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104

第104章 生活中的肖猪文化

在人们平凡的生活当中,尤其是祭祀、婚庆等重大的活动时,总少不了猪的参与。这既反映了猪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生肖猪文化能够至今活跃于民间的重要原因。

猪在人们观念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传统文化中,“六畜”、“三牲”、“太牢”、“少牢”等场合总少不了“猪”的身影。猪,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动物,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流行文化中的一种。

与猪有关的祭祀

猪是祭祀活动中最早用于祭祀的祭品。汉族往往把作为年节祭品的猪称为“岁猪”或“年猪”。汉族风俗,凡重大祭祀活动,祭品必用猪,并以用猪头为重,俗称“猪头三牲”。

过去在四川、重庆一带偏远地区,汉族民间有一种“打母猪鬼”的驱邪活动。凡家中有病灾不幸之事,家中长者便设香案,以打母猪鬼来祭,向神灵许愿,求得驱邪。祭时,要选黄道吉日,杀老母猪,蹄、肝、肠、肺等放在一个筐里,摆在堂屋中间,主持人燃香祝拜,民间认为只要如此,即可“杀死一母猪鬼,驱除一个邪”。彝族“以猪净宅”的习俗与此俗用意略通。

满族跳神的主要祭品也是猪肉。满人有病必跳神,也有无病而跳神者,富贵之家或月一跳,或季一跳,至年底则没有不跳者,从中可见跳神民俗之盛。祭祀时立竿于墙院南隅,置斗其上,把猪肉放入斗中,等待乌鸦来吃食,这叫神享。跳神时女巫腰系铜铃,摇之作声,双手击鼓,口中念念有词。跳完将猪肉拿回家中吃掉,大家必须把肉吃完,否则会被视作不吉祥。满族跳神的实质是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以保平安。满族人民在向一些神灵祈福求财也离不开猪。六月二十三为马王诞日,农户们在寺庙中以猪肉为祭品,谓得到马王欢心则有利于六畜兴旺。

湖北松滋一带有“猪头祭”祈求果树丰收的习俗。每年腊月三十吃团圆饭之前,松滋人要虔诚地祭拜桃树、梨树、杏树等。他们会把隆重的猪头献给果树,希望它们好好生长,多多造福于人。贵州仡佬族也有类似的“拜树节”,时间为正月十四。当天各家各户都准备纯米酒、肥猪肉、糯米饭、红纸、鞭炮等礼品,由近到远进行“拜树”,以感谢果树的赐予并且希望更丰厚的赐予。

与猪有关的婚俗

陕西一带有送猪蹄的婚俗。结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猪肉、一对猪蹄给女方,称为“礼吊”,女方将“礼吊”留下后,还要将猪前蹄退回。婚后第二天,夫妻要带双份挂面及猪后蹄回娘家,娘家会将挂面留下,而猪后蹄退回,俗称“蹄蹄来,蹄蹄去”,表示今后往来密切。东北等地的汉族、满族在结婚前男方送女方“离娘肉”的风俗也与此类似。

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婚姻中有送串猪肉的风俗。婚礼当天,男女两家要杀猪请客,还要将猪肉切成小块,用竹竿串起来分送各家,以示“骨肉之亲”之意。

与猪有关的美味佳肴

猪肉自古便被许多民族视为美味佳肴,古人在猪肉烹制方面“脍不厌细,食不厌精”,千变万化,形成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烹调风格,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如上海糟肉、走油四喜肉、哈尔滨风干口条、广式烤肉、天津五香猪肉干、鞍山枫叶肉干、四川腊肉等。东坡肉也是一道猪肉名菜,传说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发明的。

延伸阅读

肖猪别名荟萃

生肖之猪除在“乌金”、“乌羊”的别名外,在历史上还有其它几个别名。诗人杜甫在《戏作谐体遣闷二首》中称猪为“乌鬼”:“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宋代《漫诗话》对此解释道:“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杜诗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作‘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宋代《懒真子录》中还说:“乌鬼,猪也。峡中人家多事鬼,家养一猪,非祭鬼不用,故于猪群中特呼‘乌鬼’以别之。”两则材料虽然说法不一,但猪被称为“乌鬼”这一点是相同的。清末贵族祭时还把活的猪称为“黑爷”。《清末贵族生活》中记载祭的顺序时:“后请牲入(活猪,呼为黑爷)。”与此相似的还有“黑面郎”等,也都是猪的别称。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编委会

丛书主编 何跃青本书主编 王艳峰 尚论聪出版策划 总 监 制 周广宇丛书编委会 艾灵杰 安玉民 邓占勇 郭爱丽 管 霞 高学森郝凤波贺建华 胡晏馨蒋薇李华李昊刘敬伟 刘同彩 马淑霞 石春燕 孙光雨 尚论聪 腾英杰 王艳峰 吴应军 向淑敏 徐明月 杨丽萍 燕小雨 袁婉楠 张静伟 张敬亚本书收录了部分现当代作者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对艺术的理解,对现实的剖析,对心灵世界的深刻领悟。编者和出版社已通过各种途径向本书中所使用的图片权利人支付稿酬,但仍有部分作者无法取得联系。书中所收录的图片难以确定作者署名。我们真诚地感谢每一位作者,从尊重作者权益出发,我们对尚未取得联系的权利人表示深深的歉意。我们希望得知本书出版的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能及时奉上稿酬和样书。

联系电话:010-521004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