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丛林里以付出数万人的代价救援了英军,但是丘吉尔在5月10日的演讲中对苏联和美国在反法西斯的作用大加赞扬,但对中国远征军却只字未提,而当时中国远征军正在缅甸丛林里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因此蒋介石在5月10日这天的日记中写道:“丘吉尔的态度,对我国等于唾弃,以怨报德,徒有势利而无信义,固无论矣。而史迪威对我在缅军队亦掉头不顾,对余无一请示,亦无一报告,独自径避印度,此实出于人情之外。”
对于这次失败,史迪威作了一个总结,他归结为八点:一,中国军队装备技术上的落后,尤其是重装备,如飞机、坦克、大炮,以及步兵机枪、迫击炮等,另外军队的运输也跟不上;二,缅甸当地民众对中国、英国以及印度士兵的敌意;三,日军占据着战场主动权,因为从中国远征军一入缅参战开始就频频陷于被动;四,军事将领愚蠢而软弱的指挥;五,蒋介石的暗中插手;六,英国人的失败情绪所导致的英国人的不配合,以及大幅的撤退;七,英国人管理混乱的铁路;八,盟军总体上处于战略和战术上的被动地位。客观地说,这次远征失败的确有这八点原因,不过史迪威作为战场实际指挥官,他难道一点责任没有吗?但是在八条中他没有把自己列进去。
在他看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军队的无能、腐败和蒋介石的干涉,甚至整个中国面对日军一溃千里,根本的原因是蒋介石王朝的腐败透顶和蒋介石本人的平庸无能。他说,蒋介石的300个师只是乱七八糟地分布在中国各地,而这些师实际上绝大部分都兵源不足,名义上每一个师都是满员的,但实际上中国军队缺员高达40%,而之所以每个师看起来都是满编制的,那是因为军队将领需要依靠这些骗取军饷,然后中饱私囊,因此“军官富起来,士兵由于营养不良和患疟疾、痢疾、霍乱等疾病,而奄奄一息,病人干脆无人过问。弹药和武器被偷卖掉。在各条战线上都有人与敌人公开来来往往——运输工具被用来进行走私,而不是用来运送兵员的。”的确,史迪威所看到的一点没错,但这仍不能为其失败开脱责任,因为在缅甸作战失利的最根本原因不是敌人太强大了,而是史迪威的作战计划从开始就不合理,而其指挥又是那么不顾及士兵的伤亡,完全是一种美国式的火拼,而根本不是亚洲人对亚洲人式的游击战争模式,说到底,他既没有发挥出克劳塞维茨那种攻击对攻击的作战风格,也不懂得孙子兵法的奥妙,一句话,尽管他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但在东方的土地上,他的军事教育恰好导致他实际上是外行人指挥内行人作战。
这次入缅作战的失败对蒋介石来说打击是沉重的,他不但损失了两个装备精良的军,而且也丢失了滇缅公路,这使得中国唯一一条对外通道也被掐断了,而通道丧失,意味着美国援助物资无法进入中国,为此只好从印度开辟“驼峰航线”,用运输机运送物资,这使得中国得到物资十分困难。另外,蒋介石也对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比例很不满。在美国整个租借法案的分配表中,绝大部分物资都分给了英国和苏联,而中国所得到的份额在整个租借法案中之占区区1.5%,更为让蒋介石夫妇喘不过气来的是,缅甸战役的失败,导致这区区1.5%能运到中国的也大打折扣。为此,当中国远征军还在缅甸艰苦作战的时候,1942年5月,宋美龄给美国租借法案管理局局长劳克林·柯里写信说道:中国的士气“从未这样低落过”,蒋委员长也“第一次感到悲观”——显然,宋美龄在提醒美国人,如果在这样下去,一旦中国无法继续抗战,那么中国就有可能倒向日本,那么美国在战争中的投资就会遭遇巨大风险。蒋介石更是明确地向英美提出,应该让中国看到盟国给予中国帮助的明显证据,否则中国将失去对盟国的信任,那就意味着中国将会全面崩溃。
缅甸的失败,尽管宋美龄仍然告诫蒋介石对史迪威应该笑脸相迎,不应该把这个中美桥梁的守桥人过早得罪了,但惨痛的失败也让蒋介石和史迪威两人的矛盾明显加深。他们在谈到缅甸战役的失败的时候,史迪威把英国人的罪过放在了第一位:“英国人只关心保卫对他们具有战略意义的印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决心坚守缅甸。他们不屑于同中国军队合作,以致延误了许多重要的战机。”当然,他也会谴责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中国军队的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都是好的。