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可以理解为虚情假意,伪装以欺人耳目骗取他人的信任。埃德蒙·伯克说过:“虚伪喜欢躲藏在最高尚的思考之中。”虚伪企图脱离思考,因为思考能使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尚的美名。富兰克林也说过:在这个世界上的众多事务中,人们所以得到拯救并非由于忠诚,而是由于缺乏忠诚。泰戈尔说过: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虚伪是一种心理特征,表示一种心理。虚伪的目的是不愿被人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或者是试图对别人的反应所做的试探。其出发点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修饰自己的外在表现。虚伪在青少年中非常常见,也是影响青少年交往的主要障碍。
在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虚伪心理已开始普遍泛滥、传播。怀有虚伪心理的青少年不会把自己的虚伪展示于众人面前,而是与其他真诚而无心机的同学一样,把自己伪装成一位天真的青少年。人偶尔虚伪一下没关系,也符合人的本性,但如果虚伪成性,那么这个人的人品就值得怀疑了。
俄罗斯有句话叫: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英国也有句话叫:虚伪鼓动我们把自己的罪恶用美德的外衣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难。虚伪是一种灾难,不仅害人而且害己。虚伪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是破坏人际关系的魔鬼。
虚伪——人之大过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还可怕。青少年之所以会产生虚伪的心理是因为过于好强,碍于面子。比如,为了证明自己比人强,就是没有把握的事情也会选择去做,或是碍于面子问题,而不拒绝某人所请求的事情。
虚伪心理的产生是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与身体的成长与发育期,各方面还不成熟,好攀比,追求享乐造成的。
虚伪之人往往都是自身的心理问题在作祟。虚伪之人常常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掩藏起来,露出本不属于他的一面。这样的人心理的压力大,因为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单自己累身边的人也很累。诸如:受批评或者是挨检讨了,他们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嘴上却是“深受教诲”之类的话。对于某人本来看不惯,觉得他是个平庸、无能之人,嘴上却是什么“聪明才智、人品高尚”之类的话。对于要做的某些事,本来心里很不乐意却又装出很愿意去做的样子。凡此种种,不能尽述。
A同学看到B同学的鞋子是某品牌,为了在气势上不输给他,就说:“算了吧,我要是想要,我爸爸、妈妈肯定会给我买的。拿上个星期来说吧,我和妈妈一起出去逛街,妈妈看到一套特别漂亮的衣服,问也不问价钱就非要给我买,要不是我拦着我早就穿在身上了,还轮到你在这里炫耀你那双鞋子,那套衣服不知道比你这双鞋子要贵多少倍呢?我之所以不想要是因为觉得我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而且老师也说了要以勤俭为德吗。”
俗话说:针孔的伤口虽然小,但是毒性大;虚伪的语言虽然婉转,但是害处多。宁愿听痛苦的实话,也不要靠假话求开脱。格拉宁也说过:虚伪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因为虚伪本身什么也不是。虚伪就是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虚伪就是违心的恭维。
要改变虚伪的习惯就要先改变自己。青少年应该认识到,虚伪是人性丑陋的一面。在与朋友相处时,如果口是心非是很难得到朋友的信任的,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另外,对自己也危害极大,例如,在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是否理解了今天所讲课的内容?”你看到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表示已经完全理解,但是唯独自己不理解,但为了隐藏自己的愚笨,同其他同学一起举起了手,假装也理解。这种口是心非的做法对自己是很有害的。
既然虚伪是人性丑陋的一面,所以个人应该改变,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只要自己不虚伪并能为人着想,多忍耐就可以了,这样生活的会更快乐。
世界上没有人愿意与虚伪的人相处。假如你对朋友虚伪时,就要提醒使自己真诚待人。面对带有虚伪心理的青少年,最主要的是消除其内心的芥蒂心理,让之在外人面前没有心理负担,不必戴着面具生活,以本来的内心真相以示人。
此外,要改变自己的虚伪的性格,就首先从改善自己身边的环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