时也给蒋介石回信说:“函悉……日来变局愈速,非兄来沪同谋不可。”
特别应该注意到的是,蒋介石在下面这封信中,提到“请孙先生注意,党约不改,党务终难整顿。乘此时机,改正誓书,收容一般有为青年,则党势必能增大”。信中最后还建议,经费再困难,也应维持国闻通讯社和商报这两个宣传机关。他写道:“言论多一机关,即多一分势力,以现在武力既穷,如舆论再不注重,是更难为力矣。”由此可见,蒋介石已不甘心只做一个单纯的军事干部,他要过问国民党的改组、宣传等“党中大事”了。蒋介石对孙中山只是在军事上倚重他,在党内却没有他的地位而感到不满了。蒋介石认为多年来他不仅在军事上有贡献,经过陈炯明叛变,他上永丰舰之后,对孙中山本人也是“有功之臣”了。但蒋介石的要求并没有受到孙中山的重视,在当时国民党改组的各种委员会中,没有给蒋介石一个位置。在各个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中,也没有叫他参加。
附蒋介石致廖、汪书
返甬后,连日腹泻不止,现来普陀天福庵静养,回沪之期不能如约矣。汝、协各处,有否确息,不胜系念。闽边、湘边与广西各处军队,弟意急须派相当专员,分往慰劳,并授其以后进行方略,俾有所依据也。对于军事之意见,约分三项:甲、先谋桂湘闽赣四省中之一省或二省为根据,然后进攻广东。乙、待各军联络确实后,约三个月内分向各路前进,准备合击广东,先定广东为根据,然后统一西南。丙、各军如不能一致,平闽之计亦难实行时,则许军只有联络某军,强袭汀、永为根据,第一步为先取潮梅之计,第二步为平粤之计,唯对湘桂各友军,皆指定其任务。如湘边各军取北江,桂、梧各军取西江,令其牵制西、北江逆军,使许军专击潮、梅,此乃各自为战,本不相宜。然得步进步,随打随想,亦未始非计,较之不变不动,漫无头绪者,则聊胜一著也。对于作战准备事件,陈述大略如下:一、湘、滇各军,皆退入湘边,即可令其联络广西之滇军,共计湘桂两方友军联合,约有一万余人,以后攻粤,当以在湘桂各军为主力,而以闽边各军为助攻。二、指挥全权,委诸协和,并责成其积极筹备。三、以三个月为期,即以本年十一月间,为战斗开始之期。四、饷项以二万人计算,发动时,至少须发饷一月,当筹备三十万以上之款,方可如期应付。五、子弹缺乏,无法接济,亦须与各军言明。六、滇军以朱培德部为主体,请孙先生手书慰问。益之对于广西之滇军,能否设法统一,或应如何处置。弟查金黄之历史及言行,皆不及朱,如孙先生有意令朱统一滇军,彼或较易为力。能使滇军指挥统一,亦一美事。否则朱虽不能统一,其必能设法联络,引为本党用也。总之广西之滇军,张、金、邓、杨各方面,皆有一部分势力,皆当顾全其体面,不能抑此扬彼,注重片面也。弟意以湘桂两部滇军合言之,则以朱为主体,以桂中滇军言之,仍认张为主体,而不能拒绝金、邓,使其各自进行。利用其各人固有势力,期在合力攻粤而已。否则徒听金言,而以金为主体,不认邓之势力,并不认张统率来桂之势力及功效,似难集事,如张于滇军毫无势力,岂能统率来桂至今而不散手。故广西滇军,以不变其现有建制与名称,仍认张为中心,不使其紊散无绪。而以联络与处置各事,随时询于朱培德,并令其注意统一指挥之事,则两方滇军,或皆能为我用也。至于梧州之关、郑各部,三月之后,不知其有否变化,尚难预料,只有听其自然,不能十分顾虑。而刘震寰部尚须设法联络,如其果能为吾所用,则目下上海与广西滇军之联络,即可令其担任。且彼为桂人,如彼能与滇军联络,则彼此互助,必非浅鲜。今陈既联陆,则刘对陈必无善意,由此一点观察,刘当不致反颜,似可信用也。黄明堂部亦只可听其自然,如彼能退入桂境,或能与刘、与滇军联络更好, 否则散窜山中,将来未始不可为我助也。默察现势,可为吾用之军队,在湘桂者,约有一万至万三千人之数;在闽边者,约有五千至八千人之数,总数则在二万左右。以闽边部队为东军,以湘桂部队为西军,筹足三十万以上之款,如期解往,约三月后合攻广东,若善用之,则年内必可奏东西夹攻之效。如各方同时发动,逆军必首尾不相应,吾军如果有一二处得利,则逆军全局必败。否则各军各自认其目的,而各自为战,亦必可逐步进行,潮梅不难平定,现在最要之事,即分头派员慰劳各军也。