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的传说
8049200000046

第46章 瓮山

北京颐和园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也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名胜。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这些好听的名字,都是清朝那些皇帝和皇太后给起的。可在当初,颐和园还没砌起围墙,还没被“皇家”独占的时候,这个万寿山是叫瓮山,这个昆明湖是叫瓮山泊的。

山根底下、大湖的边上,住着许多人家,有种水田的,有种旱田的,有打鱼的,不是现在这个有亭台楼阁的“御花园”样子。下面说的就是瓮山这个名字的来历。

在好多年以前,有一个给地主老财打长工的老汉,姓王名老石,乡亲们因为他为人挺诚实,就顺口叫了他王老实。王老实家住在瓮山东南,干活却在瓮山的西北,他每天走过青龙桥,顺着山的南边、湖的东边,去地主家干活。王老实打二十几岁就天天走这条路,走了一天又一天,走了一年又一年,一直走了三十多年,一直给地主扛了三十多年活。这一年,王老实整整六十岁了,他想:我干了一辈子活,什么也没落下。钱呢?儿女呢?一个也没有;我打这山前,走了三十多年了,我在这山上留个纪念吧!王老实想好了,准备在他生日这天,上山种一棵松树。不知道过了多少天,终于到王老实生日了,他高高兴兴地跟老婆子说:“咱们是没儿、没女、没钱的穷人,在山上种一棵万古长青的松树,算是给乡亲们留点纪念,也算我王老实过六十岁生日了!”老婆子一听,高兴地说:“也好!这也是个纪念啊!”就这样王老实扛起了铁锨,拿起早就预备好的小松树,走过了青龙桥,走到他常常歇脚的东南山坡,放下了小松树,净等挖坑种树了。王老实找了一块没有石头的山坡,拿起铁锨往下就挖,挖了一层又一层的土,挖下去也就有一尺多深吧,忽然一声响,王老实想:坏了,挖到石头上了,这怎么种树呢?他又挖了几铁锨,仔细瞧了瞧,原来是一小块石板,石板盖着一个瓷瓮,他打开石板一瞧,就发愣了。王老实为什么发愣呢?原来,瓮里装的全是金银珠宝,他一样一样拿出来,摆了满满一地。王老实发愁了,他想:我要这么多金银珠宝,有什么用?还兴许为它惹了祸!就这样他打定了主意:不要这一瓮金银珠宝!他把这些金银珠宝照旧给装进了瓮里,盖上石板,照旧给埋上了土,他在这埋瓮的东边,种上了那棵小松树,他笑着对松树说:“松儿,你快快长吧,长大了,好给乡亲们歇脚乘凉。”说完,王老实扛着铁锨回家了。王老实到家,就把怎么刨出一瓮金银珠宝,怎么又给照旧埋上的事,告诉了老婆子,老婆子说:“你埋得对!要是拿走了,万一是哪个人家埋的怎么办啊?”夫妻俩一笑,就算过了六十岁生日了。

之后王老实还是天天到地主老财家干活,每当他走过瓮山前面,就给小松树浇点水,小松树长得碧绿碧绿的,王老实心里挺高兴,日子一多,他就把那一瓮金银珠宝的事忘了。有一天,中午歇晌的时候,地主戴着一顶凉帽,走到场院里,察看干活的长工、短工们偷没偷懒,老财瞧他们正坐在树底下聊天,搭讪着也走过来跟着闲扯。有一个短工瞧见老财的凉帽上有一颗珍珠,说:“掌柜的,你帽子上这颗珠子不小呀。”老财一撇嘴,说:“像这么大的珍珠,你们哪见过啊!七分为珠,八分为宝嘛。”大伙儿都说没见过,唯独王老实“扑哧”一声笑了,说:“我见过,我瞧见的比这大多了!”大伙儿问王老实在哪儿见过,王老实就把怎么种松树,怎么刨出一瓮金银珠宝,怎么又给照旧埋上的事,说了一遍。大伙儿有说王老实太傻的,有说王老实没福气的。老财在旁边眼珠转了好几转,咳嗽了一声,一绷脸说:“你们不要乱说!那是我们家埋的‘镇山之宝’,现在,既然出现了,就不能再在那里埋着了,走,你们跟我刨去。”干活的长工短工,明明知道老财说的是瞎话,可是不能不跟他去。由王老实带路,大家拿着铁锨、镢头、绳子、杠子,老财督队,就奔向瓮山了。到了瓮山,王老实指明了埋瓷瓮的地方,老财说:“你们一则要轻轻地挖,不要伤了我家的‘宝瓮’;二则挖出来放在平地上,我要亲手打开我家的‘镇山之宝’。”大伙儿哪敢说什么,刨吧,刨了一尺多深,真瞧见一块小石板,老财乐了。再刨几下,真刨出一个三尺多高的大瓷瓮,抬到平地上再瞧:小口、大脖儿、小底儿、鬼脸青颜色的瓷瓮,真是好看,老财更乐了。老财跟大伙儿说:“你们瞧,这就是我家祖上埋的‘镇山之宝’。等我亲手打开,你们开开眼。”老财装作恭恭敬敬的样子,上前打开了石板,往里瞧,可是黑乎乎的什么也没瞧见,他就伸手往里摸,软乎乎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刚撤出手来,就打瓮口里嗖嗖蹿出几条蛇来,把老财缠了个结实,瓮里又爬出好多蝎子、蜈蚣来,咬的咬,螫的螫,老财连声也没吭出来,就被咬死了。

后来王老实和大伙儿又把大瓷瓮埋在原来的坑里,看看那棵碧绿碧绿的小松树,叹了一口气,自语道:“留着你这空瓮,做‘镇山之宝’吧。”打这儿起,这座山就叫瓮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