他们作战勇敢,不怕艰苦,服从命令,遵守纪律。营、团级军官虽然表现各异,但大多数是很不错的。师和军的指挥官是个大问题,他们当中只有很少人是称职的。”在史迪威看来,第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是好样的,而杜聿明、甘丽初、暂编第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等人则是坏榜样,史迪威对蒋介石说,“有相当一部分高级指挥官应该枪毙”,他甚至直接说出了应该枪毙的几个人:第六军军长甘丽初、还有两个师长和一个团长。随后,史迪威又向蒋介石拿出了一整套军队整改意见,而这套意见可以说一次大型改革,不过蒋介石夫妇对史迪威的这番宏篇大论只当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发表演讲,碍于面子,他们既没有与之争论,也没有一口回绝,只是不置可否地听着,让他说完。
至于史迪威所建议的改革,蒋介石可以充耳不闻,但如何再次入缅作战、打通对外通道就不得不和史迪威商量了。缅甸对于蒋介石来说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一,从中美之间的大联盟来看,缅甸战役是两国之间的一个联盟支柱,无论对战时中美合作还是战后的政治意义都相当重要;而如果失去缅甸作战,那么中美合作将失去一个合作的平台;二,缅甸也可以说是蒋介石撬动美元的一个杠杆,蒋介石可以利用缅甸不断获取美国的支援;三,打通缅甸通道,不但对蒋介石政权的维护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东南亚的影响也有相当作用,对蒋介石个人的声望也有极大好处。
6月15日,两人就此事进行会谈,史迪威建议,应该在印度他亲自组织和训练中国军队。他认为应该把已经和即将达到印度的中国部队就留在印度训练,同时,利用美国飞机向中国提供物资的回程,继续向印度运送部队,最终在印度组建2个军,即6个师,共计10万人的部队;而且,可以利用美国运往印度的军事物资就地装备这两支部队。蒋介石原本对史迪威已经感到厌烦,但史迪威提出的在印度训练和装备2个军却让蒋介石感到有利可图,尤其是这2个军将完全采用美国装备。因而,蒋介石同意史迪威的建议,答应提供这些部队,并同意按照史迪威的计划逐次向印度运送5万人。同时,蒋介石不失时机地向史迪威要求提供更多的援助,他提出的具体要求是美国应该提供500架作战飞机,同时每个月应该向中国空运5000吨物资。但史迪威回答:“中国军队的软弱固然有缺少武器装备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此。要赢得战争的胜利,惟一的出路就是要彻底地重新整顿陆军部队。”实际上,史迪威对蒋介石的厌恶也越来越重,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政府掌握在一个无知、专横、顽固的人手中,他用恩威并施的手段维持其统治基础。这个政府与某些家族和财团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旦脱离这种联系,它就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面对危急的情况,它除了硬撑下去之外,拿不出其他办法来。”
偏偏在此事又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美国将突然将正在运往中国的一批A-29轰炸机以及第10航空队调往埃及。原来,在1942年6月21日,隆美尔指挥的德意联军在北非给了英国人一次重创,一举攻占了利比亚东部托布鲁克,英军3万人成了阶下囚。托布鲁克的丢失是英国产生了一阵惊慌,因为这样一来,德国和意大利就很可能占据北非,而北非的陷落则意味着整个地中海将成为轴心国的内海。这对大英帝国来说颇为惊恐,因为北非、地中海是通向中东、印度的重要通道,也是大英帝国的一条最重要的利益线,因此,在二战中,英国可以忍受法国的沦陷,却一定要与德国誓死争夺北非这片沙漠。而托布鲁克战役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就是,英国因此要求美国提供紧急援助,美国也就不得不把本来分配给中国的一批物资转而提供给了英国,如一批在正在运往中国的A-29轰炸机被留在了苏丹喀土穆;并且,还命令原本用来支援中国的第10航空队中的重型轰炸机和空运司令部属下的运输机调往埃及,目的是空袭北非德军的补给线以及为英军运送物资。