沈部果能联络,于我未始无益,且将来或可为我所用。此时对于桂、湘、赣、闽各方有力者,如能设法联络,不为我后患,亦一重要之事。否则桂如果为陆有,陈陆联合,则桂中滇军攻粤,又须为其牵制,故不得不设法消除其障碍。如刘、关、张能确实提携,先将广西平定,然后东下攻粤,则陈逆不足平也。此计较诸先平汀、平赣、平闽为便而易举也。盖陈逆诸将,视广西为畏途,我军平桂,彼必不敢派大队来援,一也;陆林在桂地盘未稳,如刘、关、张合力,较易平定,二也;我军平桂,滇唐无力能为其后援,亦无牵涉,较之平湘平赣,容易多矣,三也。有此三者,则吾军如果不能先平粤,当先平桂以为平粤之基,亦非下策也。且湘边之湘、滇军,移至桂境,亦较便利,平桂则粤不足平矣。如果先平桂后平粤,则延长时日,在所不计,未知孙先生与兄等之意以为如何。致函于前敌将领时,可作三案:一、先合力攻粤;二、先合我在湘、桂各军之力,为桂人平定广西,然后东下平粤;三、在湘部队,以全力助谭平湘,在闽部队,以全力助闽人平闽,或助王驱李,然后合而攻粤。如攻江西,则恐牵涉北军,陈逆且必来夹攻。盖今后作战,仍认定西南本身问题,而不牵涉北军势力范围之江西为是。倘奉、直之争复作,则攻赣考案,亦未始不可实行也。以现势论之,谭、王在湘、闽各有势力,如能利用其固有势力,乘此机会,联合我军,占领全省,则事半功倍。故本军如先谋根据,则以闽、湘二省为第一目的;其次如以本军现有势力为根据而谋进攻,则当以广西为目的也。弟意以为如能先得一省为根据,然后再谋广东,较为稳妥;既无根据,即无接济,又难联合,对内对外,皆甚困难也。盖对外联络,亦须有一标准,对于少川在粤作为,亦极需注意。弟以为联新不如联旧,联直不如联奉,联吴不如联曹,联奉又不如联浙。浙、奉、曹皆可联,而吴则非待其心悦诚服时,请勿派遣代表轻与之联也。弟意北方各派皆可联,而吴则必欲其投诚降服,尔后方可容纳,不然,益未得而害先受,未有不为其所侮辱利用也。以吴所信用者,如杜锡?等,皆与吾党极端反对之徒,彼所为重,而吾所为轻者。弟以是知孙先生与吴不易联络,非至吴直有悔心时,决不可输吾之诚也;且吴之势力有限,决不能久,不必视之过重,直曹如能与我联络,即可以牵制吴力而有余,彼之助陈,势所不能,欲其助我,更不可得,故对吴态度,不能与对其他各派同日语也。未知兄等以为然否。万一吴果有诚意,与我联络,须得卢之保障,或竟由其间接交涉,则联络或较可靠,即对卢亦可加一层诚意,以感动其心也。总之,现时武力,不得不注重浙卢,故对浙卢,当养成其东南势力,使其怀德感惠,期他日为吾党所用。至于政治主张,不能不容纳伯兰若干意见,授其若干权力,任其活动,或对直交涉,无论何方接洽,归其一人办理,乃至最后,或有几分成效可观。如政治委员会有会长时,弟意以为不妨委伯兰,以免党员新旧界限也。此皆弟偏见,其中不无毛病,可否,尚祈兄等与孙先生商酌之。沧白意颇牢骚,乃由对人问题而发,彼自愿专任文牍之职,其长处亦在于此。以后关于文牍往来,可否专委于彼,而以惠生专管党务部事,是亦调剂内部之一法也。家内之事,非笔墨所能达意,对人问题,尚请孙先生注意及之。党约不改,党务终难整顿,乘此时机,改正誓书,收容一般有为青年,则党势必能增大。国闻通讯社每月津贴五百元之数,似难中止,商报如能维持,则言论多一机关,即多一分势力,以现在武力既穷,如舆论再不注重,是更难为力矣。
附录复函
介石吾兄惠鉴:长函阅后,当呈先生。但现时各方情形,已有多少变更,兄非常住此间策划不可。盖时事瞬息万状,而尤以军队情形为然,非日夕与各方消息接触,恐少逊随机应变之妙用。此间待商之事正多,请即命驾来沪。汝为感日电称,展堂日间拟赴王处,徐亦将行矣。此复,敬请大安。恺、铭同叩。8月30日。
“9月9日”
去沪,信宿遽归。迩以心绪恶,斯地不可一日居,人诟北京为铸造恶人之烘炉,则上海更是一大烘炉,其铸造恶人也,范围愈为广泛矣。至甬埠,即往游天童、玉佛阁纳凉,罗汉堂楼挹爽,出寺门步幽,作解脱坐缘之想。登小盘山,谒摩诃祖师墓塔,此第三次也。
