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他遂被人们认为是“灵物化身”。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纪晓岚两三岁时,每天睡觉很少,常常白天玩上一整天,晚上还要玩到深夜,乳娘李妈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纪晓岚却玩得兴趣勃勃。四五岁时,婢女晚上带他到屋外去玩,他东钻西跑,同白天一样快。于是,人们发现这孩子实在有些与常人不同:在漆黑的夜里,他的两眼炯炯发光,不用点燃灯火,就能看到黑暗中的物件。这实在令人惊叹不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特异功能却慢慢地消敛了。
这奇异的出生显然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但是,纪昀自幼就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倒是事实。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幼年的纪晓岚,很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整天缠着大人们讲个没完。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他的爷爷纪天申。在老太爷的五个孙子中,小纪昀口齿伶俐,乖巧异常。老太爷常把他搂在膝前,讲述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神话传说。小纪昀听得津津有味,迷恋不已。后来,老太爷一句一句地教他背诵律诗绝句,往往刚教三四遍,他就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老太爷惊喜异常,便盘算着,要给孙子请一个有名望的先生,早些给他开蒙。
这年夏天,纪晓岚刚满五岁。纪天申为孙子请来了一位启蒙老师。这位先生名叫及孺爱,河间府交河县人,与纪家是姻亲,按辈分来排,当称他的学生纪晓岚为表叔。及孺爱在弱冠之年就考中了秀才,但直到四十,却屡试不第,也就打消了科举进仕的念头。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原在家赋闲,连续接到纪天申的几封家书以后,不好推辞,便来到纪府。及先生首先教纪晓岚学《三字经》。开始几天,每天教20余字,原以为这样就学得不少了,不曾想这孩子过目不忘,念几遍就背熟了。于是,以后便每天多教几句,不到一个月,就把一本《三字经》背熟了。接着,及先生又教他《千字文》,刚满一个月,小纪昀已经是倒背如流。及孺爱欣喜异常,为遇到这样一个学生而十分自豪。
纪晓岚8岁的时候,已经读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接下来便是读《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他的学业成绩总是在书馆同学中遥遥领先。放学回家,他常常钻到纪天申的书房里,一本一本地浏览爷爷的藏书,经史子集、百家杂说,无所不读。有时将记有同一件事的几本书,一起找出来,对照比较,辨别异同,考其优劣。有时连地契文书、官家文告、乡间应酬等文稿,也都读得津津有味。各类书籍都认真诵读,使他养成了博闻强记的习惯。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常记下来到书馆请教先生。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他也能记住层次,述其大概,精警句段,熟记于心。渐渐地,家中的藏书,已不能填饱他的胃口。于是,他的注意力,便转向了书铺。
景城离崔尔庄三里,北依子牙河,是一个水陆码头,商业发达,文化繁荣。这里文风极盛,人们在劳作之余,崇尚诗词唱和。铺店馆肆门口,都挂着对联招牌,联语精辟,对仗工稳。纪晓岚常随家人到景城游逛,便将各家门口联语,一一记住,回来后便和家人及同学们谈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景城东头,有一书铺,是纪晓岚最爱光顾的地方。书铺主人是一位老儒,世居景城,人称“冯先生”。冯先生学识渊博,精通书史,广搜善本、秘籍,于是冯氏书铺饮誉一方。隔三差五,纪晓岚就要跑到这里来,浏览所喜爱的书籍。看完一卷,再换一卷,有时一卷尚未读完,看看天色不早,就记下页码,下次再来续读。冯先生起初没有在意这位小娃娃。时间长了,渐渐发现这位俊秀的学童有很浓的读书兴趣,只是他来了看一阵就走,却很少买书。一卷书拿到他手里,一页不落地翻阅,读完了扭头便走。端详他的穿着打扮,又不像贫家子弟。
一次纪晓岚正捧着一部《紫山奏议》阅读,冯先生走到他跟前说道:“这部书是明末直隶省永年县胡瓒所撰。胡瓒是闻名一时的俊才,弱冠之时即登弘治癸丑科进士,曾任大同巡抚。胡公才智超人,所陈边防六事,皆为圣上嘉纳,后来当了工部尚书。鄙处尚有胡公所著《巡边录》八卷。公子少年大志,将来定是国家栋梁,两书不可不读,公子有意购买,可七折收费。”纪晓岚没想到主人一上来就是一套宏论,这下可把他窘住了。他看冯先生慈眉善目,便施礼道:“请先生海涵!晚生今天有事来景城,原本没有购书之意,路经贵铺前,只想进来看看,让先生见笑了。”纪晓岚答得彬彬有礼,说完想一溜了之。
“公子且留步!你先把书带着,改天再还书金不迟。”
纪晓岚见主人如此盛情,感到走停两难,只好讲明实情。“先生不要生气,实是晚生看过一遍后,就不用再买了。望先生多多原谅。”纪晓岚忐忑不安地回道。
冯先生见纪晓岚如此回答,便拣出几篇《紫山奏议》中的奏稿,让纪晓岚复述。纪晓岚一一讲述其主要内容,精警之处竟一字不错。冯先生惊诧地睁大眼睛说:“公子过目成诵,真是天下奇才,日后定为国家栋梁,老朽失敬失敬!”问明眼前的小孩即是崔尔庄纪容舒的二公子后,冯先生高兴异常。冯先生和纪容舒早就相识,冯、崔两家又是世交,便连忙说道:“贤侄以后只管常来看书,愚伯是非常高兴的。铺里人多嘈杂,不是读书之处,老朽有一间书房,白日闲着,贤侄来后就在书房里读,定会满意!”随后,冯先生将书铺交给别人照看,把纪晓岚拉到内宅,看过书房,又热情地款待了他一顿便宴。纪晓岚受到如此礼遇,有点儿受宠若惊,称谢不迭。
此后,纪晓岚常去书铺里借书看,有时一卷没看完,又爱不释手,冯先生就让他带到家中去读。这样,在他小小的年纪,就读了许多古今名著,包括他喜欢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及一些明人笔记小说都是在这时读到的。
纪晓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关于他少年时非凡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纪晓岚同意了。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晓岚不假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天资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是纪晓岚成为“一代通儒”的基本要素。纪晓岚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也受到家人严格督促。当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自己的聪颖禀赋,其学问与日俱增。雍正十二年(1734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名师自然出高徒。乾隆五年(1740年),纪晓岚返乡应童子试。乾隆十二年(1747年)应乡试,其文章写得词采富丽,才气飞扬,引人入胜。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两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擢为乡试第一。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4名。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后他先后担任山西、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并曾视学福建。纪晓岚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
纪晓岚入主翰林后,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尽情发挥。有一年乾隆帝东巡泰山,纪晓岚随驾。至东岳弥高岩前,乾隆帝突然想起《论语》里的“仰之弥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幅颇难应对的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念出了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对得自然工巧,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