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人靠衣服,马靠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还成为人们彼此衡量的一个尺度。
伟大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礼仪是人人皆需认真去考虑、认真去面对的问题。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青少年不能因为对于服饰的追求,而将学习抛之一旁。
青少年穿衣误区的原因
盲目地追赶潮流。
随着国外各种电视剧进入中国之后,电视主角的穿衣风格已被青少年朋友们当作是一种时尚、潮流的代表,尤其是日本、韩国的穿衣风格,更是受到广大青少年朋友们的欢迎和追捧。为了赶上这些风潮,他们宁愿饿肚子,宁愿累点也要穿上名牌。
相互攀比的错误观念。
中学生自尊心强,心理脆弱,爱面子。在校园攀比风气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认为穿、用名牌服饰是跟得上时代的标志,是值得骄傲的;若保持俭朴则是贫穷落后的表现,会让同学们瞧不起。相对衣着光鲜、全身名牌、出手阔绰的富家子弟而言,那些出身贫困家庭、穿着朴素的学生,心理就比较自卑,总觉得人前矮三分。这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和畸形的消费心理。
父母的溺爱。
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自己小时候过够了苦日子,觉得再也不能苦后代,只要他们提出要求,不管合理与否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为了他们的成长,家长吃苦受累都在所不惜。他们习惯成自然,觉得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父母的钱可以随便花,名牌服饰消费很正常,既不管家中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体谅父母的难处,成了新一代的“寄生虫”。
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在社会的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自主买自己喜好的衣服的意识已十分强烈。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在接受调查的43位高一学生中,有近80%的同学选择了会凭个人喜好购买衣服。而同样因素影响下的另一现实让人堪忧:有近35%的同学会选择购买或喜欢购买名牌高档衣物。这显然不是求实的消费心理。在更发达的一些城市和地区,攀比现象更加明显。
不成熟的心理。
据某权威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购买名牌体育用品的学生中,高中生占52%,初中生占44%,而大学生和小学生仅占不到4%。大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智,对于消费观念也有了足够的判断,小学生对那些东西还不了解,因此没有所谓的攀比。而处在高中生和初中生时期的青少年的心理正是半成熟阶段,最容易被新潮、个性、时尚的东西所吸引。
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穿衣观念
这是小江叙述的自己的故事:
在我就读的班上,有一名家境贫寒的同学,母亲是某服装厂里的一名普通女工,父亲在外地打工,但她却经常穿着名牌服装。我很不理解她的做法,这也许是虚荣心在作祟吧。现在我们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穿着名牌服饰,虽然老师一再强调穿衣要讲究朴素、干净、整洁,不要追求时尚、名牌,但许多同学对名牌产品却始终有着不可磨灭的热情。我家的经济条件一般,我确实不想买名牌来包装自己,因为实在是太昂贵了。如果不买名牌产品,穿一件样式好看但却没有牌子的衣服去上学,别的同学虽不会说什么,但当自己被四周的名牌包围时,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那么一点,心里非常的不舒服,所以我自己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还是买了一些名牌产品。
专家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穿衣观念:
1.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穿衣观念。
人是服装的主体,任何新颖漂亮的服装,只有配合人这一主体,才能挥洒出它的气质来。如果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单纯地去追求“新潮”、“时髦”,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俗气,就是难看。因为不能忘了自己是服装的主体,服装只是陪衬,它只能衬托自己。衣服不在于名牌,而在于适合于你,符合自己的形体,符合自己的个性,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闪光点。正因为这样,做衣服就要“量体裁衣”,买衣服就要“度身择衣”,而绝不是、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形体去迁就服装。
2.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衣服只是人的陪衬,衣服最早的用途是遮身、保暖,它是不是名牌都无所谓,只要穿上合适、好看,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就可以了,不要一味地追求名牌。如果真的喜欢名牌,就要从现在开始为自己打下基础,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一辈子穿名牌。相反,如果现在一味地追求名牌,忽略了学习,那么将来就不可能有名牌了。
3.学校的措施。
为了杜绝青少年之间的名牌服饰攀比现象,很多学校都采取了诸如“一律穿校服”等措施。这些措施很容易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现在的校服往往比较肥大,不合身,怎能不受到学生的冷落?有的青少年即使天气再热,也要将自己喜欢的衣服穿在校服里面,一出校门就脱掉校服。因此,学校应该从青少年的审美观出发,把校服制作得既漂亮又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