上海对于蒋介石,应该说是他的“发祥地”,因为蒋是在上海由于陈其美的栽培,参加了革命活动,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为何今天竟有“斯地不可一日居”的恶感?原因是他所经营的交易所投机生意彻底失败了。交易所里的人,本来就是尔虞我诈,蒋介石在日记里所咒骂的,就是交易所里的这些恶人。蒋介石在上海一天都不愿意待的另一个原因,是9月9日他来到上海时,孙中山正召开有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研究改组国民党计划的首次会议。如此重要的会议,孙中山却没让蒋介石参加。再说此前他还给孙中山写过信,对改组国民党发表过见解。
“9月12日”
总理颁手谕,趣返沪详筹种种。
9月12日,孙中山完全以知心朋友的心情,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上海来。
附孙中山手谕
介石兄鉴:日来事冗客多,欠睡头痛,至今早始完全清快,方约兄来细商今后各方进行办法。而闻悉兄已回乡,不胜怅怅。日内仲恺、汉民、精卫将分途出发,往日本、奉天、天津等处活动,寓内闲静,请兄来居旬日,得以详筹种种为荷。
附廖仲恺书
介石兄鉴:兄到沪之翌日,弟偕许志澄至大东访之,而兄与启民皆不在(后晤见静江,始知兄在彼处,而弟则并静江来沪亦不知也)。又翌日,偕展堂再访,启民在而兄已忽然归,使弟茫然若有所失。昨奉惠缄,言居沪心绪不佳,亦无所事,故决计还乡。弟则以为兄在此间,待商待决之事正多,若避去乡居,则事无从谋,人人如此,则先生左右可无一人矣。其说通乎,恺日间当赴日本,精卫、展堂、溥泉三人亦另有使命他往,则在先生左右为料理笔墨者,仅沧白一人,故函招季陶来。未审其果能否,即能来,亦不过服书牍之劳,各方面军事,固不在行,且不接头者多。而关于汝为方面之事,尤为重要,日夕思维,非兄常在此间不可,故恳兄无论如何,仍再命驾来沪。家事恺当嘱启民为兄料理妥当,毋须兄焦虑,兄固当留此精神,为中国为先生为吾党出力,不可消耗于不必消耗之事,以伤身体。弟知兄必不我弃,故敢强以相劝,望兄垂听。勿勿。此请大安。弟恺手启。9月14日。
“9月13日”
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蒇稿。
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跋》
此记为余极沉痛之作,付印尤为余所不获已也。广州变乱,余唯自悲吾党之不幸,岂复忍以内容真相暴于世,以自贻其羞乎。粤变以来,余所以不愿以一言一字露布其叛乱事实者,犹守交绝不出恶声之训耳。九月杪,余养疴天童,见报纸有发表孙总统联德密函者,不禁发指眦裂,益觉陈氏谋害总统之心,毒于蛇蝎。余虽欲为缄默,而亦不可得矣。呜呼,陈逆!汝不能在广州嫁总统以拳匪之祸,汝今犹欲诬指总统为过激党乎。世界大战告终,对俄对德之外交,如英、如美、如法、意、日本各国,无不急望其恢复邦交,以谋提携之道。吾与俄、德,岂能不再缔约,以修两国之好,其可永久绝交,终陷于孤立地位乎。况外交秘密,为各国所公认,而总统此函,又仅为同志间磋商之词,岂足为谋害总统之信券乎。自此函发表以后,中外人士凡有知识者,莫不认为应有之政策,外人且以为总统之外交,目光高人一等,又以为中国之有人,不唯不忌,而且表示其敬仰之意。故发表此函,徒足以彰陈氏谋害总统之罪恶,而又加其一重媚外卖国之铁证耳。广州叛乱,谋害总统之事实,其历历可数者,不下六七次,至余所闻而尚未发现者,又不知凡几。叛逆之智,不为不足。今既事过境迁,如其苟为天地父母之所生者,应有天良,于此当悔昔日之非,翻然自新,以恢复其堕落人格之不暇,奈何必欲置其十余年父事、师事之长上于死地而后甘心乎。呜呼,陈逆,即使汝能谋害总统一人,其能谋害三百万之党友乎?即使能掩尽中华民国四万万国民之耳目,其能抹杀汝遗臭万年之历史乎?自发表密函以后,虽倾西江之水,亦不能涤汝卖国叛党之劣迹矣。呜呼,陈逆,汝即不为国家计,其不为个人计乎?呜呼,陈逆,曾不一念自身与本党之关系,以及前后之事实乎。