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08

第8章 政者,正也

71.政者正也

“原典”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春秋《论语·颜渊》)

“注译”全句译意为:季康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

“品读”这是孔子提出的为政的基本思想。“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良好世风的形成,虽然人人有责,但其关键不在下而在上。季康子是鲁哀公时的正卿,把持着鲁国的政治大权,但他执政不正。当他向孔子问政时,孔子很有针对性地说了上面的话,希望季康子正人先正己。只要执政者带头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端正自己的为政之德,下级的官员和人民群众就会跟着走正道。《孔子家语》还说:“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

72.以正治国

“原典”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春秋《老子·五十七章》)

“注译”正:正大。全句译意为:以正大光明的方法治理国家,用不寻常的计谋指挥作战,凭借没有事务主导天下。

“品读”“以正治国”是老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良好建议。“正”是正道,“正大光明”。老子强调治理国家应该堂堂正正,正大光明。这就要有“正身之人”,才能有治国之正。

73.其身正,不令而行

“原典”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春秋《论语·子路》)

“注译”其:代指领导者;身正:品行端正;令:命令;行:贯彻执行;从:听从。全句译意为:孔子说:“领导者本身品行端正,不发出命令,人们也会按要求去做;领导者本身品行不端正,虽然三令五申,人们也不会听从。”

“品读”为官者的品行修养十分重要,己正则人正。孔子这句话和他对季康子问政时的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意思一样,强调领导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率先垂范对为政的重要。孔子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在《礼记·哀公问》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公(鲁哀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孟子》中有“君正,莫不正”之说,《韩非子》中有“圣人治吏不治民”之说。如果领导者说一套做一套,台上说一套台下说一套,或者说得好做得差等等,这样的领导者其人格首先就没有了,人无信不立,人格没有了,人们不信你了,自然也就“虽令不从”了。在这点上,作为领导者应当保持足够的清醒,对别人的认知能力保持足够的尊重。

74.君子之德风

“原典”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春秋《论语·颜渊》)

“注译”君子:这里指执政者、领导人;小人:普通人,一般老百姓;偃:倒下。全句译意为:领导人的德行就像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就像是草,风吹向哪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

“品读”这是孔子对季康子问政时的另一种回答。孔子分析过世风形成过程中为君者、为臣者、为民者的关系与影响:“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孔子家语·卷一》)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孔子认为,君主、官吏道德好坏,不仅影响国家的兴衰存亡,还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居于上位的领导人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下属和老百姓的言行往往起着导向作用。因此,领导人应该严于自律,加强道德修养,以高尚的品行给下级做出好的榜样。古代清正廉洁的官员,不仅自律甚严,而且给下属树立榜样,唐太宗李世民就主张要通过上层节制来影响下面。他说:“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贞观政要·说苑·贵德》)“且君子之化下,如风偃草,上不节心,则下多逸志。”(《贞观政要·帝范·务农篇》)

75.正君而国定

“原典”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战国《孟子·离娄上》)

“注译”一:一旦。全句译意为:君主仁德,就没有人不仁德;君主守义,就没有人不守义;君主正直,就没有人不正直。一旦使君主的德行端正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品读”“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像孔子一样,很推崇君主的道德人格在治政中的作用。这句话实际讲的就是君主的道德人格会起到上行下效及榜样的作用问题。

76.盂圆水圆

“原典”孔子曰:“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译”盂:盛液体的敞口器具。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当君主的好似一个盂,而老百姓则好像水。盂是方的,水也是方的,盂是圆的,水也是圆的。”

“品读”这是韩非子所引用的孔子言论。为了说明孔子这一言论的正确性,韩非子说了一个“邹君好服长缨”的故事:邹国的国君喜欢佩挂长帽带,他身旁的侍从也都佩挂长帽带,老百姓也跟着佩挂长帽带,致使长帽带十分昂贵。邹国的国君知道长帽带昂贵的原因后,自己首先剪断长帽带并外出巡视,国人一见,便都不再佩挂长帽带了。这个故事说明君主德行对民众的导向作用。《荀子》中也有同样意思的话:“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荀子·君道》)

77.上之变下

“原典”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西汉刘向《说苑·贵德》)

“注译”全句译意为:天子利欲熏心,那么诸侯就会贪得无厌;诸侯贪得无厌,那么大夫就会横征暴敛;大夫横征暴敛,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去做强盗。

“品读”这里强调的是“上”的表率作用。君主的言行是百姓的指南,官吏的言行是百姓的仪范。要想世风正,先从上层做起,在位者要率先垂化,以身作则。如果上层统治者寡廉鲜耻、贪鄙成风,就不可能民敦俗朴,更不可能反腐倡廉,其结果只能出现“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的世象。

78.作牧易难

“原典”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经六·明帝建武二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作一州之长也容易也难。“自己德行端正,不用法令别人也会遵从”,如此就容易;“自己立身不正,即使以法令强迫别人也不会听从”,所以说难。

“品读”这是北魏孝文帝对新任相州刺史拓跋雍的喻示。孝文帝借用《论语·子路》中的话,教导拓跋雍:做一个地方长官难易的关键在于是否以身作则。他告诫拓跋雍身为一州之长,就应该守正其身,为人表率,这样不下命令也可以治理好百姓,反之则不然。

79.何以正天下

“原典”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元脱脱《金史·本纪第六·世宗上》)

“注译”苟:如果;正:使端正。全句译意为:朝廷里的官员自己行事都不端正,怎么能要求下面的人行事端正呢?

“品读”“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金世宗十一年春,尚书省报告说汾阳军节度副使牛信昌生日接受馈献,依法应当削职。金世宗说:“现在尚书省、枢密院的大官生日节辰接受很多馈献,这种事情不去追究,而下面的小官接受馈献即加弹劾,这怎么能正天下呢?从现在起,尚书省、枢密使接受馈献的也一样削职罢官。”“上梁不正下梁歪。”治理贪污受贿的腐败从朝廷做起,金世宗可谓有胆有识有魄力。

80.正己为先

“原典”居官以正己为先。(清张廷玉《明史·刘大夏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当官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

“品读”所谓“官”,就含有领导、导向之义。正人先正己。如果居官行事不正,贪污腐化,而要求部下清正廉洁,那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