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旅游活动的日渐普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旅游业现如今已经到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日益壮大的旅游队伍中,中国2.5亿青少年占全国旅游人口的1/3.如何结合青少年的旅游特点,创造各种条件,将青少年旅游打造成一种理想的“寓教于乐”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大力培育青少年旅游市场,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众多的名山大川、流泉飞瀑、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壮景。我国历史悠久,留下了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壮丽辉煌的古代建筑,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满足青少年多种旅游需求,开展多种旅游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能陶冶情操
旅游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活动,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极佳方式。在旅游时,看到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树木森林,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大彻大悟的超越感,从“小我”进入“大我”,从瞬间求得永恒,从有限达到无限。
如在闲暇之际,泛舟黄河、长江,会唤起我们思古怀旧之情,给人以深沉崇高的历史感。因为这两条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祖国的文明史。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气势、壮阔形式,沉积着久远且浑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作为一名炎黄子孙,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在感慨惊叹之余,心中不免会升起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伤情绪。
再如,登临秦皇汉武曾御驾封禅的圣山泰山,或游览佛道修身养性的胜地峨嵋与武当,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壮东岳,以及“峨嵋一派出昆仑,平畴突起三千米”的雄姿,怎能不使人生出一种超凡入圣之感呢?
◎旅游能改善心境,净化心灵
旅游还可以改善不良心境,净化心灵。青少年可根据自己的气质选择景点(这需要青少年首先了解自己属于哪种血质)。多血质者可去名山大川,直抒胸臆;胆汁质者则游亭台楼榭,静静心境;抑郁质和黏液质者应以瞻古今奇观和起落较大的险景胜地,从而改变抑郁多愁的心境。
另外,旅游还能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和鉴赏水平,增长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见识。如苏州的怡园为什么称“怡园”?原来主人是取自《诗经》上的一句话:“兄弟怡怡”。他造这座花园的目的是为了要子孙和睦相处。清代乾隆的御花园大多是小房间布置,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乾隆晚年极喜欢独居斗室看书写字。
青少年在观看风景名胜的同时,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在看一部实实在在的历史,能丰富阅历,开阔眼界。
◎旅游开阔心胸,强身健体
要把旅游动机变成旅游行为,需要闲暇时间和经济基础作保障。我国大、中、小学都有较长的假期,寒暑假加起来大约有三个月的时间,另外还有“五一”“十一”黄金周的长假。因此,青少年有进行旅游活动充裕的闲暇时间。
卸下肩头繁重的学习任务,节假日或双休日期间,青少年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走进大自然,或者去向往已久的某个地方。在大自然中舒缓自己紧张的神经,让清风吹走心头的烦恼,然后,再次投入到学习当中,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徒步旅行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想去的地方不太远,约上三两好友,大家一起步行前往,一路上说说笑笑,讲讲学习计划,回顾一下前段时间的收获,再简单地设想一下未来的计划。这不仅在无形之中开阔了心胸,增加了友谊,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可谓是一举几得。
◎旅游能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
青少年旅游除具有旅游普遍意义上的放松身心、增长见识等功能外,还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旅游是课堂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增加了完整学习的机会。旅游能使青少年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在实践中验证课本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另外,通过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增加其民族自豪感,唤起青少年心中的爱国热情;通过游览革命圣地,可使青少年受到爱国主义、优良革命传统教育;通过体验旅游,可使青少年熔铸坚毅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培植节俭的作风和集体合作精神……因此,旅游是进行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青少年旅游的主要形式,一是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的参观、野营、集训等旅游活动;二是旅行社或旅行社与教育机构联合组织的夏令营等活动,出游方式多是团体旅游。出于安全性考虑,青少年尤其是年龄偏低的中小学生,单独或小群体旅游一般不会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允许。因此,青少年在旅游时,最好在家长及老师的陪同下进行。
总的来说,青少年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还可以学到人文知识、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等,还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通过旅游,青少年还可以结交朋友,从而提高自己与人打交道时的语言组织能力。另外,还能培养自己的独立性,这一切都为青少年增长见识提供了一个最佳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