数年以来,曾与汝同生死、共患难、转败为胜、扶危为安者,果何人乎?汝今日之所挟以谋害总统之奇货,非粤军乎。汝之粤军,果何自来乎,其间如何成立、如何援闽、如何回粤、又如何援桂乎?汝所素称为益友之汪精卫、胡汉民,与汝所自认为良将之邓铿、许崇智,今皆安在乎?其不为汝所谋害者,亦皆为汝所排挤殆尽矣。汝素所敬畏崇拜之党魁,虽幸而脱汝之刃,然已退避三舍矣,汝固可以据粤自豪,独居安乐矣。汝之叛逆事业与卑劣人格,应可以从此知足自止矣,奈何必欲更进一步,而为此禽兽所不为之事。汝不知冒人之功以害人,藉人之力以杀人者,其必有人冒汝功、藉其力以杀害汝身者。汝仍不悔过自新,长恶不悛,则多行不义必有自毙之一日,余尚不欲尽暴汝之罪恶。然汝果能自安于心乎,人即不欲杀汝而恕汝,汝果不急求其幸免自杀之道乎。世有知者,其或曲谅余不获己之苦痛,而于此记加之意焉。蒋介石识于太湖之万顷堂。
“10月4日”
至沪,即趁车往无锡游太湖。坐万顷堂,见波屿苍茫,顺道访梅园,结构天成,涉游泉山,揽起云楼之风景,辄为旷怡。归途转苏州,访立妙观、留园、西园,仍由沪返甬。总理又电召即日之沪。
蒋介石收到孙中山9月12日无比亲切的信,也没有去上海见孙中山。10月4日他从宁波到上海,没有去见孙中山,而是当即换乘火车到无锡去游太湖了。此前,蒋介石撰写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已脱稿,他这次到无锡住在太湖的“万顷堂”,一来是游览太湖,二来是为此书写“跋”,然后好付即出版。蒋介石要以这本书传播自己这段最光荣的历史,抬高声誉。
“10月7日”
谒见总理,与谈时局,并陈处置广西各军办法。
10月7日,蒋介石到上海见孙中山,请孙中山为他所写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作序。孙中山于10月10日为该书作了序。序文对蒋介石上永丰舰的行为予以称赞,并批评自己“乏知人之鉴”,没能预先制止叛乱。
“10月8日”
与许崇智书,规筹定闽、粤策划。
附蒋介石致许崇智
闽局不定,则本军回粤为难,李在闽境,闽必不定,如李攻漳、厦,则赣敌必前进攻延,海军谅必在省响应。如是王不能支,臧亦难成,而本军处境更难。弟意如克泉州,则以兴、永、泉为根据,对赣主和,使其退兵,对海军仍主联络,王、臧二方,以其何人能与我诚意联合为断。如臧果能与我联合以逐李攻粤,则以重臧为是。因其地在漳、厦,为本军攻粤要道,如泉州果为我克,将来或可以泉换漳,唯乃须其担任一路,以为牵制。至其愿入粤与否,则另一问题。如臧无诚意,则不如联王,要求其分兵若干,助我回粤。盖臧、王二人中,如无一人出兵牵制一路,则本军兵力不足,且多顾虑。弟之所以重臧者,以臧兵多地要,若臧为我障碍,则本军回粤,其事更难,若彼无诚意,则我与王联。以臧视李,先除其障碍,以开回粤之路,事亦易易,唯总须王出兵,必使其知能舍乃能有全之理方可耳。我与陈逆两军比较,其兵力过我,后方接济与前方军实,皆优于我,唯其军心不固,纸币低折,内部离散,是其精神则不如我军之优。至于西江牵制,不能在计划之内,以军事全靠本身为主也。饷项须催子超速发公债票,而加之永兴特别收入,或不过难也。弟即日回闽,在沪观察情势,或较到闽后为正确,故特预告,以资参考。
“10月13日”
谕长子经国谈书法。
附蒋介石谕蒋经国书
经儿知之:我明日由甬上起程,要到福建去了,你在上海须要勤奋读书。你的字还没有什么进步,每日早起,须要学草字一百个,楷书五十个,既要学像,又要学快。闻你所读过的《孟子》,多已忘记了,为什么这样子不当心呢?《孟子》须熟理重读,《论语》亦要请王先生讲解一过,你再自习,总要以彻底明白书中的意义为止。你于中文如能懂得一部四书的意义,又能读熟一册左、孟、庄、骚菁华,则以后作文就能自在了。每篇总要读三百遍,那就不会忘记了。余如英文最为重要,必须将每日教过的生字,在自习时,默得烂熟,一星期之后,再将上星期所学的生字熟理一遍,总要使其一字不忘为止。算学亦要留心,切不可厌倦懒学,遇有疑难问题,务求彻底了解。须知目今学问,以中文、英文、算学三者为最要,你只要能够精通这三者,亦自易渐渐长进了。你上半年没有脱课,是最好的好处,我很喜欢,以后还要这样才好。如果从现在到毕业,不脱一课,则你的学问品行,自然而然会好了。学生最要紧的就是上课时候,不顾闲野,教员所说的话,句句听得明明白白,则功课自然容易精专,学业亦自然容易进步了。寄我奖状附还,望你检收。父示。
