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中国人在非洲如此成功的原因。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全国委员会的成员、曾经担任莱索托驻丹麦和南非大使的莫洛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说:“当人们谈论中国的投资给当地创造了就业而多么受欢迎时,你也会发现他们的贸易也带来了问题。它带来了竞争,中国的商人比我们小本经营的商人更富有冒险精神,最后总是使非洲商人的生意陷入倒闭境地。”
对中国人来说,很多非洲国家民众的思想和所作所为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比如,在非洲有大片大片的土地都差不多处于荒芜的状态,却从没人想到要去认真耕种。这不是因为非洲人不需要。实际上,非洲许多国家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都是相当低的,甚至处于温饱线水平以下,粮食更是极其短缺,基本都无法自给。但是,当这样的一些穷国发生饥荒或其他灾难时,那些饥民们所做的总是等待外援,从来都想不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展开自救。而实际上,在中国人看来,非洲那些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均能改造成万顷良田。如果多用点心耕种的话,就足够当地老百姓生活所用。但这些土地还是长久被荒弃。
或许,非洲人似乎总是比较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他们没有什么农业文明,总是不重视土地,生活习惯上,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就不那么勤奋。在正常的年景,人们的自然生活条件都还比较优越,虽然粮食不能实现自给,但地上可吃的东西太多了。
在非洲,很多地方到处都长满了热带水果,并且还集中了全球最多的野生动物,因此很多非洲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外出去狩猎。在路上如果饿了就摘取那些四处遍布的香蕉、芒果、木瓜、菠萝、木薯等水果吃点,渴了就喝些椰子汁,如此优哉游哉的生活何须为生计而发愁。因此,历来非洲人就是自然之子,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根本无需向土地索取,不用辛苦得过活就完全可以生存。因此人们才评论说,“正是上帝赋予了黑非洲如此优越的生存环境,才造成了黑人生性豁达,也不太求上进的性格”。
并不是因为土地贫瘠,或是土地太少,而是由于缺少耕种和种植的传统,所以,非洲的粮食不能自给。也因为如此,在非洲可种植加工的粮食和蔬菜都非常缺乏,大都依靠进口,导致粮食价格高于世界平均粮价的2~3倍,蔬菜价格也居高不下。而非洲粮油蔬菜的加工手段也非常落后,农作物成熟后基本上就是原粮原吃,几乎没有深加工的粮油副食产品,如果市场上出现就马上供不应求。
以果汁为例。有人观察到,在东南非洲地区,市场上销售的果汁饮料产品的品种都非常单一,而且几乎都是巴西制造。但实际上,非洲大陆盛产热带水果,果品资源极为丰富,但许多水果基本都烂在枝头或腐于地上却无人问津,但以这些水果为原料的市场上出售的饮料和罐头却能够高价出售。
正如一句话所讲的:非洲产木材,却没家具用;非洲产棉花,却没衣服穿;非洲产水果,却没果汁喝!
类似的怪事在中国人看来还有许多。比如在非洲很多城市经常会发生一些偷盗、抢劫的事件。因此在许多住户院门上,都标有CUIDADO O CAO(葡萄牙语:小心院内有狗)字样,养狗护院在非洲的很多城市里都早已蔚然成风。这也标志着,在这些城市中虽已具备建立狗交易市场的条件,但从来没有人想到来做。直到现在,人们想购买或者卖出狗,还只能采取最原始简单的口口相传的形式。
在非洲,铁路系统最为滞后,很多国家的铁路交通车辆和基础设施仍然维持在殖民时代的模样,不但没有进步,运输能力反而有所倒退。这是由于列车所使用的车辆都年久失修,同时还有许多原先建造好的铁轨被废弃。相对而言,公路运输与民航要稍好一些。主要原因显然是,铁路要比公路需要更多日常勤苦的保养维护和巡检等工作,但这类的工作在非洲人那里却从来都是没人喜欢做的,也不会认真去做。
至于航空公司,为什么能稍好一点,原因是可以依靠西方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维修保养——但前面的章节也说过,在非洲,这些西方工作人员的使用成本极高。
