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8021800000020

第20章 变谐谑为严谨

时间很快又过去了一年,到了弘治五年(1492)。就在王阳明回到余姚不久,他的祖父王伦就去世了。龙山公王华居丧返乡。丧事完毕,龙山公王华就命令王阳明和父亲的堂弟,即王阳明的堂叔王冕、王阶、王宫,及姑父王牧一起准备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于是他们常常在一起研究经义。

王阳明白天和长辈们一起为了准备考试而钻研学问,到了晚上则将祖父先辈们遗留下来的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物整理归类,经常一读就忘了时辰,回过神来一看,已经是深更半夜。

长辈们将这些看在眼里,被王阳明的学问和写文章的本事而惊叹得不得了。他们赞叹王阳明的状态是“已游心举业之外”,说道:“王阳明你这般努力准备考试,我们哪里能超得过你呀!”

王阳明平日谐谑豪放,给人的印象向来是嬉笑怒骂、光明磊落、简单率真,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他有点不走寻常路的意思。

大家第二天再见面,突然发现这个孩子一夜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见王阳明正襟危坐,除了探讨学问,一句玩笑的话也不多说。平日里喜欢饶舌搞笑的孩子突然严谨沉默,这么一弄,大家都觉得有点意思,还有人为此暗自发笑。

但此时的王阳明不苟言笑,正色回敬质疑的长辈们道:“我过去放任不羁,如今知道自己错了。活了50岁的春秋时期卫国人蘧瑗(字伯玉)49岁才知道自己的过失。我现在还不到20岁,悔过自新还不晚吧!”

自从这件事以后,其他四人也都竞相收敛,注意个人修为。而王阳明这严谨默然、正襟危坐的作风也一直得到保持,自始至终都没有再发生改变。在后来的时日里,天下的精英豪杰们,争先恐后地从中国的四面八方仰慕拜访,估计也都为王阳明先生的沉静阔达的气概所感动吧。

这一年(1492),王阳明祖父竹轩公王伦卒于北京。父亲龙山公王华居丧扶灵柩返回故乡。就在这一年秋天,王阳明第一次参加浙江省的乡试,与后来的忠烈王孙燧、尚书胡世宁共同中了同榜的举人,这在当时一度被传为美谈。

二十七年之后,在剿灭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胡世宁挺身而出揭发其罪行,孙燧则被奸细所出卖杀身成仁。这已是后话了。

随后在王阳明的带领下,明军平定叛乱,世人都将这段故事称作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