“10月18日”
总理电令入闽各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讨贼军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蒋中正为参谋长,黄大伟为第一军军长,李福林为第二军军长。
洪兆麟率李云复、尹骥等入漳,旋退潮汕。
这时由于被陈炯明打败而一时退往江西的许崇智等部队,于9月底和驻在延平的北洋军王永泉取得联络,进军福建。10月12日,攻克福州。孙中山乃将之改编为“东路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再度任为参谋长,准备讨伐陈炯明。
“10月19日”
四十岁以内,专心求学,培养继业,不问世事。四十岁以外,奋迹功名,雄飞世界,行道济时。
蒋能在军中忍耐一年,甚至在“诽谤交作”中也不辞职,并希望有所补救,应当说是比以前有所进步。但他最后还是辞职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感到,他再呆在军中也无法有什么补救了,无能为力了。
于是在7月12日上呈去职书。上书后,他倒心境泰然了。在寄庐怡然自乐,并自语曰:“幽境高蹈,啸歌自适。夜间月白风清,衣襟俱爽,较之在军中有天堂地狱之分。”是日薄暮,往登郑成功古阅操台,仰慕其雄风不已。同时蒋准备筹办游欧美旅费,欲于欧美留学三年,以增长学识。8月7日,孙中山正式辞去军政府政务总裁职务。这自然使蒋心情沉重。9月5日晚,蒋沿海滨散步,感国事而赋诗曰:“明月当空,晚潮汹汹,国事混蒙,忧思忡忡,安得乘宗悫之长风,破万里浪以斩蛟龙。”《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文录)。宗悫,字元斡,南朝宋人,官振武大将军。少时人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诗很有气魄,似仿曹操《观沧海》。10月3日,蒋介石来到上海见孙中山,他向孙中山陈述了辞职理由之后,提出要到欧美留学三年,路费都已准备好了。这时孙中山正在进行改组中国国民党,希望他帮助工作,不要长期远离中国。
蒋介石虽然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没有去欧美留学,但在上海住着,感到郁郁不乐,索然无趣,“久思漫游日本”。于是就写下了这则“韬光养晦以待时”的日记。
“10月26日”
代表总理慰劳讨贼军各将领。
10月22日蒋介石到达福州,入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军部工作。在此工作初期,蒋介石拟订作战计划、观察地形、慰劳伤员,干得颇为起劲。然而,在这个部队中还是存在有派系斗争的苦恼。“当时军中的将领,界限甚深,每相排挤,凡对总理亲信者,必欲去之而后快。”〔蒋介石《革命历史的启示和革命责任的贯彻》(1969年3月)〕
这话有些朝自己脸上贴金,“合则留,不合则去”。
“11月1日”
以闽粤交通阻梗,后方接济极感困难,慨然曰:“军事以计划、运输、指挥三要素结合而成,汉高祖之倚重萧何、张良,而以韩信为次也,宜也。”
此日记道出军中确有困难,并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军事上的“三要素”,可谓至理名言。慨然中的“倚重萧何、张良,而以韩信为次”虽言“宜也”,亦含对今之孙中山轻视自己的不满情绪也。
“11月11日”
此次讨逆杀贼,复仇雪耻之责,吾当以一身任之。招疑招忌,任劳任怨。以求达乎目的而已。