关于非洲国家的这些情况,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一名中国人对莫桑比克市场的观察,来自长期在非洲工作居住的剑虹先生所著的《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一书:
笔者在2006年7月至9月两个月内由南向北,对莫桑比克进行市场考察。莫国有连接南北交通的国道一号公路(EN1),世界银行和非洲发展银行通过低息贷款方式,帮助莫政府对国道进行扩建、修复工程,虽然赞比西河上至今尚未铺架桥梁,但有大型机械摆渡运输过往人员和车辆。所以,从首都马普托开始,货车可以无阻拦到达任何省会城市,而且修复后的国道线宽阔、平坦,犹如玉带一般铺设在热带草原上,南北交通并不存在自然环境上的障碍。莫北部盛产粮食、棉花、腰果、椰子、柑橘、海产品等,缺乏日用消费品、副食、蔬菜类,在南部首都,情况恰恰相反,应该说南北经济高度互补,北粮南运或南货北调的需求早就形成,但事实情况是南北不可思议地处于隔绝状态,马普托商店出售的男胶鞋3.5万梅蒂卡尔一双,在克利马内能卖到8万,北部沿海城市安戈谢的龙虾每公斤不到10万梅蒂卡尔,马普托售价是35~40万。笔者多次往返于索发拉和赞比西亚,这两省属于莫桑比克中部省份,是南北车辆必经之地,最让笔者深感震惊的是,当笔者乘坐中巴在上午或下午行驶于国道一号线时,经常在2个小时内看不到公路对面有任何车辆驶过,这可是连接莫南北交通唯一的动脉线啊!居然让人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感。所以说,莫桑比克的长途货物运输和物流业仍处于睡眠状态,属于一个有待催生的新兴产业。
非洲当地人的出租车司机在经营时缺乏灵活性,出奇的一根筋,都是这个价,顾客爱坐不坐,一点也不让利,宁愿让车闲置,也不降一个铜板争取多拉活。
而在中国的很多县城出租车起步价仅仅为3元人民币,有些地方乘坐出租面的,甚至只需1元钱(不出市区)。
因为非洲人的这些性格,一些行业的发展情况绝对能让你感觉意外。比如,建网站在中国基本属于一个小儿科的事情。如果找个熟悉的人,基本两三千元人民币就能搞定;而在的非洲,如果想建立一个有多个网页的网站,那费用可就太高了,设计、规划的费用高,租服务器、建立空间的费用更高。基本上,要建立一个企业级的网站,差不多要花近1万美元才可以。如果像国内那样,再配上各种花哨的动画、音乐、视频影像等,那价格更是高得让你感觉离谱,不可想象。
当然,即便是不与当地人相比,中国人的适应能力和勤劳也总是叫人赞叹,以至于总是让人觉得中国人活得太辛苦。虽然华为公司在非洲当地聘请的产品经理在华为内部级别很低,但在当地都是住带游泳池的别墅。很多人评论说,做同样的事情,非洲人总是过得比中国人舒服。
美利坚大学的布劳蒂格姆教授曾经分别到中国和非洲研究北京和非洲关系的改变。她说,非洲人特别欣赏中国人简朴的生活习惯。布劳蒂格姆说,她最近在西非就看到了这样的实际例子。“意大利人有一个水利工程,中国人也有一个水利工程,都在塞拉利昂。我去参观中国工程,有很多中国工程师和非洲人在那里工作,中国人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们住的是铅皮屋,结构非常简陋,就像宿舍一样,他们都住在那里。他们一天干到晚,下班后还要到自己的蔬菜农场去摘菜,每个人都要摘一定数量的蔬菜,用秤称一下,然后送给厨师来做晚饭。”
布劳蒂格姆说,可是意大利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生活就非常不同。“意大利工程有一个储藏室,每两个星期从意大利运来一批食物。为数不多的几个意大利专家住得也非常舒服,他们的房子是专门为这个工程建造的。”
布劳蒂格姆还同时将塞拉利昂的美国顾问也一起做了对比。“美国在那里也有一个农业项目,很简单的项目,美国有8个专家,他们在一个小区建造了农场风格的住房,还有路灯和人行道,简直和德州那些地方一模一样。”
布劳蒂格姆说,西方捐赠人用很多资金为自己的员工建造豪华住宅,支付高工资,而中国人则把钱真正地花在项目上。“这些做法对资金的用途有很大影响,如果你建造这些农场风格的住宅,用飞机运来大箱食品,那么你的钱很快就会用完。”
不过,显然布劳蒂格姆也注意到了中国人的弱点,他认为虽然中国人生活在当地,可是他们很少和非洲人交流。“我想,中国人在那里投资和提供援助的问题之一是,他们都是集体活动,中国人住在一起,有自己的社区,很多中国商人一起修建这样的小区,他们习惯那样做。我想,中国人应该想一想,打破这种习惯。”
这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习惯和问题。中国人几乎从不与当地人融合,他们生活在非洲的那种格局有点与外界隔离。他们只与同族的人交往,只有在实在必要时,才同当地人接触,比如要做生意的时候。中国商人大多能说几句蹩脚的英语或法语,能够应付出售商品就足矣。中国人从不嫁娶当地人,这也说明他们对非洲民俗和文化没有什么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