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预报地震之谜
可以预报地震的植物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一座火山的斜坡上,遍地生长着一种花,它能准确地预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发生。如果这种花开得不是时候,那就是告诉人们,这一地区将有大灾降临,不是有火山爆发,就是又有地震发生。据说,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植物是否能预测地震进行了相关研究,从植物细胞学的角度,观察和测定了地震前植物机体内的变化。经研究后发现,生物体的细胞犹如一个活电池,当接触生物体非对称的两个电极时,两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出现电流。
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岛山教授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对合欢树进行了多年生物电位测定,经分析发现合欢树能预测地震。如在1978年6月10日至11日白天,合欢树发出了异常大的电流,特别是在12日上午10时左右观测到更大的电流后,下午17时14分,在宫城海域就发生了7.4级地震。
1983年5月26日中午,日本海中部发生了7.7级地震,在震前20小时,岛山教授就观测到合欢树的异常电流变化,并预先发出了警告。这表明,合欢树能够在地震前做出反应,出现异常大的电流。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它的根系能敏感地捕捉到作为地震前兆的地球物理化学和磁场的变化。
植物为什么能预感地震
据前苏联的一位教授观察,地震花开得不合时令,是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出现的先兆,即由高频超声波而引起的。
这种异常出现的超声波振动促使花的新陈代谢发生突变,于是花就开了,向人们发出了将有火山爆发或地震发生的预报。
合欢花能在震前两天做出反应,这是由于它的根部能敏感地捕捉到震前的地球物候变化和磁场变化信息的缘故。
还有专家认为,在地震孕育的过程中,因地球深处会产生巨大压力,并产生电流。电流分解了石岩中的水,产生了带电粒子。带电粒子被挤到地表,再跑到空气中,产生了带电悬浮的粒子或离子,使植物产生异常的反应。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某些植物震前的异常变化,提供地震预报信息,但对如何通过植物在震前发生的异常变化,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知。
植物预报天气之谜
花中的天气预报员
我国西双版纳生长着一种奇妙的花,每当暴风雨将要来临时,便会开放出大量美丽的花朵,红色的花瓣染遍了深山老林,染红了悬崖峭壁。人们根据这一特性,就可以预先知道天气的变化,因此,大家叫它风雨花。风雨花又叫红玉帘、菖蒲莲、韭莲,是石蒜科葱兰属草本花卉。它的叶子呈扁线形,很像韭菜的长叶,弯弯悬垂。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风雨花能预报风雨的奥秘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它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的激素,这种激素便促使它开放出许多花朵。
无独有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花,也能够预报晴天和下雨,所以,大家叫它报雨花。这种花和我国的菊花非常相似,花瓣也是长条形,并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所不同的是,它要比菊花大2倍至3倍。那么,报雨花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这是因为报雨花的花瓣对湿度很敏感。下雨前夕,空气湿度会增加,当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花瓣就会萎缩,把花蕊紧紧地包起来,这将预示着不久天就会下雨。而当空气中湿度减少时,花瓣就会慢慢展开,这就预示着晴天。当地居民出门前,总要看一看报雨花,以便知道天气的情况,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天气预报员”。我国劳动人民从小毛桃桃花的颜色变化中,可预知雨量的多少。因为在不同的年份,桃花的色泽不同,当桃树开紫红色花时,就预示着当年的雨量偏少。而当桃树开粉红色花时,就预示着当年雨水偏多。
草中的天气预报员
多年生植物茅草和结缕草,也能够预测天气。当茅草的叶和茎交界处冒水沫时,或结缕草在叶茎交叉处出现霉毛团时,就预示着阴雨天将要到来。因此,有“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结缕草长霉,将阴天下雨”的谚语。
在湖塘水面上生长的菱角,也能预报晴天和雨天。农谚说,“菱角盘沉水,天将有风雨”。这是因为阴雨天来临前,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湖塘底部的沉积物发酵,生成的沼气逸出,水面不断地冒出水泡,水底的污泥和杂物泛起,粘在菱角的叶片上,使菱角盘的重量增加而下沉。
在瑞典南部有一种“气温草”,它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这种草的叶片为长椭圆形,花为蓝、黄、白三色,所以又叫它“三色堇”。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温度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温度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当温度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温度回升,叶片又恢复为原状。当地的居民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一种路边常见的草叫马鞭草,湖北、江苏、广西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均可见到的。马鞭草对湿度反应灵敏,如果它露出土外的根发霉并带白色,则预示有雨。
含羞草,你碰它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合拢起来,又下垂下去。这其中,因为害羞的程度不一样,预示的天气也不一样:如果被触动的含羞草叶子很快合拢、下垂,之后需要过很长时间才恢复原来的样子,则说明天气将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反之,叶子受触后收缩缓慢、下垂迟缓,或者叶子稍一闭后就张开,则预示着风雨即将来临。
树中的天气预报员
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榆树,令人称奇的是这是一棵能够预报当年旱涝的“气象树”。人们根据这棵树发芽的早晚和树叶的疏密,就可以推断出当年雨水的多少。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兆当年将是雨水多,水位高,往往有涝灾;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有疏有密,当年就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兆当年雨水少,旱情严重。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当年旱涝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科学家们经过初步调查认为,可能是这棵树对生态环境特别敏感,才起了这种奇特的作用。
青冈树为何能预测晴雨呢
在我国广西忻城县龙顶村有一棵100多年树龄的青冈树,它的叶片颜色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时,树叶呈深绿色;天气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为红色;雨后天气转晴时,树叶又恢复了原来的深绿色。所以,人们称它为气象树。
那么,青冈树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呢?这是由于青冈树在长期适应生存环境过程中,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在干旱即将下雨前,常有一阵闷热强光天气,这时树叶中叶绿素的合成受到了抑制,而花青素的合成却加速了,并在叶片中占了优势,因而叶片由绿变红。当强光解除后,花青素的合成又受到抑制,而加速了叶绿素的合成,这样叶绿素又占据了优势,所以,叶片又恢复了原来的深绿色。
为何植物能御寒过冬
植物耐寒之谜
当严寒到来,许多动物都加厚了它们的“皮袍子”,深居简出,或者干脆钻到温暖的地下深处去睡觉。不少植物却依旧精神抖擞地屹然不动,若无其事地伸出它们那绿油油的叶子,好像并没有感觉到严寒的来临。难道植物麻木不仁,对寒冷完全无动于衷吗?其实不然,过度的寒冷一样可以将植物冻死。比如,当植物细胞中的水分一旦结成冰晶后,植物的许多生理活动就会无法进行。要使植物体内的水分结冰,并不太容易。比如娇嫩的白菜,要在零下15度才会结冰,萝卜等可以经受零下20度而不结冰,许多常绿树木,甚至在零下四五十度还依然不会结冰,秘密何在呢?