看来此次决意留职大干一番业绩了。然而,没想到才事隔三日,蒋介石就给在上海同孙中山进行改组国民党工作的胡汉民、汪精卫等去信,说“在这个部队中也还存在有派系计争的苦恼”。他在信中竟提出:“十日内如毫无进步,则无可如何。”简直是给孙中山下最后通牒了。孙中山见蒋介石信后,急回电请他无论如何不要离去,并告诉他已经派廖仲恺来福州帮助他解决困难。
附孙中山电
接函甚愕。我以回粤讨贼重任托汝为与兄,无论如何困难,总须完此任务,方能释肩,万勿轻去,以致偾事。如有阻力,当随时为兄解除。仲恺即来相助。孙文。皓。
附节汪兆铭来函:
介石我兄如晤:前见兄致静江先生两函,弟等已引为深忧。昨奉兄致展兄及弟之函,尤为系念。兄之困难,兄即未言,弟已深知之。弟以人生做事,决无爽快干净之时,而兄之去留,关系于此军之存亡者又至大,只能以忍耐坚持相劝慰。万一兄竟撒手,则前途希望绝矣。仲兄来,必有以为兄助,弟将赴奉天,俟由奉天回时,再定行止。近日奉张专以联结曹三为事,欲不战而屈吴,决策如此,肯拔一毛以为我助,诚未敢必。但筹款别无他路,只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耳。北京政局转变甚剧,仲兄当能详之,恕不一一。此上。敬候台安。弟兆铭谨启。11月20日。
“张静江电”介石我兄惠鉴:寒函悉。事甫著手,何可舍去,成败所关非细,故务忍耐紧持。杰病不支,展须在先生左右。今以恺决来相助,万勿萌去志。杰。皓。11月21日。
“11月24日”
以黄大伟因改编事与许总司令冲突,劝其暂避沪,遂伴之同回。适廖仲恺赉总理慰留手谕至闽,会见于马尾某轮中。
廖仲凯于11月24日赶到福州,发现蒋介石已上轮船要走了。廖赶到船上,把孙中山的一封长信交给他。孙中山的信中对蒋介石说,自己不能亲自到福建,才把讨伐陈炯明的重任托付你,“故望兄为我而留,万勿以无进步而去”。孙中山在信中还提到,在永丰舰上我们都坚持了,如今无论如何困难,也应留在军中。另外,孙中山在信中还告诉蒋介石,他正在上海与苏俄代表进行联系,并且“现已大得其要领”,这样就可以实现蒋介石想到苏俄去考察的愿望。但是革命必须要有根据地,所以孙中山希望蒋介石一定要留在军中奋斗,夺回广州,“庶不负先烈之牺牲,国人之期望也”。
附孙中山书
顷见兄致展堂、季新书,有“十日内如毫无进步,则无可如何”等语。吁,是何言也。吾不能亲身来闽,而托兄以讨贼之任,兄何能遽萌退志如此。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若十日无进步则不愿干,则直无事可成也。就如来信云云,子荫当来沪,此事已不成问题,则内部之大难题已得解决,则进步为有大矣。其他纷繁小故,何足介怀。纵我无进步,而敌则日日退步,如敌军将士之日有觉悟也,敌人之团体日形瓦解也,百粤人心之恨彼日甚也,思我日深也,此即日日之无形进步也。由此以观,我能坚持,便等进步矣。故望兄切勿稍萌退志,必期达灭陈之目的,尔后乃能成一段落。非然者,则必百事无成也。兄前有志于西图,我近日在沪,已代兄行之矣,现已大得其要领,然其中情形之复杂,事体之麻烦,恐较之福州情形当过百十倍。此无怪吾国之志士,乘兴而往彼都者,悉皆败兴而返,吾幸而得彼津梁,从此可日为接近。然根本之办法,必在吾人稍有凭藉,乃能有所措施,若毫无所藉,则虽如吾国之青年共产党,与彼主义完全相同矣,亦奚能为。所以彼都人士,只有劝共产党之加入国民党者,职是故也。此可知非先得凭藉不可。欲得凭藉,则非恢复广东不可。此次广东一复,则西南必可统一,如是便可以西南数省为我凭藉,则大有办法矣。此次土耳其革命党之成功者此也。故兄前志之成否,则全在福州之一着也。能即进而灭广州之贼固善,如其不能,则保守福州而坚持,亦为一进步也。盖有一日福州,则我有一日之凭藉,外交内应,皆可以此为背景,倘并此而无之,则我不过为一租界之亡命客耳,奚足轻重。故兄能代我在军中多持一日,则我之信用可加多一日,故望兄为我而留,万勿以无进步而去。兄忘却在白鹅潭舟中之时乎,日唯睡食与望消息而已,当时何尝有一毫之进步,然其影响于世界者何如也。今则有我在外活动,而兄等在福州,则为我之后盾也,有此后盾,则我之计划措施,日日有进步,或者不必待兄等之恢复广州,我计划已达最后之成功,亦未可知也。故兄无论如何艰苦烦劳,必当留在军中,与我在外之奋斗相终始,庶几有成,外间日日之进步,非纸墨所能尽,仲恺来,当能略道一二。总之十数年来,在今日为绝好之机会,吾人当要分途奋斗,不可一时或息,庶不负先烈之牺牲,国人之期望也。千万识之。
