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8044400000031

第31章 产业区域转移

2009 年学界对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唐根年等人认为我国地域产业分布存在着过度集聚和不平衡的问题,存在着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他们发现,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但并非所有制造业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程度呈正相关,一些制造业空间聚集过度并呈现生产要素拥挤迹象,生产要素配置存在输入剩余和输出亏空。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空间集聚负效应现象,因此我们要注意“适度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分工,避免“过度集聚”和过度竞争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资源浪费。614王业强等也认为,只有在产业集聚的同时带来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才是产业长期利益的根本所在。在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高度集中的同时,“产业同构”现象日趋严重;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业的高度集中,往往造成恶性的市场竞争。集聚不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空间效应,它将导致产业在空间上扩散,去寻找更为有利的空间区位。这实际上也就是产业结构的一种优化方式。

2、产业转移的可行性。蔡昉等通过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与雁阵模型理论论证了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可行性。我国经济缺乏足够的动力主动进行创造性毁灭,或者没有能力承受这种“毁灭”,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迟不能主动进行。这决定了我国的地区产业升级不能依靠当地产业的自我升级,而是应该实施地区间的产业转移。飞雁式的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由于中国地域的广阔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特征,特别是由于财政分权和分享制度改革形成的地区间竞争性发展特点,向更具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技术构成的提高为具体表现形式——只能通过另一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也就是说,落后地区以蛙跳式的发展,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以替代早期发展地区在产业攀升上的艰难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