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眼界决定世界
8029100000024

第24章 科普知识,智慧学养并存

在人们的头脑中,科普知识仅仅是指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事实上,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

科普知识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还包括社会科学;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

随着科普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普及,青少年应对一些简单的科普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不仅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还能拓宽他们的智慧学养。

◎科普知识能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科普知识正好是调动青少年学习兴趣的一项有利武器。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是新信息的刺激。

若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做几个现象明显的实验,或者提出几个青少年感兴趣而又和当堂课有关的问题,很容易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这就要求教师同样也要具有一定的科普文化知识。如生活中我们照镜子为什么能够看到自己?从一个平常的生活事例来引入“平面镜”的教学;如在导体的教学中引入“石墨炸弹”、在材料的教学中介绍一些高科技的材料如纳米材料、超导体等青少年较感兴趣的东西。这样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还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普知识能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青少年要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知识能够学以致用的精神。要有自己的主见,勇于坚定自己的立场,大胆去猜想,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去说服别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与此同时,青少年也要学习科学家从小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新事物,淡泊个人私利的精神。特别是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相互帮助又彼此竞争,实现共同进步。这些效果均是科普知识发挥其作用之所在。

◎科普知识使青少年知道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存在于科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吊灯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钟摆的等时性;善于思考的古代杰出医学家华佗,给一位喝醉酒的病人做手术时,并没像往常那样用绳子捆住病人,而且病人没有丝毫的挣扎意识。华佗由此苦思冥想,搜集各种草药,经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勇于实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便向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中国的蔡伦发明造纸术;鲁班发明锯子;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通过研究身边的琐事而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科学也存在于青少年身边。学习测量的初步知识后,青少年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青少年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与此同时,这位青少年受软尺制作的启发,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电学的有关知识后,青少年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的青少年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的青少年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坐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摊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青少年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而进行探究的事例同样屡见不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振宁博士也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现在国际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培养科学素养,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中非智力因素的要素。科学品质包括科学的兴趣,而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青少年应多学习一些科普知识,激发自己不断思索的愿望,做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与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