“11月27日”
抵沪,是晚奉总理急召,命议输运手枪办法。翌日,来甬回家。
孙中山的那封信可谓语重心长,但蒋介石还是于27日回到上海。当日,蒋介石面见孙中山。
孙中山看到蒋介石还是那个犟脾气,再次耐心开导,勉励他要“坚忍耐烦,劳怨不避”让他回福建住所。蒋却说:“……离闽回沪,面请任何工作,都不敢违命,唯望我不再回闽……”
蒋介石如此不愿意到军队中工作,固然有派系斗争的苦恼和军费拮据这方面的问题,然而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蒋介石不满意他在军队中的地位。孙中山虽然很重视蒋介石的才能,凡有重大军事决策和行动,都要蒋介石参与计划和执行,但是,孙中山却一直没有授蒋以实际军权,让他独当一面,这是因为孙中山看出蒋介石在军中缺乏人望,他主观好胜,脾气暴戾,动辄与人争吵,上下关系弄得很僵。所以孙中山认为蒋介石做高级参谋工作较为合适。但蒋介石却不甘心长期充当别人的副手,做一个没有实权的高级幕僚。蒋介石是有更大欲望的人,他总是在努力寻找一条扩大个人权势的道路。当前蒋介石迫切要求的,就是过问“党中大事”。蒋介石清楚知道,只有在国民党内取得地位,才能有所作为。因此,这次蒋介石离开福建讨贼军,到上海对孙中山提出了坚决不回军队中工作的要求。虽经孙中山对他再三劝慰,要求他“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他还是没有重返福建,于11月28日回宁波家中去了。
“12月1日”
又之沪,代拟闽中军事报告书,并筹划讨逆第一军改编事,迭谒总理,与胡汉民讨论时局之应付。
附许崇智来电
转介石兄:(一)臧叠电催我出兵解决泉州,已派孙(本戎)部于艳日由省开赴莆田,集中,并加派十八团合部,日内继进,会攻泉州。另委雪竹为本军兴、永等属前敌总指挥官。(二)接佛航冬电,常德盛已到邵武,有再向我方前进意。(三)诸事待兄办者甚多,请即日命驾返闽,何日启程,乞复。崇智。支。十二月四日。
“12月8日”
归甬,即至江北岸引仙桥第十号寓庐。
与胡汉民书,陈述闽局之我见。
附蒋介石致胡汉民
昨日所拟汝兄报告,如交卢阅,则打破臧之观念一层,尚须反复详明,使其改变态度,但此种话头,当面不便口述,文章又须检点,盖为人代谋之事,易起人疑,亦易为人笑也。夫臧之观念,一以为借拥李之名,必能必李恕谅,二以藉浙之声援,必可得陈逆深信,不知彼既有在厦逐李之事实,虽百口拥李,亦莫能自辩其矛盾。陈逆如果诚意联浙,则其必能用臧而灭许。然陈之观念,决不容有浙之势力在闽,故宁用李以乱闽而灭许,且假李以灭浙在闽之势力,是臧之自信必能为闽粤缓冲之见解,已可知其难靠矣。今陈已实行其用李乱闽之计,不仅统率其残部,而且统率粤军以攻漳厦,此时和斋当知李与陈联络而不易分离,亦当知受恶于李者,即不能不受忌于陈。知此则所谓缓冲之计者,吾知其必不能行也。敌既联合而攻我,我反分离而观望,其可乎。总之臧与我应否联合,且能否团结,其关系在彼而不在此,即应否守闽及能否攻粤,其关系则在敌而不在我,唯对于李逆不能不从速驱逐,即使李能知难而退,则对于李逆在闽之残部,亦不能不从速肃清。我之所忧,乃在驱李,而不在急急攻粤,如恐我之攻粤,因之以抛弃驱李之计,是因噎废食也。呜呼,可,今日平闽之计:其一则肃清李部与在闽之陈部,其二则驱逐入闽之蔡部,至于攻粤攻赣之计,则尚在其次。如欲实行以上计划,则在闽有力之部队,非团结一致,作共同作战始终不渝之计,则闽局决不乐观之一日也。
“12月10日”
总理自沪电催回闽,接收美械。
附孙中山电