如果说粗大的树木可以用寒气不易侵入来解释,那么细小的树枝和树叶,娇嫩的蔬菜何以也不易结冰呢?白菜、萝卜、香薯等遇上寒冷时,会将贮存的部分淀粉转化为糖分,植物体内的水中溶有糖后,水就不易结冰,这也确是事实。
但如果我们仔细一算,就知道这并不是植物耐寒的主要理由。要知道,1000克水中溶解180克葡萄糖后,水的结冰温度才会下降1.86度,即使这些糖溶液浓到像糖浆一样,也只能使结冰温度下降7度至8度。可见这其中一定另有缘故。
原来植物体内的水分有两种:一种为普通水;一种叫结合水。结合水的分子以十分整齐的队形排列在植物组织周围,和植物组织亲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肯轻易分开,因此,被叫做结合水。冬天,植物体内的普通水减少了,结合水所占的比例就相对增加。由于结合水要在比零度低得多的温度才结冰,植物当然也就比较耐寒了。
植物的抗冻能力
各式各样的植物抗冻力不同,就是同一棵植物,冬天和夏天的抗冻力也不一样。北方的梨树,在零下20度至零下30度的温度下能平安越冬,可是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零下30度的严寒,在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零下8度就会被冻死。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冬天的树木变得特别抗冻呢?最早国外一些学者说,这可能与温血动物一样,树木本身也会产生热量,它由导热系数低的树皮组织加以保护的缘故。以后,另一些科学家说,主要是冬天树木组织含水量少,所以,在冰点以下也不易引起细胞结冰而死亡。但是,这些解释都难以令人满意。因为现在人们已清楚地知道,树木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而在冰点以下的树木组织也并非不能冻结。在北方,柳树的枝条、松树的针叶,在冬天也会冻得像玻璃那样发脆?然而,它们都依然活着。
能抗冻的秘密
树木抗冻的本领很早就已经锻炼出来了。它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每年都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季的严寒。我们知道,树木生长要消耗养分,春夏树木生长快,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此,抗冻力也弱。但是,到了秋天情形就不同了,这时候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嫩枝变成了木质……树木逐渐地也就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
别看冬天的树木表面上呈现静止的状态,其实它的内部变化却很大。秋天积贮下来的淀粉,这时候转变为糖,有的甚至转变为脂肪,这些都是防寒物质,能保护细胞不易被冻死。平时一个个彼此相连的细胞,这时细胞的连接丝都断了,而且细胞壁和原生质也离开了,好像各管各一样。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变化,对植物的抗冻力方面竟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当组织结冰时,它就能避免细胞中最重要的部分--原生质不因细胞间结冰而遭致损伤。可见,树木的沉睡和越冬是密切相关的。冬天,树木睡得越深,就越忍得住低温;反之,像终年生长而不休眠的柠檬树,抗冻力就弱,即使像上海那样的气候,它也不能露天过冬。
神奇的植物睡眠
奇怪的植物睡眠
睡眠是我们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一天的工作或学习,人们只要美美地睡上一觉,疲劳的感觉就都消除了。动物也需要睡眠,甚至会睡上一个漫长的冬季。可现在说的是植物的睡眠,也许你就会感到新鲜和奇怪了。
其实,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可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有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开着紫色小花,长着3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它们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3片小叶都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3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酢浆草、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美的花朵也要睡眠。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才因此得名睡莲。
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的花,则垂下头来,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更有趣的是有些植物的花白天睡觉,夜晚开放,如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开,而且格外芳香,以此来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替它传授花粉。还有我们平时当蔬菜吃的瓠子,也是夜间开花,白天睡觉,所以,人们称它为夜开花。令我们不解的一个问题是植物的睡眠能给植物带来什么好处呢?