按理说,第10航空队以及这一批物资已经划归中国战区,就应该由蒋介石支配,但此时美国连个招呼都没打就直接将第10航空队和物资运给英国,这让蒋介石很愤怒,他立即召见史迪威,满脸怒色地对他说:“既然罗斯福总统把第10航空队交给中国战区使用,就改归我指挥。为什么这么大的调动,竟然不经我同意?”不待史迪威回答,蒋介石又说道:“倘若英美认为中国战场仍有保持的必要,就绝不该一再无视中国的利益。我要你马上派人回去报告,我想知道英美是否把中国战区当作同盟国的一个战区,否则我自有办法。”宋美龄此时也毫不客气地翻译了这句话,而且,宋美龄还另外加上了一句:“请记住,委员长要同盟国就中国战区有无存在和支持的必要,做出‘是’或‘不是’的回答。”随后,蒋介石又通过正式外交渠道向美国提出了三点要求,并且限期回答:一,要求调派美军协助进行第二次缅甸战役;二,保证每月向中国空运5000吨物资;三,免除史迪威对租借法案的控制权。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愤怒,同时正式向美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此事本身确实损害中国利益,也有损蒋介石的个人威望,另外,史迪威在蒋介石提出抗议的时候,竟然“当场反驳了他们”;之后,史迪威还于7月2日向蒋介石递交了正式的外交备忘录,实际上就是向蒋介石重申了他来华的六项权利。在他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又如此说:“蒋介石政权可能把美国当成傻瓜来捉弄;这个政权敷衍赛责,言而无信;它虽然期望同盟国胜利,但却不尽自己的本分去努力争取胜利,而企图到战争结束时囤积一大批军火,以维持他们的统治。”另外,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还有一个更大的冲突,那就是史迪威正式向蒋介石提出改革中国军队,并且,他还用援华物资来进行威胁,他同时向美国陆军部建议,应该修改对中国的租借管理办法,以便通过物资援助强迫蒋介石执行改组军队的建议。美国陆军部随后向罗斯福总统提交了这份出自史迪威的建议书,但罗斯福这位政治领袖以统筹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回答道,对一个已经受到敌人围困的盟国提出这样建议,是不慷慨、不大方的举动,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感情。
结果,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蒋于是正式要求美方撤换史迪威。他随后就命令宋子文,转告美国政府,由于史迪威既是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又是美国利益的代表人,这使得他无法向部队正常下达命令,因此,他促请美国政府自动撤回史迪威。不过,由于马歇尔等人的支持,罗斯福对蒋介石的要求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在回信中强硬地说:“让史迪威将军完全服从你的命令是不可行的,即使召回史迪威,任何继任者都将握有同样的权力。”
罗斯福在拒绝蒋介石的同时,也答应了蒋提出的援助要求,签署命令,从1943年起,每月要经过驼峰航线向中国提供5000吨的物资,另外再向中国战区调拨265架飞机。不过在随后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尽管罗斯福没有把提供物资与中国军队改革挂钩,但还是特意强调了一下中国应该“改组军队”。另外,在1942年7月底至8月初,美国也派遣了特使柯里对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进行了调解。柯里来华后倒是倾向于蒋介石,因此他向罗斯福建议调走史迪威,但当罗斯福为此向陆军部询问时,马歇尔一口回绝,他说:“找不到比史迪威更合适的人选了。担负重新打通缅甸重任的人必须是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能够率领部队作战的统帅,而不是一个‘只会与重庆发展和谐关系的’协调者和物资供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