转介石先生:介密。美运械船,因讼事停沪过久,超武舰不能待,致相失。该船现往香港,已电其将货船转运福州,约本星期六可到,届时要秘密设法接收。盼兄速来商议,并即返闽。孙文。蒸。
“12月11日”
致黄大伟书,劝暂退以维上下感情。
蒋介石致黄大伟
弟以感冒回里,至今尚未痊可,是以不克返沪。近接闽中函电,本军内部略有变更,第一军所部已照孙先生命令实行改编,统归总司令直辖。弟以为此举无足轻重,而其关键仍在兄本身对上对下之关系与感情如何。如能保持旧日之感情与关系,则今日息肩,未始非福,将来事急求将,必有羽檄纷驰再趣戎车之一日,而吾兄重公捐私之心,于此亦可以表白于天下也。此次弟从兄回沪,对于吾兄之进退,及本党之成败,皆有极大关系,弟愿负全责,决不使吾兄终身高蹈,摈诸国事党事之外也。当离闽之前,弟之所以劝兄速回者,其关系不唯对上,而从旁观察,即对下亦有不得不劝兄还沪之势。弟所以力主吾兄对总司令呈报就职,以安上下之心者,弟意以为既经呈报,他人无从指摘,各种谣言及风潮,亦必由此而息。又以为用弟个人感情,必能周旋疏解于其间,故敢劝兄回沪,并且从兄行也。当抵沪之日,以孙先生客多事繁,故未将吾辈离闽前之情形,详细报告,以安其心,各同志亦不问吾辈离闽之情形如何。唯恐孙先生固执成见,盘诘不已,竟将吾兄回闽之事成一问题,大背吾辈回沪之初意,而其责任则在弟之一人,初不关诸同志之事。如无此问题,则改编无从而起,岂复有如今之所谓彼此进退之商议,即弟亦无左右为难之情势。今事既至此,百思而不得补救之方,唯弟决不愿以此卸责推诿,以自负而负友。但对党事与军情关系,欲求一公私两全之道,唯有从长计议,另图补救。同志中不知军情者,皆以为孙先生不愿兄行而不行,其实孙先生爱才如命,爱兄尤切,吾辈不能不曲谅其用心之苦,以事实言之,而其关键则全不在于孙先生一人也。兄当劝告诸同志不必为兄个人关系,以致稍启衅隙,谅兄亦不愿以兄之关系,而损本党上下之感情也。总之诸同志果能各以其诚,爱兄爱党,则须认清题目,倘仍如今日之所为,不唯无益于本党之大局,亦且徒妨吾兄之前途耳。兄之行止及本军关系,自有负责之人,亦无须诸同志急急求全也。弟之行止尚难自决,要当以兄之行止与本党之利害如何为断。兄意如何,乞示知为祷。
附廖仲恺电
宁波濠河头新顺木行,转蒋介石先生:兄四旅长电拍发前,声明敷衍面子,警卫两营直辖总部,一营已派往泉州,皆无问题。唯觉生到处致函,为子荫运动,请设法劝止。恺。庚。12月8日。
“12月28日”
总理谕东路讨贼军假道闽南直冲潮汕。
12月,孙中山联络了驻在广西的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两支军队,组成了西路讨贼军。配合在福建的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准备夹攻广东陈炯明的叛军。直到12月18日,蒋介石在孙中山的劝说下,才重返福州讨贼军总部。但他这次回到军中几乎不理事,孙中山于12月28日下令东路讨贼军假道闽直进攻广东潮汕地区,蒋介石在此时却跑到福州东郊、闽江北岸的鼓山过除夕去了。
附孙中山手谕
介石兄鉴:近日吴佩孚在北京政治失败,四面楚歌,其欲为自救计,乃纠合其长江之羽党四五万人,以孙传芳为总司令,向福建发展。其初苏齐、赣蔡皆有怀疑反对,近已疏通,一致协力图闽矣。此吾人生死危急之秋,不可不速为逃生也。逃生之道,只有效法南雄退兵之事,假道闽南直冲潮汕,潮汕一得则陈内部必立即瓦解而无疑,时机紧急,不可终日,稍迟则无路可逃矣。盖臧、陈联合,已发其端,虽未成熟,但他日孙传芳一入闽界,臧必软化而求陈为之对吴佩孚求恕,而陈必乐利用其军队以制我也。吴之图闽以自救,乃与陈有密切之结合,我速击陈,不独可以逃生,且必可破彼之合纵而转危为安。得失之机,间不容发,务望各同志当机立断,不可半刻迟疑,以解决生死之关头也。福州之地盘可让与张贞或臧致平,以为借路之代价,至出发及入粤善后费,杨西岩有法筹之,兹着他到来面详一切。现泊汕头之肇和、楚豫两舰,必可响应不误也。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