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五年(1526),王阳明先生55岁,居住在越城。三月,王阳明给门生邹守益写了一封信(《与邹守益书》)。
当时邹守益因为遭贬到广德州担任通判一职,建筑复古书院,以集聚生徒,以及刻印《谕俗礼要》来教化当地民俗。他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一汇报给老师王阳明,王阳明写回信称赞他说:
古之礼存于世者,老师宿儒当年不能穷其说,世之人苦其烦且难,遂皆废置而不行。故今之为人上而欲导民于礼者,非详且备之为难,惟简切明白而使人易行之为贵耳。盖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传记之讹阙,则必古今风气习俗之异宜者矣。此虽先王未之有,亦可以义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袭礼也。后世心学不讲,人失其情,难乎与之言礼。然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苟顺吾心之良知以致之,则所谓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矣。非天子不议礼制度,今之为此,非以议礼为也,徒以末世废礼之极,聊为之兆以兴起之,故特为此简易之说,欲使之易知易从焉耳。
有关道德方面的变迁恒常的两个分类的论点,参看此书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